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洪绶的诗文创作(一)

合集下载

借骚抒愤——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解读

借骚抒愤——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解读

2017/01借骚抒愤文/胡山华[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摘要】《屈子行吟图》是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而它亦是历代屈原画像中经典之作。

其利落大方的线条以及上锐下丰的夸张造型的艺术表现使屈原深沉傲岸的神态和孤高清倔的气质跃然画面,达到了传其神韵的艺术效果。

而陈洪绶于《屈子行吟图》中的屈原形象上亦寄寓了自身对世事的愤慨和人生前途的悲悯,既表达了其对屈原人格情怀的个人领悟,又抒发了其未及弱冠的年少孤愤。

【关键词】陈洪绶;屈原;屈子行吟图——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解读战国末期楚地的屈原历来不仅被奉为辞赋之祖,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诗人忠贞高洁的品质以及悲剧性的命运也使他成为了后代士人们唏嘘感叹、寄情托志的主要对象。

正如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所言:“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①《屈子行吟图》创作于1616年,陈洪绶年方十九,未及弱冠。

求学于名儒刘宗周门下,期间与同窗好友共品屈原之作,颇有所感,挥毫而做。

《屈子行吟图》中清癯高古的孤崛形象成为了一种典范,直接影响着后世屈子形象创作的模式。

一《屈子行吟图》,纵19厘米,横13厘米,呈现的是屈原被放逐江南,忧思徘徊的形象。

画面上屈原孤身一人,迈着艰难的步履神情忧愤地缓步而行,颇有《渔父》中形容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图中清晰可见高冠与腰间斜佩之长剑,这与《涉江》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的自我描写较为相合。

陈洪绶给人物主体营造了一个荒野的自然环境:屈子在画作中被置于一个微有倾感的斜坡之上,山石寥落,草木隐约。

人物主体虽身在画面中心,但所占画面比例却并不大,四周被一派旷寥萧瑟的图景所环绕。

图中诗人面露忧思,愁眉垂目,颇有屈原怀忧之态。

纵观《屈子行吟图》,蹒跚于荒野中的诗人,衣袍鼓起,蹒跚前行,有清癯挺秀之态,清白高洁之质,但是却于天地间茕茕而立,形影相吊,四顾茫然,仿佛于其中可见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倔脱俗之气。

向——论清代画家陈洪绶

向——论清代画家陈洪绶

【中国美术研究】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那座山、那座庙和那里发生的轶事……话说绍兴城南16公里处秦望山麓的一个狭长山谷里,有一座千年古刹———云门寺,这里有诉说不尽的名人典故和文化历史。

云门寺迄今已有1700多年,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它始建于东晋,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

诸史料记载:这里曾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宅院,当初王献之舍宅建寺。

关于这座古刹的由来,还流传着一则美丽的掌故。

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元)某夜,王献之在他的宅院屋顶望见五彩祥云,王献之就将此事上表奏帝。

于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赐王献之旧宅改建“云门寺”、门前石桥更名为“五云桥”。

随后,诸位高僧被先后招之。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风水宝刹云门寺在建寺前,就飘荡着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的缕缕墨香,之后的千年就更是人杰来来往往,演绎着各种历史典故。

王羲之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在这里驻寺习书30载,留有笔冢。

智永有个弟子名辨才,传说智永身后,《兰亭序》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云门寺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巧计骗赚了去。

初唐四杰、诗人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过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雅事,并仿《兰亭序》写了一篇《修禊序》。

文化名流在此驻足,高僧亦是云集荟萃。

这里相继驻寺的高僧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湛然……不仅高僧大德在此驻寺修持,云门寺更是吸引了历朝历代的诗人、文人、墨客等时代名流。

历史上,这里留下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一千多年来,不管哪个朝代的文人雅士、艺术家、政治家等要人途经此地,都要到云门寺寄宿几日,沾沾灵气。

云门古刹,简直成为天下第一名流客栈了。

在这人杰地灵的三宝殿堂,自然少不了中国美术史里的著名画家们驻足留连了。

这其中就有旷世奇才陈洪绶。

陈洪绶,即陈老莲,幼名莲子,生卒年为公元1598-1652。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和诗人,浙江诸暨枫桥陈家村人。

论陈洪绶笔下的高士形象

论陈洪绶笔下的高士形象

论陈洪绶笔下的高士形象作者:邹蕴芳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陈洪绶以复古为创新,笔下的人物造型高古奇崛,画面多取材于典籍的运用及对前人绘画的巧妙改编,人物画画风一改唐宋以来疲弱及面貌模糊之感,真实、孤绝,甚至气势凌人,为当时及以后几代的画坛融入了一股昂扬之气。

陈洪绶无遗是继李公麟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关键词: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画前言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工山水、人物、花鸟画,在人物画方面造诣最高。

陈洪绶早年师从蓝瑛,重振了唐宋以来日渐式微的人物画,受北宋大画家李公麟影响最深,人物造型及衣饰处理都有李公麟的影子。

陈洪绶一度入宫廷作画,通过临摹历代帝王图像及宫廷所藏历代名家的传世作品,并临摹同时代大量画家的作品,融各家所长,加上天赋异秉,终成一代大家,成为晚明画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陈洪绶的艺术主张是师古,艺术行为是创新。

虽然从明末到清初各家对陈洪绶的仕女画赞誉甚多,其中,明人龚鼎孳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章候画妙绝一时,所作仕女图,风神衣袂,奕奕有仙气。

”但笔者习画经年,对陈洪绶笔下的高士画却情有独钟。

张庚评价他的高士人物画:“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有公麟、子昂之妙。

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

”对陈洪绶的人物画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高古、奇绝。

下面笔者把陈洪绶的人物画以时间为序分为三个时期来加以简单的释述。

一、早期(1616年-1630年)早年的陈洪绶锐意进取,学习构图、笔墨及设色的技巧,喜好干干净净、一丝不苟的线条,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别出心裁,风格缜密精细,在笔法上很早就达到了一定高度。

在此期间,他通过临摹古画来汲取营养,形成并完善自己的艺术面貌。

这一时期的构图,通常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及面积,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布局,有古拙之趣。

陈洪绶早期代表作品有白描《水浒叶子》及《九歌》十二页。

论陈洪绶的人物画及其审美特征

论陈洪绶的人物画及其审美特征

论陈洪绶的人物画及其审美特征作者:黎冰颖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极其重要的画家,他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尤以人物画著称于世。

他的画追求奇骇怪诞的形象塑造,继承前人绘画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对于萎靡了几个世纪的人物画作了大胆革新。

他的人物形象取材广泛、特征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审美一、画家生平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小净名,别号悔迟、悔僧等,明万历二十六年出生于浙江诸暨县,祖籍河南许昌。

年少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0岁时濡笔作画使蓝瑛等众画家为之惊奇,曾跟随蓝瑛学过花鸟画,14岁时,他的绘画作品已“悬市中,立致金钱”,后成为著名学者绍兴刘宗周的入室弟子。

崇祯三年(1630年)会试落榜,崇祯十五年(1642年)入京为国子监生,曾被召入宫内廷供奉,奉命临摹历代帝王肖像,因有机会饱览内府所藏历代精品,遂画艺精进。

因感当时政治黑暗,返回杭州,明朝灭亡后,不愿与新政权为伍,出家为僧,以卖画为生。

陈洪绶兼善人物、花鸟、山水,尤其人物画更是独树一帜,力压群雄。

他善于汲取古代各家特色而自成一体,学古不泥古,成就显著,与北方的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二、作品类别如前文所述,陈洪绶绘画所涉题材非常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兼能,就其人物画而言也是题材有别,而且亦有画种的区分。

大致说来,陈洪绶的人物画因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仕女画、佛道人物和历史贤哲三类,就作品形式而分,又有卷轴画和版画插图之别。

(一)仕女画仕女自古就是中国人物画表现的题材之一,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龙凤仕女图》便是有力证明。

后经魏晋顾恺之的高古韵味,唐代张瑄、周昉一系列丰腴肥美的贵妇形象,至宋元时期甚至明中期,虽然人物画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但仕女题材一直连绵不绝。

“吴门四家”之唐寅、仇英更是仕女画大家。

陈洪绶在继承前人、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综合各家形成了自己温婉有致、活泼恬静、姿态万千的动人仕女形象。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隐居十六观》其一,纸本淡设色,纵21.4厘米、横2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隐居十六观》图册作于1651年,是陈洪绶离世前一年为好友沈颢所作。

图册对开共计二十页,前四页为作者题识,后十六页为十六幅白描人物画,绘制了隐士隐居生活的十六件事。

十六幅各有用典,当中援引了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人的诗文事迹,主题分别为访庄、醸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枯、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每开均有作者署名款,末开自识: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

钤“章侯”、“陈洪绶印”等印三方。

全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设色淡雅,近似白描,为陈氏人物故事画精作,晚年极品。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云门僧、迟云、弗迟、悔迟、悔已迟、悔僧、迟和尚,浙江省绍兴诸暨人,中国明代画家。

曾随画家蓝瑛学画,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长于人物与花鸟画,其书法不及绘画有名,不过具有独特的面貌,清代评论家以“逸品”称之。

论“怨谱”说的诗教内涵及其成因

论“怨谱”说的诗教内涵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论“怨谱"说的诗教内涵及其成因王良成(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4)摘要:"怨谱"说是明代陈洪绶在评点《娇红记》时提出的一个创造性概念,但是,关于"怨谱"之"怨"的具体界定,有学者在不否认"怨谱"为孔子"兴观群怨"说引申的前提下,将"怨谱”说界定为悲剧说。

虽然《娇红记》《琵琶记》等均通过谱写怨艾之情来生成悲剧因素,但陈洪绶、徐渭等评点者已经明确指出"怨谱”之"怨"与孔子"兴观群怨"之"怨"的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因此"怨谱"说并非悲剧说。

另外,从评点者的真实用意及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上看,"怨谱"之"怨”不仅没有超越孔子"兴观群怨”之"怨"的范畴,而且还有通过儒家的传统诗教理论来教化受众、提升戏曲地位等用意。

关键词:怨谱;兴观群怨;陈洪绶;娇红记;悲剧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217(2020)05-0031-06收稿日期:2020-07-12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NDJC013Z):宋元明清两浙戏曲史料整理与研究。

作者简介:王良成(1966-),男,江苏东海人,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晚明陈洪绶在评点时人孟称舜的传奇作品《娇红记》时说:“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

①在这里,陈洪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一一“怨谱”,“怨谱”说由此产生。

关于“怨谱”说的真实含义以及对“怨”字的具体界定,一些学者在不否定“怨”字基本等同于孔子“兴观群怨”之“怨”的前提下,将“怨谱”在理论上界定为悲剧说。

陈洪绶晚年极品《隐居十六观》以至简至洁的笔墨写出前人思想境界

陈洪绶晚年极品《隐居十六观》以至简至洁的笔墨写出前人思想境界

陈洪绶晚年极品《隐居十六观》以至简至洁的笔墨写出前人思想境界一代宗师——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

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三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作于1651 年,是陈洪绶逝世前一年的作品。

图册为纸本,共计20 页,每页纵21 .4 厘米、横29.8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4 页为陈洪绶自标画目和题跋,后16页各为一幅白描淡着色画,表现隐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画,老莲以简洁的白描绘出隐士生活中的十六个观照,16 幅各有用典,当中援引了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人的诗文事迹。

为老莲晚年极品,十六观取自《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之门”,1651年中秋之夜,陈洪绶(老莲)醉酒西湖边,他提笔为友人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图册并题赠予他,次年,老莲逝世。

访庄[释]《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酿桃[释]“酿桃”在这里指的是以桃酿酒。

古人有酿桃为醋或为酒的做法。

宋代的刘辰翁不愿为官,以母亲去世需要安葬为由辞官归隐,曾有一首《金缕曲》,其中有“闻道酿桃堪为酒,待酿桃、千石成千醉。

春有尽,瓮无底”之句,流传甚广。

酿桃为酒或为醋也就暗含了隐居不仕的意思。

浇书[释]浇书指饮酒浇灌胸中之诗书,典出自苏东坡。

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综论

陈洪绶人物画创作综论

声明尸-刃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苴金拯日期:2芝亟毒幽摘要陈洪绶是明末清初最为杰出的人物画家,所作人物躯干伟岸,线条-‘●■‘:=::j■一+—,。

‘-_—。

’●_^清圆细劲,造型夸张,创造了高古奇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人物画主要体现在卷轴画和木刻版画中。

本文将从陈洪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情的介绍出发,并进而分析其绘画思想和人物画风格之溯源,在此基础上对陈洪绶的人物画从卷轴画和版画两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陈洪绶直接影响了后世人物画的发展,由于陈洪绶的人物画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所以对我们在新的世纪发展人物画也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嗵匪抄。

中f四[受iAbstractChenHongshouisthemostoutstandingartistoffigurepainting.Inhisworksthefiguresarehigh,andlinesarepowerful,clear,elegantandrefined.Themodelsareexaggerated.Hecreatedthearticlestyleofdepth,classic,oddnessandspeciality.Hisfigurepaintingmainlyreflectedinthescrollpaintingsandwoodcutpaintings.Startingfromtheintroductionofhislifeexperience,thoughtsandcharactersTheauthorthenanalysestheoriginofhispaintingthoughtsandstyle.Andonthisbase,theauthorfromthetwopointsofview:scrollpaintingsandwoodcutpaintings,analysesthoroughlyhisfigurepaintings.Thentheconclusionis:ChenHongshouhasaffecteddirectlythedevelopmentoflaterfigurepaintings.Becauseofthemodernismofhisfigurepaintings,italsosetsagoodexampleforUStoimprovethefigurepaintingsinthenewera.Keywords:ChenHongshoufigurepaintingcreation刖舌人物画是中国画各类画科中出现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画种。

简评陈洪绶的文学创作

简评陈洪绶的文学创作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又号老迟、悔迟、云门僧等。

浙江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陈洪绶的文学作品很多,虽频罹战火仍有大量留存。

《陈洪绶集》正集十卷就有文45篇,诗词1092首,除已收辑佚作品多篇外尚有失收作品如《〈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北西厢记〉题辞》、《辩揭》等。

学者评论陈洪绶作品历来强调其自然洒脱的一面,如“落想如烟云,如冰雪,逍遥跌宕,非尘夫俗子所能道只字,诚诗家逸品也”[1](P581);“诗颇饶逸致”[2](P598);“予尝见其小诗,颇有致”[3](P283)“;“章侯人物奇古,山水雄秀。

七绝潇洒出尘。

前有沈启南,后有陈章侯,真画家宗匠,诗家逸派也”[4](P3419)。

这些评价是对陈洪绶诗歌艺术风格的大致概括,但是对这一艺术特征缺少深入的探讨。

我们只有通过对陈洪绶诗文作品的全面解读才能真正找到通往那个时代,通往他心灵的桥梁。

一、仕途受挫与自我解脱“我世承祖德,业儒不业耕。

”(《东坂》)陈洪绶的祖父陈性学(1546—1613)为万历丁丑(1577)进士,历官广东、陕西布政使。

父亲陈于朝(1573—1606)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隐居不仕,读书苎萝山下,惟事撰述”(孟远《陈洪绶传》)。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陈洪绶热切盼望通过科举跻身仕途,以实现“显亲而继祖,致君而泽民”(《勉侄》)的理想。

不过像他父亲一样,陈洪绶屡屡失意于科场。

这种打击无异于折断其理想的翅膀,虽不甘于永久扑腾在现实的尘埃里,却也攀不上纵飞的平台。

为了自我解脱,也只得承认“功名有天数”(《勉侄》),但是他那为国立功的满腔豪情又岂是“天数”能消磨掉的。

“穷经读史一无成,只好溪山自放情。

羡子书生能远大,帐中父子笑谈兵。

”(《送来商老之粤西,随马湖先生分守宾州》)“春光半落甲兵中,天子恨匆匆。

愧不书生戎马,一剑倚崆同。

长中酒,卧溪风,海棠红。

父书未读,事君无路,转眼成翁。

”(《诉衷情·东坂步还》)无论是对别人的“羡”,还是对自己的“愧”,都能看出他立志报国的积极态度。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

TEXT/李彩云韵味、古雅——论陈洪绶《西厢记》的插画艺术陈洪绶是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因爱好画莲而自号老莲,19岁创作出《离骚·九歌图》①;中年时期入宫临摹历代帝王像,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亡后,感怀悲痛之心曾一度皈依佛门,晚年自号悔迟,亦称老迟。

陈洪绶是崇古的,但他的崇古又与求“真”相结合,“真”是指人物性格刻画上具有现实和历史的根据。

陈洪缓的学古是为自己的独特艺术创造所用,他的画是形式上的“韵味”、“古雅”与内容上的“新颖”、“真实”的完美结合,画面表现了世俗的、温馨的、安宁而祥和的情调,也为充满挫折的人生而感到悲叹,但这一切都超过了他个人的苦乐。

一、陈洪绶创作《西厢记》插图的历史背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浦作。

相传王实浦著作《西厢记》时,是用尽了他毕生精力的,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思竭倒地而死[1](p36)。

陈洪绶在着手创作《西厢记》的插图之前,早已被“铺张敷衍”到极其繁盛的地步,而欲想以此独树一帜、艺压群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1](p43),而我们的艺术大师陈洪绶,恰恰正是面对着如此辉煌的艺术成果,而另辟一条道路,大胆创新。

陈洪绶在34岁创作了《西厢记》,他所创作的《西厢记》插图,我们已知的共有三种,从创作风格看,创作的次序是:一、《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真本》;二、《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三、《李告辰本西厢》。

杭州张深之刊本《西厢记》插图,虽然只有6图,却张张精彩,除卷首崔莺莺半身像为单面竖幅外,其他5图都是双面对连、横幅大图都是陈洪绶画的,他在这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和构想,把《西厢记》的插图创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2](p94)。

二、陈洪绶《西厢记》插画构图的寓意之美(一)夸张、变形突出主题内涵陈洪绶的人物画构图简洁而意味深刻,他对人物活动场景的细节描绘很深入,对画面起很大帮助的往往精深挑选几样重要的物品作为背景,如:假山、花瓶、花瓶中所插的花也经过特别的选择,再经过夸张和变形突出他要表达的内涵。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陈洪绶《宝纶堂集》,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陈洪绶《宝纶堂集》,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陈洪绶《宝纶堂集》,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陈洪绶,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

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梁湖见归舟》陈洪绶〔明代〕归棹如云驶,须臾过九潭。

但看风色好,几日到江南。

《强饮》陈洪绶〔明代〕山东山极少,况复障黄尘。

多买他乡酒,如逢故国人。

《寄林事声》陈洪绶〔明代〕闻尔歌狸首,吾将挟素琴。

梅花开未落,不欲别山阴。

《小雪》陈洪绶〔明代〕小雪连朝雪,来年大有年。

人情惊盗贼,天意乐耕田。

《寄王予安》陈洪绶〔明代〕深山古涧里,日日老梅开。

醉后常相忆,君从驴背来。

《梅墅舟还》陈洪绶〔明代〕流水唱酒船,归梦经南浦。

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家人莫酿酒,予不庆新年。

怕将新日月,来照旧山川。

《故山》陈洪绶〔明代〕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

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难忘生长地,痴想太平时。

万念俱灰冷,一归梦未衰。

《寄何大》陈洪绶〔明代〕何村真隐地,山涧尽深情。

花水乱流急,禽虫相语清。

幽奇惭未讨,高旷惜初行。

万坞茶香日,当来问巨觥。

《寄自超》陈洪绶〔明代〕自超曾约我,必过小庵来。

竹下当茗饮,枫间把酒开。

扣门闻远出,坐水久低回。

尚复相期否?此诗故一催。

《孟夏晨坐》陈洪绶〔明代〕野旷风轩静,江深水槛浮。

佳人看弄棹,稚子学垂钩。

柳拂翻黄鸟,荷披散白鸥。

闲心与逸兴,长夏得淹留。

《仝绮季》陈洪绶〔明代〕松风已闻三十载,却与姜九不曾闻。

买个笔床随汝去,三生石上卧秋云。

《鹧鸪词》陈洪绶〔明代〕其一行不得也哥哥。

我也图兰不作坡。

论陈洪绶的艺术生平

论陈洪绶的艺术生平

论陈洪绶的艺术生平作者:王赛敏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8期摘要:陈洪绶是明代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在绘画、书法、版画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是其绘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誉。

陈洪绶的人物画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树一帜。

他极富创造精神,思维活跃,通古求变。

通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考察陈洪绶艺术生平的不同阶段,以便后世对明末清初的时代精神和绘画艺术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陈洪绶;绘画;艺术生平1598年,陈洪绶生于浙江绍兴诸暨县陈家村,1652年与世长辞,终年仅55岁。

陈洪绶字章候,儿时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明亡遁入空门后,号老迟、悔迟。

除了生活在浙江外,也离开家乡入京几回,后来到过杭州、萧山、绍兴等地。

陈洪绶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小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上所居之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也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本文从陈洪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陈洪绶艺术生平的不同阶段。

他的生命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天资聪颖的少年,二是逐于功名的中年,三是大隐于世的晚年。

一、天资聪颖的少年陈洪绶生在钟鸣官宦之家,陈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担任官职,但到陈洪绶这一代已大不如前。

其父亲陈于朝在绘画和书法上都有建树,但数次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为排解心中屡试不第的愤懑故避世,陈父35岁就带着遗憾离世,这与陈洪绶日后远离官场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陈洪绶在幼年就通过陈家的长辈与来斯行之女定了姻缘。

陈洪绶的祖父陈性学与来斯行同朝为官,性情相投,往来甚密。

陈洪绶的妹妹与来宗道之子又结了亲。

各种迹象显示两家关系亲密,因而陈家长辈就把四岁时的陈洪绶送去来家私塾学习。

陈洪绶在孩提时就展现出艺术的天分,甚至在绘画市场得到一定的肯定。

在朱彝尊《陈洪绶传》中记载:“年四岁,就塾妇翁家。

……画前汉将军关侯像,长十余尺,拱而立。

童子至,惶惧号哭,闻于翁。

翁见侯像,惊下拜,遂以室奉侯。

陈洪绶[画·诗]

陈洪绶[画·诗]

陈洪绶[画·诗]陈洪绶(1598-1652)生于浙江诸暨。

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明末画家。

生性怪僻,愤世嫉俗,生时正值明室危亡,山河破碎,故一生漂泊坎坷,徘徊于郁闷失意之间。

陈洪绶诗书画俱佳,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风格以高古奇骇著称,与崔子忠齐名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宝纶堂集》。

带雨拖风望帝鸣,无情强作有情听。

一生通是今宵梦,不见章台柳色青。

懒听门前长者车,有田堪种水堪渔。

是非不入松风耳,花落花开只读书。

流水唱酒船,归梦经南浦。

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家人莫酿酒,予不庆新年。

怕将新日月,来照旧山川。

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

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难忘生长地,痴想太平时。

万念俱灰冷,一归梦未衰。

厌听楼船杂管弦,耳根清净小西天。

朝朝暮暮闲亭子,满耳松风满耳泉。

小乱入城好,大乱入山便。

在昔用斯语,于今则不然。

盗贼满山时,岂能此独全。

父老为我言,此地久安眠。

万山拥其后,千山护其前。

灌木万余株,清流绕其边。

曲径十余里,危石悬其巅。

不惟山水好,而又有山田。

不惟山田好,又有美竹焉。

有麻果如丝,有栗果如拳。

有梅匝茅屋,有兰可成阡。

相见皆古人,不分愚与贤。

亦少衣冠人,岂复肯守钱。

其风不凋薄,或可免颠连。

吾将携妇子,酿酒乐尧天。

诸子渐长大,课读兼课佃。

斫竹学织帘,读书功不捐。

无米拾橡栗,聊以续炊烟。

探奇既有梅,采药将学仙。

佩此王者香,一抚《猗兰》篇。

远林非入山,不足以娱老。

此山非远林,山灵亦不好。

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

为我山之中,多结一龛草。

推车两小儿,负书一媪老。

笔札以资生,就君学幽讨。

所喜老得朋,岂谓身可保。

避乱辽海东,此言何足道。

春事尚未始,春山得畅游。

有人邀我饮,况在溪东头。

修竹萧萧响,梅花落其洲。

倚竹看梅罢,山远竹影稠。

看山野虽旷,何如竹里幽。

有酒速劝我,落梅青溪流。

兴趣诚不已,梅花安可留。

陈洪绶诗句

陈洪绶诗句

陈洪绶诗句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

1.《夜雨闻杜鹃》明朝·陈洪绶
带雨拖风望帝鸣,无情强作有情听。

一生通是今宵梦,不见章台柳色青。

2.《柬登子》明朝·陈洪绶
留得尚书旧简编,朝暾夕照读颓然。

有时得意尝沽酒,燕麦花香一榻眠。

3.《赠沈子其》明朝·陈洪绶
无山成僻地,独树得名园。

看画不招客,灌花长闭门。

留吾好友宿,呼妇索清尊。

伯药西园意,为君写此轩。

4..《仝绮季》明朝·陈洪绶
松风已闻三十载,却与姜九不曾闻。

买个笔床随汝去,三生石上卧秋云。

5.《偶成·其二》明朝·陈洪绶
懒听门前长者车,有田堪种水堪渔。

是非不入松风耳,花落花开只读书。

6.《病中》明朝·陈洪绶
病不离山水,茆堂春又深。

书从老友借,诗与小儿吟。

禹庙花朝过,兰亭上巳寻。

漫言携药具,煮酒胜烧金。

7.《偶成·其一》明朝·陈洪绶
茭草青青水满湖,湖边鹅鸭自相呼。

日长睡起卷帘坐,闲听渔舟唤卖鲈。

8.《喜周元亮至湖上》明朝·陈洪绶
独脱烽烟地,同寻菡萏居。

半年两握手,十载几封书。

人壮吾新老,兵销会不疏。

此来难久住,一笑一欷歔。

9.《宿迁别陆九万》明朝·陈洪绶
龙华会上路茫然,误结浮生华酒缘。

别去虽听座上语,夕阳西下听啼鹃。

陈洪绶的行草《五言绝句诗轴》

陈洪绶的行草《五言绝句诗轴》

陈洪绶的行草《五言绝句诗轴》
释文:香雪随香风,满谿复满陌。

似彼得道人,颇不自矜惜。

洪绶。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悔迟,弗迟,云门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

枫桥位于诸暨、绍兴两座古老名城之间,陈洪绶颇得此间山水方滋的人文涵养,其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江南度过。

然其时明季日衰,世事风雨飘摇,这位名噪明末画坛的怪杰,一生历经坎坷摇曳在郁闷、失意之中。

陈洪绶的身世竟与父亲的忘年交徐渭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亦怪亦狂、一工一放开创了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的两极。

越中的晚明在艺术史上相际出现徐、陈是历史的戏剧巧合?喜耶悲耶!徐、陈的一生,内心经受是痛楚而苍凉的,而为人为艺又是孤傲而特立独行的。

其历史络印可谓饱经忧患的一代士人人生际遇。

三友斋诗稿

三友斋诗稿

三友斋诗稿
目录
1.介绍《三友斋诗稿》
2.分析《三友斋诗稿》的内容和特点
3.评价《三友斋诗稿》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三友斋诗稿》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书法家、医学家、工程师等多重身份的神童、全才陈洪绶所编撰的一部诗集。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庵,又号三友斋,因此,这部诗集名为《三友斋诗稿》。

《三友斋诗稿》收录了陈洪绶一生中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又有抒发壮志豪情;既有咏史抒怀,又有感时伤世。

陈洪绶的诗歌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直率、激情著称,富有个性和感染力。

他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三友斋诗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诗歌艺术上的成就,还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

陈洪绶的诗歌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陈洪绶的诗歌中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陈洪绶的诗文创作(一)【摘要】天资聪颖的陈洪绶,一生命运多戕:9岁丧父,18岁母亲去世。

而他生活时期,正处于明清易代之际,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这样的背景,形成了陈洪绶忧国忧民的思想。

因为“伤家室之飘摇,愤国民之艰危,中心忧悄,往往托之于酒,颓然自放”①,他变得狂放不羁,嗜酒好色,娱情山水。

所以,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触及现实,感念时事,真实地返照了那个社会。

他还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写了自己的身世感遇,对我们了解这位大艺术家的独特心灵历程和艺术思想的流变有很大帮助。

他真率的个性,使他的创作朴质自然,不修雕琢,写景抒情,情深意切,而且语言简练,用词贴切。

当然,他的作品也有以文为诗的不足之处,而且许多诗反映出很浓的遗民气息。

【关键词】陈洪绶诗文内容特色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全才、奇才。

有些文艺家的文学成就被其他方面的造诣所掩盖,令后人难识庐山真面目,实为憾事。

明末清初的陈洪绶,擅长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引人瞩目,甚至被当代国际学者誉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②”,故其生前死后,主要以书画名世,诗文则鲜有人知,流传甚寡。

陈洪绶(1599——1652),一名胥岸,字章侯,号老莲,晚又号悔迟、老迟、勿迟、云门僧等。

明末清初浙江诸暨人。

著名的画家、文人。

1599年1月23日出生。

陈洪绶的出生带有神奇色彩,据记载:“有道人氅衣鹤发,手一莲子,授于朝(陈于朝,陈洪绶之父)曰: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

而绶于是生,故幼名莲子,及其老也,名老莲。

”③陈洪绶从小就生活在风光佳丽、文史深厚、陶冶文学家、美术家的理想环境(他一生除两次北上至北京之外,其余时间均在“南至诸暨,东至绍兴,北至杭州、萧山”④的这一“三角地带”中度过)。

他幼年就聪颖过人,已显示出他特殊的艺术才能。

加之他出生在官宦世家,这为他的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而陈洪绶生活时期正处在明清两朝鼎革的离乱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了他狂放不羁、忧国忧民的个性,这也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洪绶岳父萧山的来斯行(字道之,字马湖,一号槎庵)为饱学之士,生性狂放,著作颇丰,对他颇有影响。

下面就结合他特殊的经历谈谈他的文学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陈洪绶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文。

存世有《宝纶堂集》10卷和《避乱诗》1卷。

其中不乏讽刺时政、刻露诗情之作。

笔调率真而不尚藻饰。

字里行间,真情挚意,溢于言表。

《图绘宝鉴续纂》说他“诗文醉后立成”也足以证明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气横溢。

陈洪绶的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形式有律诗、绝句、古诗体、词等。

朱彝尊说他的诗“颇饶逸致”⑤,郭麟图也说:“洪绶诗才卓绝,……其古健直匹少陵。

”⑥陈洪绶的诗基本不作无病呻吟,而是朴质自然,不事修琢,有真情实感。

其内容十分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有很多诗,都关注了社会现实,表现出他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浓浓爱国之情。

下面据其内容择其大要分类述之:其一,抒写诗人胸怀遭际。

它们既有文学价值,又是考察诗人生平的珍贵资料。

陈洪绶19岁时,明王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

出于挽救祖国命运,为国效力的宏大政治抱负,血气方刚的陈洪绶自信凭着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科举制度,可以在政治上大显身手。

于是,他刻苦攻读。

求知欲很强,求进性很浓,希望通过博取功名为国分忧,但事与愿违,他一生功名未就(除21岁那年考中了秀才,此后20多年,却屡试不第,未能再考中举人,当中也就没有做官)。

这对一心仕进的陈洪绶,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壮志难酬的陈洪绶郁郁寡欢,把满腔苦闷寄托于酒和诗。

这一点,他诗中多有反映,如诗“廿五年来名不成,题诗除夕莫伤情;世间多少真男子,白发俱从此夜生。

”又如《久留》:“不可常傲物,我亦爱傲人。

三旬不成事,诗酒江南春。

妻子病不返,并且遗其亲。

以后弗如此,四座当谆谆。

”表达了对自己狂放不羁个性的悔恨之意及其要功成名就的决心其二是寄答诗和怀亲诗。

这是陈洪绶写得较多的一类诗,也很能表现处他真率的秉性,朴质的辞情。

如《怀友》五首:“清清河水,放舟容与。

我怀伊人,远于祋祤。

”“北山有木,枝叶不凋。

期子同往,秋风萧萧。

”“有酒有酒,有书有书。

阖门静思,不与子俱。

”“烨烨者服,嵬嵬者冠。

衣之冠之,白首为欢。

”砟鲂烹雉,釂彼斗酒。

我弗异心,失彼良友。

”这几首四言古诗,写景写情,不用典不雕琢,很有《诗经》的味道,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又如《送大生之京》言:“我性固放荡,花酒情复深。

长老每训诫,怫耳不能禁。

往年游京师,病几弗可针。

归来试期迫,膝软头涔涔。

主司乃不录,困厄如鸡燖。

君今入京去,遗君以此忱。

君心酷似我,体气更不任。

况为贵公子,咄嗟称其心。

试期亦不远,珍重惜寸阴。

”以殷殷之语,既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狂放个性以及仕途的不意,同时也谆谆告诫友人,希望不要蹈其前辙而能功成名就。

其三是题画诗。

陈洪绶书画诗兼擅,泼墨挥毫之余,常诗兴大发,于是题诗于画,或点明画旨,或抒发感慨。

如《题铸剑图》云:“侠烈慧娘,而语兰陵。

以肠铸剑,斩此有情。

”寥寥数字,揭示了“铸剑”一事的精神所在。

西泠印社出版的《陈洪绶作品集》中有他的《题水仙灵石图》云:“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

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

”诗人既写了水仙的特性,又以此为喻,表达了自己孤傲的个性。

其四是关注社会现实的。

此类诗最可看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贵品质。

这些诗无情揭露统治者罪行,表达其憎恨之情。

最典型的反映在他甲申变前后所作的诗中。

此时,明王朝岌岌可危,陈洪绶面对大厦将倾,忧心如焚。

但一介书生,无能为力,其内心苦痛不言而喻。

而且,陈洪绶诗受杜甫影响很大。

直到晚年,他总也离不开杜甫。

并且其时他身经兵马之险,目睹亡国之惨,与杜甫在安禄乱中逃贼亡走,艰窭流落的处境相似,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无疑能激起他的共鸣。

他的五言诗《过夏镇》、《士饿死行》及七言古诗《官军行》、《搜牢行》、《幕下客》很能表现这一点。

如《士饿死行》云:“椎牛以享士,大将之所为;又或散家财,民财无所资。

江上大将军,民财皆家私。

意指复掠夺,宝井而珠池。

白徒五千辈,需饷三倍之。

前堂罗优倡,后户醉歌姬。

庖厨弃粱肉,战士饥且罢……”描绘将肥士饥的现象。

又如《官军行》:“人恶官军淫掠人,官军却有情可伸。

卿与士卒同甘苦,轻用人命如粪土。

官军皆持一拌冰,官厨乃弃五侯鲭。

军有妇人声鼓死,卿列明眸与皓齿。

官军无线缀领缘,卿之门人掷金钱。

卿饰微功蒙上赏,官军肝脑涂草莽。

谁非乾坤生育儿,卿亦有何六出奇?安得贵贱相悬绝……”通过对比,揭示了赏罚不公,贫富悬殊的现象。

再如《过夏镇》五言古诗80句,说:“耆老从东来”,本来地方富庶,“安堵数百年,卒然遭盗贼,红巾起南山,白挺乱山北……大车载糗粮,小车载金帛。

壮者逼其降,不从即遭磔。

妇女与老弱,肝脑涂矛戟,斩掠无孑遗,举火裂居宅。

膏血相沂流,手足相撑藉。

”描写生灵涂炭的参状,极为深刻。

还有《搜牢行》、《幕下客》反映了当时盗贼杀掠,官长率领士兵作恶,幕客不但狐假虎威,而且变本加厉的鱼肉乡民等情况。

还有同情人民疾苦的。

如《借米》诗:“家家借米拙言辞,深感家家屡借之;开合凑来皆各种,桃花点缀雪翻匙。

”不只写了自己生活艰辛,常要断米断炊的生活遭遇,更反映了在动乱不堪的年月里,老百姓衣食无着的现状。

又有诗云:“半载兵戈隔,一朝挥手难;山中人尽饿,我忍自加餐?糊口宜城市,何必修药栏?虽来数晨夕,知有几时安?”反映了因为战争而造成人民生活漂泊不定。

其五,还有一些偶感。

这都是些即时即事即景之作。

如崇祯甲申(1644)年,陈洪绶自京归家后没几月,迁居绍兴,借居徐渭的故宅青藤书屋(徐文长是洪绶父亲的忘年交)。

他有《扫青藤书屋有感》记之:“野鼠枯藤已尽除,借人几案借人书;五行未下潸然泪,二祖园林说废墟。

”明亡后,他逃到绍兴云门寺为僧,又有《学佛》一首:“深竹长松下,经行读佛书;福知何日积?我得久山居。

野老为邻友,僧寮作敝庐;兵戈非不幸,反得讲真如。

”在那里,他也作些农事,有《种菜》一首为证:“行年四十九,今日理园头;玄德非吾事,云卿切已谋。

”甲申变后,明王朝灭亡,洪绶闻此消息如电射雷劈,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

”⑦加之洪绶有几个好友自缢身亡(如好友倪元璐在北京城破时整衣冠拜阙,取帛自缢),以身殉国,陈洪绶内心冲突难以平定。

他的诗《友人劝予南京科举,时甲申菊月》说:“腐儒无可报君仇,约草簪中醉暮秋;此己生而不若死,尚思帝里看花游?借得青藤挂席门,又书一束暴朝暾。

”又《即事》诗云:“今日剃头蒙笠子,偷生不知作何因?”清军令人民依满洲风俗剃发,陈洪绶索性削发为僧,避乱云门寺,以逃禅方式,来保持他的民族气节。

还有《偶题》五首,又云:“红蓼丹枫拥白头,老人亡国易知秋;只凭邻舍三家酒,梦上南湖百尺楼。

”“少时读史感孤臣,不谓今朝及老身;想到蒙羞忍死处,后人真不若前人。

”“始觉人无忠义志,不须去读古人书;山河举目非无感,诗酒当前又自如。

”“故山已筑髑髅城,梦去犹然打马行;行到枫桥杨墅里,白头兄弟笑来迎。

”“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最是国亡家破恨,青天白日上心窝。

”这些既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亡国之痛,又表现了他苟且偷生的惭愧挣扎,内心矛盾非常激烈。

到了晚年,陈洪绶过的是遗民生活,经济拮据,故常要朋友周济或卖画。

如《怀山》:“也具丈夫相,饥寒颇累人;友朋情已尽,岁事又相因。

名画谁能买?知音多食贫;晨炊尚有米,三盏日酣春。

”又《陶去病赠米烛,书谢》诗云:“野炉燃败箨,饱饭接新春;山谷多贫士,如何赠老人?”还有《鲁季栗寄炭,却答》:“赠炭忧羌渴,寒灰拨竹烛;一瓢聊解冻,哪得更倾壶?”反映了因为生活不济,常食不果腹,处处要靠朋友帮忙,甚至还要卖画为生,穷困窘迫,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