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PPT第十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4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42张PPT)

斯大林
1878年(一说1879年)-1953年
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1917年参加组织领 导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俄共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领导苏联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领导苏联人民 进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取得胜 利。著有《斯大林全集》。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1927年底-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解决粮食问题(目的)。
2、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农业集体化运动 3、措施:(1)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3)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苏联国歌 —《牢不可破的联盟》
发展历程:沙俄(1547—1917) 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 俄罗斯(1991—至今)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与世长辞,终年54岁。23日下午, 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 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列宁的逝世对 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 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进入斯大林时代。
从以上材料归纳出经历了一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的苏维埃俄国存在什
么问题? 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马克思对社会的理想预设 :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
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1921年的现实是:苏维埃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无法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8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8张)
3、评价:
(1)积极: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 声誉。
(2)消极: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启示(教训)
是由苏俄的国情决定,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也 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了解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 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是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 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 联共产党执政。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 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1991年12 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 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 解体。
全称“沙皇俄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917年3月止
全称“苏维埃俄国” 1917年11月~1922年底止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底~1991年底止
1991年底—至今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 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新经济政策
损害了人民利益,不利于经 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
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 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 探索。
一、俄国新经济政策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承认市场 1918-1921年
存 在 商 品 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相结合 货币关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优秀PPT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优秀PPT

C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4.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
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
响是( )
新经济政策
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内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 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 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
1925年,谷物的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 工业产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战前的 80%。国内商品流转额大约是战前的70%。
占世界工电力业生1产5 的1比0 重,7 由沙4 皇3时代2的2.6%上
升到193煤钢7年的165 3.7%65 。
4 5
3 4
4 3
3 3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 冲锋枪, 共生产六 百万枝
◘ 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社 会
追随“理想”
主 义
面对现实

路 回归“理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8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 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 动制
史料研读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
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
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 方式”
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材料说明新经济 D 政策实施的目的是( A. 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 B.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 挽救政权不稳的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题干信息“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 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可知,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是挽救政权不 稳的危机.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 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 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故选D。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 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 机厂
1937年苏联工业 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积极: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消极: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
完成的,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
本课小结
苏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
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探索精
神是值得每个国家学习的。同时,我们作 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从中吸取教训,借鉴 经验,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3张PPT)

工业化建设
——优先发展重工业
Why?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
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
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 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
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背景: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1928——1937年,苏联通过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欧一世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辩证看待苏联 工业化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评价:
(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冶了金苏工维埃厂政建权设。工地
(3)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苏联的工业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成立苏联
时间:1922年12月
国旗
国徽
国歌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牢盟不可破的联盟》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国外:帝国 主义干涉
联合起来
国内:反革命 叛乱
三年国内战争 (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收集制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统一分配
一.新经济政策【列宁】
材料一 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 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 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1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在政策
新经济政策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 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农业
工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商业 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形成 的标志、特征。
1
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特征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小组探讨:我们该如
何评价斯大林。
(畅所欲言)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 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 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 斯大林不是在所有问题上,而是在一些问题 上犯了错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 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知识拓展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 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⑤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苏联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 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斯大林 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 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 弊端:轻工业与重 体系,即吧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 工业发展不平衡 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 备的国家。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3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35张PPT)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国防力量大大增强。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 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 -41冲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 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 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2
背景: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 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 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 适应工业化需要。 措施: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农业在生 产技术生产方式上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 加大。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 发展?
相关史事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忽视民主法制 思想集控、 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各方面的表现。
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一.经济 “巨无霸 1.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战时的资本积累
(2).政府有效的财经政策
(3).科技的促进
2.经济的特点 (1).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2).建立在对第三世界的不公正 掠夺基础上.
二.“世界警察”
1.原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目的:按自己的意志建立和维 持国际秩序
(1)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 主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苏联 (2)标志着美苏冷战政策开始的事 件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3)马歇尔计划是希望通过 ( ) 手段控制西欧。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 外交 (4)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B.美国插手越南战争 C.美国插手朝鲜战争 D.北约与华约组织的建立
(5)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开
始破裂,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苏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 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 苏联希望在世界事务重发挥更 大影响 D.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6)下列分裂现象与美国无关 的是 A. 一中一台 B. 南北朝鲜 C. 东德西德 D. 印巴分治
3、什么是“冷战”政策?简
(3)二战后,美国试图充当“世界 警察”,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这一意 图的是 A.插手朝鲜战争 B.对巴拿马实施突袭 C.参加在索马里的“人道主义” 援助行动 D.出兵阿富汗
(4)爵士乐源于 音乐。 A.美国黑人 B. 美国白人 C.欧洲 D.东方 (5)彩色电影出现于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末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三.现代世界音乐,电影的典型代表
1.从爵士乐到摇滚
2.HOOLLYWOOD------ 好莱坞
(1)二战后,唯一一个不仅没有衰 弱,反而更为强大的西方大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 因是 A.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 主义的自我调节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 C.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战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 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