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而冠
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冠 沐猴⽽冠⽐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
那么沐猴⽽冠的典故是什么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冠吧! 沐猴⽽冠 秦末,刘邦、项⽻等起兵反秦。
刘邦⾸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也赶到了。
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项⽻因此很不乐意。
他带领⼈马,冲⼊城内,⼤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婴,放⽕焚烧秦宫,⼤⽕⼀连烧了⼏个⽉都没有熄灭。
项⽻还搜括了许多⾦银财物,掳掠了⼀批年轻妇⼥,准备回到东⽅去。
当时有⼈劝项⽻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关中地区,有险可守,⽽且⼟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怀念故乡,⼀⼼想回东⽅,便说:“⼈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锦⾐夜⾏,谁看得见?”。
那⼈听了这句话,觉得项⽻要作为⼀位英雄,实在不够,⼼⾥不免对他鄙视。
于是在背后对⼈说:“⼈家说楚国⼈(指项⽻)不过是‘沐猴⽽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知道了,⽴刻把此⼈抓来,投⼊⿍镬煮死。
结果,由于项⽻的⾃傲⾃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词本 成语读⾳ 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资料 【⽤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兽⼼的⼈。
【近义词】⾐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冠 【反义词】正⼈君⼦、仁⼈志⼠ 成语解释 沐猴:猕猴;冠:戴帽⼦。
猴⼦穿⾐戴帽,究竟不是真⼈。
⽐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来讽刺投靠恶势⼒窃据权位的⼈。
成语出处 《史记·项⽻本纪》:“⼈⾔楚⼈沐猴⽽冠⽿,果然。
”。
关于临潼的成语典故
关于临潼的成语典故临潼,古称潼关,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方向,因其地理位置在陕甘宁经济区及北京冀鲁豫等地经济发展带的交汇点,所以有“关中门户”之称。
临潼地区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很多的成语典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潼关塞路:相传公元前255年,秦始皇率领大军从潼关出发征战六国,征程中他遭遇大雾困扰,挡住了前方的道路。
此时,一位勇士冒险前去探路,最终为秦军开辟了一条通路,秦军因此而胜利。
后来,人们就形容困难重重、路途艰辛的事情为“潼关塞路”。
2. 马嵬驿路:唐朝时,李世民在马嵬驿地方蓄兵待变,借以制衡吐谷浑、回纥。
后来,李世民发动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并称唐朝大革命。
此后“马嵬驿路”也成为人们形容突发事件、动荡不安的典故。
3. 临渭擒贼:公元259年,姜维领兵攻取临渭,当时河道深险,蜀军难以过河。
姜维趁着夜色,派遣陆逊率领的精锐骑兵,纵横驰骋河上,成功奇袭曹魏军营,俘获了大批魏国士兵。
后来,人们常常用“临渭擒贼”来比喻谋略巧妙、出其不意的战术。
4. 长安意气:唐朝时期,长安城繁华热闹,文化氛围浓厚。
人们用“长安意气”来形容那种壮丽的文化气象,源于唐代长安城内各种文化繁荣的景象。
5. 聚散乡关:相传初唐时,李白在潼关赋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乡情和聚散之感,而“聚散乡关”也因此成为一个充满感情的成语。
6. 永嘉背信:据史书记载,永嘉之乱爆发后,潜伏在封禅台之中的文鸯假传皇命,令五百名州郡官吏自缢殉国,自己也在延禧殿上自缢身亡。
因此,“永嘉背信”也就成为严重背信弃义的典故。
7. 马嵬送礼:相传唐朝时期,唐玄宗为了亲身到梁山伯、祝英台的墓前祭祀,率领一干大臣乘坐大车前往。
当到达马嵬驿时,一个名叫佛馀的小贩,凭着自己的真诚和迎合玄宗的口味,献上了玄宗最爱吃的糯米饭,让《糯米粉》珍藏了玄宗的好感。
“马嵬送礼”也成为一种“以小搏大”的策略。
8. 秋收冬藏:这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巧,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重要的庆祝活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故事,欢迎借鉴!【成语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
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
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人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含有陕的成语
含有陕的成语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片,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汉语中,有许多含有"陕"字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凝聚了陕西地区的文化精髓,也展现了汉字的丰富内涵。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含有"陕"的成语。
首先是"陕西掌上明珠",这个成语形容陕西这块土地所产的美玉宝石,比喻陕西人才辈出、人才荟萃。
陕西素有"人杰地灵"之称,这个成语正是源自对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的赞美。
而"掌上明珠"更是有一种珍贵宝物的意思,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陕西的卓越人才和丰富的文化宝藏。
接下来是"五陵年少尽如梦",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五陵"指的是陕西的五个皇陵,"年少"则是指当年朝廷中的年轻官员。
这句诗形容了那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他们的机会和梦想就像梦境一样短暂。
它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深深触动人心。
再来是"陕州才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才技出众的人,尤其是陕西地区涌现出的杰出人才。
陕州原指古代陕西地区,后来才演变为陕西省的简称。
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表达对陕西人才的赞美,也彰显了陕西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一览众山小",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夜行船中先观山园十二首兼寄王卫所居》。
"一览众山小"意味着在高山之巅俯瞰,所见的众山皆显得渺小。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胸怀大志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它形象地描绘了观察问题跳出常规,以超然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气概。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含有"陕"的成语。
它们承载着陕西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陕西人才辈出、风景秀美的特点。
这些成语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语言文化,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陕西的历史与文化增添了一份有趣和深情。
铁马秋风大散关典故
铁马秋风大散关典故【实用版】目录1.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来源与含义2.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文学价值与影响3.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现代意义正文【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来源与含义】“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争史实。
大散关,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是古代关中地区的重要关口。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206 年,楚汉相争时期,楚军统帅项羽为了阻止汉军追击,下令在大散关一带布设铁马阵,用以迟滞敌军。
这场战争,因铁马阵的布设,使得楚军得以喘息,从而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典故。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成语,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古代战争中紧张激烈的场景,寓意着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其中,“铁马”代表着坚不可摧的战斗力量,“秋风”则暗示着严酷的战争环境,“大散关”则是具体的战场。
这一成语在后世广泛流传,被用来形容战争中的英勇与智慧。
【二、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文学价值与影响】“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描绘出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画面,使得这一典故深入人心。
此外,“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成语,在后世文学创作中,也被广泛运用。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的诗句,以“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壮志豪情,英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三、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让我们回顾历史,了解古代战争的智慧与英勇,更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需要这种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
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精神,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结来说,“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终南捷径成语故事
终南捷径成语故事:终南捷径:zhōngnánjiéjìng: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
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在都城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里,住了几十年。
他替自己起了个别号叫白云,表示自己要像白云样的高尚和纯洁。
唐玄宗知道了,要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
于是,唐玄宗替他盖了一座讲究的房子,叫他住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这本书。
后来他完成了这项任务,到长安会见唐玄宗,见过玄宗,他正打算仍然回终南山去,偏巧碰见了也曾在终南山隐居,后来做了官的卢藏用。
两人说了几句话、卢藏用抬起手来指着南面的终南山。
并开玩笑地对他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的乐趣呀”!原来卢藏用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终南山去隐居。
终南山靠近国都长安,在那里隐居,容易让皇帝知道并请出来做官。
不久。
卢藏用果然达到目的。
司马承祯想对他的这种行为讽刺一下,便应声说:“不错,照我看来,那里确实是做官的‘捷径’啊!”终南捷径的成语故事说的是唐代有个叫卢藏用的人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终南山去隐居。
终南山靠近国都长安,在那里隐居,容易让皇帝知道并请出来做官。
不久,卢藏用果然达到目的。
终南捷径的成语故事唐朝进士卢藏用没有官职,他来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以扩大影响,后来朝廷终于让他出来做官。
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
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
”卢藏用深感羞愧。
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哥卢征明隐居终南山。
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有人的是官场失利;还有一种人,其隐居的原因比较特殊,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
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任用那些假意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卢藏用就是出于最后这种目的,他通过隐居之举,取得了贤名,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先后担任左拾遗、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等职。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因长安是古都,源于长安的成语及典故也有好多,接下来请欣赏:一、泾渭分明《诗经•邺风•谷风》日:“泾以渭浊,混凝其扯”。
即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鉴。
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泾水、渭水是其中两条最大的河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
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二、买东西因为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西市卖胡人商品,东市卖汉人商品,所以购物就称“买东西”。
唐代长安城已有百万人口,是同时代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当时整个长安城设置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
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紧邻皇宫兴庆宫,居住的人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人口密度较低,购物环境好,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为主,“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相当于现在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衣食住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非常接地气。
三、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
事发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冷面王妃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古代烽火就是军情告急信号,各路诸侯见都城告急于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
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再点燃烽火却再无人来救,不久便亡于刀下,西周遂亡。
四、一字千金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土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二故事是说,秦国时,吕不韦虽做了宰相,但因为他过去从商社会地位低,他担心文武百官不服他,就听从了门客的建议,效仿前人广招名士,著书立说以提高声望以扬名立万,于是编书名日《吕氏春秋》,书成后他将千金和《吕氏春秋》一起挂于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宣称凡能指出错误或能删一字或能减一字的赏千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解释]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拼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
成语例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臣以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
秦川的成语
秦川的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川,古称咸阳,位于中国陕西省境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秦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成语也源自秦川,这些成语反映了秦川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秦川有关的成语,以展现秦川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统。
1. 咸阳一炬“咸阳一炬”是形容毁灭性的火灾,源自于咸阳城的烽火台。
咸阳是秦朝首都,烽火台是城内的一座高台,主要用来传递紧急消息。
当烽火台遭到火灾烧毁时,整个咸阳城都会陷入一片火海,因此“咸阳一炬”成为形容灾难性火灾的经典成语。
2. 秦人吃饼“秦人吃饼”是形容秦人的苦难生活。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但也是一个残酷的统治者。
在秦朝的统治下,秦人受尽压迫和剥削,生活十分艰苦。
“秦人吃饼”成为形容生活贫困的古代成语。
3.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是形容两国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相互支持。
秦国和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一度有着密切的联盟关系。
“秦晋之好”成为形容友好互助关系的成语。
4. 千古第一楼“千古第一楼”是形容建筑物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秦川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华清池、阿房宫等,这些建筑物都体现了秦川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千古第一楼”成为形容古建筑之美的成语。
5. 秦穆公八骏“秦穆公八骏”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一匹名马,它具有出色的战斗力和速度,被认为是当时最为出色的马匹之一。
秦穆公八骏的出现使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斗优势,成为秦国的一大财富和战略资源。
“秦穆公八骏”成为形容高质量的战斗力量的成语。
6. 秦香土豆“秦香土豆”是一种以土豆为主要原料的秦川特色美食,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脆可口,是秦川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
秦香土豆有着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成为秦川地区的一大特色美食。
“秦香土豆”成为形容美食的成语。
7. 秦楼楚馆“秦楼楚馆”是成语,形容两地相隔遥远。
西汉成语典故
1、鸿门宴2、一决雌雄3、昭君出塞4、约法三章5、夜郎自大6、间不容发7、明修栈道,暗渡陈仓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10、筑坛拜将11、楚河汉界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3、萧规曹随14、前车之鉴15、倾国倾城 16、强弩之末17、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鸿门宴 (刘邦项羽)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故事梗概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
关于西安的成语故事
关于西安的成语故事
1、“泾渭分明”“泾渭不分”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2、渭滨垂钓
在渭水河边垂杆钓鱼,比喻怀才之人,静待重用,渭水位于西安。
3、长安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4、六街三市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5、日近长安远
原意是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觉得近;但看不见京都长安,所以觉得远,后泛指距京都遥远,也比喻向往京都。
鸿门宴成语典故
鸿门宴成语典故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鸿门宴成语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鸿门宴成语典故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
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
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
刘邦乘机入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
鸿门宴解析【注音】hóng mén yàn【出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至鸿门,谢曰:……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
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加害客人的宴会鸿门宴相关相关成语斗酒彘肩:〖解释〗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zhī)[4] 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示例〗~渡江人,南部莺花每怆神。
吴梅《马鞍山麓吊刘龙洲墓》诗秋毫无犯:〖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示例〗~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劳苦功高:〖解释〗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
”〖示例〗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茅盾《子夜》十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
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
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
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
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
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
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
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
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
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泾渭分明的成语故事
泾渭分明的成语故事
泾河和渭河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河。
泾河发源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东麓,向东南流经甘肃,在陕西高陵县入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穿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
泾河的水是非常清澈的,而渭河的水却很混浊,在高陵两河交汇处有非常明显的界线,成为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
这个语形容两种截然不同,或好或坏的界线分明。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泾渭分明
成语拼音:jīng wèi fēn míng
成语解释:古人认为;渭河水清;泾河水浊;两水合流后;清浊依旧分明。
比喻是非清楚;容易区别。
典故出处:唐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成语例句: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
(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
为什么会有一个与陈仓相关的成语?
为什么会有一个与陈仓相关的成语?一、陈仓背景陈仓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战略要地。
陈仓常年有兵备驻守,因此形成了严密的军事体系和完善的军事设施。
这种军事背景,为后来形成与陈仓相关的成语奠定了基础。
二、陈仓相关的成语1. 守陈如玉这个成语形容把守陈仓如同珍宝一样看待,十分重视和严密。
守陈如玉的背后,反映了守卫陈仓的历史,也体现了对这个地区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2. 陈仓之惠这个成语源自明代杨继盛的《陈仓礼聘图》。
故事中,杨继盛行走在外交舞台上,阐述了国与国应该友好相处而不是争斗。
这个成语强调了和平友好的重要性,成为后来称颂善意外交的典故。
3. 陈仓破屋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人们误解、口误等情况下,产生了一些荒谬错误的说法。
陈仓破屋的背后,可能涵盖了人们对于陈仓地区的军事形象的误解,认为陈仓居民也像军队一样严密保密,误导了后人对陈仓的认识,形成了这个成语。
4. 陈仓失马陈仓是古代军事重镇,士兵驻守的地方。
陈仓失马的典故来自于《史记·魏丑列传》中的故事,故事中杨渎驻守陈仓,因马失蹄而引发了重大事故。
陈仓失马成为一种常用的比喻,形容刻意隐藏的坏事最终往往会因为一些巧合等原因被揭穿。
5. 刻骨铭心这个成语和陈仓没有直接关系,但成为了常用的表达方式。
陈仓在古代是一个军事要塞,驻守的士兵们面对战争的残酷和压力,在此经历的事情会让他们深深地铭记在心,成为他们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
三、结语陈仓这个地名和陈仓相关的成语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智慧。
这些成语通过语言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军事、友好和人性的思考。
我们在使用这些成语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成语小故事10则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小故事10则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对应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小故事10则,欢迎阅读!1、暗渡陈仓《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
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
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
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
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
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
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
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
章邯被逼自杀。
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2、八斗才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谢灵运以斗量才。
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
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3、白龙鱼眼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
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
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陕西特点四字成语
陕西特点四字成语
形容陕西的四字成语可以说(人杰地灵)[解释]地灵人杰。
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
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蓝田生玉】: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
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栎阳雨金】:比喻意外的恩赐。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与三晋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
序:传说中的三晋大地,是指今天的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地域。
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其中既有能歌善舞的乐土,也有风云变幻的兵家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晋大地,一起探寻其中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
一、春秋时期的三晋之变1. 阳城之战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懿公与晋侯糊共同袭击上党的阳城,但却在阳城被敌人包围,最终晋懿公被杀,晋献公擒获晋侯糊而得以重振晋国。
2. 晋文公的变法晋文公推行变法,建立士大夫与庶民之间的政治平等制度,这个变法被称为“明德政”。
3. 晋献公与晋景公的纷争晋献公与晋景公是春秋末期的两位晋国君主,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了晋国内部的分裂,直接影响了晋国的统一。
其中的种种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1. 三晋一統三晋是春秋时期由晋国所建的国名,后来一直延续至秦汉时期,成为天下地区的行政名义。
在这个过程中,三晋地区几经兴衰,且历经风雨,最终依然演变成了中华历史上的重要地域。
2. 三晋的文化三晋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诞生出了许多名人、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中有司马迁、贾谊、唐玄宗等等。
3. 三晋的民俗三晋地区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节庆、习俗、传统艺术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山西的“太平鼓”和“恶人谷”等,都是有名的民间故事。
三、三晋成语1. 三晋同盟“三晋同盟”指的是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结盟,这是一种历史上的政治联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代表了三晋地区不畏强暴,敢于自立的民族精神。
2. 晋阳回春“晋阳回春”源自三晋地区,原指晋阳城内的寒冬过后,万物生长的景象。
后来引申为兴盛昌盛、复兴振荣的成语。
3. 山西镇关西“山西镇关西”意指用山西铁军稳固西北边疆,后来被引申为在困难险阻面前挺身而出,有坚定信念的意思。
结: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培养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和文化精华,也催生出了许多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成语典故。
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举案齐眉一开始是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那么举案齐眉有什么典故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举案齐眉相关典故内容。
希望对你们有用举案齐眉的成语典故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
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
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
三十岁了还没出嫁。
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
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
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
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
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
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
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
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
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举案齐眉的意思[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
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
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 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 案;不能写作“安”。
[近义] 心心相印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反义] 琴瑟不调用举案齐眉造句1) 大哥大姐,我祝一你们青春永驻,二祝你们举案齐眉,三祝白头偕老,四祝你们百子千孙……2) 我不要你了,再也不要你了,让你们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我不要你了……3) 今日嫂子对相公举案齐眉了,就是自家人,今后都不许客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 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 为王。公元前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 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 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 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 连云栈道组成。全长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 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公里。 公元前年, 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 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 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 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 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 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 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如海湾战争 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 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 “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 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 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 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 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 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 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 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 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 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 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 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 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
.“成竹在胸” 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 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文同任洋州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 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 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 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 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 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 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 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 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 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 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 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 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 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 张和办法。p1Ean。p1Ean。
1/6
个人收集整理-ZQ
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 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 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 “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 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 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源自汉 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随它有一段古老传说:东汉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 既学道又酷爱柑桔。他所务桔园,绕河之水,沐山神风,质量上乘。秋高气爽,满园星辰, 常有神仙路过,讨要品尝。一天早晨,山口处万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连同他的房舍果园, 冉冉飞升上天,若干年后,尚闻鸡鸣九宵,犬吠云中,为了纪念这一段美丽的传说,山口 处村庄便称作“升仙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换代产品—— 升仙蜜桔。它处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优点特点,还个儿硕大,薄皮无核,更兼树型矮化, 最高亩产可达万斤。近年来发展沿秦岭南麓八万亩产业林带,形成了秋风十里柑桔香的桔 园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飘香之际,特推出桔乡秋色一日游。b5E2R。b5E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