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和相关统计规则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法律责任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或有其他严重后果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04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总结词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是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的核心挑战之一。
传染病监测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主要是通过医生报告和被动监测系统进 行。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主动监测、实验室检测和信息技术在传染 病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也日益 加强,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传染病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流感高发季节加强了监测力度,通过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合作,及时 发现并控制了疫情的扩散,有效减少了感染人数。
案例二:某地区霍乱疫情的快速处置与报告
总结词
快速响应、准确报告
详细描述
某地区出现霍乱疫情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疫情,同时准确及时地上报疫情信息,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三
总结词
全球协作、信息共享
详细描述
面对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各国加强了监测与国际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取得了较 好的防控效果。
案例四:新冠疫情中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总结词
全面监测、科学应对
详细描述
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加强了对病毒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同时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 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实验室监测方法
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和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和管理。
第四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遵循科学、及时、准确、可靠、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进行事前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六条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必要的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第七条相关人员在执行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时,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要求。
第八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管理由卫生部门负责,具体分工由各级卫生部门确定。
第九条监测报告工作的成果应定期向上级卫生部门进行汇报。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十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职责包括以下方面:1.收集传染病监测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2.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传染病监测趋势和风险评估信息;3.及时上报传染病监测报告;4.协助卫生部门制定传染病监测相关政策和规划;5.向上级卫生部门汇报传染病监测工作情况;6.参与传染病疫情调查和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流程如下:1.收集传染病监测数据,包括疫情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2.对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和归档,并建立数据库;3.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信息;4.撰写传染病监测报告,报送卫生部门;5.对报告进行初审和复审,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6.传染病监测工作的成果进行反馈和汇报。
第四章质量控制第十二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的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2.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数据分析方法应科学合理;4.传染病监测报告应确保信息准确、及时;5.合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第十三条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死亡监测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死亡监测管理制度疫情发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尤其是传染病疫情更是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监测体系和管理制度。
本报告将针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死亡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传染病疫情报告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及时准确地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因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疫情报告体系,要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相关部门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同时,还需要对疫情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具体而言,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患病人数: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等。
2. 疾病类型: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
3. 疫情蔓延情况:时间、地点、范围等。
4. 防控措施:当前已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未来的计划。
5. 其他相关信息。
在疫情报告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且要建立起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死亡监测管理制度在传染病疫情中,死亡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死亡情况,对于评估疫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及为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都非常关键。
死亡监测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对象:包括所有死亡病例,特别是因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病例。
2. 监测内容:包括死亡原因、确诊情况、死亡时间、年龄性别等。
3. 监测流程: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死亡监测流程,包括监测点、监测方法、监测人员等。
4. 报告和应对:对监测到的死亡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5.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监测到的死亡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趋势。
在死亡监测管理制度中,需要建立起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确保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同时,还要做好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死亡监测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结语总之,传染病疫情报告和死亡监测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
、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初筛阳性的HIV进行“阳性检测”报告。
• 发病日期:
– 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 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
– 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35
15岁以上病例乙肝、丙肝等不要求报告病原携带者
36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诊断日期:必须填写诊断时点,精确到小时
– 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卫生室名称。
乡(镇)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网络直报。对没有条件
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报告将传染病报告
卡报告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直报。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网络直报。
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的医疗卫生
机构均应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
报告卡,有条件的可与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报省
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审核和
浏览
– 由报告医院所在县区疾控中心审核
– 审核方式
» 对新报告卡片逐张逐项审核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病例类型要求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 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报告时限
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 行报告的有(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
提醒: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时应高度关注!!如 手足口病、麻疹等。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 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 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 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寄送出 传染病报告卡。
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
•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950年以来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Year
监测网络
卫生部 省、市卫生厅/局
地市卫生局 县区卫生局
行政管理
中国 CDC 省市 CDCs
地市 CDCs 县区 CDCs 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
技术指导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定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定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相关规定,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第一章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第二章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定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定一、总则为了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传播趋势,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信息报告的范围1.传染病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并汇总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2.传染病疫情报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传染病的疫情情况。
3.传染病监测报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进行传染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三、信息报告的内容1.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2)患者的病情情况,包括症状、就诊医院、确诊时间等。
(3)患者的接触史,包括是否与其他传染病病例有接触等。
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各类传染病的疫情统计数据,包括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趋势分析。
(3)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效果评估。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各类传染病的监测数据,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等。
(2)传染病的变异情况和感染源分析。
(3)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和预测分析。
四、信息报告的时间要求1.传染病病例报告应当自发现之日起24小时内报告。
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根据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定期报告。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定期报告。
五、信息报告的方式2.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当以书面形式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3.传染病监测报告应当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平台等方式报送至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六、信息报告的保密1.传染病信息报告涉及个体的隐私问题,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性。
2.传染病信息报告仅用于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七、信息报告的监督和管理1.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信息。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1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9、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10、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1、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12、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3、垃圾置塑料袋内,送定点站处理。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21、幼儿园成立创安领导小组,未保领导小组及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及护校队。
安全工作层层负责、落实到人。
2、及时传达、宣传和学习上级领导有关安全文件,提高老师的安全教育及管理意识。
3、定期对全园教职工进行消防讲座等培训。
4、建立和执行房屋、设备、消防、防盗交通等各项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建立执行食品、药物的管理制度。
并落实安全工作每日巡查制度。
5、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卡制度,加强门卫管理,平时要关好门,对来访者进行询问登记,严防幼儿走失。
6、食堂定点采购,并实行查证制度,四十八小时留样制度。
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为了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要求,本医院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的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确保传染病的及时报告和及时控制,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相关部门及人员,包括医务科、感染控制科、护理部、实验室等。
四、报告内容和要求1.对于报告病例的类别和报告的时间要求,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程序和要求1.一旦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出现,负责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临床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在收到报告后要立即确认和核实,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上报给医关科和感染控制科。
3.医关科和感染控制科负责对报告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按要求上报给上级卫生主管部门。
4.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收到报告后,要及时派出工作人员进行卫生调查和控制工作,确保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六、报告的技术支持和设备要求1.为了确保传染病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院应配备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相关软硬件设备。
2.医定义务承担维护和更新相关设备的责任,确保其正常运行。
3.医关科和感染控制科应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报告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
七、违规处理1.对于不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病例的医务人员和科室负责人,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2.对于故意隐瞒、虚报、误报传染病病例的行为,医院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全面理解和执行本制度,确保传染病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2.医院将建立定期检查和指导制度,对各科室和相关人员的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3.医院将定期召开会议,对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九、附则1.本制度由医务科、感染控制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解释和修订。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法定传染病报告及管理
医学ppt
2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原则上梅毒只报告一次,如时间超过2年,既往有RPR转 阴记录,如今RPR(+),TPPA+的要报告。
如RPR弱阳性+TPPA弱阳性可不报告。 RPR弱阳性(1:2以下),TPPA阳性病例:(1)70岁以
上老人不报告,(2)70岁以下人群须报告。 RPR阳性(1:4以上)TPPA弱阳性,暂不报告,三周后复
1、在门诊日志登记并详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不 能缺项)。
2、由院感科医生上门收取并进行网络直报。电话 :2189892
3、有重大传染病(甲类、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突 发性事件需经过上级医生、科室主任共同会诊后 ,请院内专家组共同会诊后报院感科。
4、疑似病例的要报告订正报告卡。 5、其它辅助科室(检验、放射、特检等科室)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3年11月1日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 2014年1月1日起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 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责任报告人
淋病报告的说明
淋病报告必须是初诊新发现病例,复诊、复发病例 不报告;
淋病报告必须是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 查依据。
-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涂片镜检或培养 -女性患者、有合并感染患者及沁尿生殖器外的淋病,
患者应做淋球菌培养; 实验室的诊断依据为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不包括细胞外病例;实验室诊断没有弱阳性报告;
法定传染病报告及管理X来自XXXX区人民医院 XXX1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应急状态疫情监测与报告
• 应急状态下,及时发现传染病,特别是早期发现 聚集性病例,对及时控制疫情十分重要。因此, 需要提高监测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加 强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及传染病趋势分析工作。
• 启动传染病监测日报或周报工作,无论政府还是 卫生行政部门都需要在第一时间掌握传染病发病 情况,编发日报或者周报时,传染病统计数据, 按照报告日期 (即最终审核日期)条件进行统计, 不能使用个案数据进行统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 统个案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是静态数据, 不宜作为统计报告数据。
专题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传染病发病特点, 揭示传染病发病趋势,尤其是早期发现聚集性 病例,需要对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专题分析, 数据来源应为个案数据,注意正确使用统计条 件:审核日期和现住址,不宜按照报告地区发 病日期的条件进行数据收集。
传染病监测报告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 制度不健全; ▪ 传染病登记工作比较薄弱,普通存在门诊日志、出
•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 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 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 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 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 散。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 一个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发现病例 (个案或爆发)、传染病登记、确诊病例(流调或 实验室)、报告(早期预警或常规报告)、对疫情 信息的分析及解释、信息反馈、评价防控措施。
▪ 基本要求是应该将监测数据在第一时间被报至国家; 每日观察与报告异常事件;各级CDC 开展监测、调
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条例
传染病报告及管理条例
为加强对传染病的实时监测和及时控制,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总则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必须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处置、预防和控制工作。
第二章传染病监测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传染病监测机制,明确传染病监测的范围、内容和标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
第三章报告和处置
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单位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
患者,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报告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传染病报告后,应当组织对患者的
诊治、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并进行信息报告和发布。
第四章预防和控制
当地政府应当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卫生监管,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和卫生惯,切实保障公民的生
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五章罚则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不报告或者延迟报告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的;
(二)未采取隔离或者治疗等措施,致使传染病继续传播的;
(三)隐瞒传染病流行情况或者发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
第六章附则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同时废止过去制定的有关传染病报
告和控制的规定。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控制规范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控制规范一、引言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控制规范旨在确保传染病的准确报告和及时控制,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涉及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控制的机构和个人。
二、传染病管理1. 传染病分类与诊断1.1 传染病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分类进行诊断和报告。
1.2 传染病的诊断应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综合方法。
1.3 传染病的诊断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
2. 传染病报告2.1 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报告制度,确保传染病的及时报告。
2.2 传染病报告应包括病例基本信息、诊断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等内容。
2.3 传染病报告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统计和分析。
3. 传染病监测3.1 传染病监测应包括定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监测等内容。
3.2 传染病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发布。
4. 传染病防控4.1 传染病防控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进行。
4.2 传染病防控措施包括隔离、消毒、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等。
4.3 传染病防控应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确保协同作战和资源共享。
三、疫情报告控制1. 疫情报告1.1 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基本信息、疫情动态和防控措施等内容。
1.2 疫情报告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统计和分析。
1.3 疫情报告应及时发布给公众和相关部门,保持信息透明和公开。
2. 疫情调查2.1 疫情调查应包括病例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等内容。
2.2 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发布。
3. 疫情预警3.1 疫情预警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评估疫情风险。
3.2 疫情预警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数据分析和发布。
4. 疫情应急响应4.1 疫情应急响应应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进行。
4.2 疫情应急响应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和调配应急资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网络
国家卫生计生委 省、市卫计委
地市卫计委 县区卫计委/局
行政管理
中国 CDC 省市 CDCs 地市 CDCs 县区 CDCs 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室
技术指导
医学研究院、中医研究院
省级医疗机构 地市级医疗机构 县区级医疗机构
技术协作
监测数据报告方式
1950-1985
县为基础的月报, 邮寄报表
1985-2003
1. 组织机构职责
❖ 卫生监督机构
配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对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情 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职责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 查处。
1. 组织机构职责
❖ 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 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 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 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 • 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
的审核;
• 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 病信息的网络直报;(代报)
• 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 行网络报告。(指导代报)
1. 组织机构职责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 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 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 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 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 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现行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 规范性文件
▪ 卫计委文件
•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
的通知(卫办疾控函〔2009〕391号)——对常规工 作的一次梳理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 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国卫疾控发〔2013〕28号)
▪ 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 等制度。
▪ 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
二级以下——至少配备1名 ▪ 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
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
1. 组织机构职责
县为基础的月报, 电子文档
2004-
覆盖39种传染病、以互
联网为基础的实时报告
2003年SARS疫情以后,中国政府 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利 用现代通信手段,在全国建立统一、 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 形成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
网络直报数据报告方式
中国CDC 数据中心
医疗机构
疾病诊断
……
手工或电子填卡
防保审核
网络直报或数据交换
现行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 法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 法规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2006年8月22日修订)
▪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 ▪ 国家CDC文件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1. 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的原则: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
1. 组织机构职责
❖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 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条件。
▪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 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 工作监督检查。
▪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 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 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 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 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 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1. 组织机构职责
❖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 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 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 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 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 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 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 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疾病防控制机构开展传 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 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 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 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和相关 统计规则
培训提纲
❖了解传染病监测基本概念 ❖熟悉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 ❖熟练掌握报告卡填报、审核技术关键点 ❖了解传染病报告质量统计规则
❖第一部分 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法律法规
❖ 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
▪ 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 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 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 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 的传染病疫情。
▪ 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1. 组织机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