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中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中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发展期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时期,他们在实现自我认同和建立社交关系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它既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面大大增加,青少年也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各种信息。
但同时,互联网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威胁,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1. 网络沉迷。
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和大量游戏等应用程序,使得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可能导致社交关系的弱化、学习成绩下降、睡眠不足等负面后果。
在很多地区,青少年抽烟喝酒的年龄有所下降,这与网络沉迷的增加有关。
2.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诱骗或伤害别人,或嘲讽别人的行为。
网络欺凌会对青少年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导致自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网络欺凌的打击和预防。
3. 网络色情。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色情内容和信息,这些内容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可能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网络色情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性认识发生扭曲,甚至出现性侵犯等不良行为。
4. 网络依赖。
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青少年可能会更加依赖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和社交等活动。
但网络依赖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以及社交能力的下降。
二、应对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入驻学校课程体系。
通过青少年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认识。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咨询、乐队演出、瑜伽等等,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
用于了解学生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使用行为;孤独感量表则用于测量学生的 孤独感程度。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 分析等。
结果分析
1、即时通讯与孤独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即时通讯使用频率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即使用即时通讯 越频繁的学生,其孤独感越强烈。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过度依赖即时通讯,导致面 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减少,从而增加了孤独感。此外,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 间越多,
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增加孤独感。因此,研究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 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中学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 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即生活事件量表、即时通讯使用情况问卷和孤独 感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主要用于评估初中生面临的生活事件频率和种类;即时通 讯使用情况问卷
影响,而不良的同学关系则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
本研究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以1000名初中生为样本。数据收集采用匿名自 填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呈现出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 加的趋势。具体而言,初一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15.6%,初二学生的病 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20.3%,初三学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率为25.7%。
现实、娱乐等行为。即时通讯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初 中生的自我认同有着复杂的关系。
首先,即时通讯工具为初中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可以帮助他们与朋友、 家人进行即时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社交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可能 会增强初中生的自我认同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初中 生。
3、鼓励社交互动:家长和老师应鼓励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交互动,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和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提 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期的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期的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青少年对互联网的沉迷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期的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1. 青少年期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期是一个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阶段,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互联网提供了无数的信息和娱乐方式,使得青少年愈发迷恋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使用的强烈欲望和无法自拔的行为。
青少年往往容易陷入网络游戏、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上网活动中而无法自拔。
这种成瘾不仅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 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成瘾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社交能力的下降。
长时间的虚拟世界沉浸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逐渐失去兴趣,社交能力也会逐渐退化。
这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社交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网络成瘾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逃避,进而导致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后,网络成瘾还可能引发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问题。
互联网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塑造自我的平台,然而,频繁的网络使用往往会导致他们对虚拟身份认同感过强,而忽视了真实自我。
这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措施为了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网络成瘾问题。
首先,在学校和家庭层面加强教育与引导。
学校和家庭应该联手,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与引导,让他们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并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同时,学校和家长还应该提供其他丰富多样的活动,让青少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以其便捷、即时和互动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并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并从社交媒体加强自我认同、虚拟化的自我认同和社交媒体焦虑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加强自我认同提供了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成就和个性特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展示和分享的过程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认同的认知,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成就,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我认同。
其次,社交媒体的虚拟化特性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了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可以选择展示和塑造自己的形象,隐藏或夸大自己的某些特点。
这种虚拟的自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吸引力和存在感。
然而,虚拟化的自我认同也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不真实感和虚幻感,进而影响他们对自我的真实认同。
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失去了对自我的真实认同和理解。
最后,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大学生社交媒体焦虑的问题。
社交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社交压力。
大学生常常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他人的生活、成就和社交圈子,从而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和不安,觉得自己与他人存在差距和不足。
尤其是一些极端的社交媒体现象,如刷存在感、网红文化等,更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自我的价值产生质疑和迷茫。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交媒体通过加强自我认同、虚拟化的自我认同和社交媒体焦虑等方面,塑造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肯定自己。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心理影响与社会问题研究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心理影响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对青少年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子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青少年与社交媒体的接触日益频繁。
然而,这种接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行为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1.1 影响青少年自尊心和自我认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青少年往往通过上传个人照片、发布状态等方式展现自己。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给人们提供了选择性呈现的空间,青少年往往只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从而导致其他青少年对自己的负向情感。
在对他人的社交媒体页面进行比较时,自尊心和自我认同容易受到伤害。
1.2 增加社交焦虑和孤立感虽然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与其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但同时也增加了社交焦虑和孤立感的风险。
通过虚拟社交,青少年可能失去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导致社交技能的退化和孤独感的加重。
1.3 影响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展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社交媒体使得青少年更容易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同时也给了他们可能与更多陌生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这种陌生人的接触增加了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和安全问题的风险。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影响2.1 网络欺凌的加剧社交媒体给予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欺凌他人的平台。
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青少年可以躲在屏幕后面对其他人进行言语和心理上的伤害。
这种网络欺凌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创伤。
2.2 社交媒体成瘾的问题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它的依赖和成瘾。
青少年可能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日常生活。
这种成瘾可能进一步导致孤立感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2.3 隐私泄露与网络安全问题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可能会被他人滥用和侵犯隐私。
如果青少年不慎泄露个人信息,可能面临诈骗、身份盗窃等网络安全问题。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演讲稿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常常会受到来自他人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人际关系的影响。
他们会看到一些“完美”的图片和生活状态,而在比较自己和这些“完美”之间的差距时,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这种比较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
其次,社交媒体也会让青少年陷入“虚拟自我”的陷阱。
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可以通过精心策划的照片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而这种“虚拟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可能存在差异。
长时间沉浸在虚拟自我中,会让青少年逐渐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是什么,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
那么,面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观。
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去追求别人所谓的“完美”。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青少年去发现真实的自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最后,我们也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明白社交媒体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总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观。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自己。
谢谢大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网络使用在当代青少年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管理网络使用,以保持心理健康。
一、网络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网络使用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网络,他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学习资料,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了解不同文化和观点。
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批判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网络使用也可以提供许多娱乐和社交活动。
青少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增进友谊。
这对于青少年的社交发展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二、网络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然而,网络使用也存在一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首先,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产生问题。
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使他们逃避现实生活和面对困难,影响学习成绩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此外,网络上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如暴力、色情内容以及网上欺凌等。
这些不良信息的接触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青少年较为脆弱,对负面信息较为敏感,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引导与监督。
三、如何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网络使用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管理网络使用,保持心理健康,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和规则:家长和学校应与青少年充分沟通并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时间和规则,确保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学习和社交活动,并避免过度依赖网络。
2. 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让青少年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例如体育运动、音乐艺术等,以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3. 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青少年需要学会辨别真伪信息,识别不良内容,并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应对网络欺凌的方法。
青少年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的关系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的高度互联网普及背景下,青少年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了虚拟空间中,通过网络平台塑造自己的虚拟身份。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自我认同。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他们心理和社交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越来越依赖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平台来表达自己,获得满足感和社交认同。
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匿名或以特定的身份展现自己的形象,与其他人互动,分享经历和情感。
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自身特点、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二、青少年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的相互影响1. 网络虚拟身份对现实自我认同的影响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创建和塑造自己的虚拟身份时,往往会受到社交媒体上的模仿和追随现象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模仿网络上的偶像或角色来建立自己的虚拟身份。
然而,这种模仿行为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自身真实特点和兴趣的认知,导致现实自我认同的混乱。
2. 现实自我认同对网络虚拟身份的影响青少年在塑造自己的网络虚拟身份时,往往会基于自己对自身认同的理解。
他们会选择在网络上展现自己认同的特点和兴趣,以凸显自己的真实个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塑造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三、青少年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的心理和社交发展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网络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的分离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他们可能为了追求虚拟身份的认同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认同的建立。
这种心理分裂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厌学行为、自尊心下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 社交关系问题青少年在网络平台上形成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展现自己网络上的虚拟身份所凸显的特点,导致社交不适和孤立感。
青少年网络社交中的自我认同
青少年网络社交中的自我认同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青少年与互联网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交网络成为他们展现自我、交流情感和建立关系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青少年面临着塑造自我认同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自我表达与认同探寻
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审美观和生活态度,这种自我表达成为构建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的照片、视频和文字,代表着他们希望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和价值观。
通过获取他人的点赞和评论,青少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满足,从而巩固了自己的认同感。
虚拟社交与现实关系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也面临着虚拟社交与现实社交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在网络上展示的完美形象与真实生活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让一些青少年感到困惑和焦虑。
他们为了迎合他人的审美标准和社交期望,可能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从而使自我认同出现错位和混淆。
自我探索与价值取向
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不断探索和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自身的核心价值和人生目标。
在追求虚拟关注和赞美的同时,他们更应该明确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情,坚守内心的价值取向,不被外界的评判和期待左右。
只有在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保持真实和坚定,青少年才能建立健康的自我身份和社交关系,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结语
青少年网络社交中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需要找到平衡点,保持真实和独立的自我认同,不断探索和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成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个体。
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在网络社交中实现自我认同的价值和意义,为社会和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显著。
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娱乐的渠道,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交关系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交媒体成瘾问题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多样性使得青少年容易沉迷其中。
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社交网络中会导致他们与现实社交脱节,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2. 自尊心与自卑感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是青少年虚荣心的满足场所,通过获得多个点赞、评论和分享来获得成就感。
然而,如果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嘲笑、排斥或批评,会对自尊心产生打击,甚至导致自卑感。
3. 身体形象与自我认同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图片和自拍文化,让青少年过分注重外貌。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材、五官等产生不切实际的追求,加剧对自我的不满和焦虑。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交关系的影响1. 虚拟社交与面对面交流的转变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与虚拟好友的交流方式迥异于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交流。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变得缺乏真实社交的能力,导致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庭关系的疏离。
2.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社交媒体似乎提供了一个匿名的交流平台,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网络欺凌的行为。
受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学业问题,甚至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3. 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压力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经常与他人进行比较。
好友圈中的照片、动态和成就暗示了社交媒体对自身的高期待和竞争压力,使得青少年感到焦虑和不安。
三、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影响1. 分心和注意力减退社交媒体的信息输入繁杂且诱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会造成青少年学习时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作业或课堂学习。
2. 鸡汤文化与知识质量问题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大量“鸡汤”式的励志文化可以激励青少年,但也可能让他们缺乏对真实生活中问题的实际思考和解决能力。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难以筛选和辨别真伪。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明显增加,导致一些青少年出现了网络成瘾的问题。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心理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因素。
1.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和状态,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青少年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通过虚拟身份来追求自我满足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这种自我认同和满足感的不断强化,可能导致对网络的沉迷和依赖。
其次,个体的情绪状态也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心理因素。
青少年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有些青少年选择通过网络逃避现实,从而满足自己情绪调节和放松的需求。
然而,长时间的网络使用反过来又会加重他们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青少年对自主控制能力和自律性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网络成瘾的发生。
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控使用时间和内容,使网络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方式。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首先,社交环境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处在一个追求虚拟社交和关注度的时代,社交网络成为了他们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迅速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誉,这种社交满足成为了他们网络成瘾的重要动力。
其次,家庭环境也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网络使用的监管程度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情况。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良好与否,决定了青少年是否能够在网络使用中保持适度和自律。
3.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和态度,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
首先,个体对网络的认知偏差会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对个人自我认同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对个人自我认同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个重要时期,这种变革也在网络对个人自我认同的形成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认知理解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认知结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评价系统。
一、网络对个人自我认同形成的影响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化、普及化和便捷化,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讯资源。
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自主搜索获取海量的信息,从而收集到自身有意义的信息,相对于传统的获取资讯场景,网络世界更加客观、透明、便捷,大大提升了人们自我认知能力的普及程度。
互联网的深刻推动了人们的认知习惯的转变,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去获取专业资讯,这种手段也已经成为一种人们获取知识、认真学习的习惯,升级了人们知识认知的深度。
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并不影响人们发挥自身维度范围的认知结构,反而拓多人们的认知边界,带来强大的认知成长动力。
同时,网络世界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交平台,网络人际交往通过邮件、微信、QQ等形式,拓展了人们友谊的边界,促进了人们社交和交际的能力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事件、欲望和资源、生活态度等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得到彰显和传播。
以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为例,若某人发表一条引人注目的内容,这种现象会在微博传播,受到更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使个人能力、身份和价值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
二、网络对个人自我认同形成的不利影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有利于形成不真实或虚幻的个人目标设定、自我评价的假象。
这种假象形成于虚拟世界的交往和身份反馈,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目标和标准可能没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网络世界中,个人通过获取更多的粉丝、关注者和点赞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度和人气指标等,有时会容易将这些表现看作是自己价值的证明,从而更加追求这些荣誉的评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少人在网络的层面下,刻意造假,满足于网络的达标、标准和规范,这些行为来自的动机可能是虚荣心驱使、冒险心理作祟、隐私攻击和个人利益等。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然而,这也给他们的身份认同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影响,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积极影响1. 提供个人表达空间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他们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兴趣爱好和自己的观点。
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和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
2. 丰富多元的交流渠道社交媒体让青少年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他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加入不同的社群,并在这些互动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个体互动,青少年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形成更开放、包容的身份认同。
3. 接触多样化的信息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从新闻事件到学术知识,各种领域的信息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获取。
通过接触这些多样化的信息,青少年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拓展知识面,从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行更加理性和深入的思考。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1. 美化和夸大个人形象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成功,从而形成一种夸张和美化的个人形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一些青少年感到自卑和焦虑,觉得自己与别人相比有所不足,进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质疑。
2. 社交比较导致自我价值观扭曲社交媒体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比较,许多青少年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评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这种不健康的比较导致了自我价值观的扭曲,使一些青少年感到自卑、失落,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3. 社交媒体泛滥的信息和虚假内容社交媒体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其中不乏虚假、夸张和不实的内容。
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被这些信息所误导,导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混淆和误解。
三、如何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身份认同的不良影响1. 引导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学校和家长可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1张国华,雷雳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89)E-mail:dr.leili@摘要: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存在着密切关系。
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及“网络成瘾”的关系。
研究发现,(1)在“网络成瘾”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自我认同完成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完成与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服务使用偏好相关不显著;互联网社交、娱乐、交易和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均为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发现,自我认同完成、性别、互联网社交与娱乐服务使用偏好能显著地预测“网络成瘾”。
关键词:自我认同;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网络成瘾1. 问题提出Erikson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
艾里克森用认同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少年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
Marcia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早闭、延迟和完成四种状态。
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认同概念,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统一体。
就某一时间点而言,自我认同表现为一种静止的状态,并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自我认同状态;就某一时间段来说,自我认同又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自我认同状态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
简单来说,自我认同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特定个体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自我认同则处于这个连续体中的某个位置[1]。
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2],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3]。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
然而,这种社交媒体使用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等内容,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兴趣和才华。
这种展示行为往往会获得其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从而增强了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这种依赖他人的认可也容易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过度依赖,甚至出现自尊心脆弱的情况。
其次,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质也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自我探索的空间。
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尝试不同的身份和形象,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样子。
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形成更为稳固的自我认同。
然而,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也可能导致他们与现实生活脱节,无法真正找到真实的自我。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他们可能会对他人的生活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卑和焦虑。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只展示自己的美好一面,而隐藏了不如意和困扰。
这种不真实的展示容易让青少年误以为其他人的生活都是完美的,从而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评论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
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媒体,明确其虚拟性质和不完整性。
他们应该明白社交媒体上的展示并不代表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和不如意。
其次,鼓励青少年多样化的社交方式,如面对面交流和参加实体社交活动。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为真实和稳固的社交关系,从而增强自我认同的基础。
此外,家长和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社交媒体的利弊,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在线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影响
在线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更是一个与朋友、家人和整个世界连接的重要平台。
然而,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线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同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交网络。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可以与远在他乡的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和发布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社交使青少年更容易形成对特定利益、价值观和群体的认同。
例如,某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有影响力的用户或名人会通过他们的言行和观点,引导年轻人产生认同感。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亲密感和认同感或许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认同。
然而,社交媒体也经常引发负面影响。
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可能催发虚假自我呈现和社会焦虑。
许多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假象,他们通过粉饰自己的生活来获取更多关注。
这种追求完美的行为往往导致现实生活与社交媒体上的虚拟形象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群体压力使青少年感到需要追随主流趋势和标准,以获得认同感。
这导致他们不愿意表达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到他们独立思考和发展团队精神的能力。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首先,青少年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性和扭曲性。
他们应该学会正确认识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不要将其作为获取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
此外,教育系统和家庭应该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社交媒体教育。
这包括向青少年传授网络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教导他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筛选和评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采取一些举措来减轻其对青少年社会认同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应该加强对用户虚假信息的监管,限制虚假自我呈现的行为。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还应该提供更多多样化和包容性的内容,以鼓励青少年接纳不同观点和价值观。
探索青少年社会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联性
探索青少年社会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联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们更加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Instagram等。
这些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舞台。
然而,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
首先,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发布照片、文字、视频等内容,青少年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才能和成就。
这种展示行为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对自我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例如,一个喜欢绘画的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其他人的赞赏和认可,这将进一步强化他对自己绘画能力的认同感。
然而,这种自我展示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外界评价过分依赖,从而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过度关注。
其次,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青少年们可以与朋友、同龄人以及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这种交流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连结,从而促进自我认同感的发展。
例如,一个羞涩的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这将有助于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交流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真实社交关系的忽视,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标准和理想化形象,青少年们很容易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
例如,某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的瘦身标准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满和焦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负面评价也可能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造成伤害。
为了更好地探索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感发展的关联性,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避免陷入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比较心理。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系探析
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系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也日益增多。
社交媒体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便利和乐趣,同时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认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通过发布照片、文字和视频等内容,青少年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兴趣和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这种认可和赞赏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发展。
然而,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性。
其次,社交媒体的使用也与青少年的身份建构密切相关。
青少年正处于身份探索和建构的阶段,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青少年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的差距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感不稳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还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我评价。
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功能,如点赞、评论和分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感。
当青少年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他人的赞赏和关注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认可,自尊感得到了满足。
然而,当他们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批评和负面评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产生自我质疑和自卑情绪。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扩大了社交圈子,增加了社交机会。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互动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真实互动,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欺凌也可能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社交媒体的使用还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状态。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演讲稿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社交媒体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系。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自我认同也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
那么,社交媒体到底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首先,社交媒体给青少年创造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发布自己的照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内容,展示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和个性。
然而,这也让青少年们更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完美假象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会精心打造自己的形象,展示出一副完美无缺的生活。
这种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让青少年们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他人精彩,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
最后,社交媒体上的负能量和焦虑情绪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负能量的言论和图片,这些内容可能会给青少年们带来不良情绪,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那么,面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应该培养青少年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和负能量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我们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不受外界评价的左右。
最后,我们也应该引导青少年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把握好自我展示的度,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形象,保持真实和真诚。
总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交媒体,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健康成长。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的个 体发展的生态模型[6],青少年的发展要受到 诸多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青少年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环境和社会影响 的产物。社会影响可以分为围绕青少年扩展 开来的一系列系统,青少年是这些系统的中 心。
169
-170-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包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 活在内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与心理的转 型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根据 Erikson
收稿日期:2004-10-12 * 本研究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EBA010429)、 北京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习与认知)的资助。 通讯作者:雷雳,E-mail:dr.leili@, 电话:(010) 68902414
综 观 Sullivan ( 1953 ) 的 人 际 理 论 ( interpersonal theory )、 Bronfenbrenner (1979)的生态学观点[6]、Coleman(1988) 的 社 会 资 本 概 念 化 (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capital)以及系统论者的观点,可以发 现这样一个共识:朋友群体都被看作是帮助 青少年完成相应阶段的人生任务(建立自我 认同)的一种资源。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以及 处于这些系统中心的青少年个体,共同构成 了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决定 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2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 的生态关系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也称自我同 一性,是由 Erikson 提出的一个概念。Erikson 给出的自我认同定义是描述性的,而且在其 不同作品中的不尽相同。概括起来,Erikson 的自我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在职业、政治、 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 位。在 Erikson 之后,Marcia 提出了自我认 同的操作性定义。根据危机/探索与承诺两个 标准,将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自 我认同早闭、自我认同延迟、自我认同完成 4 种状态。我们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自 我认同概念,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静态和动 态相结合的统一体。就某一时间点而言,自
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互联网时代
有利于新型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形成。互联 网提供了一个契机,使父母更多地采用民主 型的教养方式,学会与青少年平等相处[17]。 因此,互联网使用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赢得 父母的尊重,提高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 有助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建立与发展;另一 方面,互联网使用又可能导致青少年蔑视以 父母为代表的成人社会的权威,从而不利于 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甚至产生反社会人 格。 2.1.2 朋友
互联网已经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在教育观念与方式、学校氛围、师生 关系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发了巨大 而深远的变化。首先,互联网引发了新型的 教育观念与教育形式,远程教育、网上大学 等办学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 其次,互联网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方式和手 段,提供了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服 务,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 便利。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能够为学生提 供大量信息,因此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而对学生来说,如何从浩如烟海的 信息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是一个 严重的挑战。再次,互联网使得学校与外部 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外部社会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也有了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大 量机会,从而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 格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互联网还不 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校园人际关系产生影 响。
的观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与过渡时 期,面临着探索与建立个体的自我认同的核 心发展任务。在此过程中,青少年要受到来 自社会、学校、同伴和家庭等多方面外部因 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实际上就是青少年 生活于其中的生态环境。而在现今的网络化 社会中,上述各个方面均会受到来自计算机 与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因此,青少年的自我 认同与心理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 互联网的烙印。本文将依据 Bronfenbrenner (1979)提出的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6],来 具体分析和探讨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 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
就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与家庭成员间 的交流的影响而言,已有研究得出了相互对 立的两种结论。1998 年 Kraut 等人发现互联 网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9]。Cole (2000)研究发现,大量使用互联网的人报 告与家人交流的时间更少[10]。相反,另外一 些研究显示:通过共同玩游戏和相互交流, 玩电脑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紧密[11]; 相对于很少使用互联网的人,大量使用互联 网的人报告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和与家人 朋友更多的会面[12];就青少年而言,互联网 使用导致的是社会支持和家庭交流的增加 [13]。
研究证实,亲密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 自尊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而同伴 排斥和缺乏亲密朋友等同伴关系问题则是 抑郁和消极自我观念的最好预测因素[18]。拥 有朋友的青少年更加自信和无私,攻击性更 小,对学习和工作更投入[19];支持性的朋友 关系能缓解自我认同问题[20]并促进成绩的 提高,而非支持性的朋友关系则会加深抑郁 和学习失败[21]。
在 21 世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与 交流技术将会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 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3]。这突出地 表现为这种技术的进步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能量、更强的控制和更 多的知识,从而为个体的发展、工作的变迁 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潜能[4]。而且, 信息与交流技术使得用户可能自主地获得 所需要的信息,与喜欢的人进行交流,突破 在个体生理、自我认同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所 存在的物理的、社会的和地理的限制[5]。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169~17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雷雳 陈猛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37)
摘 要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 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 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 4 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人际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同。 分类号 B844
亲密关系与友谊也并不总是具有正面 作用。朋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朋友 是谁[19]。相关研究发现,朋友既可能引发犯 罪、吸毒和性活动等不良行为,也可能促进 学业和亲社会行为[22]。
-172-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年
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拓展青少年的朋友 圈子,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首先,互联网 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经济负担以及家庭与职 业的限制,让青少年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与 此同时,同其他远程通讯方式一样,互联网 能让青少年排除学习、工作和生活变迁的影 响与现有的朋友保持联系。因此,互联网可 以拓展青少年的朋友圈子。其次,互联网有 助于美化交往双方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促进 更快更多的自我表达,从而更容易使在线关 系发展为友谊。最后,网络交往不是建立在 外部生理特征的相互吸引之上,而是在相同 的兴趣和见解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因 此,网络交往形成的友谊可能会更深入、更 稳定、更持久[23]。互联网能够并且确实引发 了亲密关系,尤其是对那些在他们的下线社 会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体而言[23]。
2.1.3 学校 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系,主
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观念和 教育方式[8]。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 行人格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自我探索,从而使 得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其二,学校中 的归属感。自我认同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 “一体感”或“连带感”[25],如果青少年在 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就很容易选 择消极同一性[8]。
我认同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状态,并且同一个 体在不同的问题领域可能同时处于不同的 自我认同状态。就某一时间段来说,自我认 同又表现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既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现今已成为得 到最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有关青少年发展的 理论模型。建立和发展自我认同是青少年需 要解决的核心发展任务,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适用于青少年发展 的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学模型,同样也应 该适用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换句话 说,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建立和发展,也是 个体发展生态系统中 4 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 果;青少年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也就是青 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现 有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到微系统中的家庭、朋 友和学校,中系统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宏系 统(也就是社会文化),而对于外系统则没 有涉及。此外,研究还涉及到互联网使用对 于处于个体发展生态系统中心的个体自身 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就将以生态学模型为 指导,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和处于生 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这 4 个方面,来分 别探讨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关 系。 2.1 互联网使用与微系统 2.1.1 家庭
在家庭因素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与 青少年自我认同关系密切。民主型的父母由 于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从而促进了自 我认同的发展;专制型的父母由于对青少年 的行为进行控制,不给他们机会表达意见,
第 13 卷第 2 期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171-
从而促成自我认同早闭;纵容型的父母对青 少年指导极少,并且让他们自行其是,结果 促成了自我认同扩散[7]。父母与子女之间有 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 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 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 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 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