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奇谈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和比较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印经济发展方式对比——哪种模式造就强国?引言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备受世界关注。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中印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哪种模式更有可能造就强国。
1. 中印经济发展背景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两国的经济发展背景存在一些差异。
1.1 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和产业升级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1.2 印度经济发展背景印度经济改革开始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减税、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等。
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使印度成为全球服务业的重要中心。
2.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面将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和制造业为主导,这使中国能够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外国投资、提供优惠政策和打造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企业。
此外,中国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消费升级,推动了内需的增长。
2.2 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外资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并促进了印度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政府还推动了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哪种模式造就强国?无论是中国的制造业模式还是印度的服务业模式,都为两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
3.1 经济增长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大国,为国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最新资料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文献标识码:A随着印度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南亚的这个大国与中国相提并论,“龙象之争”的说法甚嚣尘上。
中印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9%,印度为8.7%,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两国自实施改革政策以来,由于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发展成果和潜力也有不少差异。
一、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中国和印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目前看来都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各自都避开了劣势,发挥了优势,在现有条件下都是较好选择。
我们仅从经济结构、环境因素和教育水平几个方面对中印经济进行具体比较。
(一)经济结构基础的对比中印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基础截然不同。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印度则直接跳过了工业化过程,着眼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仍然是第二产业占居首位。
而印度产业结构的最大特征是服务业比率高,其中的软件研发部门更是一枝独秀、突飞猛进。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别。
中国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51%,和印度的第三产业占本国经济比重相当。
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出口市场分别是印度的3倍及8倍,投资及出口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而另一方面,印度已发展起一个世界级的服务业,以优秀的语言人才、良好的技术基础设施及廉价的劳动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其设立后台服务。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来自于投资,40%来自于消费。
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仅有27%来自于投资,却有逾60%来自于消费。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内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利用外资方面,印度远不如中国。
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量达到747 68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之首。
相较于中国,印度吸引FDI的流入量不是很多,2007年FDI流入量为191.56亿美元,比中国FDI流入量的1/3还要少。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制造业驱动,伴随着国内高储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和外贸扩张,是一种兼顾内需和外向的发展模式。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实现经济增长方面,两国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成绩有所不同。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有何不同。
一、发展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形成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而印度则主张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的经济模式,重视投资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领域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
两种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印度在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的开发方面更加突出。
二、吸引外资中国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很多外资,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外资企业和工厂。
而印度在此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外资到印度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印度政府在外资吸引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投入资金,发展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这对于制造业、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基础设施落后也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
印度新近推出的数字印度计划要求把国内所有地区都与宽带网络连通,这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口及市场规模中国和印度人口多,但印度人口的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印度市场虽不及中国,但对于消费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印度的服务业、金融业等相对发达,也在预示着市场潜力的巨大。
总的来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是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而采取的最佳方案。
对于其他与两国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如何在吸取两国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自身国情寻找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和经济模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的比较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和印度近几年高速发展的经济让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洲,国际社会出现了一股“中印比较热”,但是一样的高速发展的背后,确有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我国和印度在经济结构上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以制造业为核心,印度靠服务业带动。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经济发展模式和对外经济战略等发面进行了比较,进而加深对我国经济与印度经济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发展、比较1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的原因概括来说,将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进行比较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发展中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是最具有可比性的。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亚洲“四小龙”不好比较,他们都是小的国家或地区,与英法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好比较,他们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而中国与印度都属于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最有可比性:论历史和文明,两国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论人口规模,两国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国;论自然资源,两国各有所长;论二战后发展的起始条件,两国都贫穷落后;论最初的发展战略,两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国家计划主导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论经济改革,中国早于印度但两国都已取得成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也持续了好几年的高速增长。
以上诸因素很自然地使人们把比较的眼光集中在中国和印度身上。
其次,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快速发展势必对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直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自己比较和追赶的对象,“赶英超美”是中国早就确定的战略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某些西方人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对他们造成威胁,因而频频在“中印比较热”上制造新热点、新话题,借以分散中国紧盯西方发达国家的注意力。
尽管借中印比较,抬高印度,唱衰中国,难以破坏中国的崛起,但至少会分散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
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
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里面有两个关健词,一个是相似原理,这两个国家最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走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不同的方法,它们通向富裕的道路,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在这么一个题目下,我准备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关于中国和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我认为可以概括起来有这么五个方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印度崛起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提供了新的希望世界银行联合国“千年反贫困”计划里面寄厚望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两个人口大国。
这两个国家把人口加总在一起大概要占到将近世界人口的40%。
所以对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分配是解决贫困的首要的任务。
那么这一点,在最近已经被中国和印度(中国是将近三十年,印度是改革以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的事实得到证明。
我们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中国现在是短短26年的时间,从1979年到现在,已经使得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这个被联合国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贡献。
再来看印度。
印度在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它的贫困人口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6%。
但是在1992年走向市场化改革以后,仅仅8年,它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了8个百分点,到了28%,然后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二)和平的经济崛起如果我们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和发生在15世纪以后的发现新大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世界去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世界经济崛起的时候,西方各国它们的工业化,它们在通向富裕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它们是制造贫困的。
我们如果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读过恩格斯和马克思写得《英国煤矿工人的生活状况》,那么首先,我们会发现,西方国家在经济崛起的时候造成了它的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产生了贫困。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
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比较优势1、金融体系比较健全,银行结构合理。
印度有运转良好、历史悠久的金融体制。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金融体系改革更为全面、速度更快。
印度资金的利用效率高于中国。
2、税制比较健全,对外开放优势。
中国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尽快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较少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在关税上调整幅度非常之大。
印度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关税问题上,却大量使用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例外规定,减缓对外开放的速度。
而且,印度还一再使用反倾销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此外,印度对于外资企业也只是给予国民待遇,并予以适当地限制,直到新世纪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后,才对特区内企业实行了若干优惠措施。
3、教育水平比较高,英语水平较好。
由于印度英语普及,高等教育机构使用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印度高校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
在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前,印度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大学生的在校人数都明显超过中国。
相对来说,印度的国际交流人才多于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都可以看到较多的印度人。
重点发展服务业让印度发挥了它的三大优势——高学历劳动力、信息科技专长和流利的英语能力,所以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研发中心的数量也远远多于中国。
4、印度的科技竞争力更强大,人才优势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电脑软件产业,制药业。
印度式增长是一种以IT行业(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为引导并产生较大的世界影响,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增长,相反,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资本市场发育比较健全。
印度的资本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监管制度非常严格。
中国采取了典型的“东亚模式”: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制造业的惊人增长、大量低成本劳动力以及推动出口等。
中国的发展基础是高储蓄、普及基础教育、快速工业化、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对外开放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
印度虽然在外资总量上落后中国,但是吸引的研发外资却高于中国。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
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模式比较印度和中国是亚洲两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体系。
虽然这两个国家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它们的经济模式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模式进行比较。
宏观方面比较中国在1978年实施经济改革以来,已经实现了4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
如今,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强劲的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策略。
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外商投资、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公民的保障以及加强环保措施等。
此外,中国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印度的经济模式比中国更多元化。
印度面临着缺乏国内市场、劳动力、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印度政府不得不更加依赖外资。
印度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采取了比中国更开放、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政策。
此外,印度还通过贫困和文盲问题等社会问题来实现经济增长,这使印度的经济增长更偏向于民生改善。
微观方面比较中国在90年代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时,采用“国进民退”的方式,大量国有企业被剥离或者兼并,这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中国还采取了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银行业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印度采取的则是通过民间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印度拥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企业家家族,他们在民间经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
印度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家创新,同时也采取了配套政策,如税收减免、营商环境优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私人经济的支持。
结论对比来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模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和出口,而印度则更注重发展民间经济和优化国内营商环境。
两国有着各自优势,但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资源利用等。
虽然两国在经济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将会愈加频繁。
完整word版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
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
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左1/5和1/3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立方米1130.1人和/立方米2072.4资源量分别为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
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条件,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均石油储量是印度的4倍,天然气为3.3倍,煤炭为3.5倍,铁矿石为2.8倍,且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与启示
潜力与前景
印度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未来有望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
中印两国贸易总量比较
贸易规模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总量相对较小,但近年来呈增长趋势。
贸易结构
中印贸易以中间品为主,中国从印度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向印度出口加工制成品。
贸易平衡
中国对印度存在贸易顺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
04
中印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 议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 训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利 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发挥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注重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国际 竞争力;
印度经济发展的经 验教训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01
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 合作,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02
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03
印度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趋势
印度将加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在 业务流程外包和呼叫中心等领域。
VS
印度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投资环 境;
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提 高核心竞争力;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印度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
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txt不要放弃自己!-------(妈妈曾经这样对我说,转身出门的一刹那,我泪流满面,却不想让任何人看见!)看到这一句小编也心有感触,想起当初离家前往几千里外的地方的时候,妈妈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身为男儿,必须创出一片天,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中印的经济优劣势对比2010-11-26 0(中印改革开放对比分析之三)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无非是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下取得的,制度、文化、市场、自然资源拥有量等因素提供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主要指国内市场)和自然资源限制等因素已经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缺乏以上两项但取得了良好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
我们从经济相关的变量入手,对中印经济进行比较。
1、是人口陷阱,还是人口红利?印度人口约11.19亿人(2006年),从1983年到2006年就业数据(A.C.Dhas and M.Helen,2008)来看,总就业人口从3.0275亿增加到3.8491亿人,增幅不大,就业率还不到34.4%。
而新增的就业人数,据估算,从2007年开始到2023年,每年增加2600万左右。
印度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识字率只有61%(2001年)。
这些人无法就业,也很难培训成为产业工人。
麦肯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到2010年印度软件业将创造230万个就业机会,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650万个。
而据研究机构估计,印度每年只能培养40万名工程师。
仅靠信息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印度存在就业面窄、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劳动人口由于难以被社会吸纳,有落入人口陷阱的可能性[1]。
中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据估计从2010年开始,从2500人左右回落,到2020年达到1300万人,之后再度回升。
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约600万人,而中国的识字率约为90.9%(2001年)。
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培养了大约2亿产业工人。
8017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拥有高人口数量的国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然而二者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人口及劳动力市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不相上下,都突破了10亿大关。
但是,中国的人口已经逐年减少,而印度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
中国的人力资源比印度更丰富,但在教育投入、技术质量、产业结构等方面,中国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产业结构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不同。
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出口贸易占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印度的经济则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并且该国的服务业发展已经超越制造业。
随着全球化及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印度因其语言优势、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低廉及人才的高素质等特点而成为服务业的“新宠”。
四、国际投资中国和印度拥有良好的国际投资环境,但二者的吸引力略有差距。
中国依靠高销售的出口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而印度则依赖于服务外包等发展模式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在服务业、信息技术及通讯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五、政治体制中国、印度的政治体制不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高效且稳定,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及时推进经济发展。
而印度的政治体制相对缓慢、繁琐,经常出现政治动荡,这也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增长。
六、总结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各有千秋,在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教育投入、国际投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要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七、个人观点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本系统难以给出个人观点。
但笔者认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要更加注重。
21世纪印度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21世纪印度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
的比较
总有人拿中国和其他国家比,有的有可比性,有的没有,因为中国的人口和体量太大了,有很大的特殊性。
事实上,真正能全面与中国相提并论的是印度。
两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被殖民和半殖民的屈辱历史。
他们都是人口大国。
印度于1947年独立,中国于1949年解放。
这两个国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结束战争,开始和平的经济发展。
但从起点来看,印度要比中国强太多了。
1949年时,印度的gdp是中国的2.85倍,1949年钢产量印度134.7万吨,中国15.8万吨,是中国的8.52倍;原油产量,印度25.3万吨,中国12.1万;化肥产量,印度2万吨,中国0.6万吨;1黄金产量,印度5.1吨,中国0.6吨;绵纱产量,印度61.5万吨,中国32.7万吨;铁路里程,印度54754公里,中国21800公里;在校高中生,印度122万人,中国26万人;在校大学生,印度36万人,中国19.1万人……甚至印度红茶也取代传统的中国茶叶,成为了全球茶产业第一。
1950年,印度人的预期寿命比中国人多5-6岁。
可以说,印度在起跑线上,对中国全面超越。
这也许就是1962年尼赫鲁坚持要对中国开战的底气所在。
但是,即使期间中国还打了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弯路,到了1980年,中国的gdp已经与印度几乎持平了。
到了今天,中国更是一骑绝尘,让印度难望项背。
所以,印吹们可以歇歇了,即使不谈制度和人种的差异,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中国99%的识字率,印度四分之一的文盲),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半边天和印度的绝对从属地位)这两项,印度也注定无法超越中国。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政治对比近年来关于中印对比的讨论很多。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在1980年大致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现在中国已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在两国的对比中,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国民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全面领先。
于是我们很乐观,很瞧不起印度。
诚然,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但应当看到,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在自身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只是与印度比,我们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自以为了不得,那不比也罢——因为还有好多先进的国家等着我们比呢,一比差距太吓人。
即便与印度相比,我们在几个方面也处于劣势。
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的大30%左右。
中印两国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中国人口现在为13.5亿,印度为11亿,对这样的人口大国,保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至关重要,否则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从耕地面积上看,印度以24亿亩耕地居亚洲之首,中国以18.3亿亩尾随其后。
问题是:我国的耕地面积仍然呈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拓展、土地荒漠化等几方面,我们每年要损失上千万亩耕地。
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警觉吗?尽管我国的农作物产量比印度高,那是因为我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和精耕细作方面比他们做得好,但应当承认,印度现在落后就意味着它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而我们,则应该在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科学开垦可耕荒地上下更大的功夫。
[ 转印度的地理条件比我国更适于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是山地众多的国家,地形复杂,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困难很多,造价也比较高。
而印度,其国土面积范围内除了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外,中南部的恒河平原、中央平原、德干高原地形起伏变化不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
印度由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下较好的基础以及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多年来铁路运营总里程雄居亚洲之首,直到2003年才被中国超越。
中国和印度趋势的区别
中国和印度趋势的区别
中国和印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趋势上的区别。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区别:
1. 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的经济增速相对较慢,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2. 人口和劳动力: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人口红利巨大,但也带来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的人口相对更稳定,并且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
3. 政府体制和治理: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
印度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采取联邦制,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较为复杂。
4. 区域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导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而印度则更注重在南亚地区发挥影响力,与周边国家保持密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5. 科技和创新能力:中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互联网和高铁技术创新中心。
印度在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其他高科技领域还有待发展。
这些区别使得中国和印度在发展模式、政策措施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随着两国的持续发展和合作,也可以期待在某些领域上实现互补和共赢。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
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
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
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条件,中国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人均石油储量是印度的4倍,天然气为3.3倍,煤炭为3.5倍,铁矿石为2.8倍,且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草稿)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
”1世界各国各有所长。
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
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
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
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在2004年又创造了%的好记录。
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
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
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
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和比较2004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认为印度强项即中国弱项
中国和印度在经济竞赛上领先群雄,但却创造了完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两者的战略部署十分不同,中国经济形成了重点配臵、推进制造业的模式,而印度则致力于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模式。
这是摩根士丹利亚州有限(香港)公司近日给记者发来的一份研究材料中,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对中国、印度经济发展的最新分析和看法。
中国制造业拉动力强劲
罗奇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主导动力之强劲“令人惊叹”:工业占中国GDP比重从1990年的41.6%上升至2003年的52.3%,而且工业在这13年的GDP累计增长中占了高达54%的比例。
而服务业在印度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40.6%上升至2003年的50.8%。
但他认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形成了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强项”的同时,分别成为掩盖着两国经济的“弱点”:从1990年到2003年,印度GDP的工业比重基本上停滞在27.2%的水平,大约只是中国的一半;同时,中国GDP 的服务业比重由1990年的31.3%,仅仅上升至2003年的33.1%,期间,中国服务业经济的扩张在总体GDP累计增长中仅占33%,也只是服务业对印度增长所作贡献比重的一半多点。
而这些差距,
正是中印双方今后持久发展应当借鉴和改进之处。
印度靠服务业取胜
罗奇认为,中国、印度经济的成功,主要是靠分别重写了以制造业为主导发展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典剧本”,中国是依靠“高达43%国内储蓄率”、“进取的基础设施建设”、“飙升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大量勤劳、工资低廉、供应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四大因素,在成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脱颖而出的。
印度的发展是在国民储蓄率只有24%、基础设施乏善可陈、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能力低等“弱势”下,选择以服务业为发展导向,尽其所长:发挥高学历劳动力、信息科技专长和流利的英语能力等优势,重点发展“由信息科技推动的服务行业”,最终依靠软件、商业加工外包、多媒体、网络管理和系统整合等IT服务业,在填补了印度在工业化进程上因长期滞后而出现的缺口同时,获得成功的。
罗奇认为,中国、印度的强项,其实正是对方的弱项。
出处:深圳商报2004年9月10日07时3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