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人院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分析就业单位统计
人大统计学就业前景

人大统计学就业前景人大统计学专业是我国深受欢迎的一门理科专业,其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
以下将从行业需求、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统计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能够为各行各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还是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对统计学专业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
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市场调研、风险评估等领域,统计学专业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统计学专业更加重要。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够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行业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此外,统计学专业也非常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的工作。
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许多统计学专业的研究项目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如统计模型的研究、统计学在环境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等。
同时,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也可以选择深入学术界,从事统计学理论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统计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在政府统计部门工作。
在国家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中,统计学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负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编制统计年鉴、发布经济指标等工作,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人大统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无论是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还是从事科研和学术工作,亦或是从事政府统计工作,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然而,要想在统计学领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除了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脱颖而出。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3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00872) 内容提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就业制度的演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国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文章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确有困难的表现。
不过,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也夸大了这种困难的程度。
文章对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特别是降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环境3 本报告是曾湘泉主持和承担的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的总报告部分。
本研究除总报告外,还有另外9个分报告。
参加本课题研究、分报告撰写和讨论的有:丁大建、易定红、唐旷、潘锦棠、刘尔铎、程延园、杨伟国、孙光德、姚裕群、樊钉等。
2003年是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社会上普遍反映大学生就业难。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大学生就业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
从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两者关系的角度,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和深入地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和研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
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也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波动。
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扩展,许多学生在从高等教育到就业的转换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人院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分析就业单位统计

北大人大教授+阅卷名师+精准的押题
2015 年人大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 2500 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劳人院就业去向统计分析
2013 年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毕业生共计 290 人,统分统招学生 277 人。其中本科生 141 人,统分统招 140 人;硕士研究生 125 人,统分统招 117 人;博士研究生 24 人,统分统招 20 人。
咨询热线 400-6998-626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咨询热线 400-6998-626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比例
本6
4
6.0%
科7
6
1
83
4
1. 4
.
1
. 2 10 . 0 4
5% 6 6 0
9
%
%
%
6.0%
1 硕 士0 13
9
11.9%
7
1
01
2
1. 7
.
2 9% 7 . 2 8 14 . 0 1
6
9
%
%
%
0.9%
博1 3 士9
15.8%
1
63
1 .2 3 5 0 0
2
.
%8
01
5.2%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咨询热线 400-6998-626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2021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2021
中国人民大学2021就业质量报告概述:
1、就业概况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建立全球视野、深化本科教育以及提高就
业质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自2017年以来,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就业率从2017年的69.27%升至2021年的80.03%。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以拥有高质量的学历和能力,为国家的社会发展
做出了积极贡献,逐步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发展。
2、教育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高质量的教育方针,开设了一些具有较高研
究难度的课程,以及优质的专业课。
此外,学校还加大了对学生以及
毕业生实习机会的投入,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咨
询服务。
通过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以及提供专业和优质的
就业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正在朝着高质量就业方向发展。
3、实习和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设有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实习机会、就业机会申请指导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就业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开展校友大学运动,向市场发掘毕业生就业机会,以满足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需要。
4、就业素质
在就业质量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不断完善校园就业素质,同时开展多项专项活动,建立素质教育制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学校还不断创新就业方式,开发新领域,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5、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在2021年的就业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日趋提升,学校也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素质方面做出了努力,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扩招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测量与就业变化

2021年第2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扩招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测量与就业变化刘华摘要:比较教育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和麦可思研究院等数据中就业定义、调查对象和统计方法等,分析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
结果显示: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安排率先下降后上升,近几年有明显好转;劳动参与率在扩招初期和近十年下降明显;金融危机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明显提升;在扩招初期和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相对较高,2009年以来失业率不断下降;升学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月工资等绝对收入上升,但是相对收入则在下降。
一方面,安排率、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好转,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另一方面,过度教育和“慢就业”等问题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的相对收入下降,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测量;就业变化一、导言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
从供给看,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201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34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一半以上,2020年更是达到874万人。
期间,宏观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等变化,劳动力市场需求受其影响,大学生需求存在波动;同时,政府出台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高校也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供求匹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地想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就业形势的判断离不开有效的统计数据和测量标准。
已有大量的实证文献针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涉及就业形势判断、就业结构变化、失业原因探讨和对策分析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富且有价值的成果。
这些研究多基于单一年度横截面数据,关注某一时点的全国或者某地区/学历/学科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时间、关注对象、就业内涵等不同,难以观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
也有学者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变化,如使用教育部数据发现,扩招初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首批扩招学生毕业时,受供给增加的影响就业率下降,金融危机期间则因为需求变化,就业率再次降低[1];2010年后在毕业生数量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就业率未能上升,仍保持在70%左右[2]o有学者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得到的结果则不同,落实率总体上升。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文跃然副教授开设课程薪酬管理,企业案例分析,战备性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工作简历1979.9-1983.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9-1986.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9: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职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1986.7-目前: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7-1988.7:借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员,美国薪酬管理协会会员学术论文(1)“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方法:GREP方法”,2003年7月(2)“中国电信的悲哀”,2003年8月(3)“华为的软肋”,2003年9月(4)“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2003年11月(5)“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004年3月(6)“美国1000家大企业的薪酬管理趋势”,2004年8月(7)“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问题”,2004年9月(8)“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2004年11月(9)“郎顾之争之我见”,2005年1月学术著作1.“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运行”(1985,获上海市委组织部优秀论文奖)2.“收入跟踪补偿的原因、后果和解救办法”(1986)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市场机制”(1986,入选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硕士论文选)4.“中国经济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工资”(1987,获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5.“论产权转让”(1988,《管理世界》)6.“MarginalPruductityofLaborandWageRateinChina”(1993)7.《自由选择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译著,与人合,19888.《西方劳动经济学》,译著,与人合,1991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市场机制”(1998)8.“GREP:企业理论框架”(2001)(未发表论文)9.“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构架”(2002)(未发表论文)10.“基于竞争力系统的文化体系”(2003)(未发表论文)11.《薪酬管理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主持翻译《赢得竞争的艺术》和《薪酬手册》科研课题主持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研究2003-2004年,国家教育部企业课题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体系胜利油田东胜集团人力资源体系整合中国科学院国科控股公司员工关系整合联系方式子邮件:wenyueran@;wenyueran@ 电话:62513013传真:62513427通讯地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
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
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
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硕士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硕士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硕士就业前景非常广阔,该校在基本科学、理
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势,同时也拥有众
多同行业从业者和学生,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硕士学生可以投身于高等教育、咨询、投资、
金融、分析、数据分析等领域,帮助企业实现业务目标,从而获得良
好的工作机会。
此外,数学硕士还可以发展职业当中的数学家、教师、研究者、科学家、编辑等方向,获得优厚的工资收入。
大学数学硕士在就业上也备受追捧,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数学知
识与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并帮助企业获得成功。
企
业更乐于聘用这类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能够提供更好的业务分析、
更复杂的数学模型解决方案,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分析。
总之,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硕士就业前景十分光明,在不断发展的
市场经济中,雇主们日益增加他们在聘用学士级人员方面的需求,而
学士级学生从业者也可以从中获取良好的就业机会。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忠赵忠教授基本情况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学位。
加入人民大学前,赵忠是德国劳动研究所(波恩)(IZA,Bonn)的高级研究员(SeniorResearchAssociate)。
他还曾在云南省财政厅和北京大学工作过,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荷兰丁伯根研究所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过访问。
赵忠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ReviewofIncomeandWealth和EconomicsLetters 等国内外期刊上。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公共政策与社会项目评估、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教育和工作简历1、教育经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1996年9月—2001年8月经济学博士,2002年5月经济学硕士,199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1987年9月—1991年7月国际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学士,1991年7月2、工作经历2008年12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09年1月—ResearchFellow,IZA2005年1月—2008年12月ResearchAssociate和SeniorResearchAssociate,IZA2008年1月—2008年12月副主任,IZA转型和新兴国家研究项目2005年10月访问学者,荷兰TinbergenInstitute2001年9月—2005年12月讲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1月—2004年5月客座助教授,南加州大学(USC)经济系1991年7月—1996年8月公务员,云南省财政厅3、社会服务2012年—AssociateEditor,IZAJournalofLabor&Development2010年—芝加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家庭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德国劳动研究所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组织者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双周论坛组织者2011年和2012年德国劳动研究所—世界银行第六次、第七次就业与发展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成员2009年—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会主任2009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4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8年欧洲经济学会第23次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7年国际西部经济学协会第7次环太平洋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2005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程序委员会成员2004年—2005年度理事,留美经济学会4、匿名审稿人AmericanEconomicReview,Biometrika,ChinaEconomicReview,ComputationalStatisticsandDataA nalysis,ContemporaryEconomicPolicy,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eChange,EconomicSyste ms,EconomicsofTransition,EmpiricalEconomics,Health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 er,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Econometr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 LaborEconomics,JournalofPeaceResearch,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ournalofRegionalScien ce,LabourEconomics,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ResearchinLabor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ofEconomics,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学术论文1、期刊论文“V ouchersandCaseworkersinTrainingProgramsfortheUnemployed,”EmpiricalEconomics,已接受,(与UlfRinne和ArneUhlendorff合写);“Urban–RuralDisparitiesofChildHealthandNutritionalStatusinChinafrom1989to2006,”EconomicsandHumanBiology,已接受,(与刘宏和方海合写); “EvaluatingContinuousTrainingProgramsUsingtheGeneralizedPropensityScore,”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第175卷第2期,2012年4月,(与JochenKluve,HilmarSchneider和ArneUhlendorff合写); “TheFertilityEffectofCatastrophe:U.S.HurricaneBirth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第23卷第1期,2010年1月,(与RichardEvans和胡颖尧合写); “Earnings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IndianWageEarners,1987-2004,”ReviewofIncomeandWealth,第55卷第s1期,2009年7月,(与OlivierBargain,SumonKumarBhaumik和ManishaChakrabarty合写); “SensitivityofPropensityScoreMethodstotheSpecifications,”EconomicsLetters,第98卷第3期,2008年3月;“HealthDemandandHealthDeterminantsinChina,”JournalofChineseEconomicandBusinessStudies,第6卷第1期,2008年2月;“Migration,LaborMarketFlexibility,andWageDeterminationinChina:AReview,”TheDevelopingEconomies,第43卷第2期,2005年6月;“TheShort-TermImpactsofSARSonChineseEconomy,”AsianEconomicPapers,第3卷第1期,2004年冬季,(与海闻、王健和侯振刚合写);“UsingMatchingtoEstimateTreatmentEffects:DataRequirement,MatchingMetricsandMonteCarloEvidenc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第86卷第1期,2004年2月;“农民工迁移模式的动态选择:外出、回流还是再迁移,”管理世界,2013年第1期,2013年1月,(与王子成合作);“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11月,(与陈玥合作);“城镇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12年9月,(与李小瑛合写); “中国高校毕业生收入预期的动态变迁和影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2011年3月,(与张珂合写);“老龄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经济研究,2008年12月,(与曲兆鹏合写); “使用自评健康数据度量我国健康的不平等,”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卷第4期,2006年4月; “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公共卫生与传染病中的经济学,”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2005年11月;“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数据的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2005年10月,(与侯振刚合写);“健康卫生需求的理论和经验分析方法,”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2004年4月;“再谈卫生保健市场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第17卷第10期,2003年10月,(与王健和石光合写);“勤工助学对毕业生收入的影响,”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2、专著章节“AnalysisofHealthandLongevityinOldest-OldPopulation:AHealthCapitalApproach,”载HealthyLongevityinChina:Demographic,Socioeconomic,andPsychologicalDimensions,YiZeng,Du dleyPoston,DeneseAshbaughVlosky和DananGu主编,Springer出版社,2008年4月;“农村移民的特点和经济分析,”载《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蔡昉和白南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经济因素对高龄老人死亡率与健康的影响,”载《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曾毅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学术著作《健康、医疗服务与传染病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科研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2014年,“我国劳动合同的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观数据的证据”;欧盟第七框架计划,2012年—2013年,“EuropeMeetsChina:ImagesofContemporaryChina”(中方负责人;合作单位德国IZA,捷克CERGE-E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年—2015年,“我国儿童健康状况与健康不平等的经济学分析,”(课题负责人,与刘宏合作);北京市教委,2010年—2012年,“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人口、社会与就业可持续发展子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2012年,“我国农村移民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研究”;加拿大国际贫困网络,2010年—2011年,“我国农村移民收入不平等由2002年至2007年的演化,”(课题负责人,与曲兆鹏合作);学院或学校情况2012年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杰出访问学者(UniversityofCanberraDistinguishedVisitor)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联系方式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邮编:100872电话:+86-10-82502205传真:+86-10-62513427信箱:mr.zhong.zhao@。
人大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人大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国家发展经济的不断加快,全国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同时也面临其他一些挑战,如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国就业形势及其相关问题,某省人大开展了这次就业工作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调研团队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该省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
三、调研结果:1、就业人数的增长调研结果显示,这几年来,该省的就业人数有了较大的增长,总的就业人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中,新一代劳动力的就业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行业分析就业结构方面,工业、服务业仍然是该省就业的两个主要方向,而且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比例也呈现出增长态势。
3、就业人员年龄分布情况就业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在该省,年轻的就业人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60岁以上的老年就业人员人数逐年减少,70岁以上的就业人员几乎绝迹。
4、教育背景与就业情况就业人员的教育背景与就业情况相关性也很大。
调研结果显示,该省的大专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比例有所增加,这也表明了其人才培养的成果。
此外,调研结果还表明,从事知识型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5、创业挑战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和企业家一样的路。
然而,他们往往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融资、营销等。
四、解决方案:1、政府鼓励鼓励创业是解决创业者面临的种种困难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
这将会大大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中来。
2、优化就业结构虽然目前该省的就业结构相对健康,但仍然需要进行优化。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并促进新兴产业,稳定就业岗位,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3、注重教育教育是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解决就业问题,也需要从教育入手。
比如,进一步升级教育服务,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
同时,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人力资源管理

考研人大专业介绍之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在文、法、哲等比较偏文的多领域国内领先,下面看一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之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九大方面详细介绍如下:一、本专业包括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长期以来成为各高校开设和管理本专业的标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和管理实践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1983年建院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是劳动人事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
1986年,学院开始招收人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干部专修生,1993年,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1996年,又率先在全国招收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
本学科2003年获准独立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生源优秀,迄今为止,已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方向)三个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有关学科分享一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大批专业人才。
二、专业概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概况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已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从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历史性飞跃,而且也是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已然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从1999年的37所增加到300多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8月3日批准实施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标准》。
2014中国人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

就业信息匹配度 用人单位行业分布 连续 n 年来校招聘的单位频次
面试次数 接收函数量
综合素质 通用就业能力
就业率 专业匹配度 生涯发展规划 实际月平均薪酬与期望月平均薪酬之比
理想单位 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
说明
正相关
负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二、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5
(一)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 5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12 (三)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16 (四)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19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毕业生 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 12 月
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目录 一、导言 ............................................1
(一)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背景.................... 1 (二)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2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介绍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介绍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作为我国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学府,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报考。
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介绍。
就业率方面,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据学校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93%以上。
这一就业率的稳定性主要得益于学校提供的专业教育和深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就业地域方面,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广泛。
虽然北京是主要的就业地区,但也有毕业生选择到其他地方工作。
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有着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还有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在外企、国际组织的海外分支工作,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就业薪资方面,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相对较高,一般在万元以上。
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等行业的起薪相对较高,能够达到或者超过万元。
而在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业,起薪也在8000元以上。
当然,薪资水平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总的来说,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学院提供的优质教育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国际关系的深入发展,相信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丁大建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丁大建丁大建副教授基本情况丁大建,男,副教授、学院数据中心主任,经济学硕士,中国统计学会劳动统计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劳动力市场、就业与失业测量、劳动人事统计分析、社会与市场调查、人力资源指数理论与应用开设课程应用统计学、现代统计方法与分析、劳动力市场测量与分析、计量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1983年毕业於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留校任教,1991年获经济学硕士,1994年任副教授。
曾赴韩国延世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做短期学术交流,赴瑞士参加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
学术论文1.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企业招聘需求信心指数调查,中国统计,2010.3期2.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评析,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5期3.国外人力资源中介发展与作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2006.10期4.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中国高教研究,2004.5期5.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4期6.对高校本科毕业生收入预期的实证研究,劳动经济,2003.5期学术著作1.统计学教程,中国电子出版社,2009.62.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3.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5.劳动统计学新编教程,中国劳动出版社,2003.12科研课题1.人才需求信心指数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6.9~2008.7,主持完成2.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指数体系”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项目,2004.9~2008.6,主持完成3.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系统教学研究,国家“211工程”子项目,1999~2001,主持完成4.扩大就业途径研究,国家计委委托项目,1998.9~1999.6,主持完成学院或学校情况1.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2005.92.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113.劳动统计学新编教程,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优秀教材三等奖,2003.124.扩大就业途径研究,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3联系方式办公电话82502201,电子邮件dingdj@。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姚裕群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姚裕群姚裕群教授基本情况姚裕群教授、硕士生导师其他学术、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学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劳动就业服务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劳动人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顾问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大学生就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教学研究领域:就业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测评、劳动人事政策等。
教学简历: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苏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华侨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防灾学院等多所大学讲学。
为中组部、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人事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北京河南甘肃等省劳动保障部门讲学培训,为国家烟草总公司、中国建材总公司、中国银行、航天部研究院、首钢总公司、北京燕化总公司、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公司企业和学术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职业生涯等的讲学培训。
科研主要领域:1.就业理论、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出版《市场经济下的就业理论与就业促进》、《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中国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问题》、《发展与就业》等专著、教材和数十篇论文。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
1983年与赵履宽教授合作发表了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论文“关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几个问题”;1991年发表我国第一本人力资源专著《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1992年发表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教材《人力资源概论》,建立了人力资源学科体系基本框架。
人大2023毕业质量报告

人大2023毕业质量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质量情况,综合评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继续深造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为人大毕业生提供参考,并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质量的建议。
1. 介绍人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每年的毕业质量报告对于学校和毕业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2. 就业情况本节主要分析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毕业生成功就业,其中5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的6个月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就业行业集中在金融、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
对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来说,主要原因包括求职信息不够了解、竞争激烈等。
3. 继续深造情况本节主要分析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继续深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中大部分选择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项目。
其他毕业生选择了出国留学、参加工作等。
这一结果显示了人大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重视程度。
4. 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本节主要对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持肯定态度,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5.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2023年度人大毕业生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
•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较低,学校应增加研究生项目的吸引力,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政策。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较高,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有意见。
学校应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投入。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人大统计学院保研(推荐免试)拟接收推免生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保研—人大统计学院保研(推荐免试)拟接收推免生名单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始建于1950年,两年后成立统计学系,是新中国经济学科中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系,2003年7月,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多年来,本学科一直强调统计理论和统计应用的结合,不断拓宽统计教学和研究领域,成为统计学全国重点学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设在统计学院。
拥有统计学和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两个博士点,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四个硕士点,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两个本科专业方向,以及应用经济学下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统计学院现有教师3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讲师9人。
党政教辅人员7人。
兼职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共17人。
50多年来,共培养不同层次人才5000多人。
2013年3月,在校学生共617人,其中本科生344人,硕士199人,博士74人。
本科生中约1/3的学生出国继续深造,1/3的学生在国内攻读研究生。
1/3的学生就业。
毕业生主要在金融业、信息领域和政府部门等从事与统计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工作。
人大统计学院保研(推荐免试)注:1.根据教育部规定,我校对拟接收推免生名单(含本校、外校推免生)进行公示;2.本名单所列推免生均经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具备推免生资格;3.本名单所列推免生均已参加我校各学院组织的考核选拔且成绩合格,学院同意接收;4.本名单所列推免生均已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接受了我校所发待录取通知。
拟录取学院拟录取专业拟录取方向姓名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单逸群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李辉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李嘉瑞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虞茹意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玉惠容哲学院中国哲学无陈志雄哲学院中国哲学无胡静哲学院中国哲学无王心宁哲学院中国哲学无王璇哲学院中国哲学无王雪霏哲学院中国哲学无吴争先哲学院外国哲学无曹忠来哲学院外国哲学无李文峰哲学院外国哲学无张博闻哲学院外国哲学无张宇杰哲学院逻辑学逻辑哲学与逻辑史郭佳哲学院逻辑学逻辑哲学与逻辑史钟岩哲学院伦理学无陈洁哲学院伦理学无陈泽栋哲学院伦理学无洪博文哲学院伦理学无贾极楠哲学院伦理学无李洪锋哲学院伦理学无杨晓彤哲学院伦理学无张帆哲学院美学无李既凡哲学院美学无肖素琴哲学院美学无张函哲学院宗教学无刘丹枫哲学院宗教学无赵可意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石艺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杨怡芸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科技哲学问题沈凯鹏哲学院管理哲学无顾小蕙哲学院管理哲学无孙颖霖哲学院管理哲学无王雪杨国学院国学中国哲学常达国学院国学中国哲学郜喆国学院国学中国哲学徐丛卉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陈梦圆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杜翘楚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李思睿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刘安妮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刘平安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刘琪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秦知逸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邱卓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沈童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杨淳雁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杨婧宁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杨静国学院国学专门史冯良国学院国学专门史李文艳国学院国学专门史鲁鸣柳国学院国学专门史穆研国学院国学专门史太然国学院国学专门史王葆葆国学院国学专门史王乐郊国学院国学专门史王雪利国学院国学专门史乌云图国学院国学专门史张绵绵国学院国学专门史张亚雄国学院国学专门史祝浩涵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禅馨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何亦凡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孟小帅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戚裴诺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曲晓霜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王佳翼国学院国学中国古代史王钰瑾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曹玲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陈宝林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季雷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金梦迪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李彬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王瀚文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杨倩影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赵翌辰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郑琛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岳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李栋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秦蒙经济学院经济史无王立经济学院经济史无王庆经济学院经济史无朱明明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陈惟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范晓冬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郝雨歌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郝智伟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黄源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蒋明睿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刘晨光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刘琳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全婷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王海南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王培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王延康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韦祎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吴磊磊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夏三鹏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曾诗培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张凯宁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张阳阳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无赵笑爽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范舟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黄冠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靳蕊菲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雷冠中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李兰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李晓雨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卢丽阳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吴宇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于静静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余蒙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张舵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张咪经济学院世界经济无周萍婷经济学院网络经济学无鞠彬经济学院网络经济学无刘莉蓉经济学院网络经济学无杨威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包一升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龚琦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金饶逸琪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刘文盛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罗皞一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马超凡经济学院企业经济学无杨依晴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邸汉峰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冯海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胡思奕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胡云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黄汝南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康洁琼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李长治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荣雨菲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邵初萌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王超逸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王晶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奚春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席凯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夏梦寒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许佳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许晴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无赵敏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无聂翠云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无张雪峥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无崔华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无柯然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无栗荣剑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无田露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无贾德音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无孟详直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无王羽南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无姚青松经济学院国防经济无张鹏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学位)无李星辉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学位)无苏群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学位)无王勐璇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丁思莹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贺颖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刘畅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王凯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王奕群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王寅晓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严姝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张珂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张欣财政金融学院财政学无周慧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陈礼清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陈卓异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何怡然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侯健达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胡嘉奇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胡晓霁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李晟旭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刘思敏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刘伟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柳鹏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孟诗棋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屈书恒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邵梦竹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王潇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王笑晴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吴雪妍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向楚材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熊姗姗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杨晓添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张策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张若雯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无周笑同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工程无曹伟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工程无杜安然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工程无刘南希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工程无夏家伟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蒋鹏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梁蕴兮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尚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杨斐滟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张雨文财政金融学院保险学无周祺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敖雪莹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曹东明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曹峻川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柴子雯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陈若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陈思怡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陈挺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代文斌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丁琳琳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杜冉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方怡健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郝敏庄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何玥焜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贺贝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胡迪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胡田心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胡潇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姜力群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赖元杰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蓝琦毓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李静远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李镏洋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李彤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李志鹏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刘琪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柳欣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孟竹君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乔颖琪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任幸子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隋颜休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台双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王一棋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闫潇然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姚楠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张瀚文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张璇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张瀛月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赵梦丹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郑韬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邹蓉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学位)全日制左斐然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甘静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籍冠珩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刘伟杰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石佳鑫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宋金欣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孙泽慧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王言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吴良艳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张思敏财政金融学院税务(专业学位)全日制张玉雪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陈天然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邓爽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李于于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吕宏图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孙茜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俞盈克财政金融学院保险(专业学位)无张爽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无钱盛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无杨宇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无张佳宁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无章乐乐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无祝慧琳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李东辰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李彦君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李一甲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李贞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廖慧珍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林瑶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秦泽华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徐景昀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学无扎西顿珠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毕玥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端木郁芊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华慧娟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黄宁宁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黄清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李骏婷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刘凯乐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孟冉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王畅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王晓瑜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王笑蕊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闻婧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吴艳华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徐晓世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颜绿苑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杨思婧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叶津灼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张家玮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张杰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张然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郑沛琪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无钟燕敏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高琪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郭倚铭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李艾熙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李珂娜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林姣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王迪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王晶楠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王燊成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姚初晴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无赵晰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安梦颖统计学院统计学无陈逸苇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璐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响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雁翎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梁心睿统计学院统计学无罗梓源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唐栋国统计学院统计学无王道兴统计学院统计学无王佳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杨斯琪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张睿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崔跃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孙舟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王杨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卫微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徐睿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余韬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赵亮统计学院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无周仕君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蔡思雨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陈艳芳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戴之瑶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高洁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郭勇智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黄婷婷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林旭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刘子萍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聂宇威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苏嘉楠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孙一丹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王旭光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魏凌云统计学院应用统计(专业学位)无赵嘉敏统计学院统计学无范一苇统计学院统计学无郭凯迪统计学院统计学无韩翠云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淑婷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涛统计学院统计学无李玉莹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刘晓倩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刘烨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刘子烨统计学院统计学无钱曼玲统计学院统计学无陶丽统计学院统计学无王春雨统计学院统计学无张陶陶法学院法学理论无蔡昌盛法学院法学理论无程浩法学院法学理论无程能法学院法学理论无赵轩毅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无蒋礼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无王建睿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无吴金晶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无姚艺法学院刑法学无胡晓庆法学院刑法学无黄文轩法学院刑法学无李昕霞法学院刑法学无史蔚法学院刑法学无王琼兴法学院刑法学无严爽法学院刑法学无朱志炜法学院民商法学无曹颖法学院民商法学无常立法学院民商法学无董迎雪法学院民商法学无杜嘉能法学院民商法学无洪倩雯法学院民商法学无扈艳法学院民商法学无李梦哲法学院民商法学无谭畅法学院民商法学无唐聪法学院民商法学无张萌萌法学院民商法学无张子亮法学院民商法学无赵越法学院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贾洁法学院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康依媚法学院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黎弘博法学院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宋柄君法学院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庄诗岳法学院经济法学无程虹舒法学院经济法学无崔佳琳法学院经济法学无李勤峰法学院经济法学无李诗滢法学院经济法学无连雨晴法学院经济法学无柳长浩法学院经济法学无袁一格法学院经济法学无张悦法学院经济法学无赵媛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无许婉霞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无郑小雨法学院国际法学无李鹤法学院国际法学无林淡萍法学院国际法学无苗紫萱法学院国际法学无王泫斐法学院国际法学无徐传蕾法学院国际法学无左敏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法学沈逸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法学王玉璇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法学杨芮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法学应用卢岩法学院知识产权法法学应用宋璇法学院比较法无贲驰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陈洋洲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崔美晨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代荣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范舸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付江燕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贺畅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李聃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廖旎羽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刘连炻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陆小璇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浩群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璐瑶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尚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田昊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习佳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王钰芒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向琳玉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肖雅心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徐岩波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许世航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赵洁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周民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非法学)无周雅凝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陈珮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陈婷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邓灿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杜立津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杜文婷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冯文博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高雯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郭畅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韩蓉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赫欣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化赟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黄宇璐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孔蕾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孔雨馨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李碧霄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李佳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李麒玉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李颐涵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任亚男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孙杨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王范园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王伶坤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魏渝萱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吴茵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徐经纬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徐泽文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尤明月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余欣怡法学院(专业学位)法律(法学)无余宙航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桂从路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孙山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孙正阳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王青琳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王艺儒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应天宏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无曾艺钊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无蒋智华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无幸廷婷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蔡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陈思瀚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黄珊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刘博文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刘钠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罗安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马方方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史桢菁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无王自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无江诗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无李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无赵美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无周尚思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巴思齐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董菲晨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郭诗颖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韦梦晨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徐鹤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薛媛译茗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无颜敏。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引言: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就业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解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报告将综合分析研究生就业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1. 调查背景和方法1.1 调查目的:了解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1.2 调查对象:全国各高校毕业一年内的研究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个别深度访谈。
2. 就业情况概况2.1 就业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约为80%。
2.2 就业行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金融、互联网等行业。
2.3 就业地区: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成为研究生首选就业地。
3. 就业问题分析3.1 薪酬问题:虽然大多数研究生薪资较本科生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研究生薪资待遇不尽如人意。
3.2 就业岗位匹配度:存在部分研究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的情况,影响了研究生发展。
3.3 企业需求与专业供给不平衡:某些热门专业人才供给过剩,而少数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4.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4.1 加强实践教育: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并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4.2 拓宽就业渠道:鼓励研究生就业地区多元化,同时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4.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关注热门专业供给过剩问题,调整专业设置,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5. 结论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就业率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改善研究生就业状况,需要加强实践教育、拓宽就业渠道以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切实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1] 研究生教育与发展中心. (2021). 2020年全国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2020).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3] 国家统计局. (2021). 2020年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统计公报.。
我国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差异及其国际比较

①就业失业的测量统计有年龄下限。ILO 认为应统计 15 岁及以上人口,但允许各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目前,多数国家采用 15 岁的下限标准,但是也有 一些国家,如美国统计的年龄下限为 16 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年满 16 岁才能工作,故国内数据对就 业和失业的调查中,仅统计 16 岁及以上人口的情况。在实际研究中,学者会根据需要也界定年龄上限,一般是参考法定退休年龄。
DOI:10.13546/ki.tjyjc.2021.07.003
理论探讨
我国就业和失业调查统计差异及其国际比较
刘华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有效的统计数据和测量标准是开展我国就业和失业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制定稳
就业和实现失业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比较了我国目前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数据库对于就业和失业的调
查和测量差异,并分析了其对就业率和失业率估计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各类数据库有关就业失业调查和测
量均有改进空间。测量标准、数据规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等都会对估计结果产生影响。还讨论了国内就业
和失业测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别,发现中国现有的就业和失业调查与测量口径偏松,对于就业、失业和非经
济活动人口三者边界地带人员的考虑不够充分,划分不明确,就业率和失业率存在一定高估。
理论探讨
适龄人口 过去一周是否工作一小时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
2014 年,育明教育共有 12 名学员成功考上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包括公共 财政与公共政策专业状元张 xiaoyu(二本跨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状元王 shiyu
以及 4 名行管专业学员,3 名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专业学员都成功录取。
2013 年育明教育共有 10 名学员成功考上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包括社会保障 专业状元赵 xiaowen(跨专业),还有 5 名考上行管专业,3 名考上公共财政与公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官方网址
1、就业去向对比 在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观逐渐趋于理性。
毕业生就业去向
就业
升学
出国
二分
学历 人数
签约人数 比例 灵活就业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140 51
36.4% 4
2.9% 52 37.1% 17 12.1% 16 11.5%
硕士 117 106
共政策专业,2 名考上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北大人大教授+阅卷名师+精准的押题
2015 年人大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 2500 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劳人院就业去向统计分析
2013 年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毕业生共计 290 人,统分统招学生 277 人。其中本科生 141 人,统分统招 140 人;硕士研究生 125 人,统分统招 117 人;博士研究生 24 人,统分统招 20 人。
比例
本6
4
6.0%
科7
6
1
83
4
1. 4
.
1
. 2 10 . 0 4
5% 6 6 0
9
%
%
%
6.0%
1 硕 士0 13
9
11.9%
7
1
01
2
1. 7
.
2 9% 7 . 2 8 14 . 0 1
6
9
%
%
%
0.9%
博1 3 士9
15.8%
1
63
1 .2 3 5 0 0
2
.
%8
01
5.2%
官方网址
博士 19
16 84.2% 0
1 5.3% 00 Nhomakorabea2 10.5%
3、就业单位对比
就业层次较高,今年我院毕业生在各级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单位的就业人数占绝大多数。 就业单位性质(不含升学、出国)
高
学人
党校
历数政机关、科研单位
国 有 三资 其他 部 企 企业 企业 队 业
自由职业、自主创 业
人数 比例
人 比人比 人 比 人比 人比 数 例数例 数 例 数例 数例 人数
重点城市 学历 就业人数 北京
深圳
广州
上海
西部
其他省市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67
24 35.8% 3 4.5% 3 4.5% 2 3.0% 12 17.9% 23 34.3%
硕士 109
76 69.7% 2 1.8% 4 3.7% 6 5.5% 4 3.7% 17 15.6%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90.5% 1
0.9% 3 2.6% 4 3.4% 3 2.6%
博士 20 19
95.0% 1
5.0% 0
0
0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2、就业地区对比
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统分统招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发 达城市,尤其是北京,比例最高。 就业地区分布(不含升学、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