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4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2.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相关知识。
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古风)包括五言和七言,它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格律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
格律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严:诗的句数限定,用字讲究平仄,双句的尾句讲究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三、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交流点拨】an ;前、悬、年、边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范文精选
《古代诗歌四首》精品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四首》,包括《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诗歌欣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句解析、意境领略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诗歌结构等,掌握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审美评价和创意表达等综合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领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诗句解析和诗歌欣赏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诗意语言描述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背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基本内容。
3. 诗句解析:以《静夜思》为例,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意境领略:组织学生讨论四首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6.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欣赏,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四首》2. 内容:《静夜思》:诗句解析、情感表达《春晓》:关键词、意境领略《登鹳雀楼》: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早发白帝城》:欣赏方法、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诗句、意境和情感。
比较《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的异同点,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作业一: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答案不求统一,但要求合理、有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古代诗歌的欣赏方法,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进行诗歌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4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预学单(课前)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海(jié)石(sǒngzhì)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3.了解作者作品。
①《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③《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课堂练习《观沧海》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诗歌借诗人见到的沧海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首句中写飘落的“杨花”,哀啼的“子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意回答。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次北固山下》1.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1.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请结合诗歌,谈谈原因。
教你写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教你写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四首》,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唐诗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悯农》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的讲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等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a. 《登鹳雀楼》:描绘壮阔景象,抒发壮志豪情。
b. 《望庐山瀑布》:以庐山瀑布为背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c. 《赋得古原草送别》:借草抒发离情别绪,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d. 《悯农》:反映农民辛勤劳作,表达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3. 实践:带领学生朗读四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进行仿写练习。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描绘景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四首》2. 板书内容:a. 四首诗歌的及作者b. 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c. 诗歌的韵律特点d. 仿写练习及创作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2. 答案示例:登山望月登高望远天地宽,月挂中天照山川。
清风徐来心愉悦,诗情画意醉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并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抱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一)《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等作品。
2.背景资料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北伐,削平了北方群雄。
七月出卢龙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1)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意思。
(2)教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明确:诗中描绘了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
(3)教师提问: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明确:诗中描绘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耸立,树木繁茂,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星辰,都在大海的怀抱中运行。
5.赏析诗歌(1)教师提问: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明确:全诗以“观” 字统领全篇。
(2)教师提问: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品味语言,领略诗歌的自然景物之美,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同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了解诗歌体裁知识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代诗歌体裁有哪些?(提问 1)明确:学过的古代诗歌体裁有乐府诗、绝句、律诗等。
2.展示关于古代诗歌体裁的内容,如:乐府诗(《观沧海》)、绝句【四句的(五言、七言)】(《江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律诗【四联(首颔颈尾)八句】(《次北固山下》《七律。
长征》)、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近体诗等。
3.讲解这些体裁的特点和区别。
三、学习《观沧海》1.作者及背景介绍(1)曹操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提问 2)明确: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曹操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观沧海》这首诗?(提问 3)明确:曹操在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当时他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2.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诗歌理解(1)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提问 4)明确: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物。
(2)采用了什么手法?(提问 5)明确: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是静态描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动态描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虚写,通过想象展现大海的壮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4《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写法特点。
3.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穿越千年诗河,我们踏入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
《诗经》悠悠,启韵华夏诗篇之始。
今天,我们共赏《古代诗歌四首》,领略先贤才情,感受诗词之美,让心灵在古典韵律中遨游。
二、新课教学知识拓展见教学PPT课件。
观沧海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走进作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PPT播放视频)4.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5.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了朱自清、老舍、刘湛秋先生笔下的四时之景,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欣赏古诗中的风景,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心情。
二、教学新课★《观沧海》1.古代诗歌分类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2.古体诗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古诗。
1.背景资料《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作者名片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1.课件播放朗诵录音并展示:2.学生自由读诗文。
要求:①读音准确②停连恰当③富有节奏④读出情感(师生共同完成译读诗文)课件展示: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任务三:初读诗文、练习朗诵任务四:译读诗文、粗知诗意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古代诗歌四首课程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文学特色;2. 学习并识别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四首诗歌,感受其音韵美;2.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诗句或短诗;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对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登鹳雀楼》:认识唐代诗人王之涣,了解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 《静夜思》:领略唐代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
- 《春晓》:体会唐代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赞美。
- 《早发白帝城》: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旅行经历。
2. 诗歌学习:详细讲解四首诗歌的内容、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脚、对仗等基本特点。
-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 讲解并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赏析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针对四首诗歌,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相交流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共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
(板书课题)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0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人教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最终能够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品析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素养要求《古代诗歌四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景一物总关情,本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作者把自己的情志与身外的世界互动,从而呈现出了独特的生活姿态。
本单元的诗文,就是要训练学生感受美景品味语言以及朗读美文的能力。
本课选录的四首古诗,体现了景物之美,声韵之美,语言之美,长于吟诵、激发想象、陶冶情操,是非常好的训练素材。
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前三个维度,古诗文教学有独到的优势。
本课四首古诗放在一起,这四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质?我们可以利用本课的资源,进行初步整合,渗透思维训练。
本课是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课古诗,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要有别于小学教学,在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歌大意的层面基础上,要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情境有所体认,对诗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对艺术手法有所领悟。
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学习《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完整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完整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2、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氛围。
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蕴含深刻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研究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___(155—220),字___,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___(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___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___”,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 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 集体解疑。
3)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 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观沧海》1.简介背景。
___十二年(207),___亲率大军北上,追歼___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3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三、诗歌赏析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古代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
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体裁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观沧海》作者简介介绍曹操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气势。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
提问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
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曹操的雄心壮志、对大海的赞美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介绍李白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
提问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
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李白对王昌龄的同情、思念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谊。
赏析诗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花、子规、明月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
学习《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介绍王湾的生平、成就和文学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三.《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