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43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 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 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意动。 ➢师:(后)动词,学习。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 “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动词,学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词语
例句
②传 ③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③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
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古义:__一___般__人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小学而大遗,吾 ④小学
未见其明也
古义:_小__的__方__面__学__习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 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古义:_不__一__定___ ⑤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
文章 总结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4
1
正面论述老师 的作用、从师 的必要性和择 师的标准。
运用正反对
赞扬李蟠“能行
比的论证方
3
古道,交代写作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讲述ppt课件
测试,你都对了吗? 让我们继续……
怪工呜 也之呼 欤人! !,师 君道 子之 不不 齿复 ,可 今知 其矣 智! 乃巫 反医 不、 能乐 及师 ,、 其百 可
位之士巫 卑。大医 则问夫、 足之之乐 羞,族师 ,则,、 官曰曰百 盛:师工 则彼曰之 近与弟人 谀彼子, 。年云不 相者耻 若,相 也则师 ,群。 道聚 相而 似笑 也 。
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 又称“韩文公”。 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 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 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 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 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 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 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 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
第二段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 疑惑难啊!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 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 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 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 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 (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 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 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 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 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 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真是令人奇怪啊!
102《师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词汇记忆、语法 练习等,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 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教材选用
本课程选用《师说》原文作为主要教材,辅以相关的注释、 译文和解读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同 时,还将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 入了解古代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6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ຫໍສະໝຸດ 2024/1/247
主要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师说》的背景、作者及时代 意义
12
讲解与示范环节
2024/1/24
讲解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01
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框
架和中心思想。
讲解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
02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语法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课文意思并积累语言知识。
示范朗读和背诵方法
03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和
102《师说》公开 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024/1/24
1
目 录
2024/1/24
•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 总结与展望
2
01
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2024/1/24
3
《师说》课程背景
01
《师说》公开课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其下圣人也亦远 矣 而耻学于师 圣益圣, 小学而大遗 愚益愚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则耻师焉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不耻耻相师 形容词作名词,小旳方面,大旳方 面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羞
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组朗诵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提升人旳智慧,朗诵 能让你旳人生变得更美妙。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诵《师说》第三段,看哪一组读旳最佳。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干。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旳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旳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旳词 找出文中旳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旳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旳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方法(方式、工具、根据等); ㈡……旳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旳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旳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师说》ppt课件35张
研读文本: 第2 段: 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第2 段: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社会风气?运 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论证思路:
第一段使用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然后,概述教师的职能; 其次,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择师的标准。
文章内容探究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作者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 先阐述教师的职责,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 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择师 的标准。
研读文本:
第4 段: 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 写作缘起。
一、提出中心论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对其子 于其身
师
二、论证: (2、3)
(批判不重视师 德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
百工之人 士大夫
风气)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说
三、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 作缘起。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
古文运动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作为领袖发起的以提倡 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以“文以载道”为理论核心,以儒学复古为号 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 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 文体的目的。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 “古之学 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 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 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 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 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 “到” 、“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
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 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 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 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 圣人就更 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的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
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
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 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 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 的基础。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 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 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 “到” 、“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
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 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 超出一般人够 远了,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 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 圣人就更 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的所以成为愚人,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
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
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
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
师说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一词多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 传
师道之不传有久矣 (流传,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 所以 (表示“用来……的”,“……的凭
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示“……的原因”)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 们”)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相当于“这类”、“这些”)
①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之:这些 ③徒:人 ④是故:所以。 ⑤不必:不一定。 ⑥于:介词,比。 ⑦闻道:懂得道理。 ⑧专攻:专门的研究。
研读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于:介词,可译为“被”。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 师” 。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师说》(优秀课件)
07
总结与建议
对《师说》ppt的总结评价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易于 理解
语言生动,表达力强,能够 引起听众的共鸣
内容丰富,涵盖了《师说》 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建议增加一些实例,以增强 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未来改进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效率
04
课件内容
《师说》背景介绍
作者:韩愈
创作时间:唐 代
文体:古文
内容:阐述了 教师的重要性 和教师的职责, 强调教师应该 具备的素质和
修养。
《师说》原文及注释
原文:《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主要阐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职责。
注释:《师说》中的“师”指的是教师,“说”指的是议论文。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主题思想:尊师重道, 追求真理,反对盲目 崇拜权威。
艺术特色:运用比喻、 排比等修辞手法,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 感染力。
《师说》的影响与价值
思想价值:阐述 了尊师重道的思 想,强调了教师 的重要性
文化价值:反映 了唐代的文化风 貌,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
教育价值:对现 代教育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强调 了教师的职责和 使命
课程目标:理解《师说》 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联系方式:张三,***, ***
课程时间:2023年4 月10日
课程形式:PPT演示、 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标题:《师说》课件 课程名称:《师说》
授课教师:张三
课程要求: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按时完
成作业
课程内容:包括《师说》 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等
《师说》ppt(优秀课件)
西方教育起源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强调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为西方教 育奠定了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差异
教育目标
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西 方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
教学方法
东方教育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 生的被动接受;而西方教育则更倡导启发式教学法,鼓励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础。
CHAPTER 06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拓展思考
小组讨论:《师说》对现代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
发展。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育内容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
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02
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
反思与提升
03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断提升自己的
认知水平。
THANKS
[ 感谢观看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多元智能,理解
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沟通与倾听
师生间应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教师需倾听学 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
成长过程。
激励与引导
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 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合作与共赢
师生应共同营造合作、 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目标。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挑战
西方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 强调自由、理性和科学精神。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为西方教 育奠定了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差异
教育目标
东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西 方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性 。
教学方法
东方教育倾向于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 生的被动接受;而西方教育则更倡导启发式教学法,鼓励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础。
CHAPTER 06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拓展思考
小组讨论:《师说》对现代教育启示
教育目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
发展。
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教育内容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
角色扮演:模拟师生对话,深化理解
02
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
。
反思与提升
03
通过分享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断提升自己的
认知水平。
THANKS
[ 感谢观看 ]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差异和多元智能,理解
学生的需求和情感。
沟通与倾听
师生间应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教师需倾听学 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
成长过程。
激励与引导
教师应通过正面激励和 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 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
能力。
合作与共赢
师生应共同营造合作、 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目标。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挑战
10.2《师说》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朗读并试背全文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职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
其身耻师、替子择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用原文(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结:第1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 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古今异义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泛指初等教育场所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常常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用不着、不需要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师说》公开课 优秀课件PPT(精品)
可译成“地方”;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课文探究
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课文探究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 标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段落大意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 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 “耻于学师”。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 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课文分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师说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课文探究
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课文探究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 标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段落大意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 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 “耻于学师”。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 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课文分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师说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师说》ppt课件34张
补充资料: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江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
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
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
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
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
他们
竟然 比得上 难道,表反问语气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觉得羞愧,以官职
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现
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 吗?
1、中心论点
阐
中 心
(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阐述师的作用 3、从师的必要性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 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四段
圣人从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如:《捕蛇者说》、《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 类文体。
听录音,注意字词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师说》ppt课件31张
单击• 此【处词编辑类母活版标用题】样式 • (1)名词作状语 •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 (2)名词作动词 •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单击•此(处8编)辑母其版标题样式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这不是……吗?”)
进入直播间的同学, 每人说一句,印象最 深的老师对你说的话
师 说
古 之 学 者 必 有韩 师愈 。
韩壹
虽 千
愈
万 人
印
, 吾
象
往
矣
写贰
作
唐 代
背
学 风
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复指主语,翻译时可以删掉) • 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2024年度《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 予积极的反馈和必要的引 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 观点。
问题深度与广度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 程内容,合理设置问题的 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 够充分理解并展开讨论。
16
小组讨论形式及内容安排
分组方式
根据班级人数和课程内容,采用 自愿组合或指定分组的方式,确 保每个小组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
25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6
传承中华文化
课件中展示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强调了教师在传承中华文化中 的重要角色,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
2024/3/23
12
因材施教原则贯彻
个性化教学策略
课件中提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 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 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每个学 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认识《师说》这篇经典文献, 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 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的制 作和展示,旨在传承和弘扬韩愈的教 育思想,推广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
2024/3/23
5
一等奖评选标准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丰富、深入,能够全 面、准确地阐述《师说》的教
案例分析与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课件展示了如 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建议。
2024/3/23
13
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
2024/3/2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课件中强调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即通过引导学生主 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深度与广度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 程内容,合理设置问题的 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 够充分理解并展开讨论。
16
小组讨论形式及内容安排
分组方式
根据班级人数和课程内容,采用 自愿组合或指定分组的方式,确 保每个小组具有多样性和互补性
25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6
传承中华文化
课件中展示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尊师重道思想,强调了教师在传承中华文化中 的重要角色,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
2024/3/23
12
因材施教原则贯彻
个性化教学策略
课件中提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即针 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 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每个学 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认识《师说》这篇经典文献, 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 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的制 作和展示,旨在传承和弘扬韩愈的教 育思想,推广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 方法。
2024/3/23
5
一等奖评选标准
01
02
03
04
教学内容丰富、深入,能够全 面、准确地阐述《师说》的教
案例分析与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课件展示了如 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和建议。
2024/3/23
13
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
2024/3/2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课件中强调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即通过引导学生主 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自主学习能力。
《师说》公开课ppt课件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 难矣!
讨论:在解决第二段重点字词和文意的基础上,填下面表格
从师态度对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士大夫 巫医乐师
结果
从师态度 对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结果
圣益圣 愚益愚
于其子 于其身 士大夫 巫医乐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老师”的定义? • 为什么要拜师学习? •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 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 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 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 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 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 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长 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师者,所以( 用来……的 )传道授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 本来 )先乎吾。 3、是故(因此 )无(无论 )贵无贱 4、其出( 超出 )人也远矣 5、今之众人( 普通人 ) 6、其下( 不及 )圣人也亦远矣 7、惑( 糊涂 )矣 8、今其智乃( 竟然 )反( 反而 )不能及 9、圣人无常( 固定 )师 10、六艺经传,皆通( 普遍 )习之 11、余嘉( 赞赏 )其能行古道 12、作《师说》以贻( 赠送 )之
1700年过去了,韩愈的思想主张以及他提出的择 师标准,体现出了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我们应 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处 处和老师为伴,让他们给予我们鞭策,,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 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 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 浓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 愈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 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 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认识师道的基本观点。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 其:那些。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乎:于,在。 固:本来。 师之:以之为师。 师:学习。 “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 里······呢?”
师道 之不 传
正反 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择师而教
其身
犹耻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 耻学 大遗 于师
其智不 能及
唉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世间)人们要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来向老 师请教;现在许多人,他们比圣人相差更远了, 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最终成为圣人,愚人最 终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 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 孩子;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请教老师为耻辱, 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熟悉书 中句子的停顿,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 释疑惑的老师。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2.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10分)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 非学无师 的风气, 重视“ 家传”,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
官可做,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抨击 时弊 ,
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 ”,大力宣扬
从_师__的__必__要__A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其皆出于此乎( F ) 其可怪也欤( E )
六、课外训练
《课程基础训练》 《师说》第一课时: 1——11题
第二课时
研读第二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 论证方法?
接着指明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选择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师:A.老师 B.从师 C.以......为师 D.学习
吾师道也( D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
曰师曰弟子云者( A )吾从而师之( C )
其:A.他 B.他们 C.他们的 D.那些 E.这 F.大概
二、自学指导
1. 播放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 阅读基础训练,完成检测练习。 3. 研读第一段,明确中心论点。
三、当堂检测
1.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0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
著名 文学家 , 哲学家。
的倡导者。苏轼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唐宋八大家 ” 之首。作品集有《 昌黎先生集 》。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总结本段: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 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所存:……的地方。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 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 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 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 我早,我跟从他进而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 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样跟从进 而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年 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或低 下,不论年长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 师在的地方。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 样的分论点?
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 的论点,下文是怎样论 述的,请用原文回答。
正反对比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纵
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自
比 其身
择师而教 犹耻师
横
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
不耻相师
比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其智不能 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
3.正音正字(20分)
句读( dòu ) 谀( yú ) 巫( wū )
苌 (chán ) 聃(dān )
郯 (gtán ) 蟠(pá ) 贻 ( yí)
经传(zhuàn) 或不焉n (fǒu )
研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五、当堂训练
1.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运用 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15分)
顶真(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提出中心论点的? (15分)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 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 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 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 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 道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道:道理。指儒家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受: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业:学业。指儒家的经典。 【四书】《论语》、《中庸》(子思)、 《大学》(曾参)、《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 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 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 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 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认识师道的基本观点。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谁。 其:那些。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乎:于,在。 固:本来。 师之:以之为师。 师:学习。 “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 里······呢?”
师道 之不 传
正反 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择师而教
其身
犹耻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 耻学 大遗 于师
其智不 能及
唉呀!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世间)人们要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来向老 师请教;现在许多人,他们比圣人相差更远了, 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最终成为圣人,愚人最 终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 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 孩子;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请教老师为耻辱, 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熟悉书 中句子的停顿,不是我说的给人传授道理、解 释疑惑的老师。
《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2.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10分)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 非学无师 的风气, 重视“ 家传”,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
官可做,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在于抨击 时弊 ,
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 ”,大力宣扬
从_师__的__必__要__A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其皆出于此乎( F ) 其可怪也欤( E )
六、课外训练
《课程基础训练》 《师说》第一课时: 1——11题
第二课时
研读第二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 论证方法?
接着指明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选择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师:A.老师 B.从师 C.以......为师 D.学习
吾师道也( D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
曰师曰弟子云者( A )吾从而师之( C )
其:A.他 B.他们 C.他们的 D.那些 E.这 F.大概
二、自学指导
1. 播放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 阅读基础训练,完成检测练习。 3. 研读第一段,明确中心论点。
三、当堂检测
1.韩愈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0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
著名 文学家 , 哲学家。
的倡导者。苏轼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唐宋八大家 ” 之首。作品集有《 昌黎先生集 》。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总结本段: 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 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所存:……的地方。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 播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 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 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理本来比 我早,我跟从他进而拜他为师;出生比我迟的 人,他闻知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同样跟从进 而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年 龄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或低 下,不论年长或年少,道理在的地方,也是老 师在的地方。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 样的分论点?
为什么作者会提出这样 的论点,下文是怎样论 述的,请用原文回答。
正反对比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纵
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其子
自
比 其身
择师而教 犹耻师
横
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
不耻相师
比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其智不能 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心论点)
3.正音正字(20分)
句读( dòu ) 谀( yú ) 巫( wū )
苌 (chán ) 聃(dān )
郯 (gtán ) 蟠(pá ) 贻 ( yí)
经传(zhuàn) 或不焉n (fǒu )
研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五、当堂训练
1.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运用 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15分)
顶真(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提出中心论点的? (15分)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 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 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 文风。
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 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 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 道
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道:道理。指儒家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受: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业:学业。指儒家的经典。 【四书】《论语》、《中庸》(子思)、 《大学》(曾参)、《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