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
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 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 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 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 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探究2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
原文
[jié]
[dàn] [sǒng zhì]
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东行登上碣译石:山海,水来多感么悟宽大阔海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译::树秋木风和吹百动草树一木丛发一出丛悲的凉,的十声分音繁,茂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古诗四首
观沧海 曹 操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 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 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 的自然景物,描画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 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 进取精神。
曹操,字孟德,小名 阿瞒,沛国谯(qiáo)县 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 《短歌行》《龟虽寿》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译:太译阳:和银月河亮星的光运灿行烂,好像是从这浩瀚淼的海洋中出产发生的出。来的。
幸甚至哉[zāi]⑥,歌以咏志⑦。
译: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①②③④⑥⑦临⑤碣 澹竦 幸 咏:星石 澹峙 甚 志到汉:: 至达:山 水耸 哉 表,银名 波立 : 达登河。 荡。 荣 心上。漾幸 志。的得 。样很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共76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古诗四首》课件(共76张PPT)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 门行》等篇。他的诗歌散文 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 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曹操此篇,选自组诗《步出夏门行》(又称《陇 西行》)属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 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 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 (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 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 的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 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 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 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 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 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 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 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 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 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 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 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掌握字 音、字义,扫除阅读障碍
jié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dàn
sǒng zhì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zāi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出 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 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 生活。唐代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 他的诗写得好,看 他的诗,就像看画;他 的画也画得好,欣赏他 的画,就像读诗。苏轼 称赞他的诗画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 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字太 白,自号青莲居士。是继 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 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 人誉为“诗仙”。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 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 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 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 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 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 年漫游生活。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 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 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 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 “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 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 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 “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 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 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 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 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

思乡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唐)《次北固山下》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唐)《春望》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唐)《渡荆门送别》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 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
思乡之浓。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 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 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 每一个角落。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 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代诗词四首》课件(共53张PPT)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代诗词四首》课件(共53张PPT)


杜甫 春/ 草 木 /深。 别 /鸟 惊 心。 书 /抵 /万 金。 欲 /不 胜 簪。
译读,明诗意
给红色的词语注释并疏通文意
国都 使…落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茂 盛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学会用三步法读诗歌;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从中 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古 诗 四 首
春望
泊秦淮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溅( jiàn )搔( sāo )
簪( zān )笼( lŏng ) 年少( shaò)兜鍪( móu ) 絮( xù )寥( liáo )
南 乡 子
登 京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辛
弃 疾
北固山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 山壁陡峭, 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 山”盛赞。雄居山巅的甘露寺,有许多有关 三国时代吴国的传说和遗迹 。
4.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 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 人的深沉感情。 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
5.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句诗用对偶、夸张手法,“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 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总结全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见 所感 所思 所忧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古诗四首》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古诗四首》课件

12/8/2021
第十页,共四十八页。
写法 点 (xiěfǎ) 拨
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 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 理状态,有声有色 、 (yǒu shēng yǒu sè) 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12/8/2021
第十一页,共四十八页。
拓展(tuò zhǎn) 提升
描写 儿童的诗: (miáoxiě)
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 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tiānzhēn)快乐的 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 喜爱之情。
12/8/2021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八页。
写法 点 (xiěfǎ) 拨
通过“骑”和“振”两个(liǎnɡ ɡè)动词,把
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出。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 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
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
遏行云,“振林樾”。
12/8/2021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拓展(tuò zhǎn) 提升

袁枚
养鸡纵鸡食, 鸡肥乃烹之。 主人(zhǔ rén)计固佳,
不可使鸡知。
12/8/2021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心灵(xīnlíng)感 悟
骑在牛背上的 牧童,声音震林樾, 为了捕捉鸣蝉,突 然闭口而立。儿童 的情趣在诗人笔下 表现 得生动形 (biǎoxiàn) 象。
12/8/2021
第四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课件PPT
我会写
suì

12/8/2021
结构:左右(zuǒyòu) 部首:石
字义:①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 或零块。 ②零星,不完整。
组词:破碎 打碎
造句(zào jù):小李不小心打碎了 瓶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古诗四首(共72张PPT)

23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 两句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 待,让人顿生思乡之情。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逼真,叙事真 切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 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
• 目的是“观沧海”。 • “以”字可证明。 – “以”是目的连 词。
8
讨论交流: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诗 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所思。 2、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9
哪些语句是实景? 哪些语句是虚景?
实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
27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停泊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王湾 。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 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 虑、关心之情
• 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 昌龄人格的高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ppt课件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4 韩愈《晚春》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15 古诗四首(共35张PPT)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件:15 古诗四首(共35张PPT)

探意
4.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悲伤之 情的?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某种情 感的事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天涯
5.请同学们分析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 么透过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
“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 氛围。
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 如“邯郸古道伤行客。”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寻情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呢? 悲伤,愁苦……
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 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 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zxxkw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
人目不暇接。 “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
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
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向东。
以: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何:多么。
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临:登临。 竦:高高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洪: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之:助词,无实意。
互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幸运。 甚:表程度深。

2024-2025(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

2024-2025(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
背景资料一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
回师途中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大战之后,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 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 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千里致,远大(都约(1今25北1—京1)32人1以,后元)代,戏号曲东作篱家,、一散曲说家字,元曲中 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 的散曲
称 “ 元 曲 四 大 家 ” 。 代 表 作 《 汉 宫 秋 》 《 天 净 (小令)
沙·秋思》等。
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
展板第二展区为“遇见·四季之美”,工作人员准备 将 众 多 诗 词 根 据 季 节 设 计 四 个 板 块 , 分 别 为 “遇 见·春”“遇见·夏”“遇见·秋”“遇见·冬”。《观 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歌,你觉得分别应该放在第二 展区的哪个板块?请结合诗意和意象,陈述理由。
心。
任务二:涵泳·感悟哲思
➢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律,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偶。抓住精 妙字词赏析对偶联。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平
”“阔”“正”“悬”四字炼得很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颈 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海上已经涌出一轮红日,江上已有春意, 而旧年还没有过完。两个动词“生”“入”非常传神,将残夜孕育 海日,新年送走旧年的哲理表现出来。
任务二:涵泳·感悟哲思
背景资料二
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 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 的羁旅生活。《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 动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意:向东到达(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句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脚下的)碣石山 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句意: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 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句意: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 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品读欣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意节奏
品读 欣赏
品读明意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尾联作者想借助鸿雁传书,表达了游子的思 乡之切。
• 3、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 淡的乡思愁绪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4、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 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5、诗歌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的自然规律,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
• 6、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 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 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 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与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 四大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 称为“秋思之祖”。
品读 明意
诗歌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 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 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 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 出一个完整的秋末黄昏萧瑟、荒凉的意境。
诗歌赏析
品诗欣赏
一.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 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 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品诗欣赏
二. 赏析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
答: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月 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 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 温馨、安适、恬静的 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屋 里的人们正聚在一起共进晚餐。
这是伏笔,与其他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 作用:“他人有家我独无”,更添思乡之情。
诗歌赏析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 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 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句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
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 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句意: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吧。
品味探究苑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其作用是什么?
“观”字统领全篇,作用:是本诗 线索,引出全诗。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是句是 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 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 集》
二. 题解与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人称“诗仙”。 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 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
古道荒凉,西风萧瑟,马已羸弱,人何以堪? 因此,凄凉、冷清、孤寂、愁苦的气氛中,诗人怎 能不升起思乡之情啊!
诗歌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老树上枯藤缠 绕,乌鸦归巢,还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 几户人家正炊烟袅袅,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到温馨宁静的家。而此时诗人却 还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他将投宿到何方呢?望着西 沉的太阳,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 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长路关 山何时尽”啊!难怪诗人要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了。
❖ 1、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尤其 要日和春的分析。
❖ 答:“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 “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 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 物,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3、诗中的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 负。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 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 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 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 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 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 怀和豪迈的气概。
读诗品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 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 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 、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 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 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研习诗歌内容
•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 客路”呢?
•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 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 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 平”?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萧瑟 荒凉

温馨 安适 恬静
比 反

凄凉 冷清
孤寂 愁苦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 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 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 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 诗是写乡愁的。
五言律诗初了解
•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 源于南朝时期,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至初唐时期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 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这是什么表达方式?在诗中有何作用? 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家 乡、亲人的悲哀。(即:游子的羁旅之思。)
合作.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 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1、前三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表现主题的 角度分别给这三句拟一个小标题 。
2、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3、这是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1、写景:深秋暮(晚)景图或游子思乡图
2、没有提到过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有力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主 旨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这是寄情于物的写法。
游子思乡图 深秋暮景图
写景
烘铺 托垫
抒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
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作者
简介
背景链接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 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 ,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 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 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 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艺术鼓舞力。
想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怎样 的情景,如果你身临 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 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 面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开阔了。“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 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 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 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 春”一语作铺垫。
•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 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 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