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 引言1.1 资本主义的特点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特点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化、市场经济、竞争和利润追求。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以资本家为代表的私人所有者通过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雇佣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和服务,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强调个人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机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追求自身利益,实现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增值。
资本主义的特点也包括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以及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和资本分工明确,不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密切相关,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1.2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机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上。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基本上是私人财产,即私有制。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可以自由支配其使用和流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劳动力也是商品化的,劳动者以出售劳动力为生,与资本家签订劳动合同,以换取工资。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则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如何被分配给各个参与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主要分配给资本家和劳动者两大阶级。
资本家通过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获得利润,而劳动者则通过出售劳动力获取工资。
分配不均衡导致财富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相互作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会影响到分配关系的调整,分配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的演进。
19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word文档良心出品)
19 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一、课程教学要求1.教学学时与教学方法教学学时:2学时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2.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本讲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具体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形式、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调节、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结构的相关问题。
学习要求:一是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分配下工资的形式与本质,二是通过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的掌握了解资本主义利润的实现方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势与调节。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二、教学内容1.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不同的经济制度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的标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分配制度或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财产基本制度,这种财产基本制度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他是财产权的核心内容。
尽管财产所有权的形势具有多样性,但是就人类社会某一特定发展阶段来看,存在某种占主导地位的财产所有权形式,它决定与制约着其它非主导的财产所有权形式。
这种占主导地位的财产所有权形势就是社会的基本财产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生产资料为少数人所有,大部分劳动者没有或者拥有很少的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所有制与发达的商品经济相结合。
●资本主义制度下占主导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2.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形式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1)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
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必要劳动相对应,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必要劳动凝结而成,其最低限,即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以谋求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而劳动力则成为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即生产资料和货币)的私有制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生产者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占有者占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占有形成了生产关系中的利润、地租和工资的分配关系。
而这些分配关系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货币,获取了生产者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了利润。
这使得资本家可以不劳而获,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核心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货币,雇佣劳动者为其提供劳动力,以获取工资。
在这种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劳动力,用它来生产商品并实现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使得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低于其所创造的价值。
这一关系不仅使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也使得社会财富的集中化和资本的集中化成为可能。
从生产关系来看,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剥削权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生产要素获取利润,在生产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而从分配关系来看,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劳动者的报酬相比之下则相对较低。
这种分配不均和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分配关系的不公平和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就需要通过改革资本主义的分配和生产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的分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K+m
实际耗费
W= K + p
m表现为成本价格K 的产物
剩余价值转 化为利润(p)
m 进一步表现为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分配
(二)利润 (P137)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p)。
资本主义的分配
2020/12/18
资本主义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 现象——工人出卖劳动——资本家支付劳动报酬——不 存在剥削
• 本质——工人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值— —存在剥削
• (一)劳动力和劳动(P96)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
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 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
续前例 假设:预付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预付商业资本为 100。 则:社会预付总资本为900+100=1000, —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 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资本主义的分配
(四)商业资本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 非生产性劳动 •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
余劳动
资本主义的分配
商业利润
是m的转化形式,是商业 资本家参加m分割的结果
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公式
P商′= P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获得方式:买卖商品差价 获得途径:商业店员剩余劳动 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
资本家如何进行剩余价值分配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这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因此,公平的分配方式是由劳动者占有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却凭借自己的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了这种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由资本实现并由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一起瓜分,从而形成利润和地租。
这样,所有这些形式的东西,实际上是共同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无偿占有的结果。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占有和消费,而是为了资本的增殖。
因此,他一般会把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作为资本或积累起来。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
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
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
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
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
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 引言1.1 背景介绍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力,通过生产商品获取利润。
而分配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所得如何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获取了生产过程中的利润和剩余价值。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工资,这导致了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与劳动力的对抗关系,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劳动者则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的生活。
然而,资本主义下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分配关系的不平等会影响生产关系的稳定性,导致劳资矛盾加剧,影响生产效率和社会稳定。
同时,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分配关系的调整,如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可能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状况。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善社会财富分配和缓解阶级矛盾提供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分配关系指的是资源、收入、财富等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而生产关系则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等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形式。
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不均和生产关系的不稳定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剧、劳资矛盾的激化等。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并探讨如何改善现有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寻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以及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的影响,最终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资本积累与分配制度
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处20%-30%的水平,不少国家已 - 的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处 的水平 低于20%。 低于 。
–
如“1950年的医疗费用仅占个人消费的 年的医疗费用仅占个人消费的3.5%。到1990年, 年的医疗费用仅占个人消费的 。 年 每8美元中就有 美元用于医疗开销。 美元中就有1美元用于医疗开销。 美元中就有 美元用于医疗开销
其余的60%~ %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 其余的 %~7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掌握 %~ 生产技术人员、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教授、教育工作 生产技术人员、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教授、 科学家等。 者、科学家等。
背景资料:
“同10年前相比,美国公司的雇员人数减少了 3%,可是他们创造的价值却增加了500%” “资本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人力资源的重要 性在逐渐提高”
两极分化
(美国经济政治研究所2006年)
3,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把无产阶级贫困化作为资本主义 积累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无产阶级贫困化这 一命题的本质内容 本质内容是指无产阶级由于不占有生 本质内容 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这种经济地 位。 特别是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过 “ 劳动力, 剩”劳动力,只能听从资本的摆布。 过剩”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在业工人 “过剩”劳动力 , 是一种威胁。 。
2,资本的自行增殖,是生产力发展内在 资本的自行增殖, 资本的自行增殖 要求的客观反映。 要求的客观反映。 (1)、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 的源泉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 的必然趋势: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永无 止境;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2.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 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 品。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 也具有价值。 但是,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 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语反 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 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 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 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 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
2.平均利润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 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 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用公式表示,即: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 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 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 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 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 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 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 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 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
v
v+m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或价格。 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 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 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 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 上。
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
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原则是通过市场经济来分配资源。
在这种制度中,资源归属于私人所有,并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竞争规则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为个人创造了自由经济空间,允许他们自主决定财产的使用和分配方式。
首先,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
市场价值是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的,供给不足或需求过多时,价格将上涨,供给充足或需求不足时,价格将下跌。
通过价格机制,资源很好地分配给那些愿意为其支付较高价格的人群,从而在资源的配置上形成了一种有效率。
其次,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鼓励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通过劳动与资本的结合来创造价值,并获得这种价值的回报。
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创造可以引导他们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财富。
这种激励机制鼓励了人们努力工作,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投机性,资源分配可能不公平。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出生在富裕家庭或拥有特殊资源而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取财富和权力。
与此同时,一些人可能因为社会地位低下或资源匮乏而无法享受到合理的资源分配。
其次,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存在着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
富人不断积累财富,加剧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增大。
这种不平等现象可能导致社会稳定的问题,并引发社会动荡。
然而,尽管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当前世界主要的经济制度。
通过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资本主义激励了个人的创造力和努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中的问题,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以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例如,实施税收政策来减轻富人负担,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推动教育和福利制度的发展等。
总之,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通过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来分配资源,激励个人的创造力和努力。
然而,该制度也面临着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十大比较(张春娜304011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
一方面,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
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本制度方面,其本质特征是私有制,按资分配,资产阶级专政,剥削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具有继承性、相容性。
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都要发展商品经济,都具有相似的经济运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
因此都要遵循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都要用计划和市场手段来发展经济。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比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相适应的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占有,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激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方式,只能是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的比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请问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区别在哪
请问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区别在哪资本主义经济是指财富的分配过多倾向于资本要素,从而剥削劳动要素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模式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在经济发展的后期,生产力到了一定程度时,这种发展模式会严重制约到经济的发展,通俗的说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劳动者收入过低,买不起商品,而过于有钱的资本家在满足了奢侈品消费后又不需要消费那么多一般消费品,这时社会消费过低,经济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制度一定会灭亡;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概念对立,就是财富的分配较为公平,不会过多倾向于资本要素。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前。
这种模式注重公平,但同时也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效率。
改革开放后,人们“解放思想”,冲破了这个牢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两者的区别,在于财富的分配是“亲资本”还是“兼顾”。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如果消灭资本家,财富分配亲“国有资本”就不存在剥削,因为国有资本得到的财富还是用于广大劳动者的,这个认识的错误在于,在现实中,国有资本的所得并不是较多的用于完善保障体制和转移支付的,比如我国所谓的社会主义,国有资本垄断了命脉行业,说白了就是最好赚钱的行业,而其所得多是用于政府投资和吃喝财政,反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却不是那么完善,从劳动者那里“剥削”过来的财富,也没有大量用于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更何况我们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大量的非公成分经济中也不乏“资本主义”,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前段时间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每年增长10%以上,就是得益于我们的“低人权优势”。
所以两者的区别其实仅仅是一念之差,就算某国号称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是借国有资本行剥削之事,虽然不是“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也是“官员”剥削劳动人民,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资本主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创造出来的财富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分配;“按劳分配”——这是比较老的说法,因为原先没有意识到诸如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也是生产要素,或者更准确地说,是XX党的决策者不想让这些要素参与分配,因为这牵扯到了“资本家”、“地主”等敏感概念,而且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搞的是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计划经济,资本要素是由国家掌控的(战胜资本主义消灭资本家后,资本要素全部收归国有),这样的话财富主要是在劳动者之间分配,就是所谓的按劳分配,多干多得,少干少得。
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力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化生产
体现形式
普遍化商品 经济
基本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 私有制
一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占有
对生产资料 “一无所有”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二 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 的再生产。
根据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 品的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
假定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是4000,可变资本为1000,剩余价值 率是100%,剩余价值为1000;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是2000,可变资本是500,剩余价值率为 100%,剩余价值是500。
全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
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
为使第二年能够按原来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 全部产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32 1
第一,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Ⅰ部类的4000c,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 。在年初开始生产的时候,第Ⅰ部类预付价值4000c的 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到年末结束生产时,全部被消 耗掉,变成社会的现实产品。在下年初社会生产再开始 时,必须用本部类内部的产品(即4000c)进行补偿, 具体办法是:4000c中的一小部分产品直接进入本企业 的再生产过程,作为生产资料补偿消耗掉的那些同种不 变资本要素。另一部分产品则要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企 业的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实现补偿。
资本主义的分配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平均利润P155① 定义:是指各部门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平均利润率实质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② 反映: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2、生产价格P156(06年辨析,4分)06辨析:商品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②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 = K + p其中pp 表示生产价格,K 表示生产成本(=C+V ),p 表示平均利润;③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④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pp 上下波动。
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一、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二、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三,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⑤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3、利润率P153(03年辨析,4分)03辨析: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不仅是一种质的转化,而且两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辨别标准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辨别标准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私有制,由个人或私有企业拥有生产资料,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
而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公有制,由国家或集体拥有生产资料,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
二、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取酬,即员工根据其劳动成果获得相应的报酬。
同时,资本家会从企业利润中获得回报。
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需分配,即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来分配资源。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报酬通常受到国家的调控和保障。
三、经济发展方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市场调节。
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国家调控。
四、国家制度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主要是三权分立和民主政治制度,即政府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同时,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而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即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领导国家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国家的保障和维护。
五、社会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注重竞争和创新。
而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追求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注重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第11章: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作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
随着资本家仅把c + v看作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 本,那么,商品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
如果用K代表生产成本c + v,则商品的价值公式W = c + v + m就转化为W= K + m这个公式,即商品价值 = 成本价格 +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是一个客观范畴,它并不是资 本家观念上的产物。它的形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 性决定的。对于资本家而言,他在商品生产上只花费了资本,
11.1.1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成利润?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 为成本价格,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基础。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用公 式表示就是:W = c + v + m。其中,c代表生产中
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 + m为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由于m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对于资本家来说,资 本耗费只是c + v部分。因此,他们自然就把c + v看
即他花费了为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而垫支的不变资本和可 变资本,而并没有耗费自己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耗费 的劳动,只被当作资本家的一个生产要素在发挥作用。至于 由于劳动力的使用而产生的超过垫支可变资本价值的剩余价 值,那属于工人的无酬劳动,未费资本家分文,自然被排除 在成本价格之外了。可见,成本价格表示出资本主义生
11.1 平均利润的形成与分配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 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 本的比率,叫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 求更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的竞争,使 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率和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 本总额的比率。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 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 均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 (2)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但劳动不能够被当作商品出卖。
• 具体分析如下
6
• (1)如果劳动是商品,其需要具有价值 •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 说劳动商品有价值,那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是同义反复)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 (一)计时工资 • 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 转化形式。 • 是工资的主要形式。
• 特征
• 对资本家有利。灵活。 • 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与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
• (二)计件工资
• 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
•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 计件工资的演变:
• 但随着流水线生产的出现,劳动强度受到流水线机器的自动控制,不需要计件工资。
• 血汗工资制度(或者“科学管理”。两面性) • 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到极限,强化剥削。
• (1)福特制:自动化生产线,流水线;
• 泰罗制
• 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 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
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1
资本主义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地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3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一、工资的本质 •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4
一、工资的本质
• 从现象上看
• 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支付一天的工资; • 工人劳动一个月,资本家支付月工资 • 工人劳动一年,资本家支付一年的工资。
• 以劳动力较强、较熟练的工人为标准; • 用日工资除以每个工作日的产量,得到每件产品的工资单价。
• 特征 • 造成一种假象:出卖的是劳动、物化劳动; • 为资本家节省了监督成本,劳动的质量、数量、强度由产品来控制。积 极性。
一项调查研究能生动的说明计件工资的本质 某地中小企业与计件工资
1.计件工资标准的变动 2.计件工资与激励效果 3.国内与国外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主要内容
•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你今年盈利多少?
•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销售价格-生产成本=利润
本章逻辑: 利润率》利润率的平均化》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的耗费 •c + v ,剩余价值 m 无偿获得。资本家更加关注生产成本和利润。
• (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在出卖之前就应当独立存在。
• 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存在的形式,只有和生产资料相 结合,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换时,还不存在劳动。
• (3)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 在交易前,劳动者只拥有劳动力商品。 • 当雇佣工人在资本家工厂里生产时,才有劳动,劳动已经归资本家所有了。
• (4)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 要么导致违反价值规律; • 要么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工资的本质: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
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现实中的假象,掩盖了剥削关系。
•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上。
• 极力压低VS力图维护 •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国家干预: • A最低工资法 • B劳资集体谈判:劳动报酬协议、工资薪金范围协议、奖励工资、津贴 • 新时期工资的一些新的表现: “雇员持股计划”和利润分享制 • 职工凭借拥有部分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利润。如华为。新问题 •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雇佣劳动形式。
• 或者按照生产的产品数量,资本家支付工资。
• 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 是不是呢?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思考:劳动与劳动力有什么区别?
•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
5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 强调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因为:
• (1)并不是劳动者所有的劳动都被支付报酬。
•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致的。 • 不一致。
14
• 两者也常常不一致, • 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
• 因为,实际工资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 • 名义工资不变,物价水平上涨,或者名义工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的
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会降低。
• 举例:
房价上涨与工资上涨
15
•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
• ①名义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
• 通货膨胀因素
• ②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工资则有时降低有时提高
• 在经济危机和战争时期,实际工资是下降的 • 在经济高涨时期,则有所提高
• 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价值内涵的扩大;同时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 • 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剩余价值率)的程度减轻(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大于 实际工资的提高) 思考:如何看待“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
C V M
预付资本 或生产成本 剩余价值
19 19
•(一)成本价格
•c + v 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商品价值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W = K + m •使用成本价格的作用:
•(1)衡量资本盈亏的标准:价格战
•(2)容易把剩余价值当作是:所耗资本的增加额;预付资本(包含未 被消耗的不变资本)增加额。如投资100万。 •(3)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在价值增殖中的 不同作用(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 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
• 工资增长63%,劳动强度提高270%,工人减少2/3,资本家支出减少1/2;
推荐电影: 摩登时代——卓别林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 (一)名义工资
• 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 (二)实际工资
• 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