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图形的旋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六大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了平移、轴对称,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他们能从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2、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掌握旋转的性质。

能力目标: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旋转,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学生在实验探究、知识应用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具体生动与灵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学重点:旋转的概念和旋转的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旋转的性质及旋转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法与学法

依照课程标准,本着“立足学生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原则,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的演示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空间想象“不可见”的大难题,巧妙地突破

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这一难点。

2.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探究情境。

学法:合作探究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采用“教师主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观察---实践—归纳”的主线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按以下六步展开: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二)探索新知,深化概念

(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六)分层作业,促进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欣赏图片:

学生观察动画,并提出情景问题: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大量的转动现象,从而会对旋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转动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转动的本质]

结合单摆的摆动认识这种转动现象,从而很自然流畅的得到旋转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二)探索新知,深化概念

1、钟表的时针在不停地转动,从上午6时到上午9时,时针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2、 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这些练习及时巩固了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了物体的运动,学会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旋转的特征模型。]

3、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 ,它绕O 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 、B 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4)AO 与DO 的长有什么关系?BO 与EO 呢? (5)∠AOD 与∠BOE 有什么大小关系?

[此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找到旋转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旋转中心和旋转角,使旋转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旋转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准备。]

(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

采用活动教学法,设计四步操作:

1 、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ABC ,再挖一个小洞O 作为旋转中心。

2 、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 。

3 、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 ’B ’C ’ 。

A

B D E C

F

4 、移开硬纸板。

同时指出探究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1、线段OA与OA’有什么关系?

2、∠AOA’与∠BOB’有什么关系?

3、△ABC和△A’B’C’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之后,播放课件,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本环节通过设置数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采用“实践—思考—归纳”的模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不但加深了旋转性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上一点,△ABD经过逆时针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旋转了多少度?

(2)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旋转到了什么位置?

[学生演示操作回答问题,使图形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旋转变换更加直观化,更加形象化。同时设疑:将一个三角形绕一个固定的点旋转不同的角度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巧妙的将学生的思维拉到例题中来]

例题: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上任意一点, 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此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最后动手尝试。在此活动中,重点关注学生不同的作图方法,学生能否准确表达作图的理论依据。最后确定:△ADE 三个

顶点的对应点是解题的关键。

1、变式练习:如果把△ADE逆时针旋转90°,旋转后的图形将会是什么样?

2、如图:P是等边∆ABC内的一点,把∆ABP通过旋转分别得到∆BQC和∆ACR,

A

R

P

B

Q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