白居易学案
《白居易》教学设计
《白居易》教学设计白居易教学设计一、引言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诗鬼"和"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以真实、生动、明快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将通过该教学设计来深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2. 分析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掌握其写作风格;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a. 白居易的出生和成长背景;b. 白居易的文学修养和政治生涯;c.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主题。
2. 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及其写作风格a. 《琵琶行》: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象描写;b. 《赋得古原草送别》:探究诗人的感情表达和意境营造;c. 《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3. 学生读诗、鉴赏与表达a. 学生独立阅读白居易的诗歌作品;b. 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c. 学生进行创作,以白居易的风格写诗一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白居易的诗词名句或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引出话题。
2. 探究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特点a. 分组讨论,学生自行搜索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经历;b. 学生展示自己的调研结果,全班共同整理,形成学习笔记;c. 老师辅导学生整理出白居易的创作特点和主题。
3. 分析白居易的代表作品a. 小组合作,学生阅读《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长恨歌》;b. 学生讨论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c.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结果,全班共同讨论。
4. 学生读诗、鉴赏与表达a. 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选择其中一首进行独立阅读;b. 学生撰写一篇作品鉴赏文章,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c. 学生根据白居易的创作风格,选取一个主题,自行创作一首诗歌。
五、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白居易生平和创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鉴赏文章评分: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诗歌创作评分:评估学生对白居易创作风格的掌握情况与创作能力。
《琵琶行》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课前预习案】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
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
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一些朝臣的嫉恨,并被诬称不顾忌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事实写“新井”和“赏花”的诗,最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在当时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也是一个闲散职务,这对怀有国计民生之心的白居易来说,是一种屈辱和嘲讽。
因此他满怀郁愤,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
次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于是创作出《琵琶行》这一传世名篇。
预习拓展“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
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课程背景-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是中国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涵盖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
- 通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白居易及其作品的深入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熟悉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生平介绍- 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白居易的简要生平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学生自学和讨论,了解白居易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2. 代表作品赏析- 介绍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 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分析文学语言和艺术特点。
3. 阅读与讨论- 提供多样化的白居易作品给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定期组织讨论,分享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 语言表达与写作- 提供一些白居易作品的片段或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 分类和搜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互评。
四、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白居易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的作品表达能力和创新程度。
4. 课后反馈:学生填写反馈表,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提建议。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书目- 电子教学课件:生平介绍、作品赏析等相关内容的多媒体展示。
- 白居易作品选读: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给学生阅读和研究。
-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供老师备课和教学使用。
六、教学计划安排- 第一课时:生平介绍- 第二课时:作品赏析(1)- 第三课时:作品赏析(2)- 第四课时:阅读与讨论- 第五课时:语言表达与写作- 第六课时:课堂总结和评估以上是《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的内容。
学案8: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体味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自主认知】一、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即他所称的“讽喻诗”,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白居易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2.关于行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篇幅较长,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3.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1.了解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疏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并序》就写于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
白居易——《琵琶行》学案w
《琵琶行》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掌握“行、左、长、信、恨、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2、赏析诗人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
3、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前知识预习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后人把二人并称为“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现存诗近三千首。
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李白、杜甫同是“唐代三大诗人”。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归”,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二、解题(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的诗作还有《长恨歌》等。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句式富于变化。
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整个社会的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展示和互动交流,学生不仅能在合作中学习,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共同进步。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问题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4.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湖美景和诗人的生活场景,配合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创作环境中。同时,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情景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学案16:第8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识,掌握文言知识。
2.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分析琵琶女形象。
2.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2.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他源于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3.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二、夯实基础为下列字注音。
铮.()迁谪.()浸.()悯.然()恬.()然转徙.()枫.叶()荻.()花捻.()红绡.()间.关()湓.()浦憔悴..()阑.干()..()霓裳钿.头()呕哑..()浔.()阳..()嘲哳收敛.()管弦.()乍.()破幽咽.()收拔.()裂帛.()银蓖.()暂.()歇水浆迸.()声声思.()银篦.()铁骑.()六幺.()冷涩.()沉吟.()商贾.()春江花朝. ( ) 悄.无言()三、疏通文意(一)疏通“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句式:)。
白居易教案
白居易教案一、教学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也是必修内容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和中国文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曾经担任过宰相、翰林学士等职务。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豁达开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涉及到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作品以真情实感、深入人心、富有哲理为特点,表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借史抒情:通过描写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借物抒情: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4.借人抒情:通过描写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5.借事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学生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作品;2.阅读法:通过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来让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3.模仿法:通过让学生模仿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4.互动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大学语文教案_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欣赏并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的忧国忧民情怀,体会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2. 欣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简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授1. 分析《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揭示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 通过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关爱,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欣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唯见江心秋月白”等。
- 分析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烘托出琵琶女凄凉的身世和诗人的悲凉心境。
3.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强化诗歌的主题思想。
- 通过细节描写,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等,展现琵琶女的技艺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琵琶行》的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
2. 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琵琶行》的原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撰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音乐描写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白居易 -教案
白居易 -教案教案描述:本教案是为中学生设计的,主要介绍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代表作品,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提高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生平和主要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自信心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唐代文学和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增加学生对古代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发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让学生了解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4. 视听教学法,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居易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
5. 讨论互动法,启发学生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交流,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领会。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介绍白居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并引发其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提问:你们对白居易的创作有什么印象?你们觉得古代诗歌的魅力何在?二、知识传授(15分钟)2.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征,如形象描写、情感抒发、意象运用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选取几首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进行诗歌分析和鉴赏,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临江仙·滕王阁序》等。
2.结合上述诗歌,让学生掌握白居易诗歌的意境、韵律和情感特点,理解其写作风格和人生观念。
四、视听教学(10分钟)2.引导学生对视频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课本内容互相印证和补充。
五、讨论互动(15分钟)2.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言语和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六、复习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确保学生对白居易的诗歌有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
统编本三上《白居易》公开课设计教案详案一、主题及教学目标- 主题: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背景,熟悉他的主要诗歌作品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居易的创作思想和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三、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背景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白居易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呈现:简要讲述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生地、成就等。
3. 探究: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白居易了解的程度,促使他们对白居易的研究产生兴趣。
第二节:白居易的主要诗作1. 呈现:选取几首代表性的白居易诗歌,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2.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这些诗歌,然后以小组形式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 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解读,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4. 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第三节:分析白居易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1. 解读:教师选择一首白居易诗歌,详细解读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分析: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研究如何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实践: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另外一首白居易诗歌,尝试分析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彼此的分析结果。
四、教学评估与作业布置1.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对白居易的兴趣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一份关于白居易的诗歌解读,包括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等,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对白居易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深入探究他的诗歌创作。
但在实施时需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适当添加扩展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白居易《观刈麦》学案
白居易《观刈麦》学案1、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内容及情感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女人,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的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每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真是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思想感情:描写了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揭露了当时田税制度给农民带来的极大负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名句赏析(1)、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蒸"“灼”准确形象的写出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面。
4、中考链接(1)、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琵琶行》学案
白居易《琵琶行》学案琵琶行通过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
一课前准备1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
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
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
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
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 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今陕西周至),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
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
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
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于□裴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
白居易的教案推荐
白居易的教案推荐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设计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一、《琵琶行》教学案例《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受尽辛酸的女子在苦难中展示出的坚强和才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生苦难的关切。
我们可以以此诗为基础,设计一个文学欣赏的教学案例。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和情感,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创作思路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长恨歌》教学案例《长恨歌》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背景,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以其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历史文化的教学案例,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案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古原草原为背景,描绘了作者与朋友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以这首诗为基础,设计一个情感教育的教学案例。
通过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启发学生对友情、亲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商。
四、《问刘十九》教学案例《问刘十九》是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通过对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的揭露,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
我们可以以这首诗为基础,设计一个社会思考的教学案例。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象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使教育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深度意义。
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白居易诗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二、课文简析(一)轻肥1.背景简介: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
《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
因直歌其事,命为《秦妇吟》。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
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奢侈生活。
2.基本解读: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主旨)开头八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
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
讲白居易教学设计
讲白居易教学设计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来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可以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个针对白居易教学设计的示范: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学习白居易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白居易的作品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者教学课件等多媒体资源辅助讲解。
2.理解与解读:(1)教师选择一些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让学生了解学界对于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研究能力。
3.创作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模仿白居易的作品,通过仿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可以由教师出具材料或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到诗歌中。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教师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创作指导和修改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在表达和创作方面的持续努力和追求卓越的能力。
4.总结与评价:(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和评价这次的文学教学活动,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也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进。
白居易教案
白居易教案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他的诗歌以咏史抒怀为主,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与文化,了解他的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了解白居易诗歌的主题和特点;3. 学习欣赏白居易的诗歌,练习鉴赏和赏析;4.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和表达方式;2. 能够欣赏并赏析白居易的诗歌;3.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回忆唐代诗人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白居易的作品,并问学生对于白居易的诗歌印象如何。
活动二: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家庭背景、官职经历以及创作动机和风格特点。
活动三:学习欣赏白居易的诗歌(20分钟)1. 教师出示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两首诗,向学生读诵这两首诗,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最后由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进行展示。
3. 教师对小组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活动四:学生课堂表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首白居易的诗歌进行表演。
2. 每个小组进行彩排,确保表演质量和流畅度。
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和教师对表演进行点评,表扬优秀的表演。
活动五: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于白居易的诗歌的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了解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并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默写;2.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写自己对于白居易诗歌的感悟和体会;3. 要求学生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白居易教案初中
白居易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琵琶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或教学PPT。
2. 学生教材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唐诗的知识,如唐诗的分类、唐代著名的诗人等。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作者生平介绍(5分钟)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如他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生平经历等。
2. 强调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诗歌内容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四、情感和主题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孤独、悲凉、怀旧等。
2. 探讨诗歌的主题,如人生无常、命运无常、友情等,并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白居易的生平背景、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级语文学案编号14 主备人:王丽丽审批人:耿居新时间:班级:姓名:“诗魔珍品”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2、鉴赏白居易诗歌,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第一课时知人论世江州司马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
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形式上归入统一了。
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以及沿用这种诗题仿作的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而所谓新乐府,是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阳白居易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的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特点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疾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线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戒]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从这首诗的动机来看,加这一段自然也合情合理。
】白居易的另一首《卖炭翁》则注明“苦宫市也”,意思是苦于宫市的祸害。
宫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即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最初几年一种扰民的弊政,即由太监直接到街市上采购皇宫中所需要的一切。
太监以皇帝的名义出来采购,还有不作威作福的!于是客气一点的压低市价,不客气的就干脆不给钱。
诗中的卖炭翁就遇上了这种比抢劫还要卑鄙的掠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老人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为的是把木炭拉到京城卖了以维持衣食。
一场大雪后,老人赶着牛车卖木炭来了。
尽管衣裳单薄,冻得发抖,他还是“心忧炭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越难受,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
结果偏偏就遇上两个太监,指令他把牛赶到城北的皇宫去:“两骑翩翩来者[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千多斤的一车木炭,是老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烧出来的!可只换回两个布头和一个万丈深渊一样的失望。
也许卖炭翁当年就抱着两块既不能食、又不能用的纱绫死去了,又有谁知道呢?白居易常用他的乐府诗帮着不幸的人讨回公道,除了《卖炭翁》还有那个《上阳白发人》。
十六岁时,她“脸似芙蓉胸似玉”,因此被选入皇宫。
可是,“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在皇宫里,没有值得回忆的,也没有值得遗忘的。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一望四十多年,望成了白发人。
这种现象原是封建社会无法更改的弊政。
青春被迫凋谢在皇宫里的这个宫女,总算在白居易的诗中吐出了这一口血泪熬成的苦水。
不过也应当看到,白居易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保守的。
在《新丰折臂翁》里,他把进攻南诏的战争罪责,完全推到了杨国忠头上,似乎与唐玄宗没什么关系。
在《上阳白发人》中,他认为这个上阳人的悲惨遭遇,都是杨贵妃的嫉妒所造成的。
更有甚者,在《井底引银瓶》中,一个少女为爱情而与男子私奔,最后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他认为这是罪有应得,特意写这首诗来“止淫奔”,也就是说告诫人要主动服从封建礼教。
诗中写少女私奔后,“到君家舍六七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因为不是明媒正娶,终于被赶出来。
诗人得出的结论却是“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可以说,白居易这种思想在唐代并不符合时代潮流。
有意思的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白朴写的《墙头马上》,虽然是在这首诗的提示下写的,最后却让这私奔女子成为名正言顺的状元娘子,当初迫害她的人还不得不向她赔礼道歉。
白居易是个神童,据说生下来才七八个月就能识“之”字和“无”字。
后世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就是从这里来的。
他十几岁时写的诗,足以说明他的天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有人说这是讽刺小人像野草一样死不绝。
说也能说通,不过,现在都是从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来着眼。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小故事:白居易年轻时,拿着诗集去拜访诗人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他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也许他对白居易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吧,就开玩笑说:京城里粮价高得很,恐怕住下来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不禁大为惊奇,忙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全国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时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他日益消沉,用佛家的色空思想来看待一切荣辱得失,用道家的“知足不辱”来达到明哲保身,又用儒家的“独善其身”来求得内心平衡。
任江州司马时,他曾来庐山花径这里游览。
这“花径”两个字,据传就是他写的。
他在《大林寺桃花》里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绝句都有过分直露的毛病,这一首算是较好的。
山下桃花已谢,而山上桃花正开,就像人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因写新乐府而被贬谪,而苦闷,转到独善其身的道路上,以后终于又得到解脱,这首诗正符合他的这种心境。
不过,足以使白居易诗名不朽的,还是他三十五岁时写的《长恨歌》和四十五岁时写的《琵琶行》。
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直到今天,一般人知道白居易,多半还是由于这两首诗。
《长恨歌》写唐玄宗李隆基(陕西蒲城秦陵)和杨贵妃(陕西兴平杨贵妃墓)生死相恋的故事,是个爱情悲剧。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只是由于李隆基是皇帝,身份特殊,一举一动都牵涉到国家的安危。
他疯疯傻傻地爱着杨贵妃,以致“从此君王不早朝”,荒废政务,弄得“渔阳鼙鼓动地来”,发生了安史之乱。
对李隆基这种举措失当的行为,捎带批评几句,这原是主题展开中必然要涉及的。
更何况,白居易这时正全力以赴在写讽喻诗,因而说到李隆基时语带讥刺,也是极其自然的。
可问题是,前三十句除了“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个别诗句带有明显的贬义外,其他各句都还只是客观地描述两人相爱的过程。
一首一百二十句的诗,只在前三十句带贬义。
就说这是先写好色误国,后写爱情悲剧,两个主题纠缠在一起,这是说不过去的。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唐玄宗是皇帝,而在一些人看来,皇帝是没有资格当爱情悲剧的主角的。
可是在《长恨歌》中,却偏生以皇帝为主角。
于是就只好说,前面写的是好色误国,后面写的才是爱情悲剧,以此来缓解自己给自己拆桥断路的所谓矛盾。
】《长恨歌》极善于叙事。
写杨贵妃的美,不写形貌而写意态和意态所产生的效应。
“回眸一笑百媚生”,有了这一句,一切夸张她如何如何美的形容词都变得多余了。
“回眸一笑”是意态,“百媚生”是意态所引发的效应,一个活生生的美人就在我们面前凸现了出来。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来正面写杨贵妃的得宠,概括得虽然精当,但显得抽象,缺乏震撼人心的力度。
于是,诗人紧接着又补足两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小农社会从来就重男轻女,诗人抓住这一点进行夸张,从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个习惯心理的改变,来写杨贵妃的得宠和得势所造成的影响,真算是入木三分。
由于主题是生死相恋,写安史之乱就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一语带过,写杨贵妃的死也只用“宛转蛾眉马前死”一语带过,然后就径直切入刻骨的思恋。
在四川相思,是“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些还是陪衬,重点是回到长安以后的思恋。
归来池宛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
西宫南宛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