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战略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印度的大国战略和影响
[1]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独立后印度领导人决心把其建成强大的、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冷战后,印度的大国战略日益成熟,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走势的新兴力量。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是印度实行大国战略的内在因素。
“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990-2000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2000-2006年,年均增长7.4%,……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迅速繁荣的经济为印度政府全力推行大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冷战的终结、国际力量的重新整合以及国际格局的不断重塑是印度积极走大国发展道路的外部条件。
近年来随着印度积极推行大国外交、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设,尤其是在1998年成功进行核试验以来,印度的大国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印度的大国战略使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打破了南亚地区的力量平衡。
但印度不满足于地区强国的地位,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印度洋的霸主。
这种海权强国的发展道路是根据印度自身的地缘环境特点得来的,它的实施会对现有的世界秩序和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重要影响。
一、印度的地缘环境分析印度的大国战略有其充分的内部条件,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科技能力逐渐增强等因素外,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再加上优厚的地区环境条件,印度的大国之路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印度的地缘环境非常优越。
南亚地区在地形和气候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印度受其他陆上强国侵略的几率大大降低。
此外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地带。
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地区第一强国的地位无可动摇,并且这种优势因有地理环境的保护而不易受到外来势力的挑战。
一支独秀的地区环境使印度得以顺利地以南亚为依托,从地区大国的基点出发开始自己的世界大国的征程。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印度军事战略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内容.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行了三种不同的军事战略。
一、“西攻北进”战略(1947-一1961年)1947-1961年间,印度执行“西攻北进”军事战略。
西攻,是指对巴基斯坦在军事上实行进攻政策.北进是指在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势头的同时,对我国领土推行蚕食的“前进政策”。
自印度独立至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印度独立不久,尚未摆脱英国殖民体系。
国内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的角逐加剧。
其军队和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英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国防预算开支很小(整个50年代,其国防开支每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8%左右),军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军事活动主要限于国内。
与此同时,因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印度在军事上对巴采取进攻政策,以此来解决两国边境的领土归属间题。
于是,印度在1947年10月向巴基斯坦挑起了长达14个月的克什米尔战争。
印度抢占2/3的克什米尔领土后,为巩固在克什米尔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和进攻势头。
将绝大多数军队部署在印巴边境,对巴形成进攻之态势。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印两国比较友好.但到五十年代末期之后,印度称霸扩张的野心开始显露,妄图吞并我国整个西藏,策动西藏上层叛乱,企图使西藏脱离中国归印度势力范围,并把其军队推进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前沿(1959年8月,印宣布“麦线”以南地区由其陆军接管),逐步将军事矛头指向我国,对我国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越线大肆入侵,蚕食我国大片领土(蚕食我领土9.245万平方公里)。
同时,又对我国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领土要求.印度蚕食我国领土和对我领土的要求,实质上是继承了英帝国主义者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前进政策”的衣钵。
在整个这一时期,印度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巩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国民经济;针对巴基斯坦适度扩充军事实力(其总兵力由印巴分治时的30万人增加到60万人),以保持对巴的军事优势,不使巴威胁印度的安全;把英殖民军“印度化”,统编全国各土邦王公的部队;注意加强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逐步推行以蚕食中国领土为目的的“前进政策”。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林民旺【内容提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
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
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中印关系;国际格局;不结盟;多向结盟【DOI】10.19422/ki.ddsj.2021.04.00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印度方面也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局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态势。
作为当前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印度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谋求实现莫迪政府提出的“新印度”愿景。
过去数年,在莫迪及印度人民党(以下简称印人党)的强势执政下,印度在外交战略上进行大调整,对全球局势及地区稳定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进一步呈现出来。
印度对大变局的基本认知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版了《印度道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以下简称《印度道路》)一书,[1]系统阐述了对国际大势和印度战略的思考。
苏杰生深受莫迪倚重,虽然其声称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仅为个人观点,但事实上代表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取向。
[2]结合对《印度道路》相关阐述的分析,以及印度自身的利益与战略关切,印度视野下的世界大变局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
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这一轮世界巨变的起点或拐点时刻,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是这一巨变的具体表现。
印度战略计划(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印度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计划。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阐述印度战略计划,以期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政治战略1.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确保政治稳定。
2. 提高政治透明度: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3. 增强民族团结:弘扬印度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矛盾。
4. 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
三、经济战略1. 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 激发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4.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四、军事战略1. 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2. 发展新型军事力量:注重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3. 深化军事改革: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军队指挥效率。
4. 加强国际军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外交战略1.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2. 拓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话语权。
3. 加强南南合作: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4. 倡导和平发展: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六、科技战略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
2.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
3. 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
印度对外战略分析
(二)接触与防范中国
•略
(三)依靠俄罗斯
• 冷战时的同盟,冷战后关系由低迷走向恢
复友好关系。 • 2000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 密切的军事合作处于优先地位。
(四)拉拢日本
• 21世纪后日印关系迅速升温。没有历史和
利益冲突,价值观念趋同。 • 印度对日本:政治是铺垫,经济是重点, 安全是补充。 • 印度成为日本官方援助最大国家。 • 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引人注目。有共同 防范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
• 第二,印度的外交决策人员不受外部机构—
——如智库———的影响,而在其他国家, 智库会强化政府对本国世界地位的认识。 • 第三,印度精英担心印度崛起是一个西方 制造的概念,它不现实地提高了人们对于 印度经济增长以及国际义务的期望值。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 印度对华政策:同盟,对手还是榜样? • 印度人对中国的三种看法: • 1,对手。 • 2,合作伙伴。 • 3,中印大同。Chindia
•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不希望与中国改善关
系;63%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根据0分至 100分的评判尺度,受访者就自己对22个所列国 家的好感打分(100分代表非常热情,0分代表非常 冷淡),中国和巴西的得分排在中间,为44分;美 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尼泊尔、 俄罗斯、英国、斯里兰卡和南非的排名更靠前 。 在所列的22个国家中,印度人对美国的态度最 为热情。83%的人认为印度与美国的关系牢固, 只有4%的人认为关系脆弱,75%的人希望进一步 加强关系,只有1%的人希望关系冷淡。
古杰拉尔主义:睦邻友好政策
• 核心:印度采取不对等原则和邻国搞好关系,以
• • • • •
求共同发展和为本地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1、在处理双边关系问题上不谋求互惠,印度作单 方面让步 2、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互不干涉内政 4、南亚各国领土不允许其领土被用来反对本地区 其他国家 5,通过双边和平协议解决争端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战略文化视野下的印度大国平衡战略
得 以从英 、美 、法 、 日、苏等 国大量吸 收军援 ,走上 依靠 大国大 力扩军 备战 的道路 。
冷战时期 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运用
一
、
在诸 大 国之 间采取平衡 策略 冷战时期 在 “ 苏 非
即美” 的两极 格局下 ,为 了确保 自身利 益 ,印 度在 东西 方
和印度 领导 者的政 治外 交素 质等 因素对 印度对 外战略 的形
成影响 至深 印度对 外战略 的 目标和对外方 针 、政策 和策
面 又以印 中之 间的领土 争端 为幌子求 得西方 的外援 ,还 以 “ 合抗 华” 的需 要 从苏联 集 团手 中获 得想 要 的东两 。印 联
巴矛 盾激化 时 ,又举起 “ 中两国是朋 友是 一衣带 水的好 印
邻邦”的大旗 以求得中印关系的稳定一 卜 - 述措施采用的终
极 目的均是 为印度 的国家战 略利益服 务。 二 、以获 取实 际利 益 为根 本 目 .冷 战时期 ,印度一 标.
面利用 “ 不结 盟 ” 亚 非团结 ”和 “} 、“ f 界和平 ”这 三面大 }
旗谋求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领袖地位,争取 战略领域 的集 中反 映?
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形成与政策表现
一
维 护 印度 国家安 全利 益 的一 项 国家 战略 ,“ 不结盟 ”经 历 了 2 世纪 5 0 0年代 的 所谓 “ 消极 的不 结盟 ” 和 6 0年代 至 9 年 代的 “ 0 积极 的不结盟 ”两 个阶段 。根 据 “ 消极 的不结 盟 ” 政策 ,印度 在 16 年 前 确实 未 与任 何一 国结 盟 ,从 92
之 间走 起 了钢 丝 ,巧妙 地 在两 大集 团之 问施 以平 衡 策略 。
印度的外交战略
印度的外交战略马加力2012-11-20 10:54:43 来源:《和平与发展》(京)2006年2期作者简介:马加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内容提要:印度的地缘位置、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才优势,加上近些年不断上升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其争取世界大国地位的信心明显增强。
印度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展现全方位的、注重实用型的外交,加强同所有大国的外交关系,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大国关系地区形势印度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位置和蒸蒸日上的经济实力,它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印度外交战略的形成、转变和态势,对于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脉络,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妥善处理中印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大国化的外交理念印度的大国意识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这既与它的历史密切相关,也与它本身的幅员、人口、曾经享有的外交辉煌等因素密切相关。
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过重要贡献。
直至今日,印度的哲学、宗教仍在对世界上众多的民族产生着强大的影响。
它又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世界排名第七,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最新统计,印度的人口现已达到11.1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超级大国”。
早在民族解放斗争时期,印度的反帝反殖运动就已经成为亚非国家的榜样;后来,在亚非拉地区各国的民族独立事业中,它继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它特有的影响。
早在独立前夕,印度的开国元勋尼赫鲁就抱有极其强烈的大国理想,即把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受到国际社会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他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明确提出,“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
印度的安全战略构想与中印边界问题长期以来,印度政府为确保自己在中印边境地区非法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不顾历史事实,并否认自己原来的郑重声明,声称中印边界线已经为百年来的条约和协定所划定,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中印边界线,且诬称已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坚持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为划界原则,并以其单方面的划界为中印双方谈判的基础。
这种英印殖民政府的遗风和强加于人的做法同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互谅互让原则背道而驰,自然遭到了中国的反对。
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略加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方面有其更为深层的且具有很强延续性的战略考虑。
即印方一直把维护其国家安全作为其对华政策的基点。
从根本上说,这种战略考虑是中印地缘政治现实和印方领导人传统战略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妨碍中印边界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的症结所在。
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有关问题做些探讨。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由来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中印两国都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有着长期友好的历史。
只是到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以来,为侵略中国并出于同俄国在中亚争夺,进而维护南亚安全的战略考虑,英印政府决心控制和侵占中国的西藏地区,将西藏作为中国同英印之间的“缓冲国”。
11 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奉行的“前进政策”19 世纪以来,英国为了进一步拓展其殖民势力,并同老对手俄国在中亚地区争夺殖民利益,进而保障英属印度的安全,提出了关于英属印度的安全战略,即所谓的“前进政策”(Forward policy) 。
英国认为,英印的陆地边境,特别是西北部和北部边境地区,是英国在防卫其南亚大陆殖民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同英印毗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阿富汗、不丹、尼泊尔、中国西藏,其作用因俄国南下的强劲势头而无可比拟地增长了。
“前进政策”就是要把英国统治扩张到那些同英印相邻或距离更远的国家中去,从而巩固和增强英印当局在印度北方边界上的防务能21 英印当局对中国西藏的企图:建立“缓冲国”在英国防卫英印安全体系中,中国西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军事战略各国的战争策略与计划
军事战略各国的战争策略与计划战争作为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的战略与计划。
战争策略与计划的制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各国在制定战争策略与计划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下面将分别就几个典型的军事大国进行探讨。
一、美国的战争策略与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之一,其战争策略与计划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的战争策略主要通过军力优势来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地区安全。
美国的战争计划通常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精确打击能力,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战略目标。
二、俄罗斯的战争策略与计划俄罗斯作为拥有雄厚军事实力的国家,在其战争策略与计划中通常注重本土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俄罗斯的战争策略牢固地基于战略威慑,并且注重运用战术灵活性和地面作战的优势,致力于形成覆盖全球的反制能力。
三、中国的战争策略与计划中国作为世界上军事实力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战争策略与计划主要是自卫性的,强调反制能力和区域地缘安全。
中国战争计划注重整合军民资源,以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战争方式,力求有效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印度的战争策略与计划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军事大国,印度的战争策略与计划通常注重地缘政治因素和国家安全。
印度的战争策略侧重于建立足够的战略深度和多方面的军事能力,在区域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区平衡。
五、以色列的战争策略与计划以色列作为地缘政治复杂的国家,其战争策略与计划注重地区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保护。
以色列的战争策略侧重于防卫性战争和战争技术的革新,在实际行动中强调突袭、侦察和情报优势,力求以小规模的战争实现最大的战略利益。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战争策略与计划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战争策略与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因素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确保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能够有效应对和反击。
印度“新区域主义”战略:“邻国优先”政策
印度“新区域主义”战略:“邻国优先”政策作者:杜志远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0年第01期摘要与以政治失和与战略短视为特征的“旧区域主义”战略不同,“邻国优先”政策是一个以政治和谐与政治共同为特征的“新区域主义”战略。
该战略是印度在传统邻国政策失效、周边安全环境恶化、中印战略空间重合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做出的关键之举。
莫迪政府正基于印度自然地理优势、政治关系、经济互补性和共同文化,采取地理互融、政治互动、经济互依和文化互联等措施推进其“邻国优先”政策。
无疑,这将有助于重塑印度与邻国的安全架构、缓冲周边安全战略压力以及促成地区一体化和政治化。
同时,“邻国优先”政策依然面临中央和地方分权与制约、政府换届所致的政策动荡、印度“地区干涉主义”心态时而出现、南亚小国注重“平衡外交”以抗印度以及中印战略竞合的不确定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邻国优先三个同心圆外交地区霸权主义在莫迪政府创建并推出“邻国优先”政策前,可以说印度并没有一项明确的“邻国政策”,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其邻国采取了临时和双边方式,其政策以对安全的首要关注为指导,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
邻国关系经常被用作战略工具,用于显示印度在地区层面的主导地位,从未想过在该地区建立类似北约的安全组织。
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后立刻推出“邻国优先”政策(Neighbourhood First),并明确表示邻国关系将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关键事项。
莫迪两次邀请邻国领导人参加其就职典礼,并在两次上任后都将邻国作为首访之选。
印度历史上一项真正意义上、明确清晰的邻国政策正式诞生。
一、“邻国政策”的阶段性发展(一)概念诠释印度的“邻国政策”源于古印度政治家考底利耶(Kautilyan)曼达拉外交理论(国家圈子理论),即邻国总被视为敌人,而邻国的邻国则被视为朋友。
Manu and Kautilya’s Ideas on Inter-state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EB/OL]. http://shodhganga.inflibnet.ac.in/bitstream/10603/4285/10/11_chapter%204.pdf.这种理论表明,印度同样面临非敌即友的局面。
印度的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环境
印度的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环境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直接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其他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巩固其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强国。
是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
而其终极战略目标则是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所以印度的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环境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简单从印度的国家环境、政策和建树成就分析一下。
一、环境方面:在地区层面上,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明显地扩大了其安全关注的范围,启动“东方海洋战略”和“东向政策”本身就意味着安全战略关注点已经超出了南亚,开始谋求干预亚太地区事务。
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于2000年6月2日在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演讲时说:印度关注的安全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考虑包括从海湾到马六甲海峡印度的西边、南边和东边地区,西北边的中亚、东北亚的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瓦杰帕伊的安全顾问对印度未来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到21世纪,在亚太地区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新的安全秩序,印度在其中应该享受像今天中国所享有的、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同等的尊敬和器重。
这无疑隐含着同中国竞争的成分,因为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事务和在朝核问题上担当调解人的角色等,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
在实践方面,印度除了改进同东盟的关系,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外,自2000年起同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外交和安全防卫局长级的安全对话,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
1在东南亚方面:印度的东向战略同中国的安全关注在南中国海地区重合。
印度认为:南沙群岛归属纠纷是由中国对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提出领土要求所致,这也曾是印度增进同东盟有关国家关系的润滑剂。
“印度已经改善了同缅甸、越南、柬埔寨以及本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防止中国对该地区的渗透,而且越南也是印度重要的能源来源地。
2在印度洋方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印度对中国发展同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的合作关系表示关切甚至是疑惧。
中国与印度军事发展的三大比较
中国与印度军事发展的三大比较用军事实力来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是印度历届政府不变的信条。
至今,印度仍置身《核不扩散条约》之外,从而使它不受国际条约限制,全面推进战略军事力量。
法国《费加罗报》刊文《与中国进行战略抗衡的印度次大陆》论述了印度雄心勃勃的军事战略。
其实,从中印军事对比来看印度发展战略可能更有意义。
从中印军事对比来看印度发展战略可能更有意义。
军事战略军事战略 印度的进取和中国的防御印度的进取和中国的防御印度1947年独立时就确立了国家战略,即:确立在南亚的核心地位,控制印度洋,成为核大国,谋取“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地位。
印度政府奉行积极的国防政策,保持高额军费、稳定军队数量、提高军队质量、加强武器装备研制。
1994年制定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自主防卫十年规划”,目标是到2005年国产武备的比例由30%提高到70%,另外计划以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更换三军主战装备。
,另外计划以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更换三军主战装备。
印度战略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有三个,一是提高远洋作战能力,大力发展航母舰队;二是构建远程作战能力,发展地空立体作战体系;三是扩大战略外延,在中亚、蒙古、非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海外军事存在。
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海外军事存在。
在1999年公布的“核学说草案”还明确提出,要建立海基、陆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并且将准核威慑能力转化为正式的核威慑能力。
因此,1990年代以来一直在作核试验。
作核试验。
巴基斯坦虽然是印度的宿敌,但是在印度看来,来自中国的威胁尽管不是迫在眉睫,但却是战略性的和最严重的。
这导致了印度在谋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同时,大力实行军事“联西”(联合西方)、“稳俄”(稳定印俄联盟)、“拉东”(拉拢东南亚国家)的战略,构筑阻遏中国的军事圈。
阻遏中国的军事圈。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实现国家统一,这对北京制定国家和军事战略起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军事重点集中在应对台湾问题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力主要用来对付未来的台海战争。
“印太战略”与印度的安全理念
“印太战略”与印度的安全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寻求在国际关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印太战略”框架下。
印太战略是美国和其他印太地区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战略,旨在加强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更加稳定、秩序良好的区域秩序。
印度作为印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其安全理念和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备受关注。
印度的安全理念在不断改变和发展。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处于南亚次大陆的核心地位,其安全理念主要集中在维护国内稳定和对抗来自印巴两国之间的潜在威胁。
随着全球化和新兴大国的崛起,印度的安全理念逐渐向外延伸,涉及到更广泛的国际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印太地区。
印度意识到其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并开始加大对该地区的关注和介入。
印度对印太战略持有积极的态度。
作为印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意识到其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以及与美国和其他印太国家之间的合作意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印度认识到印太地区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该地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印度与其他印太国家的合作意愿较强,愿意通过多边合作和对话来增进该地区的繁荣和安全。
印度还通过加强自身国防实力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手段,来加强印太地区的合作。
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提出了“印度洋多边双边安全合作”框架,旨在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来加强印度洋地区的合作关系,维护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该框架包括了军事合作、防务合作、安全对话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内容,旨在推动印度洋地区各国与印度之间的合作,形成一个更加稳定、和谐的地区秩序。
印度还积极参与印太地区的多边对话和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印太地区安全合作等。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地缘政治竞争也愈发激烈。
印度通过参与这些机制,加强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巩固自身在该地区的政治地位。
印度还在军事建设和现代化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合作
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合作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一直以来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合作。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印度的外交政策旨在构建稳定、互助的地区合作框架,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外交政策,重点关注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合作努力。
一、印度的外交政策理念印度的外交政策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和平与合作:印度倡导和平共处,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争端。
印度追求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
2.多极化外交:印度主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秩序,旨在避免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霸权崛起。
印度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实现平等、公正的国际秩序。
3.南南合作:印度重视与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印度倡导通过南南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与互利共赢。
二、印度与南亚地区的合作印度积极推动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紧密合作,旨在加强地区内贸易、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
以下是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要合作倡议:1.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印度是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核心成员国之一。
SAFTA旨在促进南亚地区内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
2.南亚经济合作组织(SAARC):印度是南亚经济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
SAARC通过促进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旨在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印度倡议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旨在促进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互联互通。
该走廊将有助于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4.南亚大区互联互通(SAGAR):印度提出“南亚大区互联互通(SAGAR)”倡议,旨在加强南亚地区与印度洋岛国家之间的合作。
该倡议涵盖交通、能源、文化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提升南亚地区的综合发展。
三、印度的区域外交政策除了在南亚地区加强合作外,印度还积极发展与其他地区的外交关系。
以下是印度在区域外交政策方面的主要倡议:1.东亚合作:印度重视与东亚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东亚经济体的关系。
“印太战略”与印度的安全理念
“印太战略”与印度的安全理念
“印太战略”是指美国建立的一种平衡亚洲力量的战略,其核心目标是防范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扩大,同时扶持印度成为地区大国的战略。
印度拥有一个独立的安全战略理念,旨在维护其领土完整和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
印度的安全战略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在地缘政治和地理位置上,印度位于南亚和东南亚之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其周围环绕着巨大的、信息闭塞的人口大国和军事强国,包括中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
其次,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内部存在着各种宗教和分裂主义因素。
因此,维护国家的内部安全和稳定是印度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印度着眼于维护其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角色。
第四,印度在军事建设和技术发展方面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旨在维护其国家安全和防御能力。
相比之下,“印太战略”更加强调军事合作和联盟建设,依赖于美国等国家的后盾来提升印度在地区的影响力和实力。
这种战略的推动者认为,中国在南海、东海和印度洋的扩张行为,以及中国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的投资和援助,威胁到了印度的领土完整和安全。
不过,印度并不是“印太战略”的实际参与者之一。
印度希望保持其独立性和策略自主权,而不是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印度曾多次表达过对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战和安全事务介入的担忧,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地区动荡和不稳定。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印太战略”和印度的安全战略可能会逐渐趋于一致。
不过,印度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保持中立,根据自身利益来制定安全战略,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其中,海军获得了756亿卢比的采购装备的资金。 海军计划购买先进潜艇、海上监视飞机、一颗人 造卫星和3艘航空母舰。
从俄罗斯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 海军上将”号航母,从英国购买价值17亿美元 66架“鹰”式高级教练机,以及从以色列购买 3架11亿美元的“费尔康”空中预警机。凭借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舰载“米格29K”战机,印度海军届时可在一天内控制数千 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
三是震憾周边无核国家, 防止对印安全构成威胁。 四是以核武器为后盾, “劝阻”区外大国插手南 亚和印度洋地区事务。印 媒体曾透露,印度将部署 350--400枚核弹头,并计 划在今后30年内拨款160 亿美元用于发展和部署核 武器。
1997年,印对邻国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推 行“多予少取”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 与各国关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1998年, 印度核试引发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导致南 亚局势急剧紧张,南亚其他国家对此仅作谨 慎表态。199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爆 发卡吉尔冲突,南亚局势恶化,南亚其他国 家均对此表示关注,呼吁印巴两国保持克制 和冷静。2002年,印与南亚其他邻国关系 继续有所发展。
近年来,印度在分析国家安全环境时将核武器发 展和扩散视为影响印度安全的重要因素。
印度“东进”战略及其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India' s “Look East” Strategy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s National Security
作者: 陆俊元
作者机构: 江南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4
出版物刊名: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页码: 19-22页
主题词: 印度 东进战略 中国 国家安全
摘要:新世纪以来,印度加速推进“东进”战略,企图在巩固其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支配地位的同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南中国海和太平洋区域。
印度“东进”战略包含着针对中国的一面,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深远影响,不仅直接威胁到我通过北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安全,挤压我海洋战略安全空间,增加我国东南亚方向的安全环境中的变数,而且,在全面的中印战略关系中置我于被动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同时,印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遭受异族入侵和被征服的历史。
冷兵器时代,所有的入侵和征服都是通过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当然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多半被数量众多的原居者融合同化。
印度历代统治者把西北部作为防御重点,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当印度遭受来自海洋的西方殖民者入侵并被英国征服后,产生了与以前所有的征服截然不同的后果。
马克思对此分析道:“内战、外侮、饥荒、革命、征服……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只不过触动的是表面。
英国却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关系。
”这段历史成为独立后以悠久文明引以为豪、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精英苦涩复杂的记忆,因此对印度洋的控制成为他们维护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
从潘尼迦、维迪雅到阿伦·普拉卡什,始终把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取得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印度西部舰队前司令凯拉什·科利总结道:“历史教给了印度两个苦涩的教训:一是印度对海权的忽视导致主权的丧失;二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对海权的轻视而致海军力量微不足道。
现在已是我们重新考虑海权的时候了。
”独立初期,限于国力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加上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印度洋,印度决策者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其海上力量主要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退时留下的20多艘陈旧的舰只,人员仅6000多人,而且海军高级军官仍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58年。
由于依赖于英国海军力量,对自己海军重视不足,尼赫鲁受到后人强烈的批评,“政治家和政府一开始就使海军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瞻前顾后……过分依靠英国,十几年来把自己的海军力量仅限于英国遗弃的破玩意。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尼西亚派来一支小舰队千里迢迢支援巴基斯坦,印度海军对此却无能为力,印度上下甚为震撼,决策者开始把国家安全与印度洋安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66年英国宣布将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印度开始急速扩充海军力量。
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期,印度已拥有了东(孟加拉湾)西(阿拉伯海)两支舰队,取得了对巴决定性的海上优势。
但是当美国的“企业号”航母战斗群驶入孟加拉湾声援巴基斯坦时,印度却无可奈何。
印度自此坚定了发展“蓝水海军”的决心,并迅速付诸实践。
1972年,印度出台了极具雄心的海军战略——“同心圆”战略。
该战略将印度洋划为三个战略区域,一是确保近海(300海里)安全的完全控制区,主要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和沿岸岛屿;二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的具备监视能力的“中等控制区”(300~600海里);三是具备前突能力并有一定威慑能力的“软控制区”(700海里以外)。
英·甘地执政时期,印苏结成了准军事同盟,印度在南亚地区建立起绝对霸权。
当英国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时,出现了“印度洋权力真空论”。
英·甘地对此公开指出:英国军队从该地区撤出是不会造成什么真空的,即使出现了真空,也应当由当地国家而非外来力量来填补。
毫无疑问,印度洋地区有能力填补这个真空的也只有印度。
然而,限于国力,印度并不能阻止美苏在印度洋的强势出现,其对印度洋的欲望只能淹没在美苏争霸的硝烟中。
于是,印度又提出了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建议。
1971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印度洋成为和平区的议案。
冷战结束后,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国力逐渐增强。
美国也开始调整全球战略,印美关系升温。
印度的“大国理想”重新出笼,对印度洋成为“印度的洋”激情重燃,提出了面向东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对外拓展战略——“东向政策”。
印度海军参谋长科利于1993年宣称,“印度的海上利益不仅仅限于海岸线附近,而是覆盖了整个印度洋……印度在考虑战略环境时应优先考虑海洋而不是北部高耸的山脉……为了保护广阔的海上利益安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去发展海上力量。
”1998年印度人民党上台,大力扩充军事力量,而海军成为重点发展的军种。
1999年的军费预算比过去增加了14%,其中海军费用由14.5%增长到17%。
1998年5月的《战略防卫评论》发表了印度新的海军战略:强调印度必须拥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不仅能够防卫而且还能扩张印度的海上利益,更能够威慑任何海洋国家对印度的海上武力挑衅,充分应对地区外大国在印度周边的干涉。
然而印度对印度洋的欲望不仅仅限于此,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洋日益凸显的战略重要性,印度的海洋战略也日渐清晰。
2001年印度国防部宣称,“很明显,印度的安全超越了陆地地理边界的限定,由于它的规模、位置、贸易和广阔的专属经济区,从波斯湾以西到马六甲以东再到赤道以南,都是印度安全环境之所在。
”2003年海军准将兰吉特·拉伊把21世纪印度海军的战略目标分为三种功能:“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力量,地区稳定的有效维护者,外交的威慑手段。
”这里的“地区”正是指上面印度宣称的“安全区域”。
为此,2003年海军军费在整个国防预算里比往年增长了17%,印度的海军现代化加速发展。
2004年6月23日,印度历史性地公开发布了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时期战略性纲领文件——《印度海军理论》,对印度海军未来的战略思想、战略目的、发展规划和军备建设等做了全面的阐述。
该文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来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蓝水海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贯彻“西出、东进、南下”的战略思想,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赤道以南的广大海域,由近海防御和区域防御向进攻性远洋海上投放力量转变。
该文件强调印度海军的任务是,确保印度海运安全和海外印度人的利益,充分应对与区域外大国的“冲突”,以及打击海盗、毒品和武器走私等,为印度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无论在和平、紧张或冲突时期都能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是首要的国家利益。
印度对未来印度洋地区持现实主义态度,认为未来印度洋地区各种竞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印度海军理论》特别强调了两个“战略现实”。
第一,每天大约有40条商船通过印度的“海洋利益相关区”,每年大约有价值2000亿美元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其中大约有600亿美元的原油经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地区。
第二,印度扼守北印度洋地区重要的航线,除波斯湾地区,北部距另一个巨大的能源中心中亚非常接近,印度洋大陆架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必须具备对这些地区产生足够影响的海军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同时,该文件认为,世界能源和其他矿物资源的快速消耗会招致区域外大国更加频繁地军事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必然会引起这些大国的干预,对印度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印度海军在未来必须具备充分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印度于2007年5月出台的以“自由使用海洋”为核心的《印度海军战略》对“理论”和“战略”进行了解释,宣称理论源于政府政策,战略又源于理论,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理论上与时俱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
2004年的《印度海军理论》是一份应对印度洋地缘环境的分析预测报告和印度海军未来发展的理论导向,而《印度海军战略》则是一份非常成熟的印度海军海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该文件特别重申了发展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性,确保二次核反击的可信度;结合印度安全需要,将印度洋划分为首要战略区和次要战略区。
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印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扼守印度洋水道的几个海峡要冲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是首要战略区;包括南印度洋、南中国海、东印度洋和红海等是次要战略区。
限于自身条件,印度重点保障海上首要战略区,“只有次要战略区与首要战略区发生直接的联系,或次要战略区影响到海军的行动时,我们才考虑次要战略区。
”印度还特别强调印度海军在对外政策中的威慑作用,包括与他国进行海上军事合作,参与国际救助,增进与他国互信,提升国家形象等。
《印度海军战略》对印度洋未来可能的冲突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口压力、失业和基地组织等将使印度洋成为恐怖主义的乐土,同时印度洋一些国家因为殖民时期遗留的领土争端也将可能激化,对此,印度海军应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印度海军战略》最后对加快推进印度海军装备现代化、先进武器装备自主化、提高海军人员素质等做了详尽的说明,该纲领所表述的海军发展理念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所追求的海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将发展强大的海军、谋求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优势、适机向外拓展以充分保障印度国家利益和确立大国地位作为海军建设的出发点。
至此,印度海军战略基本形成。
“印度的国家安全不再仅限于次大陆,其日益扩展和形成中的安全边界囊括了邻近国家、水域和整个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