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8b80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e.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有人说他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我不这么想。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候,官场很黑暗,到处都是不公平。
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就好像你在学校里,如果大家都在欺负弱小的同学,可你不愿意参与,这能叫消极吗?陶渊明隐居后,自己种地,写诗,过得自由自在。
他写的诗多美呀,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怎么能是消极呢?他只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他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美的画面啊!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着宁静和快乐。
这是他勇敢的选择,不是消极逃避。
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会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能轻易说别人是消极的哦!《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陶渊明吗?有人觉得他隐居是消极避世,让我来给你们讲讲。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很乱,当官的人也不做好事。
他不想和那些坏人为伍,就像我们不想和调皮捣蛋、欺负人的同学一起玩一样。
他隐居后,虽然生活简单,但是很快乐。
他每天能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鸟儿唱歌。
就像我们放假去郊外玩耍,是不是很开心?比如有一次,他看到一朵特别漂亮的菊花,心里可高兴啦,马上就写进了诗里。
他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可不是消极哟!所以呀,我们不能随便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要多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陶渊明。
有人讲他隐居是消极对待世界,真的是这样吗?陶渊明那个时候,当官的都不好,总是做坏事。
他是个好人,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这就像我们在班上,不愿意和撒谎的同学一起玩。
他隐居后,自己种种菜,看看风景,多自在呀!他写的诗,就像在和我们讲他的快乐生活。
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劳动一天,虽然累,但是心里美美的。
这可不是消极,是他在追求自己心里的美好呢!我们要向他学习,坚持做个好人,追求自己的快乐。
以偏概全的误读——简析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状况
![以偏概全的误读——简析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19c2811ffc4ffe473368abac.png)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去彭泽县令的职务。
隐居lII林。
开始了独善其身的隐士生涯。
在后人的心目中,隐居后的陶渊明是一直过着“悠然见南山”般的快乐生活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联系他的身世再品味一下他的诗作,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陶渊明出生在官宦世家,按照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说法,从陶渊明的太祖父起,陶氏就代代为官。
陶渊明太祖父陶丹,任扬武将军。
封柴桑侯;陶渊明的曾祖父是名垂青史的陶侃,官至大司马。
陶侃地位之崇高,从他死后32以偏概全的误读——简析陶渊睨隐居后的生活状况的情况可见一斑。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病卒,享年七十六岁。
成帝下诏追赠他为“大司马”、“祠以太牢”。
于是,大司马陶侃的灵位,被供奉在朝廷设立的庙堂,予以最高礼节的祭祀。
“牢”是祭祀时用的牲畜。
祭祀的牛羊猪各一,叫做“太牢”。
另外。
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一级的官。
家庭影响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
陶渊明是非常崇拜他的曾祖父的,很希望能像曾祖父那样大展宏图。
他在长子陶俨出生时写过一首诗,名字叫《命子》。
在诗中历数陶家祖先的业绩,其中写道“……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这些诗句是对其曾祖陶侃的赞誉之词,其中对陶侃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门阀制度根深蒂固,社会上把人分为“士族”和“寒族”两部分,出身寒门的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被人瞧不起,即使能力出众、地位显赫也不能摆■刘玉真脱这种命运。
由于出身不高,陶侃虽然战绩出众并具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是并不能让陶氏跻身于门阀士族的行列,甚至仍然被世家大族所鄙夷。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79ea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b.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a303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b.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哎呀,说起陶渊明隐居这件事,真是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有人说他消极避世,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就下定论嘛。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陶渊明到底是不是在逃避现实呢?我们得了解陶渊明这个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田园诗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因为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原因大概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失望透顶。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
他在隐居期间,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说他是消极避世,似乎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也要看到,陶渊明选择隐居,也是出于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官场生活压力巨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屡见不鲜。
陶渊明可能觉得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于是选择了远离纷扰,过上清闲自在的生活。
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吧。
说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我觉得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在山林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呢?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真、美好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呢?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他是消极避世。
相反,我们应该从他的生活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就像陶渊明在诗中所写的那句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https://img.taocdn.com/s3/m/a5cd4da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b.png)
《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作者:陶渊明引导语:陶渊明给后代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一二十篇文章,在诗文里创造了桃花源境界,也创造了“采菊东篱下”的境界,与小编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
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
行,形体,指身体。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
来者:指未来的事情。
追:来得及弥补。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
飏(yáng扬):飘扬。
形容船驶行轻快。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瞻:望见。
衡宇:犹衡门。
衡,通“横”。
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
〕,载欣载奔〔载: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
〕。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
〕,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 免):斜视。
柯:树枝。
〕。
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
〕,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
扶老:手杖。
流:周游。
〕,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
遐(xiá侠)观:远望。
〕。
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袖):山峰。
〕,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
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
〕,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
焉求:何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chóu愁):田地。
〕。
或命巾车〔巾车:有篷幕的车子。
〕,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咬脁):山路深远曲折。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23a539b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d.png)
从陶渊明诗歌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陶渊明,这个名字可不陌生吧。
要说起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闪现出那个戴着草帽,悠哉悠哉在田间地头走的形象。
陶渊明是那个远离了官场、告别了尘嚣,选择过上隐居生活的古代文人。
他的诗歌里,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气息,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感觉。
但你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并不是完全的逃避。
相反,他的隐逸生活,背后其实藏着他的一份济世情怀,那是一种对社会、对人民、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
你看他那些诗,读起来虽然轻松,但每一句都像是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每一首诗,仿佛都在说:我选择远离喧嚣,但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逃避,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方式。
咱们先从《归园田居》这首诗说起。
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他在诗里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简单明了,说的是他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市侩的东西,喜欢的是自然、山水、田园。
他的内心,早就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这不,辞官归隐,简直是“知行合一”嘛,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一模一样。
可你仔细想想,这种归隐的生活看似孤独,可陶渊明并不是没有情怀。
他的隐逸,不是脱离社会,不是冷漠世界,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你看他在《饮酒》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选择住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他跟外界没有联系。
相反,他更清楚这个世界的纷扰,他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纯净。
隐居,既是为了更好地自处,也是为了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到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咱们不能忽视他对农田的热爱。
他不仅仅是在田园中寻找安宁,更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责任。
你瞧,《归园田居》里他写道:“有菜根,一亩田。
”这可不止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种责任感。
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耕耘大地,播种希望。
这种看似简单的农耕生活,其实蕴含着对社会深深的关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没选择和世界对抗,他选择在平凡的田园中守护一份纯净。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e0e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d.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一个名字,一个传奇。
有人说他是个消极避世的人,可我觉得这事儿不能那么简单。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陶渊明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咱们得了解陶渊明的时代背景。
那时候,社会风气不好,官场腐败,人心险恶。
陶渊明这个人,性格比较傲娇,看不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隐居。
有人会说,隐居不是逃避现实吗?可陶渊明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觉得,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不是被权力和金钱所束缚。
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尘世,去寻找那个属于他的桃花源。
说到桃花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写他自己的理想国。
他希望有一个地方,人们可以远离纷扰,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个地方,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一样,让他感到无比的舒适和安宁。
陶渊明并不是真的要去寻找桃花源。
他只是用这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信念:人生苦短,何必过于追求名利呢?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心态,我觉得挺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人会说,陶渊明这样做,是不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陶渊明虽然隐居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很多正能量的信息,鼓励人们要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文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他如此敬仰的原因吧。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有些人喜欢冒险,喜欢挑战;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喜欢独处。
无论我们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热爱生活的心。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和充实。
陶渊明出世目的与归隐原因
![陶渊明出世目的与归隐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1f0e65bad02de80d4d840c0.png)
陶渊明的出仕目的与归隐原因陶渊明被《诗品》的作者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称号千余年来为人们所认同,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陶渊明生活道路及田园隐逸诗的研究,评价其成就和对唐宋时期文人生活、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
他的一生从东晋到南朝宋,再算上中间由桓玄建立的楚,总共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他在世的那63年真可谓战乱不断,篡夺频仍的时代。
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可见儒家虽然力主以仁义之道治天下,但并不排斥隐逸,不卑视贫贱,在特定的战乱、昏暗的现世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不耻贫贱,追究隐逸的。
更何况本来就主张“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老庄思想。
陶渊明的生命矛盾、生活抉择和诗歌创作正是植根于那个战乱的时代,也是在儒、道、玄学思想以及当时社会风气的交合影响下形成的。
陶渊明的一生从起初的出仕到最终的归隐,前前后后共经历过四五次反复,也就是说他是在经过一段个体的亲身的生活实践之后,才探索到了一条弃绝官场躬耕田园的隐逸之路的。
让我们首先来考查一下陶渊明五次出仕的目的及四次归隐的原因。
首次出任州祭酒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第一次出来作官,翻开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的第一页,这一年他29岁。
关于这一次作官的目的和辞官归隐的原因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有极为简单而明确的记载:“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也曾经追述过自己这段初仕时的心情: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
将养下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愿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陶渊明8岁丧父,12岁庶母卒,“弱年逢家乏”,早年家道衰落。
他因家境所迫,告别了“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的生活而“投耒去学仕。
”他的这一次出仕更多的是出于物质需求下的无奈,而不是源于深切的济世之心。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222ee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f.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哇哦,大家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叔哦!他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欢玩游戏,他可是超级有才华的!他以前也是个官员,可是后来他觉得官场太复杂,不太喜欢了,就决定回家种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陶渊明不愿意在官场上混了,爸爸说:“官场上有时候是
非常复杂的,有很多人都在争权夺利,可是陶渊明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他更喜欢简简单单地和自然为伴,写写诗,种种菜,过他喜欢的生活。
”
陶渊明觉得,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忍受痛苦。
他喜欢孤独,因为在安静的时候,他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
换酒钱。
”听起来好像很有趣对吧?
有时候,陶渊明的朋友们都会来找他玩,有一次来了一个叫王戎的朋友,他说:“陶兄,你怎么老是躲在这山里不出来啊?都不知道你最近在干嘛。
”陶渊明笑着说:“我最近正在想如何种出更多好吃的菜呢,你们来我这儿帮我种地怎么样?”大家听了都笑
了起来,说:“陶兄,你可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陶渊明并不是因为怕事才隐居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他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在这山中,我与一枝芦管相伴,一杯水共长天一色。
”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所以啊,虽然有些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是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嘛,对吧?就像陶渊明一样,他选择了更简单更纯粹的生活方式,过他认为最快乐的生活。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事例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9f5f1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1.png)
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事例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散文家,他所处的时代,铭刻着“名利双收”、“功名利禄”、“权贵富贵”等不良风气,但是在这个时代中,他却拥有淡泊名利的性格,这在当时实非常少见。
陶渊明的淡泊名利思想反映在他的一些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首先,在生活中,陶渊明没有贪图名利加入官场,而是选择隐居,远离尘世纷扰。
他在家里种田耕作,住在那里而不是选择到城市里寻求名利,他不追求名利,只是简简单单地从事着是他喜欢的重要文学创作将他从淡泊中掏出,来到近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
在他的作品中,他利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迎合时代的倾向和需求,他的诗歌具有朴实简洁、自然清新的特点,这也印证了他淡泊名利的思想。
其次,在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态度。
例如《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反感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寓,旌旗十万斩阎罗。
归去来兮仪所示,风景不与四时同。
”这是他对隐居生活的描述,他认为隐居生活比官场生活更值得追求,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安静的生活方式。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相信,个人的内心需要和人生经验的累积才能让自己更加充实和快乐,而这些并不依赖于名利和权势的追求。
此外,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的态度。
例如《饮酒》这首诗,他赞美自己能够像饮酒一样顺其自然,不因烦恼和生活琐事而烦躁不安,他在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还有《大林寺桃花开》这首诗,他写了桃花开放的美景,但更是借此揭示了他对名利的态度。
他认为,尘世繁华中的名利并不能让人真正快乐,只有回归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和谐美满的根本所在。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散文家,他拥有淡泊名利的性格,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他的淡泊名利的态度,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品质,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快乐和幸福的心态。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f4136c2ee06eff9aff80779.png)
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人生经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
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e456e0856a561252d36fc8.png)
苦闷。
关 键 词 : 陶 渊 明 ; 隐 居 ; 隐 逸 思 想
中图分类 号 : 0 . 文献 标识 码 : 1 62 2 A
文 章 编 号 :2 75 3 ( 0 9 0 -1 30 0 5 .8 3 2 0 ) 60 7 -6
都 和他 的 隐居动 机 、隐居 生活 有关 ,如成 了 中 国文 学史 上 的
经 典 ,影 响 也 相 当 深 远 。
二 、多 次 出仕 ,最 后 坚 决 隐 居
《 书 ・ 宋 陶潜传 》 说 ,“ ( ) 以 曾祖 晋 世 宰 辅 ,耻 复 屈 身后 代 , 自高 祖 王业 渐 隆 ,不 肯 复 潜 仕” 。这 是对 陶渊 明 隐居 的一 种解 释 ,归 结 于 类 似 “ 臣不 事 二 主 ” 的性 质 ,我 们 可 以探 讨 一 忠 番 ,他 的外祖 父孟 嘉 曾任大 司 马 ,孟 嘉 的岳父 则 是 陶侃 ,陶侃 确实 是东 晋 的知名 人物 ,历 任广 州
也有 费解之 处 。因为从 义熙元年 到刘裕 取 东晋 而代 之 、国号 宋 的永初 元年 ( 1 ) 4 4 ,有 9年之 久 , 至东 晋恭帝 元熙二 年 ( 2 ) 4 0 ,这个 政 权 完 全崩 溃 ,则 有 1 5年 之 久 。这 l 5年 间 陶渊 明之 所 以隐 居不 出 ,很 难说是刘 裕 的原 因。因为 东晋最后 这数 十年 ,政权 已经分崩 离析 ,到 了名 存实亡 的地 步 ,无 论刘 裕起什 么作用 ,陶渊 明的 出仕 根本 不 可 能实 现他 “ 猛志 逸 四 海 ” 的 志 向 ,只能稍 稍
改善 一下不 太宽裕 的生 活 。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 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 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https://img.taocdn.com/s3/m/ee6aa50bdd36a32d737581fa.png)
陶渊明隐居之后靠什么生活他最后靠什么生活的本文导读: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进入这个染缸,都会人不由己的改变自己的初衷,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在社会上打拼。
古时候有些文人雅士,不愿意和世间同流合污,于是选择隐居,在深山老林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陶渊明是晋代的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家庭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还是算是一个富户,但是就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陶渊明就家道中落了,在十二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他只能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
好在小时候父亲曾经叫他读书,还留下了很多的书籍供陶渊明学习,这才使得陶渊明的学业没有落下。
陶渊明无疑是个天才,年纪轻轻的十分的有文采,他的名声很快就在家乡传开了。
当时的晋朝还没有科举,想要当官就只能去做贵族或者大官的门客,只要他们推荐,平民才有机会做官。
家乡的父母官看陶渊明文采好,家里又贫困,于是就召陶渊明做了一个小官,陶渊明本来不是做,可是因为实在是太穷了,不做官就没有生活来源,于是就第一次做官,但是仅仅几个月以后,陶渊明无法忍受当时晋朝的腐败,就辞官不做了,这一年陶渊明29岁。
后来的十多年的时间里,陶渊明迫于生计又做了几次官,但是每一次做了没多久就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总是感叹田园的生活轻松,于是几次做官都很快的就辞职了。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就是出任彭泽的县令,有一次顶头上司派遣了一名督邮前来彭泽考察陶渊明的政绩,督邮只是一个小吏,连官都不算,但是却有向上司禀报的权利,因此很多县令为了自己的前途都想尽办法巴结他,而陶渊明则不一样。
督邮来了以后,陶渊明根本不正眼看他,手下的劝陶渊明要好好的巴结督邮,以免他回去以后对知州说坏话。
陶渊明听了感叹道:“我做官怎么这么难,督邮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丝毫没有学问,竟然要我一个堂堂县令讨好他,这样的官我不做也罢。
”于是取出官印,挂在大堂的匾额之下,写下了一份辞职信,就拂袖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52af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7.png)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有人说是消极避世。
我可不这么认为啊!人家可是有文化的人,隐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嘛。
你说呢?
陶渊明隐居,就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放假一样。
平时上班上学,累得要死要活的,好不容易放假了,当然要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嘛。
陶渊明隐居,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嘛。
陶渊明隐居,就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过年一样。
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享受美食,看春晚,放鞭炮。
陶渊明隐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嘛。
陶渊明隐居,就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旅游一样。
旅游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了解不同的文化,结交新朋友。
陶渊明隐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嘛。
陶渊明隐居,就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购物一样。
购物可以让我们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陶渊明隐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嘛。
陶渊明隐居,就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玩游戏一样。
游戏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度过愉快的时光。
陶渊明隐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嘛。
陶渊明隐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
它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有点饿了呢!得去吃点东西了。
不过话说回来,陶渊明隐居的时候,肯定也会去找点好吃的吧?哈哈!那我就先去吃饭啦,下次再聊陶渊明的事情!拜拜!。
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6a97ee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3.png)
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展开全文口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徐敏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今,任职仅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终身不仕。
归隐田国之初,陶满明过了一段比较惬意的隐居生活陶家祖上是浔阳名门,虽然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不过仍然是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
据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陶渊明故居有3处,其中一处便是因田居,在庐山南麓,也就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主要居所。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像仆欢迎,雅子候门。
三径就荒,桥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可见家中还有像仆,有松有葡有酒《归园田居》中也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榜,桃李罗堂前。
“虽然父亲早逝,还是给他留下了房产和田产,陶家的经济条件比普通家庭要优越很多。
正是有了物质保障,诗人才可能有富余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寄情山水、写诗作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战火连绵,陶明的境遇也每况愈下,不过仍然可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至少可以保证耕读生活。
只是,即便是喜欢躬耕生活,“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却不是种田好手方面,诗人毕竟是归隐田的士大夫,而并非真正的农民另一方面,诗人只看到了田园生活的惬寒,而忽略了以种田为生的农民,生活其实更多的是劳苦。
显然,他的耕种并不大成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下了豆苗,但是野草竟然比豆苗还要旺盛,估计也不会有多少收成。
另外,陶演明是嗜酒之人。
他写《五柳先生传),实际上是写“自传”。
他生活的状态其实就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是没有钱买,只能每天坐在门口等着朋友送酒,他的朋友们也乐于给他送酒。
试论陶渊明与王维归隐的区别
![试论陶渊明与王维归隐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cd15717ff00bed5b9f31d12.png)
试论陶渊明与王维归隐的区别—《山居秋暝》与《归园田居》的意境比较汉语言三班朱梦鸽 1205010220王维和陶渊明都是山水田园诗的著名诗人,两人有着迥异的人生经历,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归隐田园,但二人诗歌的表达各有千秋。
现在以《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两者意境的比较来探讨二人归隐的不同。
一、诗中意象都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但画中的意境有所不同“诗中有画”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将画的一些元素融入诗境,从而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境界。
王维与陶渊明都在各自的诗中自觉运用了“诗画同构”的美学原理,但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归园田居》描绘出清新自然、安逸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农村生活图景,《山居秋暝》则是卷轴式的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
而《归园田居》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但两者画境各异。
《归园田居》主要以所居住的地方周围景色为主,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等周围环境简朴恬静,全诗以诗人为中心,却并不见任何人物的痕迹,只是通过鸡鸣狗吠之声使画面透出一股温暖的人情。
这些意境的择取与陶渊明的自我之心有关,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而《山居秋暝》则是描写诗人随处可见之物、可听之声,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晚年阅尽繁华后渐入禅境的心态反映,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诗歌寄托了志趣,但承载的思想意蕴各不相同“诗言志”,这是古典诗歌的一般创作原则。
诗往往是诗人思想的载体。
陶渊明“诗以寄其意”,在诗中极力营造一种祥和的意境以寄托任性自然的志趣。
他生活在战乱频繁、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的东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但在经历官场的黑暗后,他对现实彻底失望,选择将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息之地。
但他的隐居生活却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de860fe0de80d4d8d05a4fbd.png)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田园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所以后人往往又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一、由积极出仕到向往隐逸仅仅是回到农村,开始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为什么就足以让陶渊明如此高兴呢?这就不得不谈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然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其他大的士族相比,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生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因此,纵使陶渊明再有才华,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困难的。
所以他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任的还是祭酒之类的小官,而且因为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自解归田”。
后来被召为主薄,他未就任。
直到他三十五岁时,又再次出仕,投桓玄门下做幕僚。
后因为桓玄阴谋夺权和丧母而再次辞官。
后来桓玄举兵攻入京师,篡夺王位,改国号为楚。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
于是,陶渊明再次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次年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出任八十余天,便辞官而去。
以辞彭泽令为界,陶渊明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而他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由积极出仕转变为向往隐逸。
而《归园田居》其一,正是他对自己十几年宦海沉浮的最好写照和总结。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间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隐居,心情很矛盾。
但是在辞彭泽令之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正如他的诗句:“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等,都表明了他与官场决绝,隐居的决心。
此后,无论是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是来自官场的邀请,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隐逸的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949a2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9.png)
2013-05杏坛沙龙摘要:陶渊明是两晋文坛成就最高的作家。
在诗歌、散文、辞赋的创作上别开生面,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他用最纯朴自然的语言表现了最宁静醇美的田园风光和高远拔俗的意境。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自由;平淡;清新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邈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本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本诗的鉴赏即可领略陶渊明田园诗的风采一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泛指在南边的山,特指秦岭山,具体来说指的是秦岭山的终南段。
历史上因为秦岭山脉位于唐代长安都城以南,故称为南山。
“南山”在众多诗词中的,多指宏大、久远,如“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又如“寿比南山”等。
而在此诗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
“草盛豆苗稀”,“盛”与“稀”的对比实则是朝廷的奸臣当道与忠良难存。
这两句平淡至极,像似闲谈,却亲切入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纪实。
细品“理荒秽”三字,喻“草”为“荒秽”,作者心中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在陶渊明看来,这些荒草像极了社会中的黑暗、不公、尔虞我诈。
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不是每个人都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坚守着自己的宁静,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上枝头,干完了一天的活,带着充实的成就感,凉风习习,肩扛锄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诗句
![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dad670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7.png)
陶渊明大隐隐于市的诗句【原创版】目录1.陶渊明的诗句及其含义2.大隐隐于市的概念3.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4.大隐隐于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正文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句“大隐隐于市”被广泛传颂。
这句诗句意味着,真正的隐士并不是那些避世隐居的人,而是那些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宁静与清静的人。
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与心灵富足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大隐隐于市的概念源于道家的思想,它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这种理念与佛教中的“禅定”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在面对纷扰的外部环境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陶渊明这句诗句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隐居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繁华喧嚣中找到心灵的净土。
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大隐隐于市的理念相契合。
他本人在东晋时期,虽然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高与孤傲。
他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不与世俗纷争,这正是大隐隐于市的精神所在。
在陶渊明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这种生活态度的向往与实践,他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句诗句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人开始追求心灵的富足与宁静。
大隐隐于市的理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它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成长。
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寻找心灵的净土。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总之,陶渊明的诗句“大隐隐于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去追求心灵的富足与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
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
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
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
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
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 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
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
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
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
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
[3]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
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
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