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_城市剩女_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社会

“城市剩女”问题的思考

“城市剩女”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现象。“城市剩女”是指那些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错过“黄金婚龄”后难以找到理想伴侣的大龄未婚女性。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30—50岁的单身女性已达到30万[1];《金陵晚报》称2008年南京“剩女”超过50万;天津社科院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在天津市近50万未婚成年人中,女性占了六成以上,其中才貌双全的占70%,才绝貌不绝的占20%[2]。有关调查显示,在上海认同独身观念的女大学生达到82%以上,意味着当代女大学生仍有向“城市剩女”大量发展的趋势。与大量存在的“城市剩女”形成悖论的是,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6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2004年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达到了121.2:100,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早预测,2020年中国将有3000—4000万男性不得不独身[3],“光棍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城市剩女”问题必然成为当前需要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社会问题。

但是,我国当前对“城市剩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和生活类期刊杂志上,学界有限的研究文章也只是从单一的社会学视角对“城市剩女”进行原因分析。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剩女”问题可能诱发的不良社会影响,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角度系统剖析了“城市剩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城市剩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求使“城市剩女”这一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为相关部门制定

相应的婚姻、人口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城市剩女”问题可能带来的

主要负性社会影响

1.加速人口结构类型转变,减缓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口结构类型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变,“城市剩女”的继续增多必然引起同期群内生育率的非自然降低。相应地,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必然增加,进而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加速我国人口结构类型向倒金字塔型转变。专家预测,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城市剩女”将推动中国于21世纪30、40年代提前进入老年化时代;老年化时代的超前到来会对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人口年龄结构的倒置造成的年轻劳动力匮乏,某种意义上会影响我国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

2.加快基本家庭制度变革,影响个体全面社会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不但承载着生物、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功能,其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闲暇娱乐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感情慰藉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人舒缓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重要场所[4]。“城市剩女”的日渐增加趋势会导致正常家庭数量的减少,一方面会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家庭制度,动摇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秩序,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谐起重要作用的“家”文

□魏彤儒张刚

摘要:近些年,“城市剩女”问题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现象,引发了媒体的热议。“城市剩女”的大量涌现与即将到来的“光棍时代”形

成了悖论,不可避免会带来许多深层次社会问题。笔者以“影响—原因—对策”

为研究思路,对“城市剩女”问题可能带来的主要不良社会影响、产生“剩女”

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城市剩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剩女”;影响;原因;对策

化;另一方面,缺少家庭这个舒缓压力的重要场所,可能促使“城市剩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

3.进一步加剧性别比例失衡,影响社会安定

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进入所谓“光棍时代”。据有关学者和人口部门统计,我国到2020年可婚男性人口将过剩2400万左右,尽管比前面提到的阿式理论的预测少600—1600万,但这一数字仍触目惊心[5]。在《光棍: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一书中,美国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的安德烈亚·博尔认为,妇女的缺乏将导致与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优势相对的劣势男子无法找到人生伴侣,这部分“剩男”将在社会经济底层形成光棍阶层,这部分人为了实现自我满足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和犯罪方式联合起来,他们对社会安定的潜在威胁是令人生畏的。

二、“城市剩女”问题的多维归因

1.社会学层面

(1)城市化浪潮的巨大影响

城市化浪潮的发展是“城市剩女”问题出现的社会大背景。在此背景下,传统“礼俗社会”的影响力逐渐被契约和法理所取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逐渐减少,异质性增强。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女性由于工作紧张而没有太大的生活交际圈。尽管在日常工作中接触的人很多,但她们事本主义的工作态度往往将自己纯粹投入到了工作当中而无多少私人来往,谈情说爱对她们来说更是一种时间和人际交往上的“奢侈品”,即使一些社会机构为她们创造了类似于“八分钟约会”的机会,但往往因时间原因而由父母代劳。城市社会的的疏离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暂性、城市生活的紧张性和竞争性既缩小了“城市剩女”的择偶半径,又控制了她们的恋爱时间,使那些渴望爱情和家庭的女性不得不处于无奈的等待之中。

(2)“传统婚恋观”的异变

“婚恋观”的巨大变化为“剩女”的出现提供了现实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的婚恋观逐步从传统化走向多元化,家庭和婚姻不再是大众唯一的生活方式。“城市剩女”们显然受到了多元化婚恋方式和非传统婚姻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与此同时,知识赋予了她们强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经济和人格独立,她们不再把婚姻看作寻求生活依赖的重要途径,而是更多通过自身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们中不少人在适婚年龄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醉心“单身贵族”的快乐,错过了“最佳”的结婚年龄,而当她们真正理解婚姻、渴望婚姻的时候却被认为已经“过时”。

(3)“女性择偶观”的根深蒂固

相对于“婚恋观”的巨大转变,传统文化中的“择偶观”的影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择偶观念中存在着一种默认公式——

—“择偶梯度”,即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且年龄小于自己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年龄最好相当或大于自己,造成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6]。实际情况是,“城市剩女”们往往因追求事业成功耗用了美好的青春时光,但她们的“择偶观”仍深受传统“梯度理论”的影响,择偶标准更加水涨船高,结果出现了符合“城市剩女”要求的男性精品早已“夫妻双双把家还”。“城市剩女”可选择的男性往往也是相对被“剩”了下来男性。而除不具备年龄优势,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处于金字塔尖的“剩女”,根本不屑考虑与处于塔底的“剩男”结合,造成“城市剩女”在现实择偶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2.心理学层面

(1)“宁缺毋滥”的择偶心理

出生于独生子女到来时代、在父母眼里被视为“掌上明珠”的“剩女”们,从小习惯于享受“好”生活,考虑问题习惯从“自我”出发,挑剔和追求完美。在择偶标准上,“下嫁”意味着屈尊,是她们的字典里找不到的字眼。而满足“城市剩女”择偶要求的优秀男士却凤毛麟角。面对矛盾和困境,“城市剩女”们又心存“上一秒嫁了可能“委曲求全”,下一秒可能就遇到了“真命天子”[7],于是她们“拣尽寒枝不肯栖”,守候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最终只能“宁可抱香枝头老”,硬着头皮过着“宁缺毋滥”的单身生活。在传统择偶心理的背后也能看到,当代女性对男权社会的认同和对男女平等的否定,虽然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各个方面的独立,但从心理上并没有完全认同自我的独立,仍要追求优于自己的伴侣。

(2)向往和恐惧并存的婚姻家庭心理

“城市剩女”们经历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渗透,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