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阶段导学本阶段包括第十至第十四章的内容,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包括: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门类及其风采与成就,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热爱艺术爱好艺术懂得艺术的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通过学习和探讨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及传统伦理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过程,主要教派及各教派的基本教义,了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识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
了解佛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学习重点:1、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2、中国古代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学习难点:1、原始彩陶与青铜纹饰的艺术法则。
2、中国雕塑和绘画的特色。
3、中国音乐的独特体系。
4、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和虚拟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辉煌的远古艺术(略)一、原始彩陶原始彩陶是指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烧制的陶质器皿,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优美、纹饰丰富多彩等方面。
原始彩陶暗含了两个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
"其二,"仰观俯察、由上观下"。
这两个法则对后世的艺术影响很大。
二、青铜纹饰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锡制作的各种器物,其中商周时期的礼器最有艺术价值。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
古代书籍形态的特点(一)简牍、简策的特点:成本低,修改方便;但比较笨重,不易翻动。
(二)缣帛的特点:使用方便,轻便便于携带,但不易修改而且成本高,价格昂贵。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略讲)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部类(一)经学著作中重点介绍《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和《论语》。
(二)史学著作在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一章中详讲。
(三)诸子百家著作在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章中详讲。
(四)诗文集只介绍《诗经》、《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欧阳文忠集》等重要诗文总集,具体篇章在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一章中详讲。
二、类书与丛书掌握《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几部重要典籍的特点。
思考题:1、汉语汉字有哪些主要特征?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分哪几类?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及其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感受中国文化中这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实质是什么),初步认识中西科技的不同,并正确看待这种不同,反对盲目自大与民族虚无主义。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这点需要讲深,讲透。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的区别,近代科学的基础及核心精神是什么。
借此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教学方式:讲授与播放课件相结合。
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一、天学(一)、天象记录这部分以“解”为主,解释这些成果的科学意义。
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当代研究太阳活动的在重要科学依据,它与新星、超新星一起是代宇宙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这种记录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其他文化系统所缺乏的。
新星、超新星就是恒星的突然爆炸,也许发生早好多光年以前,反映了宇宙的演化历史。
(二)、天体测量主要知识点是天体测量的仪器及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及印度、阿拉伯的为天体定位的坐标系统,是一个星座群,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四象)与欧洲不属于同一个体系。
可以穿插一些关于二十八宿的故事,如牛郎织女及成语,如气冲牛斗,参商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三、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 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它们不仅表 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 国艺术精神。
老庄哲学是自 成一套的宇宙 观、认识论、 方法论、自然 哲学和人生哲 学。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道是本原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 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 东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 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 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春秋 战国 百家 争鸣
诸子百家各持一端,崇其所善,是我们民族 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 平天下。
朱熹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自然界——普遍法则 人类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 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 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 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 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 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主审姓名:单位:职称: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编写日期:2002年12月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
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1.说儒2. 孔子3. 孟子4. 荀子5.《易传》6.《大学》与《中庸》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三章道家(6学时)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2. 老子与《道德经》3. 杨朱学派4. 庄子 5. 黄老道家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第四章墨家(4学时)1.墨家的起源2. 前期墨家3.后期墨家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第五章法家(2学时)1.法家三派2. 商君书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2. 合同异派3. 离坚白派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的评价.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1.什么是经学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4. 古文经的兴衰.本章重点在了解汉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两汉宇宙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第八章魏晋玄学(6学时)1.玄学兴起的背景 2. 王弼的贵无论3. 阮籍与嵇康4. 郭象的独化论.本章的重点是了解玄学的性质、玄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以及玄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中国哲学与哲人的特质,也形成了中国哲学“国家不幸哲人幸”这样一种历史发展轨迹。
时至近世,“中央之国”与西方扩张瓜分世界的强盗民族相遇,一败再败,民族自信降至前所未有的低点。
“强国保种”、“救亡图存”成为第一时务。
中国哲人论“古今中西”,求自强图新之道,引入西学,会通中西,形成一种影响至今的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就中国哲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所谓“国家不幸”的时代,可以看做是时代给出重大哲学课题的时代;所谓“哲人幸”,可以看做是哲人们在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富有活力的思想创造活动。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高峰。
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和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聃)。
《道德经》全文共分十八章,约五千字,内容包括道、德、仁、义、礼、法、兵、刑、儒、墨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二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不欲往,众人皆欲往,我独欲清,众人皆欲浊。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一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第十三章:淡兮其若海,漂泊无所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第十四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十五章: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总结,特别强调对中国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3、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张岱年、方克礼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变。
2.教学方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近20章导论),我们必须掌握并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课程的衔接,如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力求精通。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的第十四章无疑是其中一章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这一章节为基础,通过解读和应用,分享我对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
1.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
道是宇宙的本源,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它只能通过亲身体验和自我领悟才能真正理解。
我们人类应该学会有限的言语和概念,去感知无限的道。
2.名可名,非常名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约定俗成的标签。
然而,真实的事物远远超越了名字所能表达的范围。
人们往往容易陷入名字的界限,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需要超越名字的束缚,去直接观察和体验事物的真实存在。
3.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无名无形。
在道德经十四章中,它告诉我们宇宙的创造起源于无。
无处所限,无处所不在,无处不在。
这个"无"是宇宙间最原始、最完整的状态。
只有回归无的状态,我们才能真正与宇宙相融合,与道达到和谐。
4.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即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无极的道。
在无限的道中,包含了一切有限的事物。
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都是基于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明白,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人们常常有欲望,希望获取更多的财富、地位和权力。
然而,道德经十四章告诉我们,受欲望的驱使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
真正的妙处在于看透欲望的幕后,超越欲望的束缚,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6.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人们常常有欲望,希望获取更多的财富、地位和权力。
然而,道德经十四章告诉我们,受欲望的驱使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
真正的妙处在于看透欲望的幕后,超越欲望的束缚,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7.无欲之祸,以观其徼欲望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欲望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只有放下欲望,专注于当下,才能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中国古代哲学
(二)、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 这两本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 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 神。 它的中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道”。
老庄哲学是自 成一套的宇宙 观、认识论、 方法论、自然 哲学和人生哲 学。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 外在的物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 那就会被物所主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 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
(三)、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学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 特别是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哲理。 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解脱,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 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们忍受苦难, 顿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 格上的完善。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一)、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
原始儒家经典有《诗》 《书》《礼》《乐》《易》 《春秋》。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 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 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 寓于现实的精神。
人存在的价值,在于成 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 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 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 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 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 际,西周初年《尚书》 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 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 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二、代表思想
14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孔孟之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了。
创始人孔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巨星。
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儒”最早是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
春秋战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称为“君子儒”。
有的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称为“小人儒”。
孔子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甚大,“儒”逐渐成为空门弟子的专称,有孔子创立的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学”。
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一尊,以后成为指导中国社会达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内容提要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
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
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第十四章讨论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对《道德经》第十四章进行解读和感悟。
1. 道的本质与特点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老子提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段话传达了道的本质和特点。
1.1 不可见道是无形无物、不可见的。
它超越了我们日常所能感知到的世界,超越了形式和表象。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道,只能通过心灵和内心去感受它。
1.2 不可闻同样地,道也是无声无息、不可闻的。
它超越了语言和声音,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或定义。
我们只能通过静心聆听、沉浸于内心深处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1.3 微妙难捉道是微妙而难以捉摸的。
它不可被抓住、不可被控制。
我们若过于追求捕捉和掌握道,反而会使它远离我们。
只有心灵平静、内心安宁时,我们才能感受到道的微妙和存在。
2. 人与道《道德经》第十四章还提到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道之间本质上的联系。
2.1 同出一源人与道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同出一源的。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这个世界,都具有生命力和智慧。
而道是包容万物、贯穿一切的存在,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因此,我们与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2 异名同谓之玄尽管人和道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东西——玄妙深奥的真理。
无论是追求者还是追求对象,在通往真理的路上都会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
只有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验,我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领悟到道的存在。
3. 实践与体验《道德经》第十四章还强调了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感知道的重要性。
老子说:“渐之若存,往之若亡。
”这句话表达了通过实际行动来感知道的意义。
3.1 渐之若存渐进而保持对道的感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逐渐增长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概述1.1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与发展1.2 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3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第二章:儒家哲学2.1 儒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2 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思想2.3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对比2.4 儒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三章:道家哲学3.1 道家哲学的起源与发展3.2 老子的《道德经》与道家思想3.3 庄子的《庄子》与道家哲学的深度探讨3.4 道家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四章:佛教哲学4.1 佛教传入中国与佛教哲学的融合4.2 佛教哲学的基本教义与思想体系4.3 禅宗与佛教哲学的特殊表现形式4.4 佛教哲学在后世的影响与演变第五章:宋明理学5.1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5.2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对比5.3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思想贡献5.4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第六章:玄学与魏晋哲学6.1 玄学的起源与特点6.2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家6.3 玄学与儒道思想的交融6.4 玄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第七章:隋唐佛教哲学7.1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繁荣7.2 佛教哲学的主要学派与思想7.3 玄奘与唯识学的发展7.4 佛教哲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八章:宋代理学8.1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8.2 周敦颐与理学的基础8.3 程颢、程颐与理学的成熟8.4 理学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影响第九章:明代心学9.1 心学的兴起与王阳明9.2 心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9.3 王阳明的心学实践与影响9.4 心学对后世哲学的影响第十章:清代哲学10.1 清代哲学的背景与特点10.2 清代的主要哲学家与思想10.3 清代儒学的演变与发展10.4 清代哲学对现代哲学的影响第十一章:近现代哲学变革11.1 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的响应11.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哲学思想11.3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哲学11.4 近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与融合第十二章:民国哲学与新文化运动12.1 民国时期的哲学发展背景12.2 西方哲学的传入与影响12.3 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思想12.4 民国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贡献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哲学与毛泽东思想13.1 社会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核心内容13.3 社会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13.4 毛泽东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与社会影响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思考14.1 改革开放与哲学的新发展14.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讨论14.3 儒家伦理的现代复兴与批判14.4 当代中国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十五章:当代中国哲学的展望15.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哲学对话15.2 新儒家、新道家等新型哲学流派的兴起15.3 科技发展与哲学的新议题15.4 当代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哲学以及宋明理学等。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14.1复习笔记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早期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殷周之际①西周初年《尚书》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②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a.《周易》古经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b.《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①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
②形成众多影响巨大的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
2.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2)代表作品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②四书:《论语》《孟子》《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以及《荀子》等。
(3)儒学精神①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a.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b.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c.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
d.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a.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b.平常的生活中,要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
c.要顺着本性内在禀赋有所发挥创造,使内心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实现生活目的。
(4)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为代表。
①“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1、仁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什么是仁?仁的内涵和外延 (1)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仁乃道德的总称 Ⅰ:“恭、宽、信、敏、惠” Ⅱ:“温、良、恭、俭、让” (3)道:“朝闻道,夕可死矣” (4)义利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精品课件
(三)孔子的中心思想——仁
“仁”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做 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 当遵守的准则。即“仁”讲的是如何处 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的人际 关系。《国语·周语》说:“言仁必及 人”。
精品课件
孟子
(一)孟子及其生平 (二)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和“良
知” 1、“性本善”和“四端”说----道德价值
为孔门弟子的专称;
精品课件
(二)孔子简介及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 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 整理家,曾修《诗》、《书》, 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孔子的思 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 远的影响。 ()
精品课件
庄子——先秦道家集大成者
(一)庄子生平 (二)主要思想 1、天道自然观; 2、相对主义认识论; 3、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总之: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追求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
得道。人得道如同鱼儿得水,各适其性, 各得其是,无拘无束,自由逍遥。
精品课件
庄子生平
庄子的原名叫庄周,是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县东北)人。 (前369年-前286)。庄 子是继老子之后我国道 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世人往往把老子和庄 子的学说并称为“老庄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课件
佛教核心思想的介绍
四大真理:生、老、病、死,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五、中外哲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哲学
儒家注重人伦礼仪,道家崇尚无为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自我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
西方哲学
希腊哲学倡导理性和逻辑思维。 西方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人权。
结束语
儒道两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重视人伦,道家强调自 我,两者在人生观和社会伦 理上存在差异,但都注重修 身养性。
儒道两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追求和谐取舍,道家崇 尚自然无为。
四、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的引入和传播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深入 人心。
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的 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交 融,形成独特的佛教哲学体 系。
1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考与认识 2 推荐书目
深入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与价值。
《道德经》、《论语》、《庄子》等。
3 Q&A,提问答疑
让学习变得更加互动和有趣。
二、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背景
乱世思潮涌动,各家学说纷 呈。
诸子百家的表人物
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
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道家推 崇自然,墨家注重公平与爱, 名家重视言辞,法家追求治 理,纵横家注重实用,兵家 着眼战略,奴家强调自由。
三、儒道两家
儒道两家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和道家都追溯至春秋战 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两大主 要思想流派。
《中国古代哲学》PPT课 件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本课件将带你领略中国古代哲学的深远影 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一、概述
什么是哲学
探讨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的学科,是人类思想的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是过程
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 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 “周行而不殆”,其运动周期 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
道是规律
“道者万物之奥”, 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作为规律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看不 见,听不着,摸不到,但一切受到它的支配和 制约。 道的规律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要坚持“无 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 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2、中国哲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 下,人类可以创造富有日新之 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 新其业,开物成务,与时俱进, 创造美好的世界。 其次,人在天地之间,体认 了生机蓬勃、创进不息的精神 ,进而参赞化育的天职,从而 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 感,产生了真善美统一的人格 思想,视生命之创造历程为人 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 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 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 于现实的精神。 人存在的价值,在于成就 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 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 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 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 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二、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 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它们不仅表 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 国艺术精神。
二、传统行为方式
知行动态统合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 朱熹:以知为本,知先行后 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 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哲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 行是知之成。 论体系,不是只把思想与 王夫之:行先知后,知行始 观念系统表达出来就达到 终不离,相资以互用,并进 了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 而有功。 知行统一。
冯友兰将古人所说的人生境界抽象 为四个等级:
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 能,或社会风习去做,对自己所做之 事毫无觉醒,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 境界; 功利境界:如果一个人的所做之事, 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他有功利的意 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
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能自觉的意识到他是 社会整体的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 事情,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 界就是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 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觉悟 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中 的一员。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并觉解其中的意义,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 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
老庄哲学是自成一 套的宇宙观、认识 论、方法论、自然 哲学和人生哲学。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道是本原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 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 东西。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传统思维方式 逻辑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 方式的缺点是分析 方法的薄弱,但并 不是完全没有分析 思维。
辩证综合 中国古代哲人长于辨 证思维,他们观察宇 宙人生着眼于天地人 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不同的系统之中。人 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天地大 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 系的整体。
三、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学渗透了中 国哲人的智慧,特 别是道家、儒家和 魏晋玄学哲理。 儒家成圣成贤 道家成至人成真人 佛家成菩萨成佛陀
佛教哲学以双遣对破等 解构的方法来消解心灵 上的执着,使人自知其 限制,自虚其心,自空 其说,以求容纳别人。 佛教让人们反观自己的 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 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 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 为无明所缚。
三、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 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 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地间,不断追 求自我实现。 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 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磐”境界。
秋 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 生活服从于自然界的普遍 规律; •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 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问题,也是人生意义的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看作“最为天下贵”者。一个 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贯通于宇 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中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 生命的价值和归宿。
一物两体 一体两面 一阴一阳谓之道 反者道之动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直觉体悟 中国传统思维有穿透语言, 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 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意 蕴的特点。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 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 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 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 把握。 儒家道德直觉 道家艺术直觉 佛家宗教直觉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 际,西周初年《尚书》 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 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 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
春秋 战国 百家 争鸣
诸子百家各持一端,崇其所善,是我们民族 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化的佛家宗派,主要由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各 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天台宗:以“圆融”,即层 层圆而无偏,遍无遗漏的方 式认识世界 。 华严宗:以互相联系的观点 看世界。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的方式 感悟世界,顿入佛界。禅宗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
四、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 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 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 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 形而上学体系。
三教图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 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 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 史上发出莫大声光, 留下莫大影响。 ——钱穆
《论语》《孟子》《中 庸》《大学》是熟饭。 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 模,次读《论语》以立 其根本,次读《孟子》 以观其发越,次读《中 庸》以求古人微妙处。 —— 《朱子语类》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 鲲。鲲之大,不知 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 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
原始儒家 中国佛学
原始道家 宋明理学
一、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 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荀子、等。原始儒家经典有 《诗》《书》《礼》《乐》 《易》《春秋》。此外,还 可通过《论语》《孟子》 《荀子》《大学》《中庸》 把握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其 涵义有四:
1、“仁者,人也。”“克己复礼曰 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2、“仁者,爱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杀身成仁。”
王阳明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 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 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 无理。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
一、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1、中国哲学的宇宙观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 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 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 包举万有,统摄万象,无 限丰富,无比充实。
古人的宇宙观有以下几个要点:
1、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 包含的一切。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 宇”,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 为“宙” ; 2、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 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万化而未始有极”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 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 人们的自然欲求。
同时,理学强调通 过道德自觉达到理 想人格的建树,也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 重气节和德操、注 重社会责任与历史 使命的文化性格。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 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 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 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 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 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