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加工机制
第二章 感知觉138页PPT
K =△I / I
(3)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虽然我们 感觉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的生理效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 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扩大。
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中正在 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 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 ,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 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 试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 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 销量上升了18%。
错觉在生活中的应用
冷暖色调的应用
红橙黄、绿蓝黑、灰白紫 咖啡杯为什么常是红色?
横竖条纹的应用 商场音乐的选择 举例:
电影霓虹灯制作 日本桥面的设计 商场促销的合理应用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电化教学
形象与语言结合时的注意事项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 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K =△I / I
心理物理法
第二节感知觉基本规律
感受性的变化
例子:调香师 感觉适应
刺激的持续作用带来的 感受性变化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联觉
3、 感觉的种类 (1)视觉
适宜刺激: 400-760毫微米的 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错觉游戏
中间的确是个正圆, 不相信用仪器量!! !
视错觉游戏--“完好的圆”
【解析】虽然端点看 起来不连在一起,左 边弯曲部分也显得比 右边的小一点,但其 实这是一个完好的圆 。
普通心理学教案(第4章 知觉)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 2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著)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149 – P201
讲授题目第四章知觉
计划用学时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
熟悉内容知觉的特性
教学要点:重点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难点错觉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25分钟20分钟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3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三节空间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和做习题
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2008-07-01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普通心理学 知觉的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
知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论文教育科学学院11级教育班温馨每个人都要靠知觉认识客观世界。
而我们在头脑中建构或解释现实世界的方式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指的是,知觉的产生是基于大量的感觉信息。
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调到你爱听的音乐台,你经常能听到一些音符或一段有特色的音乐,把它们综合在一起,你就能知道是哪首歌。
知觉也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大脑中的观念和期望会影响哪些刺激会被注意,如何将刺激组织起来,大脑如何解释它们。
大脑中的印象或观念能对刺激的解释有引导作用。
例如,假设你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你不必把每个走过来的人的身高、体重、年龄、眼睛形状、头发颜色、下巴、鞋子大小与你的朋友的特征相比较,相反,你头脑中有一个你朋友的整体形象,你只要寻找与你头脑中的那个整体形象相匹配的人。
一旦某个走过来的人符合那个整体形象,你会在近处看清细节,以便确定这个人是不是你的朋友。
有时,我们知觉过程中既运用自下而上的加工,也运用自上而下的加工。
例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认知心理学说明人在知觉过程中对知觉信息加工的一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
知觉有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即来自环境的信息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
所谓知觉者自身的信息是指知觉者已有的知识、概念,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便是人在从事知觉活动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概念去加工当前的信息的过程,例如,设想人们要知觉“13”这样一个图形,如果它是出现在“12、13、I4”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阿拉伯数字的知识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把它知觉为“十三”;如果它是出现在“A、13、C”这种系列中,人们便运用头脑中关于英义字母的知识,把它知觉为英文字母“B”。
感觉和知觉的生物学机制及其调节
感觉和知觉的生物学机制及其调节感觉和知觉是生物体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核心过程。
感觉是指外部刺激通过感觉器官刺激神经元,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的过程。
而知觉则是指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组合、解释和处理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获取知识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感觉和知觉的生物学机制及其调节。
一、感觉的生物学机制感觉是人类及其他生物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的首要方式,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种感觉。
每一种感觉都包含了感觉器官和神经元等多个生物学单元的相互作用。
视觉是最常见的感觉之一,它依赖于眼睛中的视网膜和视神经。
当光线进入眼睛,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部位后,会落在视网膜上,激活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这些细胞将刺激信息通过神经元,传递到大脑中枢的视觉皮层,完成对物体颜色、形状、大小等信息的处理。
听觉是指通过听觉器官(耳朵)对声波进行感知的过程。
耳朵中的听小骨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传给在耳蜗中的感觉细胞,激活剧烈发放的神经元,形成复杂的电信号与声音相关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向大脑皮层中的听觉区域,完成对音色、音高等声音信息的处理。
嗅觉是指通过鼻子中的嗅觉器官来感知气味。
嗅觉器官中的嗅觉神经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分子的刺激,激活指向大脑嗅觉皮层的神经元,完成对气味信息的处理。
味觉是通过舌头中的味蕾来感知食物的味道,味蕾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苦、甜、咸、酸和鲜。
味蕾中的感觉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神经元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的味觉区域中,完成对味道信息的处理。
触觉是指通过皮肤上的感觉神经来感知外界物体的触碰、振动、温度等信息。
当皮肤受到刺激时,会激活相应的感觉神经,发射神经信号到大脑的触觉区域,完成对触感信息的处理。
总的来说,感觉依赖于感觉器官、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等生物学单元的相互作用,各个感觉之间也彼此关联,能够影响彼此的信息处理。
二、知觉的生物学机制感觉单元传达了大量的感觉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本身可能无任何意义。
神经科学中的感知和知觉机制
神经科学中的感知和知觉机制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大脑与神经系统功能的学科。
而感知和知觉机制则是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感知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觉和认知,而知觉则是指基于人们的生物学和神经学特征来解释感知信息的过程。
有关神经科学中的感知和知觉机制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1. 感知机制感知机制是指大脑接收外部刺激信息后,从中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和解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感觉器官和感觉皮层的互动。
感觉器官包括眼、耳、嗅、味、触等,这些器官能够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感觉皮层。
而感觉皮层在接收到这些神经信号后,能够对其进行处理、编码和解码,使其具有意义。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神经元协同工作,从而识别并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
感知的结果被形成后,进一步作为知觉的基础。
2. 知觉机制知觉机制是指对感知信息,特别是感知信息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处理和分类的过程。
知觉依赖于大脑中多个区域之间的互动。
其中的重要区域包括视觉皮层和处理声音的脑区。
这些区域在接收到外部刺激信号后,能够对其进行处理、分类和组合,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信息和模式。
最终,这些信息将被转化为语言或其他形式的语言信息,从而被人们完全认知。
整个过程需要多个区域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信息交换,这也是大脑的协同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3. 神经科学在感知和知觉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在神经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感知和知觉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焦点领域之一。
这一研究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中的应用:对神经科学中的感知和知觉机制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例如失明、耳聋和帕金森病等。
(2) 人机交互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神经科学中的感知和知觉机制进行研究也有助于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更好交互。
例如,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知觉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处理能力。
知觉的原理与应用
知觉的原理与应用知觉的定义和分类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获得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涵盖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个感官领域。
在认知科学中,知觉被认为是信息加工的第一个步骤,它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号。
根据感官的不同特点和能力,知觉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 视觉知觉:通过眼睛接收光的反射或发射,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颜色和形状等信息。
- 听觉知觉:通过耳朵接收声音的振动,感知外界的声音、声调和节奏等信息。
- 嗅觉知觉:通过鼻子接收气味的分子,感知周围的气味和味道等信息。
- 触觉知觉:通过皮肤接收物体对身体的接触或压力,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信息。
- 味觉知觉:通过舌头接收食物的化学物质,感知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等信息。
知觉的原理感觉器官的作用感觉器官是实现知觉的关键。
它们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舌头等器官,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外界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和理解。
感觉传导的机制感觉传导是指感官器官接收到刺激后,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输到大脑的过程。
它涉及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当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感受器细胞会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在神经网络中传导到大脑的相应区域。
大脑的感知加工大脑对感官输入的处理过程被称为感知加工。
它包括感知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解释等过程。
大脑通过对不同感官输入的综合分析,生成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的应用知觉心理学研究知觉心理学是研究感知过程和感知原理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知觉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来揭示人类感知的规律和特点。
知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和广告等领域。
虚拟现实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模拟真实世界的感觉和体验为目标。
通过模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输入,以及各种交互设备的支持,虚拟现实能够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感觉与知觉ppt课件
.
58
二、听觉传导通路及其脑结构
毛细胞兴奋 延髓耳蜗核
上橄榄核
外神经侧元转丘换 系
丘 丘脑内侧膝状体
级听觉皮层
神经元转换
中脑下 颞叶的初
.
59
皮层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皮层具有向前额叶皮层投射的腹侧通路和背侧 通路,分别能够使人感知“听到了什么” (“What”通路)以及“声音在何处发出” (“Where”通路)。
.
53
对负后像的解释:
负后像的产生视觉神经元此消彼长的结果,例如 持久的绿光刺激会使某一神经元持续兴奋,因而 似乎会产生疲劳,当刺激消除后,该神经元的膜 电位反而反而会变得超极化(抑制),导致红色 知觉的产生。
对同时对比的解释:
当某一类对红光敏感的神经元兴奋时,其相邻部分
便会发生对红色刺激抑制的作用,引起同时对比。
44
三、视知觉及其加工
(一)颜色知觉(色觉)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分别存在对红、 绿、蓝三种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
.
45
茶隼
.
46
1、三原色理论
▪ 人类通过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的光感受做出反应 以形成色觉,这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 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但对其他波长的光也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只是反应强度比较弱。人们之 所以能够分辨颜色,是基于三种视锥细胞的反应 强度比率。
从外侧膝 状体到大 脑初级视 觉皮层投 射通路叫 做皮层下 视觉通路
丘脑
眼
中脑
外侧膝状体
上丘
.
36
底部2层:大细胞层 ( “Where”通 路)
顶部4层:小细胞层
(“What” 通路)
感知觉概述
1.感觉的特点:
1.当前刺激: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 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个别属性: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C、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可 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味 知觉和触知觉。
知觉链
外 界 环 境 中 介 物
相 互 作 用
传 到 大 脑
整 合 信 息
环境作为 知觉来源 的客观事 物的各种 属性、特 征、位置 及分布。
物体通过 中介物如 光、空气 、热等传 递到人的 感觉器官 。
感觉的编码
外界输入的 物理能量 和化学能量
感官的 换能作用
神经系统 能够接受的 神经能或 神经冲动
感觉的产生,必须具有分析器所有部分的完整 性:
首先,感受器能把外界刺激的物理能量转化为 神经冲动,故又把它称为“换能器”,即将感觉 器官接收的各种适宜刺激,转换为生理电能。 其次,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 至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中,对 传入的信息在不同阶段上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边缘系统
中央后回最下部
挥发性物质
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 的化学物质
皮肤觉
中央后回
机械性和温度性刺激物
运动觉 内 部 感 觉 平衡觉
中央前回 前外雪氏回 下丘脑、第二感 觉区和边缘系统
骨骼肌运动、身体四肢 位置状态 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 机体内部各器官的运动 和变化
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包括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包括感知、选择、组织和解释。
以下是一般的知觉信息加工机制的主要步骤:1. 感知(Sensation):-接收外部刺激:知觉的第一步是通过感觉器官(例如眼睛、耳朵、皮肤等)接收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这可以是光、声音、触觉、味觉、嗅觉等。
-转换成神经信号:接收到的刺激被感觉器官转换成神经信号,这些信号随后传递到大脑。
2. 选择(Selection):-过滤信息:大脑在接收到大量的感觉信息后,需要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以便集中注意力于某些重要的信息。
这个过程被称为注意力的选择。
-选择性感知:个体倾向于更多地关注与他们当前目标或关注点相关的信息,而对其他信息进行较少的注意。
3. 组织(Organization):-整合信息:在此阶段,大脑将已选择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更有意义的模式或结构。
这可能包括对颜色、形状、声音等进行整合,以识别物体或场景。
-构建感知模型:大脑试图构建对外界环境的合理、一致的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
4. 解释(Interpretation):-赋予意义:大脑尝试赋予所感知到的信息以意义和理解。
这可能涉及对先前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信息。
-感知判断:个体会根据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
这也受到情感、文化和认知偏见的影响。
-意义的反馈:大脑通过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对信息的理解,以确保其准确性和适应性。
这一系列步骤形成了一个复杂而高效的知觉信息加工机制,使个体能够感知和理解复杂的外部环境,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这个过程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感知认知过程”或“知觉-认知循环”。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生理机制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系统和大脑区域的协同作用。
首先,知觉的产生依赖于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感受器(如视网膜、耳蜗等)传递到大脑的相应区域。
在大脑中,这些信号经过初步处理和编码,形成了基本的感觉信息。
接下来,知觉的形成还需要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整合。
这一过程主要由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负责,其中包括视觉皮层、听觉皮层、躯体感觉皮层等。
这些区域通过相互连接和沟通,将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觉体验。
此外,知觉的生理机制还涉及到注意、记忆和情绪等方面。
注意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和聚焦重要的信息,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编码和存储,情绪则可以影响我们对知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总之,知觉的生理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过程,涉及到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作用。
对于深入了解知觉的本质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心理学知觉
设计实验程序
设计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实验时间等。
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过程
按照实验程序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操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和数据 。
实验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社会交往
通过知觉,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 、意图和动机,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 和沟通。
02
知觉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
明确实验目的
在开始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被试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被试,确 保被试的代表性的水平。
05
知觉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知觉
人工智能在知觉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 人类的知觉过程,以揭示知觉的内在机制。
人工智能对知觉研究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知觉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以 实现更准确的模拟。同时,也需要警惕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对人类知觉 的误解。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认为这些 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的识别和理解。
04
知觉的应用
教育领域
知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估上。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觉过程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和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同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觉偏差,以确保评估 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广告语言的选择和编排也需要考虑消费者的知觉特点。通过 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并让消 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加工机制研究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加工机制研究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从感知到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加工机制。
其中,知觉加工机制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基础和关键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具体探讨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加工机制研究。
一、知觉加工机制的定义知觉加工是指人类如何将外界的各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信息以及其他非感官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和概念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了感知、注意、分辨、认知和选择等多个环节,以及认识感知对象的一系列过程。
而知觉加工机制也是指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心理加工机制。
二、知觉加工机制的类型知觉加工机制主要分为底层加工和高层加工两大类。
底层加工主要包括了感知、分辨和选择等加工过程。
而高层加工则包括了注意、记忆和语义等加工过程。
1、底层加工感知是指人类的感觉器官接受到某一特定感官刺激后所进行的第一步信息处理过程。
感知加工的基本特点包括了客观性、稳定性和自动性等。
分辨则是指人类在感知到一定数量的刺激后,通过差异性是进行分辨。
而选择则是指人类在面对诸多刺激时,根据某种标准从中筛选出所关注的刺激。
2、高层加工高层加工是指人类在认知加工过程中进行的较为抽象和深入的加工过程。
其中注意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采取的有选择性的关注和集中注意的一种加工过程。
而记忆则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从短期到长期不同阶段的记录和保存信息的能力。
语义加工则是指对感知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提取的一种加工过程。
三、知觉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知觉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行为测量、神经成像和计算建模等手段。
行为测量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参数来测量知觉加工机制中各个环节的表现和效果。
而神经成像则是通过使用fMRI、PET等技术,对人脑在进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神经活动进行成像和研究。
计算建模则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尝试重现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加工机制。
四、知觉加工机制研究的进展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知觉加工机制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心理学课件之知觉
看到一对情侣了吗?
1-13
1-14
生物学含义
1-15
文化含义
1-16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特殊的病症
选择恐惧症
1-17
选择恐惧症:哪个是对象,哪个是背景?
1-18
选择恐惧症:哪个是对象,哪个是背景?
1-19
选择恐惧症:哪个是对象,哪个是背景?
1-20
我们这个时代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词,叫
海选!
1-34
知觉定势
1-35
1-36
1-37
1-38
1-39
知觉习惯
1-40
1-41
1-42
2.6 知觉适应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 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
例,新换一副眼镜时,开始会觉得不习惯,半天或一 天后,这种不适感就消失了。
1-43
你能习惯一个倒行逆施的世界吗?
这节课已经上了半小时
对时间的预测
2个月后就放假了
1-71
自然界周 期性现象
有机体节 律性活动
知觉时间 的媒介
计时工具
1-72
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人的兴趣和情绪 (3)与活动的内容有关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 于将时间估计的越短;反之越长。
1-44
第三节 空间知觉
1-45
3.1 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 人类具有独特的形状知觉能力,如识别文字的能力、
分辨各种劳动产品和各种复杂社会表情的能力等。 形状知觉的形成是多种知觉活动联合活动的结果。
知觉学习理论
知 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学习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加工 三、知觉的心理特征 四、知觉的种类
一、什么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 物整体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 觉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 的信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信息的过 程。(布鲁纳) 知觉: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 心理过程。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 他们、理解他们,识别和标记他们,以及准备对他们做 出反应。
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 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 因而自上而下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 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知觉的心理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整体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性
抽取 抽取就是 对知觉对 象特征的 分辨化, 对象的各 种特征, 只有被分 化后,即 被抽取后 才能变为 知觉信息, 此外,对 象的外部 关系也需 要加以抽 过滤 过滤与抽取 是一个过程 的两个方面, 在抽取一类 信息时,肯 定就会放弃 其它类的信 息。每个人 都有这种经 验。儿童的 过滤的能力 具有年龄特 征,经过训 练班的学前 儿童能有较
四、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视知觉 (形状知觉、立体知觉、颜色知觉、深度知觉)、听知觉、触 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社会知觉、物体 知觉。 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叫做错觉,知觉映象与 事物的客观情况不相符。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知觉
一个案研究-大小恒常性(Turnbull,1961)(续) 4、研究结果: (1)看到平原上远处的一群吃草的野牛,肯格问研究者 那些野牛是什么昆虫?肯格看来没有大小恒常性! (2)研究者开车带肯格接近野牛群,肯格看到越来越大 的野牛,认为这一定是“魔法”!等接近野牛时,肯格不
再 惊恐,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野牛看起来那么小?他猜测 野牛是在他们接近野牛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的?而且还 是怀疑有人在施魔法? (3)当他们乘车来到平原上的一个叫“爱德华湖”湖边
第四章 知 觉
教学目标
掌握知觉的概念与特性; 理解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及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掌握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种类、影响 条件; 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的概念,以及相关原则和影响因素; 了解错觉现象及有关理论。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知觉?
客观 事物 直接 作用 于感
4.2 – 1 真正运动的知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 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 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 动知觉的阈限会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视 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等 因素的影响。
4.2 – 2 似 动
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条件下, 人们在静止的 物体间看到了 运动,或者在 没有连续位移 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 造成取样的误差
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 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 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
本章内容小结
1. 知觉的概念、知觉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的加工、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种类
2.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中整体与部 分的关系、知觉的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认知和知觉的神经机制
认知和知觉的神经机制认知和知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些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许多脑区协同作用来完成。
在神经学领域中,认知和知觉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话题,旨在了解这些过程的神经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认知和知觉的神经机制。
知觉是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和感知,当我们感知周围环境时,大量的感官信息被传递到大脑中。
这些信息通过涉及感官基底神经元的谷氨酸柿子酸和GABA等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被传递到神经系统的较高级别。
在这些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对各种形式的刺激进行编码,这些刺激可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等。
这些编码的真实信息被用于构造我们的感知和唤起我们对外界信息的知觉。
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了解大脑中处理感觉信息的细节,并且他们已经确定了许多不同的解剖学结构。
他们已经发现,视觉和听觉处理大部分在受到刺激后在大脑的背部和上部进行;而触觉和痛觉则在大脑的前部和下部进行。
每种感觉类型都对应一个特定区域的大脑皮层。
在这些感觉区域中,神经元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进行编码,并在更高级别的脑区继续加工这些信息。
与知觉相反的是认知,这是对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神经科学家已经确认了各种认知行为的神经系统基础,包括意识、注意力、记忆、学习和决策等。
每种认知行为都对应了更高级别的脑区,包括前额叶皮层、颞叶和顶叶等。
认知过程涉及的神经网络比感觉过程要复杂得多,这些网络包括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神经递质和突触等。
在认知处理中,神经元的活动涉及大量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多巴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等。
激活这些神经元的信号并不仅限于来自传入神经元的刺激,还可能由其他结构或神经系统中传入的反馈信号触发。
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处理认知信息的结构和区域。
例如,前额叶皮层与意识和决策有关,顶叶和侧支颞叶皮层则更多地参与到语言和长期记忆的形成等认知行为中。
与感官处理相比,这些认知区域在神经系统中是更广泛且更集中的,需要更多的神经元相互作用。
2022年三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三亚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个案法2、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棒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B.棒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 C.锥体细胞是夜视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D.锥体细胞是明视细胞,对波长较短的光具有较高感受性3、神经冲动的传导形式有()。
A.化学传导和声传导B.电传导和光传导C.化学传导和电传导D.光传导和热传导4、一侦探在某现场找到一张纸张残片,上有三个字符,他不得不猜测到底是“771”还是“ILL”。
这时他的知觉机制主要是()的。
A.材料驱动B.刺激驱动C.自下而上D.自上而下5、在情绪反应中,产生愤怒的中枢机制是()。
A.下丘脑B.大脑左半球C.网状结构D.大脑皮层6、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是()。
A.刺激物的新颖性B.刺激物的强度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7、提笔忘字,这种现象是()。
A.永久性遗忘B.暂时性遗忘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8、威尔尼克区受损后,将引起()。
A.运动性失语症B.接收性失语症C.听-视失语症D.语义性失语症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正确排序()。
A.生理、安全、尊重、归属与爱、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归属与爱、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归属与爱、尊重、安全、自我实现10、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下面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B.心境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C.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自我防御能力,对人的身体肯定有好处D.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11、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以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通过第六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一个墨水瓶”。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地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
例如,一个复杂的听觉刺激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调查过居住在刚果枝叶茂密热带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描述过下面的一个实例: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我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请看图7-1b并回答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左半部是三齿,是一个三齿叉?不像,因为右半部是两齿的。
是两齿叉?也不像,因为左边是三齿的。
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最后只好说“是一个不可能图形”(impossible figure)。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运用“三齿叉”、“两齿叉”的假设(命名)对感觉信息进行检验,但都没有成功,因而困惑不解。
不过,平常我们对熟悉对象的知觉假设检验过程都是压缩的,是一种无意识推论的过程。
只是在知觉困难时假设检验过程才显现出来,才被我们觉察到。
请再看图7-1a和图7-1c,你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图7-1三个不可能图形总之,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感觉与知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各种感觉都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表征。
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不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牵涉到记忆、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知觉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它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的作用或过程,如检测(detection)、分辨(discrimination)和识别(identification)等(Moates,1980)。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我们是如何将刺激的个别部分或属性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知觉物的心理表征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牵涉到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及其交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也称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Lindsay & Norman,1977),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这可以由视崖(visual cliff)实验中很小的婴儿就能够形成深度知觉而知(Gibson,1979)。
这种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理论又如何解释我们对感觉环境的识别呢?主要有这样几种理论假说。
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
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
我们能辨认一个字母在大小、方向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很难想象在我们头脑里会储存有那么多的模板而不感到累赘!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完全与原型匹配的样例,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原型,识别出该客体。
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研究者不仅区分出不同的特征,还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
在复杂三维物体和场景的表征中还可能包含局部特征的某种组合或结构。
如成分再认理论(recognition by components theory)提出所谓几何子(geons)的概念,即所有物体都可以分解为诸如砖块体、圆柱体、楔形体、锥体等少量具有某种结构的几何子或部件。
通过对少数的几何子的识别,就能够快速精确地再认出物体的一般分类而不必去识别局部细节(Biederman,1987)。
上述这些直接知觉的假说虽能解释知觉形成的部分机制,并且也有部分的研究证据,如业已发现在大脑皮质中有对特定的线段、颜色、形状、方向特别敏感的被称为特征检测器(feature detector)的神经元(Hubel & Wiesel,1974),但不能解释知觉形成的全部机制。
知觉表征的形成还包含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也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 processing),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constructive perception)理论。
看图7-2a的上部,你把被遮住下部的这串符号知觉为什么呢?可能你很容易就想到它是“科学”(SCIENCE)这个词,但实际上它是一串车牌号码。
基于先前经验、假想和期望所作假设而产生的知觉定势有时会导致极大的偏差(见心理学与人生7-2:眼见为实?)。
知觉中的自上而下机制还可以用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的知觉适应实验来说明。
实验中,他带上一个特制的左右调换、上下颠倒的眼镜,因而看到的世界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开始时他连走路、吃饭和做最简单的事都很困难。
但是戴上这种眼镜8天之后,他开始适应这种倒视,他看到的世界基本上像过去一样了。
在知觉中我们快速形成并测试关于知觉对象的各种假设,这些都以所感觉到的(感觉数据)、所知道的(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以及所能推断的(利用高级认知加工)为根据。
但这种假设或推论往往是无意识的。
自上而下的加工可以很好地解释图7-2b中所示的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s)。
在不同情境中,同样的符号或被a b图7-2自上而下的加工图示解释成字母H,或被解释为A(上图);字符串中的字母B放到数字串情境中就被知觉为13(下图)。
再请看图7-3中的两张人脸,右边的看不去有点儿不正常,但变形得似乎不是那么厉害。
你把书倒过来再看,这张脸显得十分怪异。
为什么正着看和倒着看效果有差异呢?其原因是正常位置的人脸的习得经验使我们知道应该去看和会看到什么。
而我们却没有倒着看人脸的经验。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知觉受动机、期望、经验或具体情境的影响。
总之,在知觉表征的形成中,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又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两种机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Humphreys et al.,1997;Corbetta & Shulman,2002)。
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印象并不总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身,而往往带有主观性。
热点问题讨论7-1:人脸识别人们可以识别出成千上万张人脸,区别出不同的表情,从面部特征中轻而易举地判断出年龄和性别,即便是在一定的距离外,在暗淡的灯光下,有十几二十年之后,人们也能够认出曾经熟识的人。
但是,一旦把人脸颠倒,事情就完全变样了,我们识别人脸的能力就会严重地下降。
图7-3 中两幅倒过来的照片有什么不妥吗?再倒过来看看!图7-3倒过来看看!为什么?物体识别的一般理论很难解释人脸识别的表现。
研究者大多认为,人脸识别与普通物体的识别不同,它并不是基于局部特征的分析,而是基于人脸整体的结构的获取,人脸的构成部分眼睛、鼻子、嘴巴间的相互空间关系对识别非常重要。
这种观点有多方面的证据。
例如,人在出生2小时后即表现出对人脸结构图形的偏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双侧颞叶(少数为右侧单侧颞叶)损伤的病人表现出特异的面孔失认症状,而保持相对完好的物体识别能力;在脑成像(PET、fMRI)研究中,在右侧梭状回面孔识别区(FFA)发现只对正立面孔反应的脑区;事件相关电位分析中也在右侧颞叶区域发现了一个人脸刺激特异的早期脑电成分N170(彭小虎等,2002)。
然而,人脸与普通物体的识别过程并非完全没有共同之处。
在卡通人物像识别的有关研究中发现,尽管识别卡通像和普通线条画的准确率一样高,但是在要求学生说出那些著名人物的面部特征时,卡通像的反应速度要比普通线条画快整整一倍,这是由于卡通像对这些人物面部的区别性特征进行了夸张。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部分特征确实在人脸识别时起了作用。
因此,人脸的识别仍是一个谜,在某些方面,人脸与普通物体的识别相似,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又截然不同。
要用统一的理论整合这些看上去矛盾重重的证据并不容易。
近年来,专家系统论(theory of expertise system)的观点影响越来越大。
该理论认为,人脸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物体的识别过程,并不是因为人脸作为一个模式是特殊的,而是因为人脸的识别任务是特殊的──必须是在一类物体中作个体区分,而且还因为人们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不间断地学习而成为了区别人脸的专家。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类水平与个体水平上的物体识别的区别,正是人脸与普通物体识别过程不同的地方(Gauthier et al.,1999)。
目前,专家系统论的观点已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
如专家在识别专长领域内的物体时呈现和人脸类似的倒置效应,相比新手在FFA有显著的激活,而且激活程度与专家化水平相关(Gauthier et al.,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