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鲁迅研究 课程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小说中反讽手法的特征

肖敏

20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222012308011014

【摘要】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核心有力的革命斗争方式是将手中的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将革命思想外化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力争在精神上拯救受苦受难的广大民众。小说犀利的文风,因其独到的反讽手法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他的文学作品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研究的方向是鲁迅小说中所用反讽手法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第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第三,针对存在虚无感的反讽。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讽手法,特征

鲁迅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氛围等条件对其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而他个人经历和内在精神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的指引,也是形成他创作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在他的一生中,叔本华、尼采、施蒂纳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他的思想造成了影响,而在这几位伟人中,克尔凯郭尔作为西方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反讽哲学家,对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克尔凯郭尔在《反讽的概念》中指出:“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有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而对于他所严正以待的现实,他却非摧毁不可,他以锋利的目光逼视着这个现实。”1鲁迅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中间位置——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所受的教育和接触的思想,所以鲁迅能够综观前后,反讽手法的运用,反映了诙谐的玩笑和严肃的事实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人类社会的无奈又绝望的生存困境,正是因为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堪,从而在文字中以反讽的手法加以体现,以有效地达到精神疗救的目的。

1【丹麦】索论·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第224页。

一、针对整体世界的反讽

真正的反讽是质疑一切的,鲁迅就是一个真正的反讽者,他不仅质疑传统,也质疑现代;不仅质疑本土文化,也质疑西方文化。正如汪晖所言:“鲁迅的文化批评的核心,在于揭示隐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遍信念和道德背后的历史关系。”2既然鲁迅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人物,那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事物,都在他的质疑和批判当中。在他的作品中,《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都是一个个的艺术整体,在这样丰富庞杂的艺术世界中,所有的存在物,包括古今中外、天上人间都在他的反讽范围之列。象征着人类劳动精神和智慧创造的崇高圣洁的女娲两腿之间却冒出了一个猥琐滑稽的古衣冠小丈夫(《补天》);大哲学家庄子以“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向人传授“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大道理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起死》);大学问家老子被邀去讲学,听众的评论竟然是“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出关》),《故事新编》中还有许多各种故事进行了新的编写的例子,都是将古人故事放在今人社会中的一种反讽现象。在《阿Q正传》中,阿Q名字的由来也成为一个有趣的事情,“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作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洋字’,略作阿Q。”阿Q这样一个连名字都不明确的可怜之人,显然与这崇尚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了;另外,《幸福的家庭》中对“幸福家庭”状态的描述是这样的:“总之,这幸福的家庭一定须在A,无可磋商。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那么,假定为西洋留学生罢。主人始终穿洋服,硬领始终雪白;主妇是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像一个毛雀窠,牙齿始终是雪白的露着,但衣服都是中国装……”所谓幸福的家庭,竟然是建立在

2汪晖:《“死火”重温》,《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几十条条约的约束之下的,这样算不算是真的幸福和公平呢?讲究西洋装扮,

而又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东西堆砌在一个人身上,这算不算是真的优美呢?答

案不禁引人暗笑。鲁迅小说中,引人读来暗自发笑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强

悍刚勇、雄心勃勃地抵制离婚的爱姑,却抵挡不住七大爷一个喷嚏的威慑力,

旋即败下阵来,而这个七大人不过是一个假古董搜集家,正“入迷地嗅着一个

据说是汉朝的屁塞”(《离婚》);那个可爱的私塾学童幸灾乐祸地欣赏着老师秃

先生风闻革命大军即将到来时风声鹤唳的窘态,而所谓的革命大军只是一群要

饭的乞丐(《怀旧》),是一个多么引人发笑的讽刺效果,而且,这篇文言小说中有庄语谐用、正语反用,也流露出反讽手法的运用所带来的笑中引人深思的效果。

所以,从鲁迅大量的小说中都可以隐约寻见反讽手法的运用,这种手法是

加诸所有的事物和人物之上的,涵盖了世界的一切,从《怀旧》到《起死》,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反讽的对象,以他们的滑稽和

反常态表现引发笑声的同时,警醒世人,接着会有声声无奈的叹息在内心深处

回荡。

二、针对悖论思维的反讽

克尔凯郭尔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反讽家把个体从直接的生存中拔擢出来,这诚然是种解放,然而之后却让他像传说中的穆罕默德的棺材似的在两个磁石

之间悬浮——一边吸引,一边排斥。”3可见,反讽和悖论思维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两者不可分割。鲁迅的反讽理念主要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鲁迅的小说作

品中,梦与醒、生与死、有与无、爱与恨、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欢喜与

悲恸等相悖的概念往往相互交织,难分界限,因而不难理解在鲁迅先生笔下,

反讽往往也是针对悖论思维的。这种悖论存在于被反讽的对象上,也存在于反

讽者本身。

悖论思维存在于反讽的对象上,这一点在鲁迅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狂人日记》中,仁义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家族礼教的维护支柱,是一代代中国人恪

守的信念,但是,在那个方生未生的转型社会里,仁义道德又与“吃人”直接

联系在一起。在众人眼中,疯子行为怪异,被视为疯子,众人自认为是清醒者;

3【丹麦】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5

年版,第3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