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教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部分授课教师简介doc-中国劳动关系学院.doc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部分授课教师简介教授李德齐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大学本科。
1987年至1994年任工会学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94年至1996年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96年至2000年任法学系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讲授劳动关系学、劳动法等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专著《工会改革研究》、《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行为与调整机制》、《劳动关系国际比较》。
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学》教材,译著《集体谈判》、《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程序比较研究》。
主持和承担国家部委级研究课题多项。
沈琴琴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
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专业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主要讲授: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兼任德国波恩大学“劳动未来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副会长、全国工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个人专著:《德国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职业选择》、《劳动经济》。
在国内《中国劳动》、《改革》、《德国研究》、《欧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曾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德国波恩大学“劳动未来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
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日本女子大学讲学。
杨汉平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兼任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等。
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多部,其中包括《中国劳动法理论与实务研究》、《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理论与实务研究》等。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研究》和司法部重点课题《社会保障法基本理论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程延园教授基本情况程延园女,1963年11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委员会专家。
研究领域员工关系、薪酬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开设课程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法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员工福利管理。
教育和工作简历1981—1985年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1985—1988年南开大学获法学硕士,2000—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999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德国马普研究所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国务院国际交流访问学者,2009年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
曾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关系学院、罗格斯大学产业关系学院、密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英国沃里克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所、台湾铭传大学商学院、大叶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劳工所、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等。
学术论文1、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变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英美解雇制度比较分析-----解雇中的法律和经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研究》20044、“TheDevelopmentofLaborDisputesandtheRegulationof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arativeLaborLawandIndustrialRelations20045、OccupationalaccidentinsurancereformandlegislationinChina 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20056、劳动合同立法:寻求管制与促进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8、依法建立和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89、构建制度化的劳资利益沟通机制——对“东航返航事件”中劳资博弈非制度化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0、就业保护法规与劳动力市场弹性,新华文摘2009学术著作1、《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劳动合同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3、《劳动争议案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4、《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之HR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员工关系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理解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劳动合同新规则之HR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9、《产业关系研究方法》,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10、《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科研课题1、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985自由探索项目3、深圳市《集体谈判条例》立法研究,深圳市总工会4、《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5、劳动用工制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唐集团公司6、集体劳动权利保障研究,美国大使馆亚7、转制中的人员分流与人力资源制度整合研究,中科院国科控股公司8、军区医院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9、人员安置划转补偿方案研究,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10、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研究,永煤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学术交流1、2000年11月俄罗斯东北亚劳动力市场研讨会2、2001年4月比利时根特大学中欧劳动法比较研讨会3、2003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地区劳动法教学研讨会”4、2003年9月德国柏林第13届国际劳动关系大会5、2004年6月韩国汉城第5届亚太地区劳动关系大会6、2004年7月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德社会保障法研讨会”7、2005年9月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劳动关系中心:中美集体劳动关系比较研讨会8、2008年北京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9、2009年10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两岸劳工問題与政策研讨会”和“两岸集体劳动合同之法制与现况研讨会。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介绍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市收入分配调节和防止两极分化对策、WTO与中国就业问题、我国劳动争议和纠纷、我国企业工作时间、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岗位创造、能力提升、中介服务及反歧视的机理及政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撰写了大量劳动经济专业的著作、教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不仅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收入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创建学院之日起就着力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比较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有: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和劳动关系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雇佣和劳动关系学院、美国罗格斯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劳动关系学院、德国劳动研究所、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劳动和人力资源研究院等;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研究所等有多项共同研究的合作项目;与欧盟、俄罗斯、荷兰等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
同时,与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院等有经常性的互访与合作。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导师名单赵履宽、曾湘泉、杨伟国、赵忠、易定红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公示: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分学院按专业排序,根据上级要求,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已做适当隐私保护处理;本拟录取名单中含单考、援藏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下注“骨干”),不包括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备注中所列加分项目均以教育部下发名单为准。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姓名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编号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初试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复试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加权总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备注刘**10002*****0145937330478.27卢**10002*****0716837629477.84王**10002*****0856537828777.52李**10002*****0143837429077.21陈**10002*****0245637328976.99雷**10002*****0245736629376.35张**10002*****0254637627075.78冯**10002*****0245836928075.66王**10002*****0256136827975.43葛**10002*****0245336927775.40陈**10002*****0260939523075.01薛**10002*****1392538524574.9任**10002*****0928136727174.60王**10002*****0882638124574.34张**10002*****0261136527074.24周**10002*****1363736427074.10骨干。
【干货】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考研经验分享(803,636介绍与选择)
【干货】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考研经验分享(803,636介绍与选择)人大劳人院考研经验分享好像网上挺少关于劳动关系的复习经验贴,我也作为一个考上劳人院的师姐(18级劳关硕士),简单写一些分享吧,主要是636、803科目的一些介绍,让你们有个了解。
介绍一下劳人院专业课的考试内容、变化以及参考书目:一、考试内容: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803(人资必选、然后劳经、劳关、社保三选一)专业名称:劳动经济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803(劳经必选,然后人资、劳关、社保三选一)专业名称:劳动关系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636(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四选二)803(劳关必选,然后人资、社保、劳经三选一)专业名称:社会保障学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636(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四选二)803(社保必选,然后劳关、人资、劳经三选一)二、考试的变化:2019年的改革对于人资和劳经专业没有什么影响,对于社保和劳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其中社保专业更大,专业课以由620变为636,专业课二由804变为803:专业课除了社保以外,也要学习劳关、人资、劳经其中一门。
对于劳关专业,之前的636只有两门,所以你不用考虑如何选择搭配:劳动法、战略劳动关系管理。
而现在扩至四门,且是四门全新的科目,要四选二: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
所以较之前需要自己做好衡量,选择哪两门更能适合自己。
三、考试参考书目:803专业科目:人力资源管理学:1.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出版社;2. 彭剑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践与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上必选)3.考人资专业的同学最好购买补充书目:付亚和、徐玉林的《绩效管理》、文跃然《薪酬关系》都是复旦出版社。
这两本书是对彭剑锋老师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薪酬和绩效两个章节的更为详细的介绍。
而且,绩效可以说是人资中最重要的考点了。
4.看老师的文章,知道新导向(在自己掌握书目之后,有时间再看,或复试的时候看。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博士班
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博士班招生简章(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研究项目,完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000年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是唯一国家级别专项科研中心。
随着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开设本专业为培养既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和管理学,又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操作实务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部分师资介绍:(以课表为准)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承耀: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周文霞: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职业开发与管理系主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分会秘书长。
肖鸣政: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博导。
文跃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著名薪酬管理与激励专家。
张智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著名招聘与选拔专家、领导力专家,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导。
林新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白玲: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特聘职业生涯规划专家。
刘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首位劳动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招生对象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具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课程模式基础课:马克思理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前沿专业课: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战略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研究、培训与开发、社会保障专题拓展课:国学类课程、修养类课程高端论坛:专业性讲座、沙龙、高端论坛。
国外公共部门绩效薪酬改革:背景、模式与效果
比 较 与 借 鉴
:
国外 公 共 部门 绩 效 薪 酬 改革
背 景 模 式 与 效 果
杨 伟 国 , 文 彦 蕊
( 国人 民 大 学 劳 动 人 事 学 院 ,北 京 1 0 7 中 0 8 2)
[ 摘 要 ]2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以 来 ,世 界 各 国公 共 部 门 的 绩 效 薪 酬 改 革 表 现 出有 规 律 的 发 展 趋 势 。
这一 时期 ,以美 国、英 国和加拿 大为代 表 ,改革体 现 出集权化特征 。
权力范围、影响力和专业能力五个方面考察高级官员
以确定薪酬方案。
加拿大政府于2 0世纪 8 年代初开始实施行政类 0 别薪资管理行动方案,同样是集权化改革的代表 , 但 加拿大政府赋予了各部门一定的 自治权 。目前来
上个世纪7 年代中期开始 ,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并相 0 应地代表集权化、分权化和多元化三大模式。
( )集权化 阶段 :2 世 纪 7 代 中期 一 O 一 0 O年 8 年
代 初
2 世纪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对公共部 0 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引入私营部门的竞争机制和 管理理念,绩效薪酬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金账户人不敷出,逐渐暴露出来的巨大的福利负担 ,
对传统的公务员制度提出挑战。据统计, 0世纪 8 一 2 O 9 年代,德国每年新增 200名公务员需要领取退休 0 50 金,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 的提 高,很难想象再过 3 0年国家财政将如何承担这笔巨额
的支出 。公共部 门迫 切需 要建立 一套 既能 够优化 财 政
政 学 院 学 报
2 01 1.1
比 较 与 借 鉴
错误的绩效会给企业致命一击
要充分考虑负作用
但这还不是全部。“错误的绩效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杨教授说,“企业在设计绩效管理方案时,没考虑战略,但会包涵到战略的因素,会给战略带来影响。”
杨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典型案例。
A、B企业是分销行业的竞争对手,二者销售的产品大同小异,竞争也激烈异常。A企业将一款盈亏平衡点在1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降到12000元,并将消息四处发散。但事实上A企业投入这场行动的产品仅仅是数量极少的数百台。B企业在获悉A企业的降价消息后,销售部门迅速将该产品降到12000元甚至更低,而且大规模投放产品。短短的一段时间销售达数万台。此次战争结束,B企业才发现,尽管市场占有率等指标高居榜首,但该战争让B企业损失达8000万元,受到沉重打击。
因此,麦肯锡进而分析指出,亚洲企业在绩效跟踪与评估上缺乏透明而有效的程序。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亚洲国家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同时也是因为亚洲企业缺乏有经验的员工来建立和执行实现最佳绩效所需的管理系统。
“麦肯锡的调查分析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以BSC为代表的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确实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既与企业战略的制定相关联,又涉及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具体工作,同时与企业的文化、人员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操作不当,很可能影响企业员工的情绪。”高唯钧说。
既然战略是实现使命与目标的一系列行动,那它的实施就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主体,即企业所有员工。因此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的出现,使得企业战略已不再仅仅是企业决策层少数几个人的任务,而是从CEO到每一位员工所有人的事。
身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把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推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呢?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如何考虑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主要控制点,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控呢?是否需要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软件作为最基本的支持工具呢?杜应梅说,企业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提供一种手段和途径,使企业的战略决策不断由设想转变为现实。绩效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将企业战略方面、财务方面及运营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满足无缝集成的各种需求。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整个企业的透明化管理,以及从战略决策到具体实施的连续性,通过绩效管理完成由战略决策到具体实施的转变。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文跃然副教授开设课程薪酬管理,企业案例分析,战备性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工作简历1979.9-1983.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9-1986.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9: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职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1986.7-目前: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7-1988.7:借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员,美国薪酬管理协会会员学术论文(1)“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方法:GREP方法”,2003年7月(2)“中国电信的悲哀”,2003年8月(3)“华为的软肋”,2003年9月(4)“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2003年11月(5)“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004年3月(6)“美国1000家大企业的薪酬管理趋势”,2004年8月(7)“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问题”,2004年9月(8)“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2004年11月(9)“郎顾之争之我见”,2005年1月学术著作1.“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运行”(1985,获上海市委组织部优秀论文奖)2.“收入跟踪补偿的原因、后果和解救办法”(1986)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市场机制”(1986,入选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硕士论文选)4.“中国经济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工资”(1987,获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5.“论产权转让”(1988,《管理世界》)6.“MarginalPruductityofLaborandWageRateinChina”(1993)7.《自由选择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译著,与人合,19888.《西方劳动经济学》,译著,与人合,1991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市场机制”(1998)8.“GREP:企业理论框架”(2001)(未发表论文)9.“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构架”(2002)(未发表论文)10.“基于竞争力系统的文化体系”(2003)(未发表论文)11.《薪酬管理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主持翻译《赢得竞争的艺术》和《薪酬手册》科研课题主持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研究2003-2004年,国家教育部企业课题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体系胜利油田东胜集团人力资源体系整合中国科学院国科控股公司员工关系整合联系方式子邮件:wenyueran@;wenyueran@ 电话:62513013传真:62513427通讯地址:。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赵忠教授基本情况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学位。
加入人民大学前,赵忠是德国劳动研究所(波恩)(IZA,Bonn)的高级研究员(SeniorResearchAssociate)。
他还曾在云南省财政厅和北京大学工作过,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荷兰丁伯根研究所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过访问。
赵忠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ReviewofIncomeandWealth和EconomicsLetters 等国内外期刊上。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教育和工作简历1、教育经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1996年9月—2001年8月经济学博士,2002年5月经济学硕士,199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9月—1991年7月国际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学士,1991年7月2、工作经历2008年12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9年1月—ResearchFellow,IZA2005年1月—2008年12月ResearchAssociate和SeniorResearchAssociate,IZA2008年1月—2008年12月副主任,IZA转型和新兴国家研究项目2005年10月访问学者,荷兰TinbergenInstitute2001年9月—2005年12月讲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1月—2004年5月客座助教授,南加州大学(USC)经济系1991年7月—1996年8月公务员,云南省财政厅3、社会服务2012年—AssociateEditor,IZAJournalofLabor&Development2010年—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家庭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德国劳动研究所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双周论坛组织者2011年和2012年德国劳动研究所—世界银行第六次、第七次就业与发展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成员2009年—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会主任2009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4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3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7年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第7次环太平洋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2005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4年—2005年度理事,留美经济学会4、匿名审稿人AmericanEconomicReview,Biometrika,ChinaEconomicReview,ComputationalStatisticsandDataA nalysis,ContemporaryEconomicPolicy,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eChange,EconomicSyste ms,EconomicsofTransition,EmpiricalEconomics,Health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 er,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Econometr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 LaborEconomics,JournalofPeaceResearch,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RegionalScien ce,LabourEconomic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ResearchinLabor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of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学术论文1、期刊论文“V ouchersandCaseworkersinTrainingProgramsfortheUnemployed,”EmpiricalEconomics,已接受,(与UlfRinne和ArneUhlendorff合写);“Urban–RuralDisparitiesofChildHealthandNutritionalStatusinChinafrom1989to2006,”EconomicsandHumanBiology,已接受,(与刘宏和方海合写); “EvaluatingContinuousTrainingProgramsUsingtheGeneralizedPropensityScore,”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第175卷第2期,2012年4月,(与JochenKluve,HilmarSchneider和ArneUhlendorff合写); “TheFertilityEffectofCatastrophe:U.S.HurricaneBirth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第23卷第1期,2010年1月,(与RichardEvans和胡颖尧合写); “Earnings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IndianWageEarners,1987-2004,”ReviewofIncomeandWealth,第55卷第s1期,2009年7月,(与OlivierBargain,SumonKumarBhaumik和ManishaChakrabarty合写); “SensitivityofPropensityScoreMethodstotheSpecifications,”EconomicsLetters,第98卷第3期,2008年3月;“HealthDemandandHealthDeterminantsinChina,”JournalofChineseEconomicandBusinessStudies,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Migration,LaborMarketFlexibility,andWageDeterminationinChina:AReview,”TheDevelopingEconomies,第43卷第2期,2005年6月;“TheShort-TermImpactsofSARSonChineseEconomy,”AsianEconomicPapers,第3卷第1期,2004年冬季,(与海闻、王健和侯振刚合写);“UsingMatchingtoEstimateTreatmentEffects:DataRequirement,MatchingMetricsandMonteCarloEvidenc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第86卷第1期,2004年2月;“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与王子成合作);“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11月,(与陈玥合作);“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2年9月,(与李小瑛合写); “中国高校毕业生收入预期的动态变迁和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11年3月,(与张珂合写);“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12月,(与曲兆鹏合写); “使用自评健康数据度量我国健康的不平等,”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卷第4期,2006年4月;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公共卫生与传染病中的经济学,”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2005年10月,(与侯振刚合写);“健康卫生需求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方法,”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2004年4月;“再谈卫生保健市场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第17卷第10期,2003年10月,(与王健和石光合写);“勤工助学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2、专著章节“AnalysisofHealthandLongevityinOldest-OldPopulation:AHealthCapitalApproach,”载HealthyLongevityinChina:Demographic,Socioeconomic,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s,YiZeng,Du dleyPoston,DeneseAshbaughVlosky和DananGu主编,Springer出版社,2008年4月;“农村移民的特点和经济分析,”载《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蔡昉和白南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经济因素对高龄老人死亡率与健康的影响,”载《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曾毅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学术著作《健康、医疗服务与传染病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科研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2014年,“我国劳动合同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12年—2013年,“EuropeMeetsChina:ImagesofContemporaryChina”(中方负责人;合作单位德国IZA,捷克CERGE-E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2015年,“我国儿童健康状况与健康不平等的经济学分析,”(课题负责人,与刘宏合作);北京市教委,2010年—2012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人口、社会与就业可持续发展子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2012年,“我国农村移民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研究”;加拿大国际贫困网络,2010年—2011年,“我国农村移民收入不平等由2002年至2007年的演化,”(课题负责人,与曲兆鹏合作);学院或学校情况2012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杰出访问学者(UniversityofCanberraDistinguishedVisitor)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联系方式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电话:+86-10-82502205传真:+86-10-62513427信箱:mr.zhong.zhao@。
劳动人事学院博导介绍
劳动人事学院博导介绍劳动经济学曾湘泉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个人简介1955年11月5日出身于陕西省咸阳市,籍贯湖南湘乡。
197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8-1999年赴美留学,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凯思西部保留地大学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
2003-2006年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获得者。
美国劳动关系学会、美国管理学会、美国薪酬协会国际会员。
2003年3月28日曾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世界就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专题讲解。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薪酬:宏观、微观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5-06: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年。
《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劳动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年。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工资机制——对中国工资问题的宏观动态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红旗出版社,1990年。
《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年。
主要论文“NAIRU in China: Measurement and Analyses”,Social Sciences 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季刊,2007年第1期。
“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人大考博辅导班】人大劳动人事学院2019年博士招生简章录取办法考博经验
【人大考博辅导班】人大劳动人事学院2019年博士招生简章录取办法考博经验启道考博分享一、人大劳动人事学院简介-启道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
现任院长为杨伟国教授。
劳动人事学院现有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职业开发与管理五个系;设有组织行为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评价中心、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中国人力资本审计研究所、人力资源服务研究中心、人大-罗格斯全球雇佣与工作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人力资源与领导力开发中心;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四个硕士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劳动人事学院专业所涉的学科全部获评为A+。
二、人大劳动人事学院博士招生简章-启道一、招生专业及信息发布(一)具体专业及导师简介详见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网址:/)。
(二)考生可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或“rucyzb”即可关注),查询有关信息和通知公告。
(三)2018年我校博士生报名在学信网全国博士生统一网报系统进行(网址,点击“博士网报”进入)。
(四)我校2018年拟录取直博生、硕博连读生的导师名单将于博士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
原则上我校每名博士生导师每年招收1名博士生,已招收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的博士生导师,一般不再招收其他类别的博士生。
二、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一)我校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硕博直通类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不低于5年。
2006年工资高涨几大行业跳槽热
2006年工资高涨几大行业跳槽热以下消息,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可以说是一个坏消息。
2006年,在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跳槽机会。
所以相反地,如果你是这些行业的老板,对于这些变化,你可能需要当心点。
这是《2006年中国劳动环境展望报告》得出的一个结论之一。
这份报告1月初刚刚完成,由来自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撰写。
不止于此,这份报告还说,中国的工资水平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继续争抢“高新”人才中国继续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承诺,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量。
到今年为止,我国加入WTO已经到了第五个年头。
中国的汽车、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
而外商企业的工资水平一般比较高。
杨伟国博士说:“2006年,外资进入的范围将比以往扩大得多。
”杨伟国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助理,也是该课题组的组长。
在他看来,最近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被大规模向上修正,而GDP的规模是一个市场容量的概念,这将吸引外商投资进入;另外,对于中国的政治、政策,国际上已经了解了更多,中国一直以来是对外商投资持欢迎和保护的态度的;加之中国相对的人工成本更低,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外商进入这些新开放的领域。
“外资企业将深入我国更多的地区与行业,对高新技术的人才的争夺只可能更激烈。
”他领衔的课题组持这样的结论。
不过,WTO对于中国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报告说,国际贸易摩擦大概会影响到30万人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在这个方面,报告指出的另外一个坏消息在于:在总需求,尤其是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一些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生产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工业行业效益整体上将趋于下滑。
一些行业的工资可能会有所下降。
整体工资水平继续高增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中国整体工资水平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及经验—劳动人事学院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及经验—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人事学院成立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原国家劳动人事部联合创办;2000年隶属关系归为中国人民大学。
现任院长为杨伟国教授。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考研复试学院现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职业开发与管理五个系(教研室);设有中国就业研究所、劳动关系研究所、组织行为研究所、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价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劳动科学学术资料研究中心、劳动科学实验室和在职培训中心;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三个本科专业;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四个硕士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四个博士点;与其他院系共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其中劳动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社会保障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考研复试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人,院聘兼职教授20人,返聘教授8人。
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人,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3人。
另有来自美、德、英、日等国和港台地区的近20位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019人,其中本科生641人,硕士研究生267人,博士研究生111人,其中留学生59人;同等学历在职研究生849人。
同时,学院现有19位行政管理职员,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智库建设、党团活动、工会活动等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支持。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考研复试2014年,学院坚持“学术立院”、“学术兴院”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一个中心、两项举措和三个平台的建设(即致力于建设一个中心——全球中国劳动科学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决策支持中心;实施两项举措——教师与博士研究生国际发表提升计划,国际劳动科学研究十年合作计划;打造三大平台——数据平台、交流平台和模拟训练平台;努力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劳动科学学院),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宏观国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宏观国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曾湘泉;杨伟国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7(000)012
【摘要】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更多的是微观企业的一
种管理活动。
在很长的时期里,人力资源规划的发展变迁是与微观组织密不可分的,即便到20世纪70年代,政府组织开始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但仍局限于作
为一个微观组织的政府内部。
但是,到了90年代,人力资源规划领域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曾湘泉;杨伟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外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学语境范式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研究
2.以宏观视角解决微观问题——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我国县域经
济宏观调控的探讨——从国外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做法中引起的思考4.国外
宏观调控的流派及其关于宏观调控的观点5.从四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外交史的宏观
书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杨伟国教授基本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员(2001-2003)欧洲经济学会(布鲁塞尔)会员(2000-2002)美国国务院2005年VIP计划访问学者中德2005-2006年DAAD-PPP项目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事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200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高校十佳辅导员等。
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点、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社科院、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北京市等各类科研项目超过50项;先后近百次主持或参与人才服务、信息与通信、金融、国际贸易、工贸、电力、石油天然气、农业、制造业等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的战略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项目。
研究领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1991.7-1993.6国家外经贸部人事司1993.6-1994.12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部1994.12-1997.5中国南光闽澳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1996.1-1996.7澳门南光集团南光(捷克)有限公司财务经理1997.5-1998.10中国光大银行人事教育部人力资源经理1997.9-20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1999.4-2000.3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学系留学2000.7-2003.6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副主任、科研处长2003.6-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学术论文《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与代懋合著),《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美国技能短缺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德国IT人才短缺与政策选择》(与吴守祥合著),潘晨光(编):中国人才前沿(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薪酬审计:战略、功能与技术》,《管理@人》2007年9月,总第31期;《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与ILLING、陈立坤合著),《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基于指标与方法的双重评估》(与孙媛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全球遭遇技能短缺》,《求是》2007年第8期;《短期紧张、结构缺口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技能短缺问题研究述评》(与张婧、孙媛媛合著),《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评<裘元伦文集>》,《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我国的失业群集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德国技能人才短缺治理及其借鉴》(与吴守祥合著),《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劳动力市场测量及其经济涵义》(与孙媛媛合著),,《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信息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微观透视》(与曹艳苗合著),《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求是》2005年第13期《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与王飞合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7期;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与苏静合著),《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选择》,《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卷第5期;《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4期;《从欧洲就业战略到新欧洲就业战略》,《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年第6期;原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国际化的本土化》,《科技智囊》(咨询专刊),2005年第2期;《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求是》2004年第6期;《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与王飞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年第6期转载;《流水不腐,但是稳定第一》,《科技智囊》2004年第4期;《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孟秀勤(编)《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工作流动:理论综述与评价》(与张珂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欧元流通一年: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长期薪酬:让员工向“前”看》(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8期,第70-71页;《给经理人开个市场价》(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5期,第66-67页;《总监有价:孰高孰低》(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4期,第64-65页;《人力资源如何启动应急管理》,《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32-33页;《技能薪酬体系:真的可遇不可求?》,(与张珂合作),《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73-75页;《企业成长到哪里去找人》,《科技智囊》2003年第2期,第56-57页;《公司快速成长先要把人搞定》,《科技智囊》2003年第1期,第92-93页;《HR如何成为CEO的战略伙伴》,《科技智囊》2002年第87期,第44-45页;《中国企业感受欧元压力》,《科技智囊》2002年第81期,第36-37页;《利益诉求——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变迁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9期;《欧洲新经济的生产函数结构分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析德国经济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王飞合著),《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最新动向》,《欧洲》1998年第6期;《欧元与最佳货币区域》,《欧洲》1999年第3期;《欧洲新经济的政策结构探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欧元的性质与欧元汇率》,《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德国经济的新经济化与生态化》,《欧洲》2001年第5期;《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与政府》,《学习时报》2001年5月21日;《欧元流通与中国企业》,《科技智囊》2002年第4期;学术著作杨伟国(2002):《欧元生成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伟国(2004):《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格哈德伊宁,《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译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版》(第10版,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专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M.M.波斯坦,E.E.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杨伟国校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二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科研课题2002年3月,国务院,“欧洲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002年5-7月,荷兰ING集团委托研究课题“中欧经济关系”,完成研究报告《中欧经济关系、中国的利益需求与ING的贡献》(英文);2003年6月-2004年4月,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2003年9月-2004年5月,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委《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项目;2004年5月-10月,“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部委托课题;2004年6月-2005年10月,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高校校级领导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主持人;2004年7月-2007年6月,国外就业的发展趋势、理论前沿与政策变迁研究,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4年9月-2008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指数系统研究与设计;2005年5月-2005年12月,国家“985”工程二期及211工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工人激励关系研究;2006年4月-2008年12月,北京市委统战部,统战部门职位职责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2006年8月-2007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工资研究;2006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项目,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人力资源审计基础研究;2007年5月-12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2007年7月-12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物资储备系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实证研究;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爱尔兰产业集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大洋洲。
学术交流1999.4-2000.3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系访问博士生2005.1-2美国国务院2005年VIP计划访问学者,先后访问美国国务院、劳工部、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美国联邦调解服务署、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美国商业与食品工人联合会、美国劳联-产联总部及北卡州、德州、硅谷分部;北卡州劳工部、就业保障委员会、社区大学系统、北卡州三角研究园区;德州劳动力委员会、奥斯汀社区大学;加州一站式职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