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优质】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优质】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题目《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观后所感-----中日差异与借鉴之处作者和学号丁泽勇 **********班级12工商1班日期2014年11月12日《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观后所感-----中日差异与借鉴之处摘要:日本从明治维新前后开始,政府就开始了推进近代化。

所以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仰有它的独到之处。

任何外因必须通过内因依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自身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结构和其特有的对社会责任感以及学习能力才使得日本在近代能够脱颖而出,所以我应该对日本文化进行多多地了解和学习其精华之处,因为相似的文化源头和几乎差不多时间的近代化改革的起点使得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够为我们所借鉴反思。

关键词:日本近代化;中日差异;借鉴学习一、前言只要大家一起开始说起日本,大多人可能会回答很发达;但是问对日本印象如何,大家感觉肯定是不好的。

但是日本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强的,这是世界所公认的事实。

所以不管我们现在对于日本不管有什么样的看法,他们的优秀之处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他们的综合国力还是远超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地打败敌人,而不是说仅仅是口头上的辱骂,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通过《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这本书给我有很大感触。

对当代很多中国人而言,日本首先是一种情绪,然后才是一个真实存在。

了解日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自己快速变化的历史身份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正常时代的正常国民心态的回归,虽然有时我们对此还不是很适应。

我们不是要忘记过去,而是要学会在变化中重新开始。

而了解对方是这一切的前提,这种了解不是在政客们的握手和把盏言欢中完成的,而是建立在民间自发的互动基础之上的。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同一时期,但是现今日本的综合实力要远远超过中国。

因此,我们应该要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之处,找出自身的不足以及对方的优势,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站稳脚跟。

近代日本的工业革命与改革开放

近代日本的工业革命与改革开放

近代日本的工业革命与改革开放近代日本的工业革命被称为“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开始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项重大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工业革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并分析对两国的深远影响。

近代日本工业革命日本的工业革命源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动荡不安,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瓦解。

为了赶上西方列强的步伐,日本不得不实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大力推行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业和商业政策,如推销出口、课税制度等,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技术的引进。

与此同时,日本的铁路、煤矿、制糖、棉纱纺织等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采取了一种既强有力又具有计划性的手段,即国家主导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干预,控制了经济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政府在推进北海道开发时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实现耕地的统一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对铁路、电信等行业进行高度垄断,以维护国家利益。

国家主导经济的手段使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加速,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为日本后来的走向埋下了隐患。

改革开放与日本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处于一片困顿之中,急需改革。

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和贸易政策,确立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反季节出口,利用外资发展自身的贸易和工业,开放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大国中崛起。

1978年到现在,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课题: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指导老师:班级:媒体161姓名:中国日本【引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早在百年前魏征就曾发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

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近代前夜,两个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

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

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小半。

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之时就已经日显世界强国端倪,在百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下面我们抛开个人情感,冷静的看待问题,纵观中日百年来的近代史路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谈差异与启示。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底蕴二.政治体制本质的不同三.统治阶级的改革意志一 .文化底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思考

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范多宝 730030关键词:近代化中国日本比较研究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从政治上讲,日本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而中国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从经济上讲,日本大力扶植私营企业,而中国长期压制私营企业;从文化上讲,日本勇于改造传统文化而中国则固守传统文明。

其结果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而中国承受了空前的屈辱。

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造成中日两国的差距的原因,以史为鉴,更好地实现民族振兴。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免不了对有些问题进行一些肤浅的思考。

在思考中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两条层次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截然相反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承受了空前的灾难和屈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许多学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或者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探求历史的玄机。

但当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分析问题时,触及到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在近代史上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导,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统一息息相关。

在西欧,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私营的工场手工业中,生长在私有制的土壤中。

虽然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也有一些国家兴办的手工工场,比如法国的国家工场比较发达,但是民间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思潮兴起,重商主义日益失去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并显示了它的勃勃生机。

英国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时期,都通过打击和削弱贵族势力,形成了强大的王权,国内市场日趋统一;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德意志和意大利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国家的统一,不仅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为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西方经济政治的发展,促生了西方近代文明。

以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人们的民主观念,为民主政治的建构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近代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政治制度、特点异同、成因、启示)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

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

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破除旧习。

......求知识于世界。

"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关于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发展不同的思考

关于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发展不同的思考

读《当中国统治世界》有感关于中国与日本近现代发展不同的思考摘要:作为有着两万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经历了封建时期大天朝的朝代更迭,也遭受了清代末年难以回首的诸强欺凌,以及随后的侵略战争,在到如今的新中国的成立,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然而,在谈论我们发展的历史时,日本这个小岛国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他曾是我们的大天朝脚下的附属小国,向我们朝贡,祈求我们保护;可到了18世纪末期,在清朝逐渐衰弱之际,一直不起眼的日本却在此时冒了出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侵华战争,他反过来对我们有了巨大的优势,直到现在,他也一直跻身于世界前列。

在这之中,有着偶然因素也有着历史的必然因素,它们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列强侵犯,现代化,价值观,迷失正文: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文明、民族、国家出现或消逝于时间的流逝中。

至今,有的经历了发展最终壮大起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有的经过了起起伏伏,经受了种种摧残,已不复存在或者不现昔日荣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原始地生活着,到学会使用工具,再到有了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组织;随着人们对社会,对人性本质认识的深入了解探讨,社会从最开始的母系制度,到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再发展到了如今的民主共和制度。

我们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的。

历史就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记录着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从历史中了解过去,借鉴历史中成功的经验,铭记历史中失败的教训,为我们的今后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掀起一股改革浪潮,各种以化石原料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加工设备取代了人力劳作,许许多多的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屹立起来。

农业已不再是社会主要关注点,工商业成为了英国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这股浪潮渐渐席卷了整个欧洲。

然而,生产物资的缺乏阻碍他们前进的脚步,可幸运的是,在大西洋的另一面,富饶肥沃的美洲大陆正好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挺平坦,所以我们很需要吸取别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这个路走得更顺一点。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后起国家可以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重蹈前人覆辙,吸取前人好的经验,使得我们这条路能够走得平坦一些。

让我们比较日美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它们的历程中来寻找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

首先,来看看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岛国邻居——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锁国门几个世纪的日本,胁迫其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

随后欧洲各列强纷纷对日本进行各种侵略,日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外部压力成为日本国内部变革的动力。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但是天皇制的写日宪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祸根,随后的近50年,军国主义日本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一场场的现代化进程,这场进程改变了两个国家的面貌。

尽管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他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日本的异同。

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两国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上却有所不同。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高度增长的时期,而从那时起,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改良传统产业并打造了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更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两国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的路径上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推行家庭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人口红利的转型,并形成了高度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社会。

而中国则借助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技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文化等也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动漫、电影和时尚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受到欢迎。

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还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存在着差异,但两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还是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近现代发展的差异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近邻,在历史上很早就有往来与联系,日本的文化、文字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深远影响。

两国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上,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朝着不同的轨迹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就几个重要的点简要的进行分析。

一、闭关锁国与不平等条约不管是清朝政府,还是德川幕府,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严重的限制了本国与外国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科技引进。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了统治,但是也严重限制了国家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无法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无法强化产业和经济,更看不到世界变革的方向。

国家始终处于低水平运行上,直接导致了国力的持续衰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消彼长,中日两国都难以避免遭受西方国家用武力与威胁打开国门。

于是从1840年的历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同样,日本从1854年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之后也被迫同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了其他条约。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倒幕运动太平天国与倒幕运动都是为了推翻现政权,诱因除去腐败的内政,积贫积弱的执政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也因闭关锁国,导致了国力衰弱,民生下滑,以及面对外国势力的压力。

但区别在于,太平天国因为一系列原因最后失败了。

而倒幕运动最后获得了成功,为之后的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从这一步开始,中国和日本都开始了对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从而将国家引入了不同的轨道。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面对外国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以及武力威胁,中日两国都开始了不同的自强之路。

从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以来,洋务派在商贸、人才培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

本质就在于政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和发展受到多方制约。

而日本自倒幕运动成功以来,从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开始,进行了产业布局和发展。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大国都经历了近代化进程。

两国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两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和影响。

一、前奏期的差异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受亚洲的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所控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两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反应是不同的。

日本通过黑船来临、天皇复辟、版籍解放等一系列变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而中国政府却因为其官僚体制严重腐败,导致改革事业一直走向失败。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来的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日本采取了利用之外吸收和融合,让日本向西方统计学、医学、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

然而,中国却不同,早期反对和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技术的流入。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日本。

二、现代化的方向19世纪末,两国都展开了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求改革政治和制度,而日本则是实行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方向重心不同,这也是两国迥然不同现今发展水平的原因。

三、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

这个改革包括废除农民阶级和武士阶级的割据地方,颁布宪法并实行普选。

日本还在法律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变化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在1901年发起了庆典改革,希望注重科技、教育和组织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够打破旧的官方体制。

但是,这个改革却未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其进程远远滞后于日本。

四、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日本远远超越了中国。

由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强调了市场经济、技术和改革,意味着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激励了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先进行全面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了欧美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仍滞于观念和制度体制方面的困境,难以引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姓名:徐晨皓)(专业:电子信息班级:11047812 学号:11047854)对于中国近代发展情况和日本近代发展情况,我发现它们初始情况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过程与结果。

但是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代史与日本的近代史慢慢比较,你会发现时间越往后,差别就越大,当然,其中的各种缘由我们也可以一一的体会出来。

中国的近代史发展可谓是艰苦卓绝,直到现在才慢慢崛起,日本的近代史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从崛起到妄想称霸到如今的经济强国。

那从中我们该反思些什么呢?一、两国的近代开端。

从国家体制来看,中国是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则是德川幕府统治,总体来看,都是统治阶级至上的国家。

而且,两个国家都是以农耕为主,都没有大型的机械工具,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先进技术相比,都远远落后。

中日两国都过着封闭的日子,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但不同之处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小小岛国,人口少,总体中国远远富裕与日本。

20世纪7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深受鸦片的毒害,同时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但这恰恰引起了英国商人的愤怒,也给英国政府进攻中国提供了一个借口。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由于清朝后期的政治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军事废弛,清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已经到了腐朽的地步;清朝后期思想界处在很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的经济落后······最终,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清政府显得不堪一击,不得不在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

近代中国与日本发展歧路的分析中文摘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民主共和,但革命后的中国依然一盘散沙,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增无减,传统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富国强兵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克思列宁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

但可喜的是,我们找到了改革开放,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双重超越”之路。

关键字:近代中日差异背景发展道路和平崛起正文: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向全世界发起了又一次有力的扩张。

这一次扩张不同以往。

扩张者不仅能够获得短暂军事胜利,还能够彻底征服最强大的帝国,并在经济上彻底控制对手。

在这样的历史大势中,曾经被地理障碍和众多的人口所保护的中国和日本——远东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不得不面对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威胁。

中日几乎同时感受到了西方的强大威胁,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两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历史无情地将中国抛在了后面,中国虽地大物博,但到了21世纪依然身处第三世界;日本虽是小国,却能积极对外扩张,对内提高经济水平,虽然一度在原子弹的威力下战败,到如今却依然是发达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两国的差异如何解释?具体原因我认为要从近代化历史背景、发起阶级、内容以及对外经济关系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背景:双方发起近代化的背景比较相似。

内因均是封建体制的日趋没落,国内旧有的上层建筑不适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烈。

外因均是迫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一开始处在被动状态。

中国近代化开端为1840年鸦片战争,日本的话,一般认为是1868年明治维新。

2、发起阶级:双方的发起阶级区别较大。

中国:最初为中国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林则徐、魏源,举措是介绍西方的历法、地理社会等自然社会科学著作;随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慈禧、李鸿章、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介绍西方的科技和军事技术,陆续创办了早期的官办民族工业如安庆内军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再后来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再后来为孙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这学期很有幸能够有机会听到陈老师《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文科生,高中三年历史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完陈老师的这门课,我对中国近代史以至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崭新的认识。

下面即时我对“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的一些学习和感悟。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日本地缘狭小,处于地缘辽阔的中国,美国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德川幕府听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过去日本是崇拜中国、以中国为师的,从唐朝开始就是这样,现在老师都被打败了,可见敌人之强大。

中国被打败了,那么“何时波及日本”?也有人认为这是“天赐良鉴”,是上天给予的前车之鉴。

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日本的有识之士认真总结中国失败的教训,有的认为中国政治腐败、武备不修;有的认为中国不知外情、盲目自大。

幕府高官堀田正睦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拘泥古法,所以致败,日本应在未败之前,学到西洋之法。

”日本还派团来中国考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参加考察的政要高杉晋作说:“考虑其如此衰弱的原因,乃在彼不知防夷于海外之道……因循苟且,空度岁月,不采取对策断然改变太平之心,不制造军舰大炮防敌于国门之外,故由此而衰微也。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日改革比较

中日改革比较

4、保留自己特色(适合自己国情) 经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国营企业;由重工业军 事工业为主到民用工业为主等。 政治:保留了天皇制度(专制制度) 文化:保留了对天皇的崇拜以及武士道精神。
5、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学习的规模大,范围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 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全 盘西化,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度,专制 主义,军国主义)
戊戌变法的特点
A、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B、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把传播西方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 D、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 会,行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
关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启示 1、所处的背景:社会发展落后;内忧外患,统治危机 严重;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民族危机加深。 2、近代化道路的启示:向西方学习,推行近代化。 3、措施: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推动工业化)。 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资产阶级文化改造 日本传统文化。
影响
1、性质: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根本上是一次实现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有利于中国的近 代化。 2、促进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3、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学校、近代报刊) 4、倡导了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断发、不缠足运动) 5、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主要功绩)
6、启示: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学习,不能盲目照搬; 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殖产兴业(核心内容) (1)、含义(目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促进工业化,实现日 本经济的近代化。 (2)、措施 A、重点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B、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C、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D、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E、扶持私人企业,鼓励民用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 F、主意培养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中国的维新派是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来规划社会改革方案的。

然而,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它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最终归于失败。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日本的是通过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清朝的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下的一种过渡性的君主立宪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

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

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

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

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严复语)。

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从国际环境上。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二.日本的古典发展主义在西方的社会科学文献里,关于东亚发展主义的集中讨论始于1980年代初。

通过20多年的研究,学术界对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古典东亚发展主义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政府以产业政策来保护幼稚产业与国内市场,不鼓励外资进入,同时积极发展本国的战略产业。

第二,在产业层面上,这个古典发展主义模式以产业行会和企业集团等非市场的制度或机制协调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

第三,努力建立内生的创新机制,进行独立自主的研发并创立自主品牌,以迅速的产业升级换代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为基础进行出口扩张和经济。

第四,在培养企业竞争力时不是依靠政府指定哪个企业是胜利者,而是通过“寡占竞争”的机制来选择。

“寡占”和“垄断”在英文里是意义相对的两个词汇。

垄断意味着在一个产品市场里只有一家大企业占统治地位,而寡占则指在一个产品市场里有几家大企业进行实力相近的竞争。

第五,日本从50年代中期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平衡。

它通过实现经济平等来扩大内需,并促进从所谓的阶级社会向民族社会的过渡。

战后初期,日本的劳资矛盾特别激烈,工人运动经常导致大规模的罢工。

日本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全力解决劳资的冲突问题。

到了6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已经确立了所谓的日本企业管理的三大法宝,即终生雇工制、年工序列型工资,以及以企业为单位组织工会。

这些制度性安排极大地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第六,日本模式在企业治理的层面上特别重视协调而轻视监控。

单个的企业和银行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可以十分有效地进行协调,交易成本很低。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治理中的代理人成本特别高。

由于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紧密,股东基本上无法监督管理者,银行也基本上无法有效地监督这个企业。

第七,日本模式经常以牺牲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为代价追求政治稳定。

日本虽然在汽车和家电等产业特别有国际竞争力,但是也保留着效率极低但能维持大量就业的产业部门。

在日本的城市里有很多所谓的家庭企业,他们维持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就业。

与美国不同,日本的经济结构不是以旧代新,而是纳新蓄旧以图保证就业。

三.中国的新发展主义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为东亚新发展主义。

之所以称为新发展主义,是因为与日本的发展模式相比,中国模式极为大胆地引进市场力量,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胆地吸引外资。

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吸入国。

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外资吸入国。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吸引了5600多亿美元的外资。

仅2003年一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就已经与日本在整个战后期间吸引的外资相差无几。

第二,中国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

我们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进口国,而日本只是第六大进口国。

第三,中国经济中没有像日本那样多的非市场治理形式。

虽然计划经济的惯性导致的行政手段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但是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机制。

第四,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大规模的国际生产分工。

直到去年为止,建立自主创新机制不是政府政策的着重点。

第五,,中国经济中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严重,企业之间经常进行不惜代价的竞争。

与此同时,在个别产业,垄断现象又十分严重。

第六,中国在企业治理的层面上与日本有相似之处。

尽管各自的制度性安排不同,但是在重视协调轻视监控这一点上很相像。

第七,中国模式为了追求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经常不惜承担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大胆地引进市场的力量,而不像日本那样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稳定性。

为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不惜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像大规模的职工下岗这种事在日本是很难实现的。

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的企业始终没有大量解雇工人,它宁可在经济升级换代方面十分缓慢。

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大不一样的另外一点是参加国际分工的基础。

中国参加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全球分工,积极进行加工贸易。

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加工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3%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国际贸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给外国企业加工做零部件,或者进口他们生产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中国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承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