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马尔萨斯陷阱”

合集下载

马尔萨斯陷阱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陷阱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陷阱名词解释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呈几何增长,而粮食只能呈算术增长,因此必然会导致饥荒、战争和疾病。

这就是困扰人类千万年的“马尔萨斯陷阱”。

所幸的是,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逐渐摆脱了饥荒、疾病及生存威胁,“马尔萨斯陷阱”似乎渐行渐远。

但是,技术革命的“保鲜”周期顶多半个世纪。

每一次技术革命爆发时,“破坏式”地推动边际递减曲线右移,将经济增长率拉到一个更高水平,经济繁荣。

高收益率吸引资本大量进入,技术稳定之后,投资收益率逐渐递减,经济进入衰退期,进而不景气。

如此,反复循环、周而复始。

从近代开始,人类一共爆发了三次典型意义的“工业革命”,分别是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年爆发于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70年(另一说法是二战之后)爆发于美国的新材料、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革命。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间隔都在100年左右,重大的技术红利持续了55年。

经济保持中高增长,然后继续下滑,面临45年左右的低增长状态,直到下一次重大创新到来。

每一次技术革命退潮,人类又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和无政府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

当时,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1831、1834)、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

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欧洲大陆革命风暴达到高潮。

这是近代社会第一次滑入“马尔萨斯陷阱”。

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经济再次持续繁荣,拯救了人类。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20世纪上半叶,人类再次滑入近代社会第二次“马尔萨斯陷阱”。

这是人类社会最血腥最残酷的时代。

在这个阶段,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最大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

人类在历史上陷入了极端零和博弈、股票竞争的丛林法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繁荣和幸福。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平衡增长:统一增长模型的开题报告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平衡增长:统一增长模型的开题报告

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平衡增长:统一增长模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马尔萨斯陷阱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关系。

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时,农业产出将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贫困加剧和社会动荡。

这种恶性循环可能会导致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停滞,形成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人口的增长并没有导致经济停滞。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尔萨斯陷阱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一些新的增长模型,其中包括经济学中的“平衡增长模型”。

平衡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人口增长。

这种循环可以通过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教育改革等因素来推动。

因此,平衡增长模型强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反对简单地将人口增长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障碍。

本文将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平衡增长模型这一主线,对统一增长模型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研究不同增长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理论框架:首先,本文将从马尔萨斯陷阱和平衡增长模型的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不同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和政策取向,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 模型构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构建一个统一的增长模型,揭示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具体而言,该模型将包括劳动力、资本、科技、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预测经济增长的趋势。

3. 数据分析:本文将选取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所构建的统一增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探讨不同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同时,还将比较不同增长模型的解释能力和政策建议,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其中数据分析的数据源主要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机构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等。

世界经济史第8章_农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8章_农业革命
三、人口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之后,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最明 显的表现就是人口革命和饥荒的消失。 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 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 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 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 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
人口革命 :近代开始的这种人口迅速增长
2020/5/4
第八章 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二节 英国式道路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第四节 美国式道路
2020/5/4
2 第 节 英国式道路
英国 式道路
2020/5/4
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掠夺教会地产。 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 盗窃公有地。 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 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 变为现代私有财产。
2020/5/4
主讲:XXX
世界经济史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篇 古代世界经济
• 第二篇 中古世界经济
• 第三篇 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四篇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 第五篇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2020/5/4
• 第六篇 战后世界经济
第八章 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近代农业革命中英国式道路的特点
重点问题
雇佣制大农场
2020/5/4
TThhank you
2020/5/4
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 ,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 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 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 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 陷阱。
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 备了条件。
2020/5/4
1 第 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一、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 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 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 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 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 要打破这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僵局,经验数字表明,农业 生产力要经过40年~60年的时间将食物平均的剩余率从 25%提高到50%以上。只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超过这 个阶段,马尔萨斯的预言就会实现。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亲爱的女儿,你好:今天老爸尝试给你讲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可以称之为理论或学说,叫做“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先说一下马尔萨斯这个人。

他是一位英国学者,生活在18世纪。

这哥们和达尔文一样,爱专研偏门的理论。

虽然现在人们知道达尔文的更多,但在当时,马尔萨斯名气更大。

据说达尔文还是马尔萨斯的粉丝,专门研读过他的著作。

让达尔文都崇拜的马尔萨斯先生,有着耀眼的履历。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他自己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并且还是英国的第一位经济学教授,32岁发表《人口原理》,名满天下。

那么,他的理论讲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两点:一、食物的增长呈算数基数,增长较慢。

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大约25年就翻一番。

两者矛盾的最终结果就是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造成食物不足,为争夺资源,就会爆发社会动荡、战争等消减大量人口,然后再开始新的死循环。

要解决这个矛盾,有三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用宗教教化人少吃东西;一个是用战争或生育控制来减少人口总量;一个是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食物总量。

宗教教化当然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实际没有操作性的理想化建议。

但另外两个建议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给决策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控制生育的浪潮。

而讽刺的是,马尔萨斯虽然提出控制人口总量,他自己却是虔诚的教徒,反对控制生育。

那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到底对不对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支持者中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赫胥黎等一大票牛人,反对者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巨匠。

在老爸看来,支持和反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

关键的差异在于他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维度和“粮食总量”、“人口总量”这两个变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8世纪,往前翻中国的历史。

可以发现,明朝以前,华夏大地的人口最大容量大约是6000万,一旦达到这个数字,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争就会来临,造成人口急剧减少。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名词解释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名词解释1.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概念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低于其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因为国家的劳动力数量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的增长率往往低于发达国家。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低人口增长率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从而限制经济增长。

其次,低人口增长率会导致老龄化,这可能会导致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压力。

最后,低人口增长率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从而限制经济增长。

为了解决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改善经济环境,以提高人口增长率。

其次,政府应该改善劳动力市场,以提高劳动力数量。

最后,政府应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

2.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案例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是一种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过低,死亡率过高,从而导致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现象。

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国家社会福利水平低下,使得人们不愿意生育孩子,或者是由于医疗保健水平低下,使得人们的寿命缩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

2.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案例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俄罗斯。

由于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福利水平低下,以及医疗保健水平不高,使得俄罗斯的出生率过低,死亡率过高,从而导致俄罗斯的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此外,俄罗斯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加剧了人口减少的趋势。

3.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影响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增长缓慢,而且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该国家的贫困和缺乏发展机会导致的。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会限制一个国家的投资和消费,从而降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因为它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从而使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变得不稳定。

跳出“现代化陷阱” 实现探索性发展

跳出“现代化陷阱” 实现探索性发展

跳出“现代化陷阱” 实现探索性发展作者:夏锦文来源:《群众·下半月版》2018年第01期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把江苏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找准特色优势和短板不足,特别是要加强对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这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积极化解发展起来后可能会先行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上述三大陷阱是“现代化陷阱”在特定阶段、特定领域的具体表现,有着共性规律与特征。

江苏需要对“现代化陷阱”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实现探索性发展,既为江苏区域现代化保驾护航,也为全国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样本。

跳出“现代化陷阱”势在必行坚守底线思维、确保不犯颠覆性错误的战略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这是发展的底线要求。

“现代化陷阱”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制约因素,一旦陷入其中,就可能导致现代化进程停滞甚至中断。

这是我们要坚决避免的局面。

因此,对“现代化陷阱”问题必须加强研究,掌握其内涵特征、运行规律,有的放矢加以防范,力争做到心里有底、胸中有策,手上有方案、实践有成效。

驯服“灰犀牛”、突破现代化“高壁垒性”的应对之道。

现代化具有极强的“高壁垒性”,有着严苛的淘汰机制和自我筛选机制。

从传统社会深陷“马尔萨斯陷阱”到经济起飛阶段跨越“低水平均衡陷阱”,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迈进现代化门槛之后遭遇新的“现代化陷阱”,通向现代化之路必然会面临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现代化陷阱”不是现代化进程中偶发的“黑天鹅”事件,而是大概率遭遇的“灰犀牛”,未雨绸缪、探索性研究是唯一选项。

前瞻性破题、为全国现代化探路的历史自觉。

现代化既是全球化现象,也是本土化和区域化实践。

在若干优势区域先行探路、锻造现代化核心区是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江苏现代化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拥有国家层面唯一以现代化命名的建设示范区。

全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江苏不仅要向上攀升引领国家现代化的“高度”,也要跳出陷阱筑牢国家现代化的基底。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是一本揭示人口增长和变化规律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在这本书中,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阐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口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马尔萨斯在书中指出,人口增长是一个指数级增长的过程,而资源供给却是以线性增长的方式进行的。

这就导致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当人口增长过快时,资源供给将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从而引发了贫困、饥荒等问题。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让我对人口政策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当前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保障资源供给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平衡。

其次,马尔萨斯还指出,人口增长受到生活水平、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书中,他提到了“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增长受到生活水平的制约,当生活水平无法提高时,人口增长将会受到限制。

这一点让我对人口增长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了提高生活水平对于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在当前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需要改善社会制度,为人口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马尔萨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方法,如晚婚、避孕等。

这些方法在当时可能是有效的,但在今天却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当前社会,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从而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为人口增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阅读《人口原理》,我对人口增长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口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更加重视人口问题,为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做出更多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人口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人口陷阱与经济发展

人口陷阱与经济发展
否有 自由发挥 的机 会毫 无把 握 , 于 自己所 拥有 的或 可能 会获得 的 财产是 否 对
大规模的投资( 大推进战略”使总收入迅猛地提高到一个高水平。 如“ ) 当总收 人超过这个高水平之后,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永远超过人口增长率的上升 速 度( 人 口的 增 长率是 有其 自然 限度 的)因此 , 一个 最低的 人均 收入 水 因为 。 在
平 与 增 长到 与 人 口增 长 率相 齐 的 人均 收入 水 平之 间 , 在 着一 个 “ 口陷 存 人
阱”在这 个 陷阱 中 , 何超 过最 低水 平 的人均 收入 的增 长都 要被 人 口的更 快 , 任 增 长 所抵 销 。 种情 况 可 由 图 1 这 来说 明 。 纵轴 表 示总 投 入 和人 口的增 长 率 ,
“ 口陷 阱” 即 “ 尔 萨斯 均 衡 陷 阱 ” 指 在 巨 大 的人 口增 殖 力 下 , 人 , 马 , 人 类始 终处 于 贫 困线上 , 摆脱 的一 种人 口与经济 的恶性 循环 。 宾 斯坦 曾 无法 莱
针对 “ 马尔萨斯陷阱”提出过 “ 临界最小努力模型 ” 认为 以人口高 出生高 , 死亡为特征 的“ 生存均衡状态” 的解脱 , 需要外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 。 但与 莱宾 斯坦 不 同 , 萨 斯对 技术 提 高 、 马尔 生产 改 进 而产生 的 人 口抑 制作 用抱 有 怀疑 。 管 西方 社会 的 文 明进程 为 人类社 会 带 来异 常粗 眼 的物 质成 就 , 是 尽 但 马尔 萨斯 并不认 为这 足 以保证 人 口快速 增 长对生 活 资料 的需要 。 尔萨斯 把 马 “ 口陷 阱” 人 的产生 归 结 为社 会 体 制 的 不合 理 、 寄希 望 于 通过 社 会 马尔 萨 并 斯把 “ 口 陷阱 的产生 最 终 归 结 为社 会 制度 腐 朽性 , 其 政治 经 济学 原 人 在

马尔萨斯陷阱——繁荣和毁灭的周期性规律

马尔萨斯陷阱——繁荣和毁灭的周期性规律

马尔萨斯陷阱——繁荣和毁灭的周期性规律巴菲特惯用GNP指标(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来衡量证券市场的泡沫风险程度。

一般来说,当美国GNP的数值超过150%之时,巴菲特会考虑卖出手中的股票回避风险。

GNP的基本原理其实就是经济学界的“马尔萨斯陷阱”理论,本质就是无限的财富增长与有限的资金之间的矛盾。

马尔萨斯陷阱,又称为“马尔萨斯灾难”,是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命名,其著作就是《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即以1、2、4、8、16……的增加率增加;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以1、2、3、4、5……的增加率增加。

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人类社会自其诞生以来,始终面临一个困境:物质生活的贫乏和人类繁衍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马尔萨斯陷阱。

一般来说,现实世界中凡是指数型发展的事物,都会出现这样的周期规律。

很多宏观、微观的经济现象,例如经济危机,本质上还是马尔萨斯陷阱,不同的是从生物和气候周期换成了资本(财富)的繁荣和毁灭周期。

解决马尔萨斯灾难的方法共三种。

一是,降低人类的物质生活要求(宗教);二是,减少人类繁衍(殖民战争、生育控制);三是,扩大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保障、发展经济、科技进步)。

200年间,岛国的英国通过开拓殖民地、推进工业与技术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中国历史上,其实有数次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的记录。

最近的一次突破应该发生在建国后的50年代到改革开发初期的90年代之间,战争的结束后人口增长出现巅峰,计划生育政策被迫出台。

最远的一次突破是春秋战国至汉初的频繁战争、饥荒和王朝更替,使得4500万人口锐减至2000万,人口数量又回归到粮食产量所能承载的范围,增长速度则从指数型变成下降型。

工业革命暂时终结了人类社会的马尔萨斯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郭金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

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

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

世界经济史第八章农业革命

世界经济史第八章农业革命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一、马尔萨斯陷 阱
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 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 劫、战争等丑恶时间开始泛滥,极其粗暴 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 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 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 阱。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三、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
普鲁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 路,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 的容克式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弄,广大 农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受到资本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农业中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比较缓慢。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三、资产阶级容克式经济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
近代农业革命以后,欧洲耕作制度和耕 作技术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逐渐消灭耕地,代之以作物连续 轮种。 第二,新作物的推广和选种育种。 第三,农具的改进。
第一节 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
五、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农业消费和生产差额所产生的剩余,是 全部其他经济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从时 间顺序来看,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先于工 业革命40年,这意味着农业发展水平的高 低决定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社会动荡造成了人们寻求保护的行为。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一、农奴制的复兴
德国国内市场支离破碎和海外市场的丧失 加大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成本,相比之 下,通过强迫劳役生产所需的产品和劳务 ,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满足消费,缺乏市场 使劳役成为最有效的经济组织方式,而不 是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第三节 普鲁士式道路

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评《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

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评《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

㊀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114-120书评·书介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评《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姚㊀靓[英]埃德温㊃盖尔(Edwin Gale )著,‘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The Species that Changed Itself :How prosperity reshaped humanity ),潘隆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定价:89元中图分类号㊀N09ʒQ1文献标识码㊀A收稿日期:2023-05-10作者简介:姚靓,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㊁科技的跨国交流与合作㊁物质文化史等㊂Email:liang.yao@.cn㊂㊀图1.‘改变自己的物种“书影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物种是可变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㊁不断进化㊂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需要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所面临的环境却是自己创造的㊂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直至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强大的改造能力㊂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角度阐释了从猿到人的演变,‘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The Spe-cies that Changed Itself :How prosperity reshaped 411humanity ,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20年,284页,12.99英镑,图1)一书从生物学㊁医学㊁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视角,揭示了人类物种在近现代呈现出的表型演化㊂与我们的祖先相比,后工业时代的人们身高变得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重,寿命越来越长㊂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发展出比祖先更高的智力和同理心,但却常常死于在古代极为罕见的疾病㊂‘改变自己的物种“一书指出,人类在近现代的这些变化不是源于自然环境的力量,而是来自人类自己创造的环境㊂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重塑了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㊂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人类社会的富足㊁丰饶和繁荣远远超出了我们祖先的想象㊂但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我们的身体又不知不觉被这个人造环境所重塑,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在生物学特征上有别于先辈的新的人类物种㊂该书作者埃德温㊃盖尔(Edwin Gale)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专家㊂从医之前,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㊂随后,在诺丁汉大学㊁哥本哈根大学㊁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和布里斯托大学学习和工作㊂在长期的糖尿病研究中,他对糖尿病病例数增长速度之快感到十分震惊㊂当思考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数量逐年递增时,他认为糖尿病这一疾病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我们人类自己,这也是他写作这本书的缘起㊂根据遗传理论,基因在几代之内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也就是说基因表型是相对稳定的㊂根据这个逻辑可以推理出,现代人类呈现出的表型变化是来自对外界环境的反应㊂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生命体的各种特征,即生物学中定义的表型,是具有可塑性的,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㊂从古至今,特别是近现代,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于是,盖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并得出结论:人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物种㊂他认为 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着相同的基因(只是有微小的变异),但是他们的身体和思想却和我们不一样㊂我们不断变化的身体和思想是人类对生活环境的综合表型反应 ([1],页364㊁365)㊂该书的中文版本于2022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者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年轻教师潘隆斐,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㊂一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该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人类表型的可塑性㊂表型指的是 经过环境的过滤和511姚㊀靓㊀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㊀611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生命旅程的塑造之后的基因表达 ([1],页9),而人造环境对于人类表型的不断塑造是贯穿全书的主线㊂整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㊂第一部分 大逃亡 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逃离了马尔萨斯陷阱,即所谓的没有天敌的 兔子岛 ,出现了马尔萨斯假日㊂根据马尔萨斯理论,人类社会最终会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足而崩溃㊂作者认为,人类世界之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充沛的食物,使人类逃离了 兔子岛 ,走向了消费社会㊂第二部分 可塑性 描述了由科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变了人类的一些表型㊂比如,因为营养充足,富裕社会中出生的胎儿体型更大,存活率更高,性成熟更早,成年后身高更高,体能潜力更好㊂较软的现代饮食改变了人类的容貌,让人的颌骨变窄变长㊂食物的丰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并通过母亲传递给下一代,激素和固醇类物质的广泛使用让现代男性精子数量大大减少等等㊂第三部分 生命的旅程 聚焦了人类在走向消费社会过程中疾病的变化㊂随着营养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结核病㊁斑疹伤寒㊁疟疾等旧时代传染病,除了在贫穷地区仍然存在以外,基本都逐渐消失㊂然而,富裕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㊂现代社会多发的心脏病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癌症等都是人类先辈鲜有的新型病症㊂第四部分 改变我们的思想 描述了现代人类思维层面的表型变化㊂作者认为人类通过语言㊁阅读和写作,能够深入接触他人的内心,因此现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强,同理心变得更宽㊂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持续的科技文化发展不断激发着大脑,让现代人类变得比先辈们更聪明㊂第五部分 住在一起 讨论了人类表型改变的社会纬度:个体变化如何影响社会,社会又如何塑造其成员表型㊂人类性成熟的提前和广泛的教育,使得现代青年人处于身体成熟但仍与社会脱离的矛盾之中,催生了挥霍无度的青年文化㊂避孕药等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让女性从连续分娩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㊂社会的贫富差距分别影响着富人和穷人的表型,穷人寿命相对较短就是贫富差距在生理结构上的一个反映㊂二 “进化医学”与医学史的内外史融通传统医学史,亦称 内史 ,指的是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的历史,主要研究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发展㊁名医名家的生平和传记㊁医学典籍和疾病史等等㊂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界中 新史学 的兴起和历史学的社会文化史转向,一些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学领域,推动了医疗社会史的诞生和发展,掀起了医学史领域一股 外史 研究的热潮,尝试从社会史角度对疾病㊁医学㊁医疗活动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㊂虽然学科交叉越来越成为当代很多学者的共识,但是打通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领域内外史的分野,形成相互借鉴的协同发展之势,在学界,尤其在中国,仍然需要很多学人的努力㊂‘改变自己的物种“一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㊂凭借文理兼修的跨学科优势,盖尔把医学 内史 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 外史 有机地结合了起来㊂20世纪90年代,密歇根大学医院医生兰道夫㊃尼斯(Randolph M.Nesse)和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家乔治㊃威廉姆斯(George C.Williams)开始尝试用进化论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疾病的病因,开启了进化医学(evolutionary medicine),也叫达尔文医学(Darwinian medicine)的研究热潮[2]㊂进化医学通过将自然进化的概念应用于人类形态学㊁生理学㊁病理生理学,来理解当今人类疾病的成因,并且认为疾病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强调历史㊁功能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㊂在医学领域,进化医学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生物体耐药性的形成,为传染病和癌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生物的进化速度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匹配的进化论视角,则为肥胖㊁高血压㊁糖尿病等现代疾病的高发提供了新的诠释㊂进化医学对时间维度和环境维度的重视,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野,通过把人类社会㊁文化㊁环境等因素纳入医学科学研究的视野之中,大大促进了医学史领域内史和外史的融通㊂在进化医学的影响下,近年来西方世界出现了一批从进化视角出发的兼顾医学内史和外史的医学史著作,诸如杰里米㊃泰勒(Jeremy Taylor)的‘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体演化与医学新疆界“[3]㊁薛人望的‘演化医学启示录 人类疾病的过去与未来“[4]㊁兰德尔㊃M㊃帕卡德(Randall M.Packard)的‘热带疾病的形成:疟疾简史“[5]等㊂‘改变自己的物种“是这一方向的又一力作㊂该书既是一部有关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㊁不断改造环境的历史,又是一部审视人类自己生理结构演化及其影响的生物学史和医学史,不仅为传统历史学界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医学视角,也为传统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㊂纵观全书,进化论的思想贯穿始末,揭示了人类表型不断被环境所改变的科学事实;同时还强调了人711姚㊀靓㊀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㊀811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类改造环境的巨大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历史学界环境史领域新近提出的 人新世 (Anthropocene)的观点,即认为人类对近现代环境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6]㊂本书的核心论点 人类的生物学表型不断地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改变着 [1],突破了医学史内史的研究范畴,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历史中诠释表型㊁疾病和健康的演化,实现了内史和外史的有机结合㊂三 进化论视野下的新启示‘改变自己的物种“是从人类不但是自然物种,更是自身文化的产物这一进化论视角来阐述问题的,不仅让读者对人类文明和现代化进行反思,而且还促使我们对健康㊁疾病㊁公共卫生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重新考量㊂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只是影响了经济㊁政治㊁社会和文化,还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物种本身,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是无意识㊁无察觉,却又是巨大而深刻的㊂首先,进化论视角下的医学和医学史强调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这警示我们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中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强调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综合治理㊂例如,耐药性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瓶颈之一㊂随着新的耐药变体不断出现,医学上用于对抗疾病的抗生素以及相关药物越来越少,而新药研发成本又是相当高昂,人类健康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㊂进化论视野下的医学史阐明了在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对药物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㊂其次,‘改变自己的物种“指出很多现代疾病是由于人类古老的基因与现代生活环境不匹配导致的㊂这类 生活方式 疾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题,但是,如果通过采用改变社会文化环境的方法去预防,也许将会取得比医学治疗更好的效果㊂比如,政府可以在公共政策层面,通过促进全民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保持全民健康㊂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在城市建设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园绿地和体育健身场所,加强对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缩小贫富差距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教育等等㊂最后,在当代,基因技术㊁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比以往以更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㊂未来人类的表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预判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如何进行自我设计,提前规划,改变和管理未来人类这一新的物种?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就需要思考和准备的问题㊂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讨论同样也值得读者深思㊂例如: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两者之间有没有清晰的界限?作者指出医学常常以青年人的指标作为划定疾病和健康的标准,只要有所偏离,不管是什么人群,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㊂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指标,如体重㊁血压㊁血糖等都会发生变化㊂衰老过程中的这些指标偏差应该被视为一种退行性疾病,还是作为衰老表型的自然反应?它需不需要医学的干预,需要怎样的干预?这些问题是需要读者分辨和进一步思考的㊂四 余论‘改变自己的物种“这本书的观点和视角非常新颖,给人很多启发,但是书中的一些论点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空间㊂如:现代人类与古代人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的变化,尤其是在思维方式上真的有那么大吗?此书援引的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的量化指标能够准确㊁全面反应人类的智商吗?回顾历史,旧有的宗教偏见㊁种族歧视等观念并没有因为现代人同理心的变宽而消失㊂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和很多解释不了的问题,人类大脑和意识之谜至今尚未完全解开㊂现代人类显得更加聪明,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㊂另外,全书讨论基于大量的二手文献和资料,并非作者本人的原创研究㊂书中的论证也仅流于表面的介绍,无法考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㊂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或者是做一些深入的专题研究,需要对这些资料做一番求证㊂书中还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㊁神话传说㊁奇闻轶事作为佐证,尽管增加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但部分文学类叙述与核心论点略显疏离㊂还需要指出的是,书中很多例证和结论,比如穷人矮胖㊁寿命更短以及消费社会的概念,大多是以西方社会的研究为基础的㊂非西方社会是否也遵循相似的规律,人类的不同种族之间是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㊂‘改变自己的物种“作为一部面向普通大众的人文科普著作,视野开阔㊁论点鲜明,用长时段和演化论的视角来看待人体表型的变化,并对现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㊂该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囊括了很多医学相关的硬核科学知识,还穿插了很多生动的小故事,读起来通俗易懂,又不失趣味㊂对于科技史和医学史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该书博古通今㊁911姚㊀靓㊀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㊀021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6期(2023)文理并蓄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打通内外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㊂参考文献[1]埃德温㊃盖尔.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M].潘隆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2]Nesse,R.M.,Williams,G.C..Why We Get Sick: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M].New York:Vintage Books,1996.[3]杰里米㊃泰勒.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体演化与医学新疆界[M].秋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4]薛人望,冯异.演化医学启示录 人类疾病的过去与未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5]Packard,R.M..The Making of a Tropical Disease:A short history of malaria[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1.[6]约翰㊃麦克尼尔,徐露,李星皓. 人新世 和大加速(1780 2021)[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39(2):62 69,7,13.。

马尔萨斯陷阱的事件介绍

马尔萨斯陷阱的事件介绍

马尔萨斯陷阱的事件介绍马尔萨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士,使得马尔萨斯扬名世界的是其作为人口学家提出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也就是其《人口论》。

马尔萨斯陷阱就是《人口论》之中著名的论断,也被称为“马尔萨斯灾难”。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马尔萨斯陷阱。

在人口学研究中发现,早期的人口出生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约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西方人口生产上的“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逐步被“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趋势所取代。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死亡率的各种因素,是人口再生产与农业时代生存资料实现匹配的关键过程,马尔萨斯说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马尔萨斯还说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一理论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曾经描绘了英国人口膨胀的可怕景象,但是马尔萨斯之后的200年间,英国通过开拓殖民地、推进工业与技术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广泛的提及“马尔萨斯陷阱”,并且为了避免陷入这一陷阱而努力着。

马尔萨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士,马尔萨斯的理论即使是今天还在被广泛的应用,在马尔萨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马尔萨斯理论是非常可笑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其理论是科学的,马尔萨斯主义指的就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学派。

下面介绍一下什么是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认为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以及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样两个普遍公认的公理前提下,提出了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数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的论断。

涨姿势智库牛人经常提到的10大著名“陷阱”

涨姿势智库牛人经常提到的10大著名“陷阱”

涨姿势智库⽜⼈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流湿,⽕就燥。

事有必⾄,理有固然。

⼈类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以逾越的、或者⽆法违背的⾦科⽟律。

正所谓:⽉盈则亏,⽇盈则昃,春去夏来,寒往暑来。

这是⾃然规律,也是⼈⽣规律。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规律。

话说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类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必然性。

智库⽜⼈在评论政治、外交、历史、社会、经济和管理等⽅⾯问题时,经常提到的10⼤著名“陷阱”,讲的就是哲学⾥的“必然”,历史上的“铁律”,发展中的“定律”,佛学上的“善恶有报”,⽹络上的“No Zuo, No Die”...塔西佗陷阱1﹒塔西佗陷阱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罗马帝国执政官、历史学家与⽂体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即使穿越时空抵达古罗马,也未必得见。

塔西佗离我们很近,那句警⾔流传1900多年,成⾊不减,犹在⽿畔:“⼀个执政者,⼀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

”“塔西佗陷阱”,正是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这句名⾔。

这⼀概念最初来⾃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

塔西佗在评价⼀位罗马皇帝时说:“⼀旦皇帝成了⼈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们对他的厌恶。

”从此,这句话成为衡量政治和社会现象律条:当政府或组织失去公信⼒时,⽆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修昔底德陷阱2﹒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个新崛起的⼤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国,⽽现存⼤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换句话说,当⼀个崛起的⼤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修昔底德陷阱”⼏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铁律”。

修昔底德认为,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和19世纪末德国⼈⾯临的情况⼀样。

人口陷阱

人口陷阱

1人类社会自其诞生以来,就始终面临一个困境:物质生活的贫乏和人类繁衍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马尔萨斯陷阱。

解决机制在根本思路上是极其简单的。

一共三种。

降低人类的物质生活要求(宗教);减少人类繁衍(战争、生育控制);扩大对现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科技;制度;经济)。

毫无疑问,只有第三种思路才是成熟社会的思路,注意到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三种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进步;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最后一个,正是经济学所解决的核心命题。

同样自从其诞生以来,人类社会都始终在利用上述各种思路、手段解决马尔萨斯困境。

毫无疑问,从史前时代到公元纪年,物质生活贫乏的局面没有显著改善。

事实上,在1800年以前,从全人类的平均水平来看,生活水准从来没有较大进步。

各时代的宗教只是让底层的人们找到精神的寄托;而战争、瘟疫、生育控制都只是不断地被动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均衡。

技术进步在不断的发生,但从来没有对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虽然统治阶级生活的繁华胜景,以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艺技术都不断地超越祖先达到新的高度,但任何一个社会时期的大多数人民,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生活在穷苦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仅仅供勉力糊口度日。

如果考虑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完全可以说1800年前各时期的底层人民还不如史前时代。

期间中国表现略好,尽管她仅以非常微小的程度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历史记载资料不详和各国各朝币值物价水平混乱,无法十分清晰的进行分析对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文明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是属于世界的遥遥领先者。

中国的农业社会文明曾经在公元700年前后达到鼎盛,70%的人口已经不再有生存之忧,有唐诗云:“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储光曦)”。

这正是大多数农户能达到的生活。

而科技上的四大发明、织布机、水车、冶铁等手工业作坊已进入民间大众。

再从唐至宋,中国开始从农业文明的成熟体系中孕育城市化和大规模手工业的萌芽,国内外贸易、手工业工场等资本主义文明已略显雏形。

人口拐点:“马尔萨斯陷阱”与信用卡的未来

人口拐点:“马尔萨斯陷阱”与信用卡的未来

人口拐点:“马尔萨斯陷阱”与信用卡的未来
包小林
【期刊名称】《中国信用卡》
【年(卷),期】2024()5
【摘要】今天,从人口角度,讨论信用卡的过去与未来。

人口问题实在太重要,影响国家,影响行业,也与我们每个个体深刻相关。

本文首先重点探讨人口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对中国信用卡行业的深刻影响。

【总页数】7页(P51-57)
【作者】包小林
【作者单位】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深圳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非洲人口的“马尔萨斯陷阱”与国际援助下的计划生育运动
2.马尔萨斯陷阱、人口转变与经济腾飞
3.人口量质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型增长的人口变迁视角审视
4.中国的改革发展与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突破
5.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压力与沙漠化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丹麦学者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是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家中对理解中国农业历史贡献最大的理论家之一。

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不同,她没有简单从西方的理论前提和西方的经验出发,把非西方国家的农业历史硬塞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

相反,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验出发,加以归纳和推理,而后再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去检验。

她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把来自现代工业的农业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科学选种)出现之前的“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各种不同形态和变迁。

她特别强调的是农业历史中土地使用频率的变迁,即从20~25年的“森林休耕”制度到6~10年的“灌木休耕”(中国农史中一般把两者统称为“刀耕火种”),再到固定土地上的“短期休耕”,而后是基本不休耕的一年一茬或多茬的农业体系。

其中关键的变迁是,伴随人口的增长,“休耕”期变得越来越短,土地的耕种频率越来越高。

她把这个过程称作“集约化”(intensification),而她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机制推动了如此的变化?她提出的论点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截然相反。

对马尔萨斯来说,在其1798年发表的著作《人口原理》的第一版(到1826年五次修改、补充,前后共六版)便说明,食物生产一般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则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

如果食物生产多于人们生存所需,便会促使人口增长,但后者的增长远快于前者,由此导致人口过剩,饥荒、贫困、疾病、战争和死亡,亦即他所谓的“自然的(“积极的”)抑制”(positive check)。

其后,一旦食物供应多于人口所需,整个演变过程会周而复始。

也就是说,在食物生产与人口变量中,前者是独立的自变量,后者则是因变量。

(Malthus,1798:尤见第2、第5、第7章;“Thomas Robert Malthus”,2015)从这一理论来观察中国的历史,会得出一幅简单的周期性图像:食物生产上升→人口上升→人口过剩→灾荒和战争→大规模死亡,直到人口降到食物生产之下,从而再次促使人口增长,基本是一个(今天的人口学称作)“死亡推动”的人口演变过程。

人们甚至可能简单地认为,中国历代皇朝的更替以及伴之而来的战争和死亡正体现了如此的“马尔萨斯主义”理论。

在这样的图景中,传统农业技术和体系基本上只是个笼统的同一体,我们看不到中国农业史中的复杂多元变迁,诸如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欧洲要到18世纪才用上汉代那样的抛物线形翻泥板铁犁)、公元10世纪吴越国在江南地区建立的(“5里7里为一纵浦、7里10里为一横塘”)灌溉和运输系统、占城稻的引进、红薯与玉米的引进、棉花种植的兴起、江南的稻麦复种、华北的玉米小麦复种,江南地区的豆饼肥料使用等,更不用说长时段的都市发展以及伴之而来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黄宗智,2014:尤见第二卷)。

博塞拉普的理论强调,其实人口增长才是独立的自变量,它推动了耕种频率的上升以及伴之而来的一系列的技术演变。

从当代的亚洲和非洲农业中,她看到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耕种制度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和较高频率(前工业化农业以及使用现代工业要素投入的农业)的耕作制度并存。

她根据的不是常见的,没有历史维度、没有生产技术情况等具体细节的经济学计量或理论研究,而是具有这些方面丰富资料的社会人类学和经济人类学研究。

经过对那些全球范围材料的归纳和总结,加上她自己的分析和理论思考,得出一个既是横向共时的也是纵向历时的理论:是人口的增长推动了耕种体系和技术的变迁。

森林休耕制度在用火烧掉一块森林下的地块之后,林下的土地相对肥沃,并且只需用简单的农具来种植,便可以得到相对高的产量。

在那样的农业系统下,耕作者投入劳动较少,享受较多的休闲时间。

但如果进入较短休耕期的灌木火种,便必须照顾到(森林休耕所不需顾及的)除草,因此在技术上必须使用锄头并投入较多的劳动。

她论析,从森林休耕制度转入后者,每工时的产出几乎必定会下降。

如果进入更劳动密集的固定地块的短休耕制度,乃至每年一茬或多茬的耕种制度,则必须投入还要多得多的劳动,特别是翻耕土地,因此使铁犁成为必要,也会促使畜力的使用。

如此集约的土地使用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但其每工时的产出将会下降(虽然如此,她也指出,每工时产出的下降并不排除通过更多的农业劳动工作时间和天数,通过更充分的“就业”而提高户均/人均年产出。

)她鲜明地指出,许多殖民地的统治者试图把他们自己国家的农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强加于其殖民地,但他们发现,当地农民常常抵制、拒绝如此的变革。

殖民者往往把这种抗拒归因于土著农民的无知和不理性,甚至惰性。

殊不知,实际上该地农民非常理性地知道,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放弃低劳动投入和每工时较高产出的土地使用耕作制度,而从事高劳动投入和每工时较低产出的制度,哪怕美其名曰进步、现代化、科技化,其实是划不来的事。

一直要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迫使人们以每工时较低产出的集约化来换取较高的土地产出,才会成为合理的选择。

也就是说,真正无知和不理性的常是自以为是的殖民者,而不是其所统治的“愚蠢”的“土著”农民。

一般来说,耕作者要到由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排除了(需要最多土地的)迁移性(刀耕火种)长休耕农业制度,才会自愿投入更多的劳动来提高土地产出,所付出的代价是每工时劳动产出的下降。

也就是说,是人口的增长及其对现有耕地的压力推动了较高耕种频率的采用,以及与其相应的技术改变。

再换言之,人类农业历史演变的主要内容是缩短休耕期的“集约化”,而“集约化”和伴之而来的技术变迁背后的动力主要是人口增长。

在这样的理论中,“传统农业”显然具有较高的弹性,是个复杂多彩的演变体,而不是单一的同一体。

农业生产会适应人口增长而演变,通过更多、更辛勤的劳动来提高土地产出,由此推动了技术变迁(以及诸多其他的社会乃至政治方面的变迁)。

这是个复杂的图像,和舒尔茨等理论中基本同一不变的“传统农业”图像十分不同。

博塞拉普的分析不仅和马尔萨斯截然相悖,也和第三种关于人口变迁的主要理论很不一样。

后者强调对人口的“预防性抑制”(这实际上是马尔萨斯最先提出的概念――Malthus,1798:尤见第4章;亦见“Thomas Robert Malthus”,2015),也是博塞拉普一书2006年第二版的导论作者弗吉尼亚?迪恩?阿伯内西(Virginia Deanne Abernethy)所表述的论点。

正如阿伯内西说明,她的理论所依据的主要是欧洲赖以抑制人口增长的晚婚制度,以及与其相似的,在现代非洲的马拉维和卢旺达两地所呈现的现象:在伴随现代医药和卫生进入而导致的死亡率下降以及人口猛烈膨胀之后,两地在1980年代也采用了凭借晚婚来控制生育率的手段。

阿伯内西称此为“生育机会假说”(fertility opportunity hypothesis)。

她论说,这是在马尔萨斯和博塞拉普两大理论之外的第三种关于人口演变的理论模式。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阿伯内西并没有试图把现代抑制人口的手段和技术,包括堕胎,投射到前现代的中国江南地区。

正如苏成捷(Matthew Sommer)所证明的,在前现代的科学条件下,堕胎其实是个风险极大的应急(譬如,维护妇女“贞节”名誉的)措施,绝对不可能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Sommer,2010),在我看来,苏成捷所批评的那些研究只可能是来自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动机,或者是试图树立中国和西方间的同等性或优越性的感情冲动。

至于当代中国,其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人口快速增长原因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主要是现代化的医药和公共卫生减低了死亡率,由此提高了人口增长率;所不同的是,中国由于其比较特殊的党-国体制的(资源与国民)动员能力而更加透彻、快速地实现了其目标,使得中国于1980年代便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预期(Drèze and Sen 1995,表4.2、4.5,第64、71页)。

而1980年以后的强制性生育控制则更比其他国家的节育经验要激烈、快速得多。

如此的国家政策抉择带有高度的人为性和偶然性,谈不上什么经济规律和经济理论的适用与否。

至于传统中国,在上述的三大理论传统中,博塞拉普的理论明显最贴近中国的实际,而其所揭示的动力和机制――人口增长作为主要动因――又是鲜为人们所考虑到的洞见。

显然,中国厚重的历史绝非马尔萨斯的简单理论所能涵盖。

至于后来的人口学所突出的(主要依赖晚婚的)预防性抑制(亦可称作“理性抉择”)理论,其实更明显地不符合中国古代长期不变的早婚实际。

与其不同,博塞拉普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其高度发达的“传统农业”的历史演变。

它甚至可以说明博塞拉普在后来的著作中方才明确提出的另一理论洞见:高密度小农经济与高度发达的大都市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在前现代物流条件的空间限制下,同一有限空间中的高度集约化农业能够支撑更多人口、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城市。

(Boserup 1981:第6章)对此,笔者个人的理解是,即便人均产出的食物剩余由于集约化而从30%下降到10%,在同一空间范围之内,100万人口的30%剩余只能支撑一个30万人的城市(中世纪的伦敦?),而在同一空间中更高度密集化的1000万人口中的10%剩余,则能支撑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唐代的长安?)(黄宗智,2014,第二卷:284)如此规模的城市是中国传统文明高度发达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研究领域中,博塞拉普的理论在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的计量经验研究中得到较好的支撑。

正如珀金斯指出,在1368年到1968年六个世纪中,中国人口扩增了约10倍,耕地面积约4~5倍,亩均产出则约一倍(Perkins,1968)。

也就是说,中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凭借其集约化(和耕地扩张)而伴随人口膨胀而变的。

珀金斯的著作是一项规模相当大,计量比较严谨和全面的研究,可以被视作博塞拉普理论的经验论证,虽然这显然只是一种巧合。

固然,珀金斯并没有考虑到博塞拉普所突出的平均每工时产出减缩的趋势,但我们也许可以凭借博塞拉普的合理推测而说,除了同一茬中更加“精耕细作”的变化之外,从一年一茬到一年两茬的耕种频率演变,乃是珀金斯所证实的亩产倍增现象的主要内容。

把博塞拉普的研究与今天在中国影响极大的舒尔茨的著作《传统农业的改造》(Schultz,1964)相比,我们可以立刻看到两者间鲜明的不同。

首先,舒尔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是理论假设:从市场机制必定会导致资源最佳配置的“公理”出发,他(像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那样凭借演绎逻辑而)得出“传统农业”没有“过剩劳动力”(他把其定义为绝对的过剩,即没有产出或报酬的劳动)的“定理”/ “结论”,借此完全把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排除于其理论考虑范围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