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之路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但是要在2020年之内达成这一目标无疑是一大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中国一定会面临的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总的经济实力、分配问题、环境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等等。问题方方面面还有很多,我就这些列出来的几点来重点讨论讨论。

首先谈谈经济增长问题。这是一个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工作——发展。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不断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塑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判断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首先需要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和考察。

所以,中国为了能在国际立足必须要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也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必须加快,虽然人民币难成自由货币,但是最近循序渐进的增长也是有条不紊地在进行。

不仅要成为一个出口大国,中国本身“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也要尽快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变也一直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我认为是中国早期形式逼迫所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低廉的劳动力促使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然而现在国际上的低廉劳动力都在印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中稍微落后一点的国家中,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已经丧失了优势地位,“中国制造”已不再是全球通用的劳动力了。既然失去了劳动力的市场,中国就必须从其他方面入手,所以中国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

而我们知道,产业技术的转型需要的是资本和科技的支撑,也因此带动出了分配问题和教育问题。

分配问题也困扰了中国很久,中国贫富差距极其严重想必基本是每个受教育者都了解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光看人均GDP的低下,因为毕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分配问题虽然十分严重,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是想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话,发展还是第一要义,我们不能忘了根本,而且现在把资本过多的交给穷人也不见得是一桩好事,因为富商们之所以能一起富裕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经商的头脑,而我们如果现在要把这些风险都交给那些穷人想必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教育问题在我看来也是十分的严重。中国的应试教育源于高考制度,我个人认为高考制度并不算是一个败笔,它只是适应了中国人口过多的国情,但是,也正是中国人口过多这一问题又一次带给了我们新的难题,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先不说高考制度会淹没多少高考上失利的有志青年,我是指那些高考考砸后并没有继续为人生拼搏的人。那些本应能成为各领域人才的人都被高考制度给抹杀了。那么那些通过这一全国统一的考试的人呢,大多数人也已经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压迫,在解放了高中以前痛苦的应试教育之后,堕落到了无尽的大学糜烂生活。

应试教育的问题可能过于庞大,但是我们是可以看出其弊端的。就拿上海的同学与非上海的同学来讲吧,上海的同学(包括我)其实已经受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所影响了,不光是同学,上海的老师也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会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的学习中穿插一些关于创新和人才的事项。上海出去的人才也是比比皆是,例如与我同一届现在正在北大读书的窦泽浩,他与我一样是原闸北区的同学,他进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奖后又在北大的学校测验中拿得高等代数满分的成绩。如果说这种例子有点神话了,那么我就说说离我更近的例子,姚悦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交大附中的学生,当时他在学校的成绩还不如我,与我同在数学竞赛班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思维,但是,他在高二的时候还参加了201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英特

尔国际科学与工程技术大奖赛,简称ISEF(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他一举获得了ISEF计算机科学一等奖、计算机科学特等奖、欧盟青年科学家奖三个重量级大奖,并应邀前往欧美参加欧盟青年科学家论坛。这是中国内地学生十年来获得的最好名次。上海能出那么多人才,难道是其他地区的人的智力不如上海人?不是的,这就是教育差异带来的结果。

拿我自己说例子也可以,我发现我与一些外地的室友就是有一些价值观的偏差,他们满足于在寝室订外卖打游戏,而我更在意的是其他好学校的同学也在马不停蹄地努力学习。他们在意的是毕业,而我在意的是我以后要干什么。我认为这些差异也是教育环境所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那如果说上海好,让上海的人才分流到其他地区去?当然也不行,因为上海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聚集了那多人才,而且上海的人才流出后并不一定能展现出人才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得到重用,所以在教育的分配问题上,也是要求先发展后均衡。

近几年来,上海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看得出来在不断尝试,譬如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面向上海同学的“综合评价”,虽说是试点进行,但是这也无疑是一种广招人才的方法,一种突破高考这一框架的方式。上海的近2年的高考改革虽然宣败告终,但是这也是一种尝试,我认为是一种好的现象。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按现在的步调来达到高端人才教育显然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我对于中国现在的形式并不是乐观,但是对中国今后的改变还是很期待的,对于产业的转型,教育的深入改革,如果这些做得好,我相信中国可以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