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3f3fc3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c.png)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者”起停顿作用,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梁父即楚将项燕”中的“即”,“环滁皆山也”中的“皆”,“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中的“必”,都有判断的意味。
5、用“是”表判断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作指示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汉代以后。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为”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为……所……”式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见”字式用“见”表被动,如“徒见欺”。
5、“见……于……”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会省略某些成分。
常见的省略情况有: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中的“何”。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8c443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1.png)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7be83087c24028905fc30d.png)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3367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a.png)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68ff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8.png)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粟者,民之所种”,“者”起提顿作用。
4、“……,……”式“刘备,天下枭雄”,这种形式的判断句相对较少。
5、用“乃”“则”“即”“皆”“诚”“为”等词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项燕为楚将”。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受制于人”,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为”字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
3、“为……所……”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
4、“见”字式“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5、“见……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与“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渔人”在承前省略。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谓语“鼓”被省略。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今以钟磬置(于)水中”,介词“于”被省略。
四、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几种类型。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3786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d.png)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docx](https://img.taocdn.com/s3/m/45dd5bca7fd5360cbb1adb3d.png)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面用“者”表示停,在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面用“者”表示停,而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面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需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肯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如果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同:“ ”是助,不能,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可以挨着(省略了),也可以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代里。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60fa176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7.png)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用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桃花源记》),这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2.
被动句: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但不必明确指出施动者。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3.
省略句:在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或突出某种语义,有时会省略句子的某些部分。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句话完整的形式应该是“项脊轩是旧南阁子”。
4.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会把正常的句子成分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齐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考虑到长远之计,希望有子孙能相继为王吗!”。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b0b205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5.png)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欢迎阅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0ab0c20722192e4436f606.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
[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df6c4165ce050877321399.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
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
受制于人。
(……受……于……)5。
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
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
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49f236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f.png)
高考文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之一般不用判断“是”,“是”作判断是此后的事,而常常以名或名性短直接充任,用以主行判断,常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伯者,羽季父也。
②廉者,之良将也。
③今言“ ”如“ ”之“ ”者,盖音也。
④吾因此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
⑤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 者,因此道授解惑也。
⑦今所慧空禅院者,褒之冢也。
⑧离者,犹离也。
2.⋯⋯,⋯⋯也①操托名相,其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宝也。
③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的是尊敬〈你〉大国的威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也。
⑤今相如,不可以得璧也。
⑥ 能够国,逸豫能够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因此不也。
⑧是故燕小国尔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陵君圭君玉,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国之美者也。
②秦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明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明确而固定的。
)③ ,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者也。
⑤晏子,之辞者也。
⑥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志判断句①刘天下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 涉瓮牖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其人猛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耳。
⑧六国破,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了加判断的气,常常在前加副“乃、必、亦、即、、皆、”“ ”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
②我乃楚狂人,歌笑孔丘。
③此后文籍皆板本。
④予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燕。
⑥即今之然在墓者。
⑦此岳阳楼之大也。
⑧ 宦者令舍人。
⑨六国破,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坡。
⑿现在人方刀俎,我肉,何辞7.“是”在文言文中,常常不作判断用,而是指示代。
但在、魏此后,“是”作判断的逐增加,如:①不是我娥下等无愿,委的冤情不浅。
②萍水相遇,尽是他之客。
③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370f15a2767f5acfa0c7cd00.png)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https://img.taocdn.com/s3/m/a3722f2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2.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059c8d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c.png)
⾼考语⽂⽂⾔⽂特殊句式 ⽂⾔⽂阅读中,⼀些特殊句式需要学⽣掌握,在⾼考语⽂中经常遇到,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考语⽂⽂⾔⽂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考语⽂⽂⾔⽂特殊句式:判断句 (1)不⽤语⽓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 此⼈⼒⼠。
(2)⽤“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判断。
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是”表判断。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巨是凡⼈,偏在远郡…… 同⾏⼗⼆年,不知⽊兰是⼥郎。
(4)⽤副词“⾮”“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 ⼦⾮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考语⽂⽂⾔⽂特殊句式: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于”表⽰被动关系。
⽤介词“于”引出⾏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
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秦”,表⽰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是句⼦⾥有表⽰被动的词“于”。
(2)⽤“见”来表⽰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些,但考虑不⼀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在动词“察”前,表⽰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恐见欺于王⽽负赵。
(我担⼼被您欺骗⽽对不起赵国) (3)⽤“为”表⽰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死,妻⼦为戮,⽆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受”“被”“受……于”表⽰被动关系。
【64】【高考必须掌握的7种特殊文言句式和用法】
![【64】【高考必须掌握的7种特殊文言句式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86d315fab069dc512201d2.png)
本资料根源于《七彩教育网》【64】【高考一定掌握的7 种特别文言句式和用法】【一】【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比如:(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 是蛇 ) 黑质而白章; ( 蛇) 触草木,草木尽死; ( 蛇) 以啮人, ( 人) 无御之者。
[ 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 ?七月》)(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吾)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吾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 ( 事 ) ,杀一无罪 ( 人 ) ,而得天下,不为也。
[ 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只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构造中的兼语。
如:( 赵括 ) 尝与其父言兵事, ( 赵) 奢不可以难 ( 之) ,然不谓 ( 之) 善。
杞子自郑使 ( 人) 告于秦。
郑穆公使 ( 人 ) 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死马且买之 ( 以) 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 于 ) 河南,臣战 ( 于) 河北。
试与他虫斗, ( 他) 虫尽靡。
又试之 ( 以) 鸡,果如臣言。
这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5、分句的省略。
如:然力足以致焉, ( 而未至, )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可以十步;驽马十驾,( 亦可致远 ) ,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2)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
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句读不知,惑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之利,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之高,则忧其民,处之远,则忧其君。
(七)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