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部分
【VIP专享】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3、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重点版)1
第一章简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 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 属于监察性质, 还不是行政区域, 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科举制度汉硕备考交流~壹贰玖八叁陆七零四五~考研文化部分,历来知识点庞杂。
虽然有《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但是很明显不够看,《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三十年》都来凑热闹。
并且近两年,文化部分的考察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和时代接轨,会考察一些流行的文化,比如热门影视剧的改编。
快到勤思学员的碗里来,辅导员指导你如何复习,如何做笔记,轻松拿高分。
辛辛老师,和大家一起坚持到考研的最后一刻。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
(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
(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
3.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
4.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5. 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7.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
8.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
9.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
10. 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11. 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生徒”。
12. 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读书笔记
摘要:
一、前言
二、中国文化的概述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正文:
一、前言
作为中国知识类写作助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我阅读了《中国文化要略》一书,并整理了以下的读书笔记。
本书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包括其概述、特点、传承与发展等。
希望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文化的概述
《中国文化要略》一书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华文化就在黄河流域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
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中华文化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思想、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包容性、创新性和人文精神上。
包容性体现在中华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吸收,如佛教、道教等;创新性则体现
在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而人文精神则体现在中华文化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方面,中华文化通过教育、传媒等多种方式,将丰富的文化传统传承给后人。
在发展方面,中华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如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发展出新的文化形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略》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汉硕备考交流~扣 ~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这一章对学中文以及一般考生都比较熟悉,当然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3、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另一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言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5、《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形成。
散文的三大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中国真正的叙事文学始于魏晋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软事小说两大类。
7、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诗歌305篇,分国风、大雅和小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诗经》描绘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落的历史;二是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诗经的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类。
4、《楚辞》是中国古代另一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而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中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玉、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汉硕文化要略大题背诵概述
第一章简论1.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
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二、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三、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
2.简述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章历史发展1.简述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如果某个姓想要追根溯源,差不多可以回到数千年以前。
这在世界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与封建礼教相结合,标榜同宗同姓,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那样,还有古时婚姻讲究的“门当户对”。
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在历史中有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也有臣子被皇帝赐予“国姓”,因此姓张的不一定都是汉族,姓慕容的也不一定就是少数民族。
2.介绍姓氏的几种主要来源。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版_汉硕真题练习
(前五章)•第一章简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辅导班讲义分享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简记:季大多)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
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汉硕备考交流~扣 ~一二九八三六七零四五第二节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1、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2、中国至迟在唐代就开始发现了火药。
宋代开始生产火药武器。
3、指南针是把人类无力感知的地磁信息转换为视觉可见空间形式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了指南针。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指南针的改进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南宋发明了罗盘。
元代有了专为海上航行而编制的由针位标示的航线——罗盘针路。
4、纸的发明是人类文字载体的一次革命。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西汉初期的麻纸。
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完成了造纸技术的重大革新。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和科学发展,提供了至今也不可缺少的信息存贮和传递手段。
5、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等。
6、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新纪元。
晋代有了墨拓技术,随代有了雕版印刷。
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明代在世界上最早使用了铅活字。
印刷术的发明,根本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为欧州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极有力的武器,从而为近代科学从中世纪欧州的漫长黑夜中腾飞,为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
1、唐宋时期,造纸业有了重大进展,成为誉满天下的名纸的有(ABCDE)A宣纸B蜀纸C 歙纸D苏纸E池纸(此题较偏,没把握就全选)2、2001年江苏卷: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着相同的思维定式和精神特质,也因此具备了统一的走向、特征和形态。
2、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征:一是实用性。
专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文化常识》考研复习
专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文化常识》考研复习第1章中国文化简论1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2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②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3文化包括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4西方的“文化”一词为culture,意为耕种、栽培、养殖之意,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5文化两分说,即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6文化三层次说,即将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
7文化四层次说:(1)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存在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8文化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和风俗习惯。
9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涵盖面非常广泛。
10心态文化层可分为两个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11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12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著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且跨时空传播。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一部分
第一章简论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