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dc8643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绝对的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在自身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表达。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还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批判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它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这是社会的本质矛盾。
它还指出,资产阶级的统治导致了社会的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说体系,更是一个指导实践的理论。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方法,指导着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其所带来的苦难,为推翻资本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91a211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d.png)
“只有对奠基于总体性上的事实的认识才能变成 对现实的认识。”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 。
马克思哲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讲“经济决定论 ”,它既讲生产力的客观性,也讲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一般人就是这样去谈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的, 第二国际理论家也如此谈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概念, 连反对马克思哲学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家也这样去讨论 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ຫໍສະໝຸດ 教科书与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 界观,而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所以这三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实际研究对象;从研究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目标、动力、 尺度、过程、代价诸方面论证社会进步。这些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使现实 世界更易于发生对于人类而言的有益的变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它的根本性质,而这种根本性质决定了它能够保持它 的坚硬,可以相似相续。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远流长,不是说它不变, 而是说它前后相续。
16
❖ 我们要传承某种哲学,可以通过讲授其他任何哲学的方式来进行。 ❖ 我们借用这个比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作为哲学大师的马 克思有很多的老师,有主张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也有主张唯心主义的黑 格尔,但是曾经用他们的见解来讲的哲学,都成了马克思自己的唯物主义 加辩证法。所以就哲学史而论,马克思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可以归结为对 包括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所有形而上学的批判。我们得到这个 见识,那就是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所以我们不能过于狭隘地理 解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件事情的本质,不是说一定要学了谁的论述之后 才能得到马克思的真传。
14
❖二、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当代的任务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能够阐述与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 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做辩护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b7a94f10a76e58fafab0035a.png)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权力)
社会的文化结构
人的遗传性
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实现的途径
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决定论及其贫困)
人的异化
4.辩证法的重点范畴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决定论
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划分
1.导论
第一、二章本体论部分
第三、四、七、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第五、六章辩证法部分
第八、九、十、十一章认识论部分
2.导论和本体论的重点范畴
哲学与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第一本体)与意识
时空观(时间、空间、运动、静止)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第二本体)
主客体理论
世界二重化
3.历史唯物主义的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畴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四章 国家与市民社会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四章 国家与市民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cba9d4a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0.png)
第一节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理论
❖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是从人们 的物质生活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 一、黑格尔所理解的社会和国家 ❖ 黑格尔反对这样一种社会契约论的杜撰,在这方面,他的主要观
点有: ❖ 第一,他从家庭开始,根据当时的观点将家庭想象为一夫一妻制的
家庭。 ❖ 第二,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1
❖ 三、“人的社会”和“市民社会” ❖ 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 本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 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 社会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集合起来,去享受一定精 神和物质利益的场所。
12
❖ 国家的制度之所以被认为应该消亡 ❖ 首先,由于它是强加于自主的个人身上的,而个人是利 用自己欲望的自发性和能动性来体现自己的天性的。 ❖ 其次,“由于国家制度使其成员仅仅成了另一组概念的 抽象‘人为’角色的表达”,服从制度的权威就是服从等 级制度,就是不自由。
5
❖ 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如果需要借助作为第三方的、独立的 中介因素来使它们达成统一的话,那这本身说明它们彼此是相互 分裂的。市民社会和国家处于分裂与对立状态,国家只是在符合 自己的尺度的形式之下才能容忍市民社会的存在。这是欧洲近代 社会的一种现实,同时也是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重要前提。正因为 特殊性和普遍性在推理中是相互对立的,它们甚至是这个推理被 提出来的前提条件,所以,中介因素无论是发挥着积极作用,还是 消极作用,都不能根本地消除这种对立,而只能使特殊性和普遍性 的关系被不断地复杂化,认为等级要素能够统一市民社会和国家, 这不过是“立宪国家批准的法定的谎言”。
2023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案
![2023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fead4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1.png)
2023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20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的《导论》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批判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贡献-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决定论原理-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教学方法- 前瞻式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逐步展开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实践应用导向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2023版)- 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1f980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b.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导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构成●内涵●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内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目的: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立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作用: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构成●(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归宿)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基本立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内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基本观点●意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内容: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基本方法●意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指导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容: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成因●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经)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整体性●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革命性(内在品质,应有之义,必然要求)●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人民性(本质属性)●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即无产阶级与人民的利益是相同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实践性(首要的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发展性●发展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开放性: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颜色标识使用●红色为必须知道●黄色背景为必背●普通黑色为了解即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802a27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2.png)
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
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 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 有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马克思主义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它指导 实践的威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并 将继续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 神旗帜。
★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 神动力。
★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 动指南。
③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 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 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 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 于科学“解释世界”, 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 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社会主义 从理想变成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 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绪论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47f27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f.png)
13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外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呈现出对“新
马克思主义”探索的热情。20世纪60年代后,实用主义在 美国的没落,使得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 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美国大 学里,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形成了美国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所谓“学院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的分析评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仍然处在一个不甚完 备的初级阶段。以往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教科书层面,而现在 的重点则应当是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若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首要的目标则应当着眼于对历史上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中所遗留的问题的反思。 ❖坚持一种严格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初的前提出发展开 的构建,是一个最有力的方法,具体要做的工作则是构建起比 较完整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出发点、支撑 点、学术标准等等。
2
李大钊
❖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设想可以 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大钊。
❖ 李大钊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最早理解并接 受唯物史观,他的“民彝史观”成为嫁接唯 物史观的通路。
❖ 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阐释、蔡和森的社会 进化论、李达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的出路 以及对“实践的唯物论”的义理把握、毛 泽东的“实践论”,都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建立了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系。
在美国,A.W.古尔德纳、B.奥尔曼等可以说是构建马 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较为重要的人物。
在德国,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梅林和后起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
6
❖ 随着世界性的革命失败,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在 民主德国转回至对苏联模式的重构;在改革的大潮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日本、波兰、苏联、南 斯拉夫等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学术研究,不同国家的研 究与应用虽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但仅仅是在学术中 蔓延的现代性危机或韦伯所谓的“诸神冲突”理论, 就强有力地持续挑战着历史中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 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原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2b2763e31126edb6f1a10c3.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庄国雄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政治理论课来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当中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和其他的哲学一样,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回答我们当代的各个问题。
当政治要来关注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了政治——甚至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
这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是被异化的。
当政治不再关注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边缘化,被认为是已经过时了的,已经和意识形态化、异化的东西一起被历史抛弃了。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用的一种体系,并不是马克思自己制定的体系,而是我们对它所揭示的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并没有想到要创立自己的哲学的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提到“细心的读者将发现,在我所有的观点中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1936年前苏联在联共(布)党史中,斯大林曾经写过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整理和框架。
前苏联围绕这个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体系。
中国:建国后,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材。
八十年代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有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辩。
我们学习哲学,与其说是接受一种现成的知识,不如说是我们来学习以往的哲学家怎么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菁华1.什么是哲学?所有的哲学理论都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什么是哲学。
庄主:哲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人和外部世界和总体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哲学考察两者之间的总体关系,它关注的不仅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人怎么样去应对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采取怎么样的态度,用怎么样的观点去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涉及到的自然界是一个属人的自然界,而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的和人无关的自然界。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五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五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9025fd4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3.png)
马克思和恩格斯
❖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 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 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 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这不是说只有马克思发现了阶级的存在和阶 级之间的斗争,而且也不是说在阶级斗争掩盖 下,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而是说阶级是理解社会历史的有效单位。
4
❖ 二、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 第一,阶级的经济本质问题。 ❖ 第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由它所决定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机 构中所处的地位问题。 ❖ 第三,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 马克思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结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5
❖ 马克思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论述: ❖ 其一,不能把工人阶级叫作“等级”。 ❖ 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并不总是对‘工人阶 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在对他们那个时代 的革命的法国文学的模仿中,他们往往使用‘无产阶级’的称谓 代替工人阶级。 ❖ 其二,阶级成熟的标志主要在于是否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 ❖ 评价一个阶级是否成熟看什么条件?这要看阶级群体内部的结 合程度和思想认识的认同程度。
7
❖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概念。 ❖ “无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相对概念,“ 资产阶级专政”概念所指称的是代议制民主或议会民主: 民主的议会是在推翻专制主义统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正 相当于资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参与性民主,它不仅是在政治选举 的层面上,而且也是在生产关系的实际基础上产生的。它 既是立法机构也是行政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0c0bd6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2.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发展,包括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规律。
3. 革命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2. 社会形态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3.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无产阶
级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理想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有制。
2.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
3. 国家与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对于理解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fffb373c31b765ce04081435.png)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垄断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的实现形式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扩展的经济动因
垄断资本在世 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界范围的扩展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垄断资本的国际组织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类
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论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势: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哲学概述PPT课件 人教版
![哲学概述PPT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6d924959eef8c75fbfb361.png)
• 唯心主义者歪曲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把主体 的感觉(如贝克莱)、思维(如黑格尔)、意志(如叔本华)看 作是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此外,唯心 主义片面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直至把精神说成是世界的万物 的本源。
------ 哲 学 是 理 论 化 、 系 统 化 的 世 界 观 。
哲学(Philosophy)
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 括自然界、社会 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内的整个世界 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 的世界观。
理论化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
世 界
学
观
专题一 哲学概述
一、什么是哲学?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来说。
-------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坚持的最 一般的原则和方法。如联系、发展、全面与孤 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最一般的观点或总的看法。
关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 “时间先在性”是指事物的存在在时间上先于意识。这是形成唯 物主义观念的认识论基础。
•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说的不 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逻辑在认识事物时的 优先地位。
• “逻辑先在性”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 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导论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导论1》](https://img.taocdn.com/s3/m/dcf437ecf8c75fbfc77db2ee.png)
5、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
(巴黎,98.9. 30—10.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两大发现
1、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 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 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 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 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P1)
第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 展变化。
社会意识是具体、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 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 步而发展进步。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
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 程。 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 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1、 《资本论》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
③ 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直接理论来源: 19世纪初期的三 大空想家: 法 国的圣西门、傅 里叶和英国的欧 文。 B.把社会主义从 空想变成科学: 把社会主义思想 牢牢建立在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 学说的基础之上。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c69073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b.png)
❖ 人们为什么要轻视体力劳动?为什么要夸耀非物质性的东西?
❖ 一个重要的解释是:人们把理论看成高于实践的传统观点跟人们寻 求绝对不变的确定性联系着。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最保险的事情是 理智的活动,据说,理智的活动可以抓住普遍的东西,而所谓普遍的东 西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无法排除的不确定性 。 ❖ 有句老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考虑不 周到的实践行动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实践总会面临危险。我们常常 害怕行动,相反却喜欢想来想去,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样比较稳 妥,不需要顾及意外的后果,总之比较安全。
10
❖ 二、劳动具有异化的性质
❖ 哲学家把理论摆到比实践更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总是觉得 自己优越,这里面有许多社会存在方面的根源,其中主要有这 样几个因素: ❖ 其一,劳动从来就是繁杂、沉重、辛苦、劳累的,自古以来 就受到诅咒,今天也不例外。 ❖ 其二,劳动主要是为了谋生,是被迫去做的;而理智活动则 是跟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人有了自由,那当然就愉快了 。 ❖ 其三,由于实践活动是不愉快的,占据有利地位的剥削阶级 就自然把自己应该承当的劳动转嫁到奴隶和农奴身上,以致 整个社会鄙视这个阶级,因而也鄙视这个阶级所做的工作。
第十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阐明:“共产主 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 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 一、传统认识论定义 ❖ 传统认识论具有发生学性质。
1
知识论是有关“知识与确证性质的研究,特别地,有关(a)知识与 确证的确定特征,(b)实质条件,以及(c)它们的界限的研究”。所 以,用“知识论”取代“认识论”这个词,更能准确地表现当代这 个哲学部门发展的内涵。 ❖ 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感觉和思 想”; 另外一条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 觉到物”。 这样两条认识路线的矛盾,是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论上的表现,也是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的 “看”法。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人民大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PPT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7152d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1.png)
第二节 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
❖ 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一,个人不过是任意性的代名词。 ❖ 黑格尔认为,无论是建设性方面还是摧毁性方面,个人的意志都不
能起重大作用,因为社会本身隐含着的各种非人格性力量决定着 它们自己的命运。 ❖ 黑格尔关于个人的社会历史作用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根据。 ❖ 第一,他是一个逻辑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历史中各种有效的现实 情况和原因乃是非人格的一般性力量,而不是单个的人或事。单 个的人或事至多只是各种社会力量不完备的和部分的具体体现。 ❖ 第二,他的伦理观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社会舞台上的所作所 为和扮演的角色”。
5
❖ 第二,人的活动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这个观点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 ❖ 一方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历史规律的制约,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某个个人或者某个群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 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 另一方面,历史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但是历 史本身没有目的。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反对某种目的 论思维,即反对把人当作历史的工具的思维。
7
思考题
❖ 1.在海德格尔或尼采式的认识论中,存在的秘密将只能在少数英雄 面前展露。所谓“真不是对每个人皆然,而是只对强有力者才真”。 这样一种认识造成今天人们还热心于古希腊城邦式民主。根据历 史唯物主义原理,等级、统治的首要性和海德格尔的领袖原则的理 论基础错在哪里?
❖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是如何打开历史观的新视野的?
第七章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
❖ 人民群众、精英和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关系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对这种关系的观察有两种方式:
导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PT
![导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d2e33d227916888486d735.png)
四重“劳动异化”理论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个体手工业
协作、分工、机器大工业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自由自觉的劳动
被规训、片面化、不堪忍受
•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
自由自觉的本质
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人个人的关系
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关系
马克思的思想正是诞生于 对这一“异化”世界的根源的追问
为什么工人创造了这个世界所有的财富, 却最为贫穷,为什么工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将自 己的价值赋予对象产品,却过着非人的生活? 马克思认为,这一“异化”的根源在于生产资 料的私有制。于是他这一生,都致力于破除私 有制之“永恒存在”的迷信,寻找人类解放的 可能路径。
马克思是谁?
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理论的思想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 路德维希·安德 里德里希·黑格尔 列斯·费尔巴哈
(1770年8月27日-1831 年11月14日)
大卫·李嘉图
(1804年7月28日-18 (1772.04.18-1823.09. 11) 72年9月13日)
Hale Waihona Puke 1848:新的革命即将到来
马克思生平的理论时代与地图
马克思从德国流亡到法国,从法国流亡到英国。其 理论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在理解马克思的 理论时,不能忽视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语境。 德国:四分五裂;封建势力保守;资本主义刚刚起步; 落后于英法;但思想理论超越其时代。 “时序错误” 法国:小农经济;1848年革命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是谁?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6
、
露
凝无ຫໍສະໝຸດ 游氛,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