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山水之间,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若干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作者情感:对自然的热爱、敬畏5. 文章主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标注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解释。
(2)分析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答案:(1)生字词解释略。
(2)例:比喻。
如“山如碧玉簪,水似翠罗带。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的针对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创作灵感。
过万重山漫想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追求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3. 教学难点:(1)诗歌中富有想象力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2)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
(2)激发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过万重山漫想》,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感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写作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自然景观的欣赏之情。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珍惜美好生活,勇敢面对困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过万重山漫想》的内容和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写作技巧的分析能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8年生,北京市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
与程光锐、臧克家并称“三友”。
著有《刘征诗书画集》、《画虎居诗词》《刘征文集》等三十余种著作。
现任《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二字词读音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啃噬(shì)摧山坼地(chè)端倪(ní)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无恙(yàng)栖落(qī)怯弱(qīè)千仞(rèn)眺望(tīào)攲侧(qī)翎毛(líng)追溯(sù)舵师(duò)三字词解释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
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
敧侧:倾斜。
毫发间:比喻极小的差距,相差一点。
毫:毫毛。
发:头发。
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海水东注注:灌注。
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
盈:多出来。
溢:充满而流出来。
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
坼:裂开。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形容思维活动范围广阔。
水击:振翼拍水。
抟:盘旋。
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端倪:推测事物的始末。
翎毛:鸟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燧: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内涵。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寓意。
2.如何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把握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呢?(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解读文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过万重山漫想”的体现,理解其寓意。
3.合作交流(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什么新的认识?(2)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3.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过万重山漫想”的例子。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对“过万重山漫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吗?(2)让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讲解新课做好铺垫。
2.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让学生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题进行写作。
(2)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章“散文”部分,具体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通过作者乘船穿越三峡的所见所感,引发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抽象思维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与思考:(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与讲解:(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2)讲解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3)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思维拓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板书内容:文章结构:起承转合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思维拓展:想象、抽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漫想”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2)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列举至少三个例子。
2. 答案:(1)作文答案略;(2)例子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理解;2. 分析与讲解环节中的写作技巧的掌握;3. 板书设计中的思维拓展部分;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分析写作技巧的练习。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过万重山漫想》,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九章“江山如此多娇——山川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的把握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阅读技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词、短语进行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川、蜿蜒、巍峨、波澜壮阔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4. 主题:热爱祖国山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红笔画出生词、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课题】:散文之美——《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结构,理清本文的思路。
2.学习并体会本文哲理性极强的语句。
3.了解“第一个”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2 难点:3【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
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
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
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
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
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
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
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
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
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
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
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
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
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优质教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这是教材第四章“江山如此多娇”中的第二篇文章。
文章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山川美景的描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生的哲理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我国大自然的壮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人生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
3. 精讲课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过万重山漫想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人生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国大自然的感悟。
答案:示例:我国的大自然神奇瑰丽,山川壮美。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明白了要珍惜当下,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真善美。
2. 作业题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一种自然景观。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把握。
(2)学会从多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与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绘山的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脉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万重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024年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短语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
2. 掌握本课生词、短语,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大好河山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生词、短语学习: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进行课堂练习。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短语:山清水秀、峰峦叠嶂、蜿蜒曲折等。
4. 作者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寓情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过万重山”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过万重山寓意着人生的艰辛与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不断前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如《黄山印象》、《泰山颂》等,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的教案一、导人新课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
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
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
“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
“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上溯(sù)凭舷(xián)眺望啃噬(shì)脊(jǐ)梁泯(mǐn)灭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对文中描绘的山川景象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领会到自然的壮美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过万重山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查字典,学习生词,并讨论词义。
3.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第二、三自然段,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情感变化。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正在过万重山,描述内心的感受。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表达的自然美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成语:崇山峻岭、心旷神怡、豪情壮志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句子:第二、三自然段的典型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万重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2. 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4. 主题探讨5. 作业设计一、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2024年《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山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爬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过万重山漫想》,猜测课文内容。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情感。
2.分析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3.分析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的思考。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表现手法。
二、分析课文表现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夸张手法。
三、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创意表达。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练习。
2.分析课文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创新思维,进行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新想法。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
2.收集关于山的诗句,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一、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讨论。
2.展示学生收集的诗句,进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创新思维。
三、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验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布置作业1.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复习。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
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
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穿过三峡为思路起点,落在阅尽险峻之后的喜悦上,结束了“漫想”。
5.学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关于“三峡”以及与“三峡”有关的内容,主要想说明什么?
明确:通过“漫想”,作者想要讴歌知难而进心无旁念,敢于冒险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在未来事业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四、训练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
打乱?为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
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
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
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
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
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
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
五、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
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
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
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
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
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
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
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
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
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
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
“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
“未曾”感受到的自
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
六、小结
当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面对奇景,展开“漫想”。
凭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思绪在广袤的时空中飞翔,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正是“第一个”排除万难,开拓道路,历史才“昂然向前”。
热情讴歌了知难而进、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进我们的生活,如“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一无不像“三峡”一样。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三峡精神”,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去开拓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大领域。
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过夔门船过三峡
万
重两岸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山无数个第一人回到
漫联想千百年后人们崇敬眼前
想我们的精神
奇景(喜悦)
(艰险)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家教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去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
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
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妈妈,我要坐碰碰车。
”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狠劲一撞,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
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
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
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地动物,要孩子千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此蛇呀狼呀等恶毒地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点痴相。
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
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
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
”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胡冬梅《家教》)
下面三个短语时分别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
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
③虽然目光留恋,但是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
甲处填____________,乙处填_______________,丙处填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