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苏区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针对苏区群众源自文库化素质不高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了艺术化、形象化的传播手段。
结语: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大力弘扬中央苏区文化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盛泽.苏区精神的文化视野
[2]叶春.文化建设与苏区文化传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苏区文化与赣南文化的交融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创建了优秀的苏区文明,有着浓郁的风土人情。以擂茶为例: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客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肠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至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中央苏区文化先进性内涵
(一)以先进的文化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领导土地革命时期,就开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解决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问题。中央苏区建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党校)、苏维埃大学、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列宁团校等,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此外,在瑞金,还成立了以张闻天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时苏区还出版了马恩列斯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列宁主义原理》等著作。由于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和推进,代表无产阶级最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四)拓宽视野,深入研究中央苏区文化与五四文化传统之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发展演进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转折点,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对于五四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确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体、健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建立权威高效的监督体制、倡导民主的工作作风等措施,宣示与视线里苏区绝大多数群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在内的广泛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从而实现了对于五四之核心诉求——民主的制度化建构;通过充分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大力提倡通俗化,推动此起彼伏的群众化歌谣、戏剧等文艺运动,从而把五四的革命文学呼喊落实为革命文学的运动。中央苏区文化始终坚持五四开辟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进方向,虽然面对国民党铁桶般封锁,却处处洋溢着开放的气息,始终保持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互动,最主要的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以往,学术界对中央苏区文化研究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凡是传统、方法单一、立意不深,大多局限于就苏区文化谈苏区文化,体现不出中央苏区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当前,要深入中央苏区文化的研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进一步理清中央苏区文化的内涵
必须明确界定中央苏区文化的内涵,同时充分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2)适当借用文化分层的观点,既看到文化的深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又看到其中间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租住机构;3)从广义上把整个中央苏区的革命与建设视为新型文化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以及新型文化构建过程;4)明确井冈山时期的文化建设为中央苏区文化之源,无论是从中央苏区时期文化建设的领导人、文艺形态,基本范式来看,两者都具有渊源关系;5)准确把握中央苏区文化的区域性特色,它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赣南、闽南这一特殊地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文化。
二、中央苏区文化建设
中央苏区文化,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持续至1934年10月,这段时间内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区域文化,它涵盖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的宣传、教育、文艺、新闻、出版等各个精神层面的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新体制机制,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心理与风俗习尚,极大地改变了该区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其文化建设的理念体现着先进性,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创建于1929年初,在1931年至1933年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发展至鼎盛时期:以江西瑞金为中心,包括赣南、闽西广阔地区,拥有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21座县城、面积8.4万平方公里、人口453万。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具有独立政府的形态和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和摇篮。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央苏区的主体部分随之丧失。
1)创设新型文化组织,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制。
2)客服现代传播条件不足的局限,充分激动每一个传播细胞的积极性。
3)通过建立以中心工作为牵引的传播体制,即苏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大都围绕着重大纪念日、重大节庆、以及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大决策来进行,从策划方案、调集资源、组织队伍、广泛动员、深入实践、督促检查等各个环节全面展开,在极短时间内集中各种资源,取得了最大的传播效率。
[3]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2
[4]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三)转换视角,深入研究中央苏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转换视角,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研究,纠正所谓“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全盘反传统”的历史偏见,发掘该时期中共对待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与科学经验。在中央苏区,人们当时对封建思想、地主文化、封建礼教等概念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与划分,经常混用,用以泛指传统文化或旧文化。中央苏区的破除旧文化从理论认识,具体政策到实践过程,都有其武断与过火的地方,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但必须注意到,整个中央苏区时期,大量的文化运动决议案强调,要注意宣传发动与说服动员群众,引导他们自发起来破坏旧文化,反对直接的破坏行为。利用民间文艺样式构成了中央苏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最大特色。运用一切旧的技巧,那些为大众所能通晓的一切技巧,作我们的阶段斗争的武器,它的形式是旧的,它的内容却是革命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伟大的艺术,应该为我们所欢迎所支持。
总之,中央苏区的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始终同整个革命的任务、目标密切联系起来,是真正为革命、为战争和为共产主义服务的先进文化、新兴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央苏区的文化形态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的雏形。
三、中央苏区文化之赣南文化
江西苏区是我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的摇篮,老一辈革命家在组织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创造了新型的苏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孕育了富有战斗力和理想精神的苏区文化。同时,江西苏区也拥有着丰富的个人成长文化,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与启发价值。另外,江西苏区“红色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具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特点。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传统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它既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内涵,又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对当代人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二)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大众性。中央苏区文化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文化,突出大众性特征。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公开地、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使占赣西南、闽西地区人口80%以上的广大贫苦农民首次成为文化的主体,改变了几千年来总是有少数人垄断文化的事实,改变了文化发展总是在小范围整合往复的格局。其次,中央苏区文化建设以提升广大劳苦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适应和满足谈们的文化需求为指向,最终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的现状,努力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使用大众的语言,创造人民大众看得懂、听得懂,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去展示他们的愿望,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央苏区的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团、苏维埃剧团等,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苏区斗争的戏剧及各种活报剧,受到苏区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朱德的形象出现在中央苏区的舞台上。另外,面向群众的普及性文化在苏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夜校、半日学校、补习班、识字班、俱乐部、列宁室、识字牌等遍布城乡各地,形成密集的业余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扫盲识字运动,提高了农村青壮年的文化水平。
(二)进一步梳理中央苏区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央苏区文化的好发展主要划分为“开创——全面兴起——继续发展与突然停顿”三个阶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至“一苏大”的召开为“开创阶段”,即把上述观点的“开创与初步发展”合并。“一苏大”召开至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即中央苏区文化进入全胜时期为“全面兴起阶段”,其标志是:“一苏大”的召开与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的颁布,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化机构的设立、各种文化建设活动的次第举行。1933年夏秋间至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为“继续发展与突然停顿阶段”。一方面,文化政策继续完善,文化法规进一步健全。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总方针与总任务的提出,标志着中央苏区文化政策的最后定型。同时,对各类文化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实施细则都作了详细规定,从而促进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朝着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发展。
(五)创新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文化传播与中央苏区文化之关系
从根本意义上说,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目标是为了在苏区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传播体制机制,有效地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与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共领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着力建设立体化与网络化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传播技术方面的相对优势,有效保障了先进文化基因在中央苏区扎根开花。
论中央苏区文化
摘要: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预演的红色舞台,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实践体现着先进文化理念,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中央苏区 先进性内涵 革命根据地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
再如,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源于生活,缘事而发,直抒歌者胸臆,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以及客家地区的风土人情,真实地表达了客家人的幸福与痛苦、感情与理智、希望与追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
四、文化苏区研究再思考
中央苏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开端,是中共文化理论与政策的初步展现,其经验与范式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渊源。学术界广泛关注中央苏区文化,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以服务现实革命战争为宗旨的时代性。苏区文化的时代性集中地反应在革命队伍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其先进性内涵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论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出的实行徒弟革命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重视调差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等,都是对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具体化。第二个层面,是对新型的道德价值观和精神作风的倡导。如引兵井冈山以后,毛泽东针对红军政治思想工作提出的官兵平等,党指挥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反对自由主义,克服传统农民起义的流寇习气,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荣誉感,以及明白为什么打战,为谁牺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