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作者:刘文一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1期摘要:对论语的阅读不难发现,有好多君子与小人比较出现的语句,这些语句究竟说明了什么,在这些语句中,又能体现出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特质呢?本文通过对这些对比的归类,简要总结出几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希望对今天我们理解儒家的君子与小人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君子;小人;区别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41-02在《论语》中,我们总能发现君子……,小人……。

这样的对比句,那么到底孔子眼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有什么样的特质呢?君子和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君子与小人的世界一探究竟。

一、君子与小人气质之比我们初识一个人,可能他的品质、内涵等全都看不出来,但却能看出他(她)的气质,同样,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气质也有描述。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娇而不泰。

”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而外在气质往往是人内心的一种反应,孔子识人的能力作为典范流传至今,也许他就是凭着这些外在的气质,获得对人的第一印象吧。

而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出席正式场合,一般都要先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

孔子除了对比外,还对君子的气质有更进一步的描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没有像今天的小说一样描述君子的眼睛、鼻子、嘴都长什么样子,而是给人们一个轮廓上的感觉。

在简单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气度翩翩,庄重文雅的君子形象。

君子一定是内外兼修,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从内而外的给人以优雅的风度感。

而小人无论怎样修饰自身的外表,也掩饰不住其内心的匮乏和精神的枯萎。

这就是孔子眼中君子小人的外部形象之比,虽不具体,但却足以让人意会。

二、君子与小人律己之比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四个人:自己、自己最爱的人、最爱自己的人以及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屡见不鲜。君子以自立自强为特质,他们孜孜不倦,善学勤思,培养出自己的能力;而小人则相反,他们依赖他人,懒散懈怠,投机取巧。在气质上,君子庄重、心境平和,小人则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君子注重内外兼修,从内而外散发出优雅风度;小人无论怎样修饰外表,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匮乏。此易消退,还会影响周围的人;而小人则像墙头草,缺乏原则性。孔子的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特质与区别,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与小人提供了重要帮助。我们应该学习君子的自立自强、内外兼修和坚定原则,避免成为小人那样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即结党营私。

概括地说:君子能包容一切善恶,而小人只喜欢自己认为对的人或事。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合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合,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合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合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

什么叫“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这就是说,君子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势力小,都不敢轻慢。

孔子把“泰而不骄”作为从政的美德之一,这是很值得从政者深思的。

《论语·里仁》: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

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

深入一点说,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

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_心得体会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_心得体会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己虽不想报国治天下,但也想把《论语》通读一遍,最起码修修身,但一看才知道,它太杂,太散了,一句一句的,自己很难系统起来。

单从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看看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而且是对比着提出的,让我们看出孔子对于人品的评价标准。

《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大概是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但是不团结。

这些很好理解,想当年,毛泽东、李德、周恩来等人关于革命的理解有的相同,有的不尽相同,但他们依旧团结。

但在国民党内部,军阀之间互相猜忌,也互相利用和勾结。

这样理解不知是否恰当,但一直就觉得像周恩来、毛泽东那样的共产党人是真君子。

《里仁》里,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心里总是想着道德、法制和正义,小人则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土地房产和利益。

呵呵,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哦。

最有名的的当属《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坦荡荡好理解,而“戚戚”的解释是“忧惧的样子”整句话的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而小人经常会心术不正的干一些坏事,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也拍遭到报应和报复,所以常常担惊害怕,心神不定,忧愁恐惧。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不会盲目的追随,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小人可能一拍即合,说走就走,但不会相互协调和谐,想来还是只顾眼前利益之故。

在《子路》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神态自若但从不骄傲,所以人们拥护他,而愿意接近他;而小人常常趾高气扬但是内心并不坦然,所以人们反感他厌恶他。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某种意义上,论语之于中国,就行圣经之于西方。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甚至西方社会都有许多积极的参考意义。

论语的最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到底通过什么人来实现呢?论语或者说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

因此论语里面“君子”二字出现的次数高达107次,与之对应的反面教材是“小人”,出现了24次,两者共同出现的次数是19次。

那么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呢?
君子最初的本意是指统治者或贵族,小人最初的本意是指平民,并没有其它含义和色彩。

论语里面有部分使用的,也是这个意思,例如“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里面的“君子”指的是统治者或者说贵族;例如“小人怀土”,指的就是平民百姓。

事实上,论语对君子小人的使用,大多都不是最初的本意,而是包含着大量的孔子个人的思想色彩和价值取向。

其中,君子指的是有理想、有见识、有能力、为人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最多的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之对应,小人指的是性格卑劣和见识浅薄的人。

我们最熟知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比较少见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分别指的是见识高远的人和见识浅薄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作文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作文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次,小人共出现次,其中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左传·襄公十三年》)以上《左传》里的几处君子小人都是以位而言。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阐述了他对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看法。

在这些句子中,君子往往被赞美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反面。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是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来达到高尚的品德境界。

相比之下,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以显示自己的优势,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子罕》)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言谈之间应该慎重谨慎,不轻易说出自己不确信的话,而在行动上则应该果断敏捷,勇往直前,不拖泥带水。

相比之下,小人则往往口若悬河,言辞华丽,但却缺乏实际行动,只会说空话而不去实践。

3. "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被功利和物质所束缚,不会被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地位所左右,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质和人格修养。

相比之下,小人往往只看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功利,缺乏内在的追求和修养,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价值。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以义为先,不以私利为重,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时会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道德原则。

相比之下,小人只看重个人的私利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只追求短期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道德原则。

通过以上几句《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是基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不同,君子往往被赞美为高尚的道德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的反面。

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参考。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

对《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分析张晓君(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52)摘要:《论语》中有诸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将它们概括总结阐述释义,有利于人们抑恶扬善,提高修养,启发心智,完善人格。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总有君子与小人。

君子光明磊落,正直无私,集中了才识渊博、胸怀宽广、不计得失等等优点,是完美人格的体现。

小人是心理上不成熟、人格上不健全的人,集中了患得患失、蝇营狗苟、拉帮结派的缺点,是人格不健全的典型代表。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分析君子与小人,能给人们很多启发,对塑造健康人格很有意义。

一、君子与小人在外表与行为上的区别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学识丰富,胸怀宽广,内心充满力量,既不会受外界名利的撩拨,又能够把控内在的欲望,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所以能够内心平静坦然,不会焦虑急躁,表现出稳重威严,气定神闲。

小人则不然。

小人心胸狭隘,气量短浅,表现出来就是时时处处察言观色、处心积虑。

对上阿谀奉承,极尽谄媚,对下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以求得心理平衡。

人前人后二副面孔,经常具有双重人格,内心总在盘算,患得患失,不能安宁,表现出一幅惶恐不安、愁眉苦脸的样子。

君子与小人就有这样的差距。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

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悦也。

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为君子做事容易,但使他高兴却很难。

讨好不当,他是不会高兴的;他用人时,总能量才而用,人尽其才。

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很容易。

讨好不当,他也高兴;他用人时,总是求全责备。

君子宽容大度,所以容易相处。

但是因为君子对人对己都是严格要求,所以得到他的欢心并不容易。

在君子面前谄媚、拍马屁,就搞错对象了,君子不吃这一套。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

《论语》中“君⼦”与“⼩⼈”对举句说略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见《论语》的作⽤。

读《论语》,得智慧,明事理,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缩⼩范围,单赏君⼦与⼩⼈对举句,便觉得津津有味,韵味⽆穷。

1.君⼦周⽽不⽐,⼩⼈⽐⽽不周。

(《论语·为政》)(君⼦团结但是不搞帮派,⼩⼈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这句话主要要理解好两个字:周、⽐。

“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bì)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

孔⼦认为,君⼦与⼩⼈的区别点之⼀,就是⼩⼈结党营私,与⼈相勾结,不能与⼤多数⼈融洽相处;⽽君⼦则不同,他胸怀⼴阔,与众⼈和谐相处,从不与⼈相勾结。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论语·⾥仁》)(君⼦思念的是道德,⼩⼈思念的是乡⼟;君⼦想的是法制,⼩⼈想的是恩惠。

)这句话主要理解三个字:怀、⼟、刑。

“怀”是“思念”;“⼟”是“乡⼟”;“刑”是“法制惩罚”。

这句话是说,君⼦与⼩⼈这两个不同类型的⼈格形态,君⼦有⾼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则只知道思恋乡⼟、⼩恩⼩惠,考虑的只有个⼈和家庭的⽣计。

这也是君⼦与⼩⼈之间的区别点之⼀。

3.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君⼦明⽩⼤义,⼩⼈只知道⼩利。

)“喻”即“明⽩、知晓、领悟”。

这是孔⼦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的⼀句话,⼴为⼈知。

这句话明确地提出了“义利”的问题。

孔⼦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个⼈,如果他⼀味地追求个⼈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把追求个⼈利益的⼈视为⼩⼈。

这种观点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此即彼的“义利”观了。

4.君⼦坦荡荡,⼩⼈长戚戚。

(《论语·述⽽》)(君⼦⼼胸宽⼴,能够包容别⼈;⼩⼈爱⽄⽄计较,⼼胸狭窄。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言行被收录在《论语》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探讨君子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定义与区别。

首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修养。

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段话中,孔子强调君子应该以忠信为本,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学习与进步,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他们不钻营于权谋之中,不为小利小私所动摇,而是以道德为准则来看待问题和行事。

与君子相对应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

在《论语·雍也》一章中,孔子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小人追求表面的虚伪和华丽,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缺乏真正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此外,小人追求私利,只追求眼前的利益,不顾及大局和长远利益。

他们不择手段,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缺乏良知和辨别力。

孔子对小人的评价是非常贬低的,他们是不值得信任和尊重的。

除了品德和修养的差异,孔子还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区别。

在《论语·颜渊》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是说君子能够通过文学和艺术修养来结交朋友,通过交往与友人互相帮助与鼓励。

君子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共同的道德追求和高尚的情操,而不是出于私利或权谋。

另一方面,孔子谈及小人的言谈举止时说:“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指出小人善于花言巧语,善于做表面文章,但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

他们以言辞取胜,而非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人。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中论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道德为准则,能够以忠信为本,追求卓越。

《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

《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

《论语》君子与小人语句的若干方面阐述“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其义:一是指有道德的人;二是指统治者或地位高的人。

“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其义:一是指无道德的人;二是指老百姓或地位低的人。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的语句19个,其中有16个分别讲述了有德之君子和无德之小人的区别。

现摘录部分于下且做简析,以资今用。

1 义利取舍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讲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以省书名,只写篇名)、“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把义作为根本和最高原则,视义为当然之则,故“君子喻于义”;小人以追求私利为目标,以利为先,故“小人喻于利、小人下达”(《宪问》),小人总是“怀土”“怀惠”(《里仁》)。

对义与利的不同取舍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当然,孔子也不反对取利,甚至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但要“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义然后取”(《宪问》)。

在“义”的前提下,当取则取。

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就叫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但他不赞成用不正当的手段脱贫致富,干禄谋贵。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他鄙弃违背道义所得的富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 胸怀心境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仁”“知”“勇”是君子的三种品格。

君子具有“仁”的品格,就能克己利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穷通困达,自然也就无忧了;具有“知”的品格,就能明察天地万物之性,洞悉世间人事之理,立身行事随物性依天理,凡事看得透想得通,也就无惑了;君子具有“勇”的品格,就会敢做敢为,勇于担当责任,即使蹈死亦不顾,无所畏惧。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处蕴含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

儒家道德要求,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君子,或者有一颗做君子的心,不做小人,并且远离小人。

但是,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这是内容极其丰富,极其抽象的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外在与内在、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全面但很精练地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一、内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心理状态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的心理状态是坦荡的,那么进而要求君子不能做不可告人的事,否则你只能整天常戚戚,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的状态。

孔子看似对人的内心提出要求,实则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稳如泰山。

而小人只是顺境骄,逆境馁,不足以成大事者,小人也。

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一言以蔽之。

二、外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处世哲学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看他交往的人足矣。

君子能够团结其应该团结的人,而小人只会勾结其应该勾结的人,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但是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只要你出于道德和正义,你的意见就算与其他多数人不同,也不必有所顾忌,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人意见的一.致。

而小人只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三、宏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道德准则1、“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永远以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永远有道德的底线;而小人只会为了获得利益、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义,小人的行为准则是否获得利。

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心中有“道德、仁义”,并且需要将其体现在行为中,小人心中有“利”,只会积极地追求名利。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

《论语》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小人形象《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化著作的重要代表,君子理论贯穿于全书。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君子107处,小人24处,而两者并举有18处。

孔子所述的君子有时候指道德高尚之人,与此相对的小人则指道德低下之人;有时候君子也会指地位高的人,类似于统治者,与此相对的小人则指地位低下的人。

那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哪些是指道德意义,哪些是以地位高低而言的;孔子眼中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使得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各种要求?本文在前人对论语中所载君子与小人对举材料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比较了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

标签:论语君子小人在《论语》中,君子小人的概念有时候与身份等级有关,在两者对举的语句中,表达这一意思的语句相对较少,《里仁篇》载: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宪问篇》载;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三句中的君子与小人都是指在位者与老百姓而言。

孔子通过三句话将两者对举,清晰的展现了他眼中君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所思、所想、所做。

在孔子言中,为君者必须有德,以德治民。

其核心就是“仁”。

君主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

孔子尚古,所以孔子认为君应该做三代式的君主,应该遵守三代时留下来的法度,沿袭三代君主的优良作风。

如“君子怀刑”,就是要求君主遵守先王法度,不要随意更改。

孔子还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对于老百姓的影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说君子的德行是百姓作风的指引者。

君主以德治人,以德育来教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归顺。

君主实行严刑酷法,百姓自然反抗。

对于小人,孔子认为为民就应该安于现状,服从统治,应“怀土”、“怀惠”。

为民的职责是事父母,畜妻子,只有在土地上才能肩负起身上的责任。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精品8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精品8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精品8篇)《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1今天,我读了《论语》的第二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因为这句话,我便思索了起来:君子两字在过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贵的人,小人在过去则是指身份地位低贱的人。

而孔子却将这君子与小人重新定义了,现在很多时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则是指品行低下的人。

所以我们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则相对阴暗一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应该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总是疏远大家,几个人混在一起,像个小圈子,就像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如此,组成小圈子是没什么错,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阴暗地对别的同学说长道短,是非,这种行为就是小人了。

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随便讲别人的是非。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2在我背过的古诗和学过的古文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说:“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师长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呢?”这是几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诫人们要时时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仍要时时记着这句话,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发现不足,找出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改进。

我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与同学互帮互助,勤奋学习,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我还要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美丽家园——地球,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废报纸、牛奶盒的回收活动,尽自己的所能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篇3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

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打算下星期天带我去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论语君子与小人读后感

论语君子与小人读后感

论语君子与小人读后感篇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颗宽容待人的心。

蔺相如以宽容之心对待廉颇的刁难,展现了君子的博大胸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由古至今的名人雅士,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君子们哪一个是没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呢?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君子还应讲求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当然,作为君子还应当有很多别的品质,比如善于反省,敏而好学,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还要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要注重礼仪,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等等。

尽管并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与我们现代社会相符合,但是在《论语》一书中所讲的做人道理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学习。

篇2当我读完《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描述后,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思考。

这些古老的文字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角色的理解。

本文旨在分享我对于《论语》中君子与小人这一主题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读者们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进一步挖掘其内在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辨君子与小人
曾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己虽不想报国治天下,但也想把《论语》通读一遍,最起码修修身,但一看才知道,它太杂,太散了,一句一句的,自己很难系统起来。

单从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看看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而且是对比着提出的,让我们看出孔子对于人品的评价标准。

《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大概是说,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但是不团结。

这些很好理解,想当年,毛泽东、李德、周恩来等人关于革命的理解有的相同,有的不尽相同,但他们依旧团结。

但在国民党内部,军阀之间互相猜忌,也互相利用和勾结。

这样理解不知是否恰当,但一直就觉得像周恩来、毛泽东那样的共产党人是真君子。

《里仁》里,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是说君子心里总是想着道德、法制和正义,小人则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土地房产和利益。

呵呵,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哦。

最有名的的当属《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坦荡荡好理解,而“戚戚”的解释是“忧惧的样子”整句话的就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而小人经常会心术不正的干一些坏事,其实他自己也知道,也拍遭到报应和报复,所以常常担惊害怕,心神不定,忧愁恐惧。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不会盲目的追随,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小人可能一拍即合,说走就走,但不会相互协调和谐,想来还是只顾眼前利益之故。

在《子路》中,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神态自若但从不骄傲,所以人们拥护他,而愿意接近他;而小人常常趾高气扬但是内心并不坦然,所以人们反感他厌恶他。

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小知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

孔子在那么多年前的古代就对于君子和小人做出这么高明的判断,真真不愧为万世师表、一位圣人!
掩卷一叹:多学经典吧,前人之述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