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鉴赏基础知识
“火、钢、水的艺术”之顶级日本刀
![“火、钢、水的艺术”之顶级日本刀](https://img.taocdn.com/s3/m/b0af3e3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7.png)
“火、钢、水的艺术”之顶级日本刀在远离了战场厮杀的现代,日本刀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很少有人能道出一把刀的独特之处。
正宗的日本刀在制法上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总体来说需要经过选钢、冶炼、锻造、刀工制刃、淬火、研磨之后,由刀工配白木柄鞘以保存刀刃待售之用,而刀柄、鞘、镡等刀装为另一行当,由专门的金工(锷工)装饰,且各有名师。
日本历史上的刀工各有派系,还有的是幕府、大名的专属工匠。
详细步骤如下:选材和炼钢日本刀的原材料,被称作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
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
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100℃,远不能达到摄氏1500度的纯铁熔点,虽说含有杂质的矿石熔点要比纯铁低不少,但在这么低的温度下,铁矿石依然是很难完全融化的。
因此当时的日本刀匠为了获取理想的材料并炼去其中的杂质,在冶炼原材料上使用了表面积远大于大块矿石的砂铁,以求能更好地融化矿石,但同时炼制的时间也变得相当长,常常需要三天三夜甚至七天的不间断熔炼。
这种砂铁本身的纯度很高,碳的含量非常低。
然后砂铁在形成钢的时候,得做一个炉,那个炉得选择很干燥的地方,那个炉的构造也十分复杂,如何通风、如何保温都很讲究。
花很多时间做好一个炉之后要不断地用炭来烧,一定要低温精炼,低温才能做到最纯净的效果。
把砂铁放到炭上面,然后又放一层炭,然后又放一层砂铁,层层重叠,在不同的火候和温度下烧好几天,最起码连续三天三夜,之后在第四天早上会拆掉冶炼炉,在炉子里面露出一块冒着气泡看似熔岩的物体(耗费材料26吨铁矿和木炭),此时“玉钢”冶炼师必须选择哪些部位可以送到刀匠那里去做刀。
主持烧这个炉的人,完全靠的是个人的感觉、传统的经验。
如果判断有失误,玉钢就会有杂质,纯度就不会那么高,所以这一直是日本很绝的工艺锻造这是日本刀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即制刀的第一步。
即是指刀匠师将钢料加热至赤红而进行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使钢料得以延展。
日本传统武器-日本刀知识、太刀、日本太刀、打刀、肋差、长刀
![日本传统武器-日本刀知识、太刀、日本太刀、打刀、肋差、长刀](https://img.taocdn.com/s3/m/6e02ec363169a4517723a37e.png)
日本传统武器--日本刀知识日本刀为何在全世界都受追捧呢?回答是日本刀确实做工精良,且很有艺术价值。
日本刀源于中国的唐样大刀,在此基础上改进、演变。
中国人同样喜欢日本刀,明朝时期日本向中国出口最大宗产品就是日本刀,中国当时的进口量很大。
下面介绍下日本刀的基本形制。
日本刀的形制日本刀 / 武士刀在十世纪以前,上古时期的日本“刀”一般都是直刃且双刃的“剑”。
因此类似天丛云剣(草薙剣)、十拳剑这类的剑就算是有,也都是直刃双刃的。
十世纪后,唐刀技术传入日本,在日本本土化后产生了现在形式上的日本刀。
平安时期日本的刀型还相对直一些,现在四天王寺里藏着两把平安时期的刀,都是单刃直刀。
鹿岛神宫藏的直刀太刀正也作平成二十九年春太在古文里可以通大,当然太刀也可以理解为大刀了。
只是这种大也是幅度很大的,因为太刀里面分类也相当得多。
一般来说的太刀是指刃长60厘米以上90厘米以下的太刀,而又和打刀形状不同。
另外刀反(刀身弯曲)较大的都可以称作太刀,太刀在日本镰仓到室町时代(12~15世纪末)十分流行。
阵太刀重要刀剑延寿一般来说是仪仗和装饰用的刀,刀柄和刀鞘上有绳节装饰,而且刀鞘一般外裹皮革,有时候还会笼上金而且刀柄出弯曲度很高的一般都是阵太刀。
御太刀备前长船贺光基本上和阵太刀一样,不过装饰会更多,仪式性也会更高,而且在刀柄的地方不会缠上结绳,刀镡的比较厚。
大太刀大太刀又叫野太刀,记载上一般把刀刃长90厘米以上的太刀叫做野太刀,而把刀刃长150厘米以上的大太刀相比普遍在历史上比较矮小瘦弱的日本人来说,这绝对是有如欧洲大剑一样的重兵器。
传说中在日本有九州军神和雷神之称的立花道雪的雷切,应该就是野太刀或者是大太刀,因为立花道雪的女婿(也是养子)立花宗茂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景流剑术,用的都是野太刀。
除了景流的刀以外,其他的大太刀则多为装饰,因为太大了实在是挥不动。
小太刀秀景由损坏的太刀改造而来,刀身在60公分以下,刀刃相对直一些的,叫小太刀。
日本刀基础连载(三)刀茎(前篇)
![日本刀基础连载(三)刀茎(前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7eec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a.png)
日本刀基础连载(三)刀茎(前篇)日本刀的刀茎就是平时插在刀柄里面的部分,刀茎上一般会錾刻有记录着刀工的名字、制作的年月日等一系列信息,是鉴赏日本刀时的一个重要参考部分,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日本刀刀茎的一些形状种类。
什么是刀茎“茎”指的是指的是日本刀握持的部分,得名于日语“放置在刀柄中”,日本刀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刀茎和被称为“上身”的刀刃部分这两块。
除了被称为刀茎,还可以称他为“中心”、“柄心”、“忠”。
此外,为了防止日本刀在使用中折断,刀茎是采用较软的“芯铁”制作的,随着时间会一点点产生锈蚀,而锈产生的部位、锈色、锈量这些要素是与刀铭一样重要的鉴定要素。
日本刀刀茎的特征刀茎是整把刀最能体现日本刀制作时代、流派、以及刀工的部分之一,这是因为刀茎的加工工序是整把刀制作流程的首尾部分,刀工在观察完整把刀之后,把全身心的精力注入到了刀茎的加工上。
刀茎在加工流程中有一步独特的“仕上”,被称为“茎仕立”,为了防止刀茎从刀柄中松动滑落,刀工便会用锉刀在刀茎上锉出一道道锉痕以增大摩擦力,这种整齐的锉痕就被称为“鑢目”,并钻开一个固定用的目钉孔。
除此之外,一般刀茎的长度与刀柄的长度差异不会太大,这是因为如果刀茎过短或是刀柄过长的话,在劈砍斩切中刀柄可能会折断。
此外,日本刀的刀茎上常常带有铭刻,铭刻的内容主要制作这把刀的刀工名字,制作这把刀的时间等信息。
太刀的“佩表”(指的是刃向下佩戴在腰间,刀身向外展示的一侧)和打刀、胁差的“差表”(指的是刃向上插在腰间,刀身向外展示的一侧)决定了一把刀的表里。
根据公元701年(大宝元年)颁布的《大宝律令》,日本刀的制作者(也就是刀工)必须把刀工铭刻在刀茎上。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刀工也会把自己的住所、俗名也錾刻在刀茎上。
虽然《大宝律令》明文规定了刀剑要有铭刻,但也有一些情况使得日本刀有“无铭刀”的产生,那就是以下几种:1、制作完成时本身是有刀铭的,但在之后磨上截断了一部分刀茎导致无铭。
日本刀赏鉴入门
![日本刀赏鉴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31cf8e97dd88d0d233d46a2d.png)
日本刀之美,即使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通常来说,外装的各种饰物与日本刀本身是脱离的,仅仅是为了装饰刀身。也因此,有了刃文和地肌的变化。映、足、丁子乱等等之类的技法都是基于实用目的之上而赋予的合理修饰。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不折不弯且能进行良好的斩劈为目标制作的,这都是历代刀匠配合当时的战斗方法而苦心孤诣制作的结果。而那些不实用的作品,则逐渐被认为是庸俗的。
加州家永,大石家永,包守,治光,道印,包吉,包长,包贞,次郎九郎佑定,新十郎佑定,彦左卫门尉佑定,与三左卫门尉佑定,助广,宽近,广次,广正,广实,长盛,永光,法光,包清,延次,信长,教永,续吉,国宗,康春,康国,泰吉,正清,藤正,长船在光,在光,定家,清光,清左,幸光,镇元,贯光,初代/三代纲广,纲宗,彦兵卫忠光,九郎左卫门忠光,修理亮忠光,经家,忠贞,贺光,初代义助,兼延,兼明,初代兼定,吉则,吉次
上作
国虎,国包,国武,初代国康,国正,国辉,初/二代国清,国幸,三郎兵卫尉国重,市蔵国重,国平,初/二代国助,初/二代一峰,治国,卜传,岁长,胜国,初代包吉,左包保,右包保,包贞,兼若,兼法,兼重,加卜,吉家,吉包,吉武,埋忠吉信,肥前吉信,吉国,吉政,初代吉房,肥前吉贞,信国吉贞,丹波守初/二代吉道,大坂丹波初代吉道,伏见吉道,大和守初代吉道,吉广,赖贞,大道,土佐守忠吉,近江大じょう忠吉,近江守忠吉,信浓初代忠国,播磨大じょう忠国,忠清,忠重,为家,宗荣,纲广,常光,初代继平,陈直,初/二代信高,飞弹守氏房,备后守氏房,备前守氏房,长纲,长宗,长国,三善初代长道,初代安伦,初代安国,二/三代康继,正庆,初代正则,伊豆守正房,正房,河内大じょう正广,河内守正广,二代法城寺正弘,清平,真了,兼植,兼中,上野大じょう祐定,七兵卫祐定,守次,久道,盛国,弘幸,繁昌,贞次,贞则,贞国,初代伊贺守金道,初代和泉守金道,来金道,清光,初代出羽大じょう行广,光平,二代南纪重国,重义,在吉,辉广,是次,初代是一,初代三善政长,美浓守政常,二代相模守政常
详细介绍一下日本刀的相关知识
![详细介绍一下日本刀的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62eb9046edb6f1aff001f37.png)
1. 传承
日本刀源自中国传来的“直刀”,也就是刀刃和刀背都是笔直的原始形态的刀,时间是公元5世纪前,即中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刀和剑区别仅仅在于单刃和双刃的区别,而“青龙堰月”这种刀,以那时的锻造技术恐怕还难以制造。
由刀尾到刀尖,称呼是:刀茎,栋区,刃区,帽子(刀尖端类似四分之一圆的部分),刃先。
刀有两个重要的“尺寸”,就是“长”和“反”。长是指从刀锷到刀尖的直线长度,而反是指刀身中各点与这条直线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制刀年代不同,对于刀身的审美就有一定区别,因此“长”和“反”可作为判断刀年份的重要依据。
虽然科技进步,但直到现在这种制钢方法却仅仅在鼓风机上进行了改进。由于不适于大规模生产,因此很多地方都已经废弃了这种制钢法。仅仅在日立金属还保留了这种做法,产品也仅供制刀工匠使用。
4.2 备料
玉钢制成后,要经过反复的熔化煅烧,进一步提纯。同时,Zuku材料里也要分为心金、侧金和栋金,通过不同的煅烧法来调整碳含量,来实现不同的“弹性”和“刚性”。
现代刀可分为两种:真刀 和 模造刀。真刀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方法制造出的日本刀,性能与古代刀剑的区别不大,但制造周期长(几年时间),且售价昂贵(几万-几十万人民币)。如果是“人间国宝”级的刀匠造的刀,这些刀受到法律保护,是无法运出日本的。
而为了收藏等等目的,一些工厂使用铸造的方法来造刀,就是所谓“模造刀”。这种刀具有历史名刀的外形,外观可以乱真,售价便宜(几百-几千人民币),但基本没有砍杀效果,而且无法打磨。
4.6.3 精加工
精加工的目的在于两方面:美学和实用。实用方面的精加工在于不破坏刀身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将刀身的多余部分去掉,减轻刀身的重量。而美学则是根据时代不同,用不同的研磨手段来加工刀刃和刀侧,使之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度,增加视觉的美感。
日本刀鉴赏入门: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
![日本刀鉴赏入门: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0c75a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9.png)
日本刀鉴赏入门:日本刀装具及名称简介日本刀的鉴赏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庞大得有点吓人的体系,几乎所有与刀相关的东西,都形成了一套可以独立评判与鉴赏的标准和体系。
譬如日本刀的配件和外装,看着好象不起眼,但实际却是个极复杂的体系,且有相当部分配件是独立的收藏门类。
像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就经常举行日本刀镡的拍卖专场,一块不起眼的铁镡,身价几万美元是很常见的事,而有些收藏家拥有的刀镡数量,甚至以万计。
因此真正热衷于收藏和研究日本刀的人,几乎没谁敢说出诸如“我都知道”这样的话,所谓看得越多胆子越小,就是如此了。
侍魂:霸王丸下面,我将对日本刀的外装和配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几乎这里提到的每一样东西,如果真的深入下去,大约都足够单独写一本书甚至是一套书出来,那才能叫介绍清楚,而且还不能说是完全介绍完毕了。
所以,我只能,也只敢说是简介,而且真的是简得不能再简的介绍。
侍魂:柳生十兵卫“拵”(Koshirae)和“白鞘”(Shirasaya):“拵”一般来说是指刀身与刀柄、刀鞘等刀装具装配完毕的形态,但按照装配方式不同,还可以细分为“拵”和“白鞘”(Shirasaya)两种。
通常而言,日本刀的刀鞘和手柄都是木制品,包括白鞘,一般都使用朴木。
但是也有一部份刀剑的全部装具都用金属制作,譬如用铁、“山铜”(Yamagane——粗质的铜)、“素铜”(Suaka——淡红色的纯铜)、“赤铜”(Shiakudou——黑紫色的金铜合金)、“四分一”(Shibuichi——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份为银的铜合金,呈灰绿色)等。
图:饰有德川家纹图案的银制刀装短刀,刀由名匠米泽住赤间纲信制作,应该是与德川家族有关的传世品(华诺美术刀剑提供)。
事实上,“拵”也分为很多种。
以刀(日本刀分类里,如无特指,刀一般是指刃长两尺以上的刀)为例,从刀的形制分,至少有“太刀拵”和“打刀拵”两种。
在这两种之下,按“拵”的形式又可再分为多个品种,如“太刀拵”中有“饰太刀拵”“兵库锁太刀拵”等,“打刀拵”里有“突兵拵”等等,其具体形式异常繁复,不能尽数。
日本武士刀的鉴别
![日本武士刀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fc6f36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e.png)
日本武士刀的鉴别看过海贼王,银魂,犬夜叉等等动漫的朋友是不是对日本刀情有独钟呢?帅气的居合斩你是不是也想玩上一手呢?那你知道怎么鉴别日本刀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武士刀的鉴别,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武士刀的鉴别1.看刃,一次抛光成型。
2。
刃文,不同的刀有不同的刃文。
(网上有各种刀对应的刃文图片)3。
整刀的弧度,刃会有一些弧度。
4。
刃吹毛利段5.血槽,会与刀背线平行,且深为单血槽,浅的话双血槽6。
挡板有专利证7。
把的绑绳,不会有出线头的,且一次成型..8。
鞘不会有掉漆的状况知识拓展:中国唐刀与日本武士刀的区分与鉴别中国唐刀与日本武士刀的区分与鉴别后世统称的唐刀有四种,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横刀,最初传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发展到后来逐渐被日本人变为了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而现在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刀形。
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大刀” 横刀,为双手刀,汉朝的环首刀” 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研制的去掉了汉朝罕见的刀柄尾部的环,并延长了短柄改为可以双手使用的长柄,使其变为可以双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长直刀,基本形状和现在日本刀” 很象,但唐朝横刀的刀身及刀锋基本上都是直的不像现在罕见的日本刀” 带着弧度的弯曲着的唐朝横刀的形状为直刀形状。
可以说现在日本刀” 形状总体上就是完全剽窃中国的唐朝的横刀” 样式,虽然这对于喜欢标榜“ 日本刀” 攻击力的日本人来说是种难堪,但是这的确就是真实的历史。
横刀的锻造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极为先进的锻造进去的刀锋锐无比,而且步骑两用,制造横刀的技术后来被日本学去,成绩了日本刀后世的声名。
简单来说唐刀是直刃其他刀都是带弧度的这是最大的区别,而唐代晚期的一些唐刀也是有弧度的。
日本刀直系血缘是唐刀,优点是锋利硬度高,缺点是利息高昂且不可修复。
唐朝很多节度使就差点当唐刀弄到破产,唐之后就逐渐淘汰了。
也就适合战争规模小的日本使用,而且别让电影误导,似乎日本兵人手一刀似的其实只有武士阶层才装备得起。
日本刀基础连载(十六)——铠通
![日本刀基础连载(十六)——铠通](https://img.taocdn.com/s3/m/cfb616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1.png)
日本刀基础连载(十六)——铠通“铠通”是短刃刀剑中的“短刀”的一种,是武士穿着甲胄战斗的时代使用的辅助武器之一。
现存数量并不多,但不少人都知道它的名字,因为在游戏等虚构作品中,它作为暗杀时使用的“暗器”非常受欢迎。
在介绍铠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来介绍一下著名的铠通。
铠通的特征与使用用途所谓“铠通”,也称为“马手差”,是指与穿着甲胄的对方战斗时使用的短刀。
甲胄很坚固,虽然不能用刀砍,但是存在弱点。
弱点就是位于关节部的间隙。
铠通便是为了刺向这个弱点部位而制作的。
为了反握使用,刃长在手到肘的长度,大约9寸5分(约28.8㎝厘米)以下。
另外,进攻城堡的时候,可以利用其坚固性插在石墙之间,作为攀登的支撑点使用。
另外,铠通在与对方近身搏斗时,刀有可能脱落,或被对方夺走,因此在佩在腰上时,与普通刀不同,刀柄向后,鞘尾向前佩戴在腰间。
铠通的拵现存的铠通拵,大部分都是和一般的短刀一样的合口拵(没有刀镡的拵)。
因为前提是插在右腰,只用右手拔出,所以栗形(栗形:位于鞘上、用于穿过下绪的部位)或返角(鞘上用以扣在腰带上的零件)的位置是“差里”,返角头也是朝向刀铛处。
返角头与通常相反的理由,是为了防止只用右手拔出铠甲通时连鞘一起脱落。
通过在返角缠绕下绪,在铛上开设的孔,使下绪穿过其中,防止了鞘的脱落。
著名的铠通短刀铭吉光(名物厚藤四郎)短刀铭吉光是因俗称“厚藤四郎”而闻名的《享保名物帐》所载的短刀。
本刀是刀工《藤四郎吉光》的作品中最厚的一振,是典型铠通造短刀。
最初是足利将军家所有的,后来经过“丰臣秀吉”的家臣“一柳直末、战国武将“黑田孝高(黑田官兵卫)”等各种各样的人,最终传到了德川将军家。
现在由东京都台东区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著名的铠通铠通銘長運斎綱俊天保七年八月日《铠通铭长运斋纲俊天保七年八月日》是由江户时代活动的刀工“长运斋纲俊”制作的铠通。
本刀的特征除了有较深的反,还有只有刀尖部分为双刃的“切先两刃造”。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3cf28e7e941ea76e58fa0494.png)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第一本,《刀剑要览》饭村嘉章编著饭村嘉章也是《有铭古刀大鉴》《新刀大鉴》、《新新刀大鉴》的著者。
这本书是不少刀友推崇的入门书籍。
此书小巧又厚实,有700多页内容,包括著名刀工的刀价、年代、作风参考列表,著名刀剣铭字照片一览,各时期刀工位列、业物位列,古刀新刀的国别系统与当同然(相似作风传承),日本刀基本概念、原理、特征种种类别,诸项工作,刀装分类,镡与金工一览,大名与武将家纹一览等等,几乎涵盖了初入门者需要了解、查询的方方面面,在日本也是相当热门的入门书与工具书。
第二本《日本刀的鉴定与鉴赏》常石英明常石英明的这本书内容相当不错,很适合作为了解日本刀的流派作风与鉴赏方面的入门书。
虽然是1967年出版的旧书,但内容之丰富,特别是条理线索之清晰有序,在关于日本刀的书中都算非常出色,常石英明本身虽然不以研究出名,但对于资料的整理归纳确实有一套。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日本刀的历史时代划分,日本刀的种种基础概念诸如外形、地肌、刃文动态等等,刀剣鉴定的各个入手点讲解,然后是古刀与新刀(包括新新刀)按照地域国别分类的典型刀工讲解,最后是日本刀的鉴赏要点,伪物的典型特征讲解,国宝刀剣与古来名刀的目录,以及日本刀的一些相关法规等等。
第三《日本刀的研究与鉴定》·古刀编与新刀编这一套是两本书,也是常石英明的编著。
非常好、详细、具体的日本刀各传流派与典型刀工的介绍资料,文中配以大量的插图予以辅助说明,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虽然算是入门书,但值得长期翻阅,前面说过,常石英明对资料的归纳整理相当出色,这两本书在刀工特征流派作风方面,也可以作为工具书来查阅。
1977年出的书,在旧书市场上不算常见,特别是成套的更加少。
总之是强烈推荐的一套书。
第四日本刀的鉴赏基础知识这本书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刀剑课课长,刀剑研究家小笠原信夫在1999年编撰,由至文堂出版的入门日本刀书。
(小笠原信夫写过不少入门书,比如袖珍本小册子《刀剑》,还有《日本刀的历史与鉴赏》,美术刊物《日本的美术》中的刀拵、大和与美浓、新刀等3期,他在刀装具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广泛,有《爱镡百趣》、《小柄百选》、小册子《镡》等,不过能够代表其学术地位的应该还是1973年的《长曾弥虎彻新考》和1998年的《御剑》)这本书虽然也是入门级的材料,但是编撰结构和写法却跟一般的入门书有些不同,并非照本宣科的从历史、名词、流派等一路讲下来,而是选择了一些不同的角度来切入,好像一段段小论文串在一起,佐以大量插图照片,又有许多与职人、爱刀家、研究者的座谈对话,读起来比较活泼,不会那么枯燥。
日本刀基础知识:各部位简称
![日本刀基础知识:各部位简称](https://img.taocdn.com/s3/m/78f698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f.png)
日本刀基础知识:各部位简称
日本打刀装具各部位名称简要概述∶
一,头∶刀柄头部盖子,柄上丝绳在「头」面打结,多为铜铁等金属制品。
二,柄卷∶缠绕於刀柄上的丝绳,其作用在固定面的「中心」并使刀柄益於手握不易脱落。
三,日本刀∶柄上的装饰品绝大多数金属制品,做工精细,在日本金属工艺领域,是收藏家的最爱。
四,镡∶或称锷,即现代所通称的护手或剑格。
作用与护手同,除保护手掌外也是拔刀时必用的部位,同时也是刀装饰最讲究的配件,与目贯同样是收藏家心目中别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点。
五,粟形∶刀系於腰部时固定刀鞘防止滑落。
多为木制或角制。
六,下绪∶刀叉於腰部时将下绪尾端结在腰带上。
防止刀鞘滑落、材质多为丝制。
七,铛∶刀鞘尾部护套,多为金属制或角制。
八,柄鲛∶包裹在刀柄上的鲛鱼皮,国内俗称鲨鱼皮。
该鱼原产於南洋一带,成长的鱼长约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满布突出状的细石颗粒使柄卷易於缠绕在刀柄上,鲛皮自古价格不廉,却被武士所喜爱且争相抢购。
九,笄∶固定刀刃与装饰用,又可当发簪与耳钯,绝大多数是铜或铜合金制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装置,多为木,角器,如为金属制品则称「责金」。
但并非每
刀都有此配件。
→ 欢迎喜欢,对刀剑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师傅微信号:longquanlsf。
新手如何收藏日本刀?-日本古董刀、古董刀、日本现代刀、收藏日本刀、高端日本刀、人间国宝、日本刀商
![新手如何收藏日本刀?-日本古董刀、古董刀、日本现代刀、收藏日本刀、高端日本刀、人间国宝、日本刀商](https://img.taocdn.com/s3/m/6a4a65eb7c1cfad6195fa7c5.png)
新手如何收藏日本刀?日本刀收藏有三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可以说是收藏者必须掌握的利器,分别是:1、日本刀基础知识 2、有明确的投资思路 3、可靠的日本刀供应商。
我们今天来说说日本刀购买与收藏。
首先日本刀从锻造到粗研磨,由刀匠完成,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买刀基本就看刀匠,但不是一个刀匠就能做完一整把日本刀,即使白鞘的日本刀也需要——刀匠+研磨师+鞘师,三人完成,而带拵的日本刀则需要——刀匠+研磨师+鞘师+做拵环节,做刀侟(也就是刀装)则需要更多人,柄卷师,鞘师,金具师,木工,漆匠等,参与的人工环节越多,自然刀就成本越高,这是日本刀价格不菲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代刀匠制作的日本刀被称为日本现代刀,手工打造,每一支都独一无二。
而有一定的年份的日本刀被统称为日本古董刀, 其一大特点就是不可再生。
当代刀匠制作的日本刀价格并不便宜。
目前很多注册新人刀匠的日本刀起步价很少低于一百万日元,归根到底并不是这个刀匠需要很多钱,而是称为一个合格刀匠需要很长的学习和时间,而一支好的日本刀的制作耗时良久,之后的环节都需要成本,刀商刀店配齐一套刀侟,加上之前研磨师的开销,他的价格就上去了,而分到他手上锻造环节的利润,其实很少,说白了就是穷苦刀匠,毕竟一整年的时间往往都做不成一支刀, 一支好刀往往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制作, 这也是目前日本刀的现状。
那么最著名的日本刀有下面几类:无监察刀匠+人间国宝级:这部分群体平均年纪60+,而且有40%都已经去世,目前无监察刀匠仅存二十人不到,人间国宝级6位大神均已去世,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近代刀工来说,水平是最高的,个人特色也是最鲜明的,名气也足够大,所以作品价格很稳定,日后升值潜力巨大。
新新刀,新刀,古刀期作品:个人觉得这些时期的日本刀是收藏很好的方向,因为古董刀具有完美的收藏属性,即“不可再生”。
并且日本刀保存良好,价值逐年稳步递增。
另外对于最上作刀匠,他们的作品百年来都是热门货,任何刀剑爱好者都如雷贯耳,妖刀村正、相州正宗,月山贞一,左文字,虎徹等等。
日本刀鉴赏
![日本刀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98180265901020207409c42.png)
日本刀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在日本又称为刀(かたな,Katana)。
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短刀等。
广义上还包括长卷、薙刀、剑、枪等。
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
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
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
日本刀种类日本刀制法日本刀在制法上集合了相当高的技术,共分如下几个步骤:炼钢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
玉钢以日本传统土法炼成。
这是一种低温炼钢法,炉温不超过1000℃。
此法看似原始,但相比近代的高温炼钢法,能炼出品质纯良的好钢。
不过高温炼出的钢材较软,易打造成形,而低温炼出的钢材较硬,较难打造,可以说制作日本刀是人力密集型的工事,是以血汗换取的品质。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流派,所用钢材成分多少会有差异。
大体上玉钢所含成分如表所示。
水减即淬火工艺,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日本称为水减(みずへし,Mizuheshi)。
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算是刀匠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
刀工将加热后的和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
看似简单的工序,其实不然,为了控制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有严格限制;而且和钢的硬度在其续渐冷却时会有所改变。
只有有经验的刀工才能准确把握施锤力度的变化,在限定的加热次数下将玉钢打炼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钢片成形后,刀工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
可使钢多余的含碳部分剥离。
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刀口坚硬不易缺口。
刀匠要对钢片的温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得到含碳量合适的材料。
锻炼刀工将烧红的钢块捶打锻造,钢块捶打开后再折叠起来捶打,如此反复,追打到第10次,就会有1024层的钢材,通过这一步骤,可将钢中硫等杂质和多余的碳素等清除,以增钢材弹性与韧性。
日本武士刀的专门名词,你知道多少尼!
![日本武士刀的专门名词,你知道多少尼!](https://img.taocdn.com/s3/m/115150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b.png)
日本武士刀的专门名词,你知道多少尼!日本刀的专门名词虽然很想偷点懒,然而考虑再三,在开始介绍正题之前,还是不得不先将各种日本刀的常见分类与常用名词介绍一番,以免部分刀友在阅读时产生过多不解与歧义。
同样的,对日本刀鉴定鉴赏方面的一些专门描述也不得不提前在这章之后进行介绍。
各位对日本刀的基础知识已有充分了解的刀友,赶时间的话可以直接跳过,谢谢~特别指出:在本文中通常提及的兵器长度,都指刃长,而不包括柄的长度,莫忘!日本刀的简要历史时代划分:奈良-平安-镰仓幕府-南北朝-室町幕府-安土桃山(丰臣秀吉)-江户幕府-江户末期-明治-大正-昭和(二战)-昭和(战后)-平成日本刀外观尺寸的各种特征名词【反】指日本刀刀身弯出的弧形,。
反的大小,是从刀尖到刀鎺(夹刃)前缘连出的直线到刀背弧线最高点(反位)的垂直距离,根据这个最高点(反位)所在的部分来区分反的姿态,刀身越弯,反值就越大。
通常所说的「反高」、「强反」、「反深」,都是指弯曲弧度大,张力十足的刀身形态。
反位在刀背弧线下半段靠近刀鎺的称为「腰反」;反位在刀背弧线1/2 位置附近的称为「京反」(因当时日本京都刀工的作品多见此反姿,故名),又叫「中反」,又因这种反姿的刀身弧形看起来前后较对称,形如神社前面山门上常栖立着许多鸟类的弧形门楣,所以又被称为「鸟居反」、「华表反」。
反位在刀背弧线前半段的,称为「先反」。
此外还有「内反」,见于短刀,刀背弧线并非向上翘起而是向刀刃方向弯曲。
较强的「内反」又称为「笋反」,如笋尖状。
需要注意的是:「笋反」/「内反」跟其他的反不同,它不是由淬火产生的自然弯曲而成,也不用量反的具体大小。
还有一种情况是「无反」,整条刀背基本是直线,既不上弯,也不内凹,早期短刀常见这种刀姿,若在长刀无反那就是直刀了。
PS.日本国宝中现存的隋唐刀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内反,但仍习惯叫做直刀。
* 后面诸名词所指代的具体位置请注意参照此图。
【元幅】幅指宽度,元幅就是刀鎺位置的刀身宽度,一般说来,元幅是刀身最宽的地方。
日本军刀详解(转贴)
![日本军刀详解(转贴)](https://img.taocdn.com/s3/m/a37ac40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7e.png)
日本军刀详解(转贴)四、万人斩——昭和10年制订陆军造兵厂制官给下士官刀(95式)几年之前,国内陆摊上曾常常见到刀鞘或者刀身蚀刻有“天皇”、“武运长久”或者“佐佐木小次郎”等字样的“日本刀”,外表通常是弄的脏兮兮的,有厚厚的铜垢,拔出刀来只见刀身不是长满铁锈就是遍布一块块的锈斑,没经验的“收藏者”往往会上骗受当。
此“大药丸”荼毒之深,遍布大江南北,因此当时被我们戏称为“中华第一刀”。
这把刀的原型就是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日本95式士官刀(欧美藏家称为95NCO,就是Non-commissioned officer的缩写)。
之所以说它臭名昭著,一个固然是“中华第一刀”把它的名声搞得更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款昭和10年(皇纪2595年)制定,作为32式的后继型军刀,全刀均为机械制作,属于实战型军刀,虽然不如将校军刀般锻造精良、装饰漂亮,但此刀装备给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军曹、曹长,可以说是杀我国人最多的两种日本军刀之一(另外一种是小兵拿的30刺刀)。
可以看出,日本统帅部对于各种实战用军刀的设计是有经过周密考虑的,既要让持刀者充分感受到武士精神,以提振士气,又要让军刀在实战中能有很好表现。
95刀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体。
这种规格化量产军刀,虽然日本人称之为“铁棒”,意思就是毫无美感的机制品,但是据我个人玩过的95刀看来,尽管已经历经了6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刀身的钢材不容易生锈,各个细节处理得也相当精细,特别是刀入鞘时闭锁装置的顺滑和严密,确实是一把构造简单,质量上乘的白刃战利器(见下图,一把中期铜镡东京对号95,刀绪是用牛皮新做的仿品)。
早期和中期95刀的刀柄是仿照将校军刀的刀柄外,用铜(最初期)或铝(初期和中期)压制出柄系和三联樱目贯的样子。
刀的驻爪(防止刀身自动滑出刀鞘的闭锁装置)继承了32年式骑兵刀的原理,但是改为桥式,而且不设在刀柄一侧,而是在刀柄上部的刀栋一线上(持握时手掌的虎口处),不过名古屋兵工厂制作的中期的95刀,以及末期、最末期型的95刀,其驻爪却回归32式,设在刀柄一侧。
日本短刀肋差鉴赏
![日本短刀肋差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14762c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6f.png)
日本短刀肋差鉴赏
日本武士通常身上带两把刀,一把长的太刀,一把短的肋差,肋差大概长度都是30厘米-60厘米。
比较地道的武士通常喜欢把肋差和较长的太刀同方向斜挎在腰间左边
战斗的时候大多用太刀和打刀厮杀,紧身格斗搏杀、破甲的时候会采用短刀肋差。
说到日本刀就不得不说到制造日本刀的原材料,尤其是其中被传说的神乎其神的“玉钢”。
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现用铁砂在熔炉里熔炼成铁块。
然后再用铁锤砸碎,再次熔炼成铁条,不断的锻打,最后成形。
日本的武士刀精神,是古代日本地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要求手下要绝对尽忠,然后随着这种思想世代推广,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武士道精神。
切腹是古代日本武士为了彰显自己的勇气和尽忠时的一种方式,当然了用的也是短刀。
日本短刀肋差细节鉴赏
日本短刀肋差细节鉴赏
日本短刀肋差细节鉴赏
日本短刀肋差细节鉴赏
日本短刀肋差细节鉴赏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
![日本刀鉴赏入门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8288cc4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a.png)
⽇本⼑鉴赏⼊门书籍⽇本⼑鉴赏⼊门书籍第⼀本,《⼑剑要览》饭村嘉章编著饭村嘉章也是《有铭古⼑⼤鉴》《新⼑⼤鉴》、《新新⼑⼤鉴》的著者。
这本书是不少⼑友推崇的⼊门书籍。
此书⼩巧⼜厚实,有700多页内容,包括著名⼑⼯的⼑价、年代、作风参考列表,著名⼑剣铭字照⽚⼀览,各时期⼑⼯位列、业物位列,古⼑新⼑的国别系统与当同然(相似作风传承),⽇本⼑基本概念、原理、特征种种类别,诸项⼯作,⼑装分类,镡与⾦⼯⼀览,⼤名与武将家纹⼀览等等,⼏乎涵盖了初⼊门者需要了解、查询的⽅⽅⾯⾯,在⽇本也是相当热门的⼊门书与⼯具书。
第⼆本《⽇本⼑的鉴定与鉴赏》常⽯英明常⽯英明的这本书内容相当不错,很适合作为了解⽇本⼑的流派作风与鉴赏⽅⾯的⼊门书。
虽然是1967年出版的旧书,但内容之丰富,特别是条理线索之清晰有序,在关于⽇本⼑的书中都算⾮常出⾊,常⽯英明本⾝虽然不以研究出名,但对于资料的整理归纳确实有⼀套。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本⼑的历史时代划分,⽇本⼑的种种基础概念诸如外形、地肌、刃⽂动态等等,⼑剣鉴定的各个⼊⼿点讲解,然后是古⼑与新⼑(包括新新⼑)按照地域国别分类的典型⼑⼯讲解,最后是⽇本⼑的鉴赏要点,伪物的典型特征讲解,国宝⼑剣与古来名⼑的⽬录,以及⽇本⼑的⼀些相关法规等等。
第三《⽇本⼑的研究与鉴定》·古⼑编与新⼑编这⼀套是两本书,也是常⽯英明的编著。
⾮常好、详细、具体的⽇本⼑各传流派与典型⼑⼯的介绍资料,⽂中配以⼤量的插图予以辅助说明,图⽂结合⼀⽬了然。
虽然算是⼊门书,但值得长期翻阅,前⾯说过,常⽯英明对资料的归纳整理相当出⾊,这两本书在⼑⼯特征流派作风⽅⾯,也可以作为⼯具书来查阅。
1977年出的书,在旧书市场上不算常见,特别是成套的更加少。
总之是强烈推荐的⼀套书。
第四⽇本⼑的鉴赏基础知识这本书是东京国⽴博物馆⼑剑课课长,⼑剑研究家⼩笠原信夫在1999年编撰,由⾄⽂堂出版的⼊门⽇本⼑书。
(⼩笠原信夫写过不少⼊门书,⽐如袖珍本⼩册⼦《⼑剑》,还有《⽇本⼑的历史与鉴赏》,美术刊物《⽇本的美术》中的⼑拵、⼤和与美浓、新⼑等3期,他在⼑装具⽅⾯的研究也⽐较⼴泛,有《爱镡百趣》、《⼩柄百选》、⼩册⼦《镡》等,不过能够代表其学术地位的应该还是1973年的《长曾弥虎彻新考》和1998年的《御剑》)这本书虽然也是⼊门级的材料,但是编撰结构和写法却跟⼀般的⼊门书有些不同,并⾮照本宣科的从历史、名词、流派等⼀路讲下来,⽽是选择了⼀些不同的⾓度来切⼊,好像⼀段段⼩论⽂串在⼀起,佐以⼤量插图照⽚,⼜有许多与职⼈、爱⼑家、研究者的座谈对话,读起来⽐较活泼,不会那么枯燥。
日本刀基本知识(1)
![日本刀基本知识(1)](https://img.taocdn.com/s3/m/a3bd3f1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9.png)
日本刀基本知识(1)本文由阿鱼整理,未经许可,请莫转载说是基础知识,倒不如说我在这普及的是一些如何鉴赏的内容。
特点说到日本刀,我们肯定得先说说武士刀的特点。
所以,我们先了解下日本刀的特点吧。
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刀身与刀装组合和拆卸极为方便,一把普通刀条可以搭配精美得刀装,反之亦然。
因此,一把外观完整的刀,其好坏的鉴别是将刀身刀装分开的,换句话说,就是不以貌取刃。
正如人可以有很多件衣服,一把刀也可以有很多套刀装。
但,一套刀装一般不会用在多把刀上,有点像人一般不外借衣服。
当然,如果真的想将一套刀装用在多把刀上也是可以的。
因此,与其他种类的刀不同在于,日本刀中的“刀”仅仅指刀身,刀装并不是刀的一部分。
刀装包括刀鞘、小柄、笄、目贯、镡等。
各种不同的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打造,最后装配在一把刀身上。
许多名刀因年代久远,其刀装配件已流失或毁坏,实属憾事。
将其外装另配以朴木制成的素面刀鞘称为“白鞘”,用以保护刀身,朴木的优点是木质柔软,易于吸收潮气,使鞘内刀身不易受潮。
白鞘虽外表朴实无华,但其内部的刀往往是把上等好刀。
鉴赏内容下面就说说日本刀的鉴赏一般是什么内容。
其一是日本刀的外形:优美、豪华等,根据时代背景的不同和战斗法的不同,其姿态也大不相同。
其二是刃文:因为刃文是刀匠最能发挥个性的地方。
其三为地铁:日本刀根据各个时代的钢铁技术的不同,以铁色为首的外观也不同。
这三点是最为重要的三点。
说到鉴赏,当然得说说鉴赏的礼仪:鉴赏刀剑时一定要顾及在场人士的安全,同时要尽量避免损伤刀剑。
首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
用两手将刀剑托起,然后鞠躬敬礼,以表示对刀匠的敬意和对物品的尊重。
然后,用左手紧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也就是刀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
保持刃向上,先轻轻拔出一小段刀身,确认刀身是否有卡紧在鞘内。
刀身若果卡紧,一次过强行拔出会有可能令刀身失控飞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然后,以缓慢的速度一口气将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分。
若中途有停顿,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内部可能会被刮花。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刀鉴赏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刀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a68a60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2.png)
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刀鉴赏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日本武士与武士之间争斗最为剧烈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武士文化中,武士刀的地位非常重要。
武士们视武士刀为自己的生命,也是他们身份和威望的象征。
因此,在日本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非常著名的武士刀,其中包括了像名刀打刀、太刀、短刀等等。
这些武士刀不仅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接下来,本文将从武士刀的历史背景、武士刀的种类、透过刀纹鉴别武士刀等方面,在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刀鉴赏方面进行阐述。
一、武士刀的历史背景武士刀的历史背景要追溯至公元11世纪时期,当时日本受到外敌的侵袭,政府设立武士作为抵御外敌的力量。
但是,在战斗中,武士使用的长刀(太刀)因为体积太大,不太适合在密闭环境中作战。
因此,武士们就开始使用比太刀更短小的刀剑,这就是短刀(刀)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刀的制作逐渐趋于成熟,武士刀的使用范围也从仅仅是战争中扩展到日常生活中。
二、武士刀的种类在日本战国时期,共有三种主要的武士刀:打刀、太刀和短刀。
以下是对三种武士刀的详细介绍。
1、打刀:打刀最早出现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刀种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打刀比较窄,长约70厘米左右。
由于它使用的是单刃刀,而且刃身比较厚,因此具有很强的切割力。
打刀的外观非常美丽,往往用金银固定装饰品,刀柄上裹有绫或麻鬃皮等等。
由于打刀的刀刃形状很适合用来斩击人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打刀都是武士们最为常用的武器。
2、太刀:太刀是一种很长的双刃剑,用于在战斗中砍斩对手和防卫。
太刀在武士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刀身长达60厘米以上,刀柄长约30厘米左右。
太刀的重心近于刀柄一侧,因而使用起来很费力气。
不过,由于太刀绝对的威力和高水准的制作工艺,它成为了许多日本武士及其家族传家之宝。
3、短刀:短刀是一种比打刀短小的单刃剑,由于短小便于藏身,因而在日本战国时期使用最为广泛。
日本刀鉴赏基础知识
![日本刀鉴赏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5ac980d6c85ec3a87c2c598.png)
日本刀鉴赏基础知识作者:不详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8-1-18 15:54:22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日本刀基础知识一:雕物与切先雕物类:樋:日本刀上的“血槽”。
作用相信会被很多人误解,认为是用来放血的。
其实不是。
是为了减轻刀身重量而又不能让刀性能下降太多设计的。
为了减轻重量,刀身其他地方不能修改,因此就只能在镐地上打主意,移去一部分物料。
如此既不影响刀姿。
又能达到减轻刀的重量。
放血那是副作用啦。
角:樋尾部为直角方形丸:樋尾部为弧形留:樋不到锄内止:樋到锄内但不入刀茎搔流:樋延伸到刀茎内搔通:樋贯穿刀茎太樋:大血槽二筋樋:并行的两个小血槽太樋添樋:并行的大血槽小血槽腰樋:古怪的樋,以镐为中间线雕于镐地与刃之间的很短的樋薙刀樋:很短的樋素剑:外形有点像阳具的雕物,为神器之一种。
栋削:有一部分的栋削去,也许是为了刀身平衡。
镐削:将一段镐削去。
使得这一部分看起来像平造。
剑卷龙:佛教典故内的东西千手观音:相对不动明王来说用得比较少的雕像。
梵文:对我们来说是很抽像的文字,但自有它的艺术价值。
与佛教有关的东西,不过用的最多的恐怕是不动明王的梵文。
俱利伽罗:很广泛的雕物,形状为一条全身火炎的龙缠着素剑,传说是不动明王的化身不动明王:用得比较广泛的雕物,是手持素剑的不动明王,也有梵文的莲台:梵文的一种,看上去有些像莲花切先类从横手至刀尖的长度划分,单位(厘米)大锋:4.7以上中锋:3__4中锋延:4__4.7小锋:3以下猪首锋:看起来很短的切先------------日本刀基础知识二:刀姿与刃文刀姿类刀姿:刀身给人最直角的观感,如形状、大小等。
反:就是弯曲的意思,根据形状可分为腰反、中间反(鸟居反)、强反、弱反或棒之姿(接近无反直刀)定寸物:可用于各种刀具,意思是其寸法很中性,不致于太短或太长,太刀与打刀的定寸为二尺二至二尺三左右。
寸延物:同样可用于各种刀具,意思是寸法比普通的要长些,还未致于太夸长的地步。
寸诘物:多用于短刀、胁差类。
日本刀基础连载(八)——地铁
![日本刀基础连载(八)——地铁](https://img.taocdn.com/s3/m/6a88e01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1.png)
⽇本⼑基础连载(⼋)——地铁“地铁”的美丽,是鉴赏⽇本⼑的⾮常重要的⼀点。
地铁是指由“折返锻炼”产⽣的“锻肌”(或称“地肌”)。
它与“⼑姿”和“刃⽂”⼀起,成为辨别⼑的时代和流派的决定性因素,是欣赏⼑⼯特⾊的⼀个看点。
什么是⽇本⼑的地铁地铁的特征⽇本⼑的⼑⾝是将不同的素材进⾏锻炼⽽形成的。
这种锻炼⽅式在提⾼性能强度的同时,还创造出了超过兵器的美术品价值。
通过锻炼所造就的地铁之美就是⽇本⼑独有的,钢铁经过不同的折返锻炼⽅法,产⽣了各种各样独特的纹理。
⽇本⼑的五⼤传——⼤和传、⼭城传、备前传、相州传、美浓传各有流派的特征,擅长的地肌也不同。
确认地铁的⽅法如上所述,地肌是指⽟钢经过锻炼之后产⽣的花纹。
地肌出现的地⽅是⽇本⼑的镐线与刃⽂之间的区域,这⽚区域经过研磨后在光线下呈现出青⿊⾊,地肌纹路能清晰地被观察到,⼀⼿握着⽇本⼑的⼑茎,⼀⼿持和纸垫于⼑⾝下,通过光的反射,终于可以看清楚地铁之美了。
通过仔细欣赏地铁,可以细细品味经过复杂⼯序锻炼出的铁⾊和肌理的差异、⽇本⼑制作流派或⼑⼯的特点。
地铁的鉴赏点地肌除了由折叠锻打形成之外,⽇本⼑特有的热处理⼯艺——烧刃,对其也有着很⼤的影响。
烧刃时,为了将⼑⾝和“刃部”分开,在整个⼑⾝上厚厚地涂上“烧刃⼟”,在刃部则是薄薄地涂上,使之在热处理中发⽣变化。
由于烧刃⼟的厚度、数量、隐藏在原材料中的微量元素等因素的变化,使得各流派、⼑⼯的作品都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并且单独从地铁上看,也会因为覆⼟烧刃⽽产⽣独特的动态。
但是,要使地铁以⾃然的形式发⽣美观的变化,可以说是⾮常困难的技术。
地景在烧刃时,由于物理变化在地中产⽣的筋状动态,与刃中的⾦筋、稻妻类似。
地沸⾁眼可见的特殊铁粒⼦,出现在刃⽂中被叫做“刃沸”,出现在地铁中被叫做地沸,但它是同质的东西。
映映通过光线进⾏观察,会在地中看到淡淡的⽩⾊阴影。
地斑强弱不等的地沸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斑纹图案。
汤⾛刃缘处沸与⽓交织连结,如同沸腾激荡的江⽔⼀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刀鉴赏基础知识作者:不详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8-1-18 15:54:22减小字体增大字体日本刀基础知识一:雕物与切先雕物类:樋:日本刀上的“血槽”。
作用相信会被很多人误解,认为是用来放血的。
其实不是。
是为了减轻刀身重量而又不能让刀性能下降太多设计的。
为了减轻重量,刀身其他地方不能修改,因此就只能在镐地上打主意,移去一部分物料。
如此既不影响刀姿。
又能达到减轻刀的重量。
放血那是副作用啦。
角:樋尾部为直角方形丸:樋尾部为弧形留:樋不到锄内止:樋到锄内但不入刀茎搔流:樋延伸到刀茎内搔通:樋贯穿刀茎太樋:大血槽二筋樋:并行的两个小血槽太樋添樋:并行的大血槽小血槽腰樋:古怪的樋,以镐为中间线雕于镐地与刃之间的很短的樋薙刀樋:很短的樋素剑:外形有点像阳具的雕物,为神器之一种。
栋削:有一部分的栋削去,也许是为了刀身平衡。
镐削:将一段镐削去。
使得这一部分看起来像平造。
剑卷龙:佛教典故内的东西千手观音:相对不动明王来说用得比较少的雕像。
梵文:对我们来说是很抽像的文字,但自有它的艺术价值。
与佛教有关的东西,不过用的最多的恐怕是不动明王的梵文。
俱利伽罗:很广泛的雕物,形状为一条全身火炎的龙缠着素剑,传说是不动明王的化身不动明王:用得比较广泛的雕物,是手持素剑的不动明王,也有梵文的莲台:梵文的一种,看上去有些像莲花切先类从横手至刀尖的长度划分,单位(厘米)大锋:4.7以上中锋:3__4中锋延:4__4.7小锋:3以下猪首锋:看起来很短的切先------------日本刀基础知识二:刀姿与刃文刀姿类刀姿:刀身给人最直角的观感,如形状、大小等。
反:就是弯曲的意思,根据形状可分为腰反、中间反(鸟居反)、强反、弱反或棒之姿(接近无反直刀)定寸物:可用于各种刀具,意思是其寸法很中性,不致于太短或太长,太刀与打刀的定寸为二尺二至二尺三左右。
寸延物:同样可用于各种刀具,意思是寸法比普通的要长些,还未致于太夸长的地步。
寸诘物:多用于短刀、胁差类。
表示寸法比标准要短些。
长寸物:多用于打刀、太刀。
表示极长,二尺八寸甚至三尺。
为了减轻重量一般刀背不会太厚,而且也雕有樋用于减轻重量。
背负太刀:又名大太刀,刀身、刀柄均极长。
甚至有六七尺者。
古代武将习惯配上战场用于显示腕力。
踏张:太刀刀姿一种,其特征是元幅与先幅落差很大,腰反较强,日本人称为优美的刀姿,多见太刀。
豪壮:多指寸法长大、身幅广阔、元幅先幅落差小、切先长大的太刀或刀。
动乱、战乱时期多见的极实用的刀姿。
杀伤力无用置疑。
磨上:古时用于实战的太刀寸法太长大在太平盛世实用价值不大,法令也不允许配带长大的刀,因此就将长刀的茎磨短。
把刀身一部分磨刀茎,因此刀姿看起来不太自然。
另一种磨上是由于切先损坏。
只好将先幅的一部分改成切先,原切先则截去。
这样切先就没有帽子导致性能下降。
大磨上:同磨上,但是刀茎完全由刀身磨来,原刀茎消去。
宽文新刀:刀身偏直的弱反刀姿。
太刀:总体来说多为腰反细身,当然不是绝对,阔身豪壮的太刀也不少,刀工铭位于刀栋右则。
刀装华贵大方。
为古代武将出征或重臣出席仪式所配。
便于马上使用。
打刀:其反为中间反,刀身较宽,多数元幅与先幅差异普遍较小,刀工铭位于刀栋左则。
刀装简约精致,一般用于便装地面战。
例外的如忠吉,他做的刀多数用太刀铭打在右侧。
胁指:平造的短刀,一般不会太长。
胁差:与刀一样镐造的短刀,长度比较大,平时与打刀一起配带,刀装则与所配打刀配套。
小太刀:与太刀一起配带较短的刀,弯度较大。
地位相当于古时的胁差小刀:比胁指或胁差还短的刀。
妇女、商人多配。
其中贵族用的短刀多数装具极为华丽奢侈。
刀身小给予了以最少的材料做出最华丽的刀装的优势。
镐造:整体感觉棱线分明,有切先平造:有些叶子的感觉,除了栋线就没有其他棱线了。
切先造:整个刀身切先部分占一大半的短刀。
菖蒲造:镐延伸到刀尖,切先无横手双刃造:感觉就是将双刃剑弯曲的样子。
有名代表为传天国作小鸟丸锋两刃造:只在物打这一段地方做成两刃。
蛤刃:从刀尖看过去整刀的感觉有些像蛤(合拢的贝壳)一样。
据说极为耐用。
片切刃:一面镐造另一面为平造。
少见的刀姿栋:就是刀背,按形状分有庵(截面三角形)、丸(截面半圆)、三(截面梯形)、平(无突起)四种,庵栋最广泛,几乎贯通古刀到现代刀期。
其他三种或许是因为实战中不如庵栋所以只在古刀期偶尔出现过刃文类刃文:烧刃与地铁交界形成的图案。
各流派均有自己特色。
丁子:丁子系刃文皆长船派的拿手刃文,形状像丁子实重花丁子:丁子足纵横交错的刃文蛙子丁子:丁子刃感觉好像在水中欲浮难浮的气泡拳形丁子:丁子刃时大时小看起来像人们紧握的拳头中直刃:刃与地的交界线为直线,刃与地的幅在刃上各占一半。
名作代表有来一门。
古今往来采用直刃文的刀匠不少。
细直刃:地的幅比刃广的直刃文。
广直刃:刃的幅与地广的直刃文。
三本杉:互之目交尖刃,代表有关之兼元及其门下孙六一干刀匠。
肩落互之目(蟹爪):互之目呈平行四边形,感觉很像在一条木棍中向同一方向同一角度斜斩许多刀的形状,或是将箱乱刃弄歪的感觉。
互之目:小波形整齐的乱刃的通称尖互之目(锯刃):感觉很像锯子一样的刃文兼房乱(坊主乱):互之目头为圆形的互之目刃文。
整体感觉好像将和尚的头并列起来。
马齿(箱乱、角互之目):方块形的烧刃,美浓系与村正系多见。
涛澜:看起来有波涛的感觉的大乱刃。
感觉磅礴大气,创始人为二代目助广。
后代有水心子正秀等采用。
飞烧:地铁中偶见烧刃颗料皆烧:地铁中到处可见班驳的不规则烧刃,相州传的代表。
栋烧:栋中可见班驳的不规则烧刃,也是相州传的代表作数珠:代表有上总介兼重、虎彻、堀川国广等,在幕末、昭和期比较广泛,其特征是整齐的互之目乱刃,好像和尚的数珠一样。
小乱:小模样的乱刃,感觉有些像直刃。
食违刃:直刃文折返呈“Z”状态湾刃:大模样的弓的形状。
代表作有正宗等砂流:地铁与烧刃的交界感觉杂乱又有序,有种拿扫帚平扫砂地的感觉亷刃:整刀随时可见极强的砂流。
仑出来:烧刃中白色的类似气雾的状态。
如果比较宽的话就称为仑幅广。
学名称"马氏结晶体"。
仑占主体的刃文称为仑出来或仑本位。
叶:烧刃中偶见的异色的颗料沸出来:烧刃中大量醒目的异色颗粒,从本质上来说与仑是同一物事,只不过是因为仑的颗粒太微小了聚起来反射为白色。
沸占主体的刃文称为沸出来或沸本位。
金筋(稻妻):烧刃中的沸聚集成异色的线条明讶映:在地铁中呈现出的类似刃文的倒映的现象地景:某块地肌纹呈现出与别的地肌与众不同的颜色汤走:地肌类地肌:工匠制刀时由于铁被反复折叠锻打,形成花纹。
各有其特色。
板目梨子地正木小板目无地风帽子类帽子:就是切先部分的花纹。
同样各流派有各流派的特色,其形成原理为:刀匠打刀快完成时在刀头弯折上去。
就形成了“返”。
因为难度高,所以也是评价刀工水平的依据之一。
大丸返:地铁在切先的开头形状为大圆形并返回镐地中。
小丸返:地铁在切先的开头形状为小圆形并返回镐地中。
地藏:看上去像地藏普萨,美浓物多见。
火焰:帽子先端形成尖形的火焰坚止:指的是某个返的帽子的后端突然成直角在回到栋中。
一枚:切先中无地,全烧刃。
但镐地中仍见返三品:湾入先小丸返的帽子,此流派称为“三品一门”烧诘:无返,刃文直接到达栋上方。
扫挂:类似刃文中的砂流,感觉好似用扫笊扫出的灰尘纹路一样乱入:整个帽子为乱刃文返深:帽子返的很深刀装具类镡:就是护手,质地分可分为铁地、透雕、肉雕、平雕、象嵌等。
外形有多种如圆形、葵形、木瓜形、方形。
材料有铁、真瑜等,其地位等于小盾牌与拨刀的开关。
柄:就是刀柄,太刀与打刀形状有微妙的不同柄卷:在柄上系的带,有正绢、皮革等材料做成。
其作用是防滑与固定目贯、柄鲛:鲛鱼是一种形似鳐鱼的鲨类动物,数量稀少而珍贵。
鲛鱼皮上布满石质颗粒,打磨染色后用"续饭"贴于柄预刻的槽上。
其中有一面是最珍贵的,上面布有数颗由中间大至两边小的颗粒,为天然形成,如珍珠一样,相当漂亮,其作用无外乎吸汗与防滑。
缘金具:介于柄与下切羽片之间的圆筒状金具,一般有精美的金工雕物。
锄金具:介于刀刃与上切羽片之间的金具,从其外观特征可以看出其金具的产地与金工流派。
有银、金着、红铜、真瑜等材料制成,也有将雕物或族徽刻于上面的。
柄头:就是柄的尾端,打刀一般有平底与圆底两种。
多有精美金工雕物。
目贯:金具之一,一般由一对同一主题但形状不同的个人信仰的事物为图样做成。
其就等于将某一事物分为两半分别置于柄之两端。
一般来说,打刀其外侧置于柄表侧上方,而其里侧置于柄里下方,总之要保证握刀时两手手指都能握到目贯。
起防滑作用。
太刀或军刀两边都是位于中段的居多。
切羽:由上切羽与下切羽片组成,一般由赤铜或真瑜制成的卵圆形片,周围有齿。
其作用无非是夹紧刀。
鞘:几乎各国的刀具都有的东西,不用的时候就把刀放入去保护刀刃。
日本刀鞘用朴木制成鲤口:就是鞘口,一般用牛角制成,可以使刀鞘耐磨些,拨刀时显得更为重要鲤口金具:鲤口上包上金具装饰,多见于太刀。
打刀较少。
笄:很难说的清楚用途,从外形来说有可能是当发髻用的,相当精美的配件。
一般只有高档半太刀或打刀上才有的配件。
有笄的一般都配有小柄。
实用性不高但艺术价值高。
小柄:普及比笄高,有它的地方不一定有笄,其作用不明,不过据说可以当手里剑使。
平常当工具小刀使也未常不可,在平造短刀鞘上的几率比太刀或刀高。
粟形:用牛角制成的配件,作用是系下绪,一些粟形的孔里也有金具下绪:一般是与柄卷相同的材料,不用刀的时候可以用来系住刀镡防止刀滑出。
携带刀的时候可以系住腰带。
返角(折金):少有的设计,一个弯形的角突出于鞘中段。
可能是为了拨刀时勾住衣带吧。
铛:刀鞘底包住的金具。
猿手:太刀柄头中的一个金具,为一活动环,但上面多有精美雕刻,也有无雕刻者,半太刀多无此东西。
芝引:外形有些像中国的玉如意,在鞘上,方位则对应太刀的“物打”部位的金具。
半太刀罕有责金物(柏叶):在鞘中后段的金属装具,为有突出装饰的环形石突金物:位置同打刀铛,不过形状不同,外形稍像马蹬太鼓革:对应系太刀绪的座,很华丽,一般有雕物。
革先金物:在二足金物下的一个刀装金具渡卷:在太刀的鞘上卷上类似柄卷的东西。
太刀绪:类似打刀下绪,但要长得多,而且系得很美。
足金物(分一足、二足):支起太鼓革的支架。
口金物:同打刀鲤口金具粤金:太刀柄头,形状不同。
续饭:严格来说不是刀装具,用大米与水熬成的粘结剂。
优点是没有化学粘结剂的那种腐蚀性。
一般用来粘鞘、柄鲛皮等。
只要放量得当对刀很有好处。
鸠目:由动物角制成的目钉穴眼,多见于白鞘刀。
萨摩存:以实用性为先的刀装,刀装极朴素但却很结实。
柄鲛为牛皮。
刀柄很长。
目钉也很多。
肥后存歌仙存武藏存柳生存刀茎类普通形雉子股形振袖形腹形舟形茎尻类切粟刃上粟剑形入山形卒塔婆铭类受领铭折返铭额铭极铭截断铭菊水铭:滤目类产地类有名刀工有名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