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盛放心育之花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语文教育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在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品格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引导,让他们在这片情感的花海中绽放出美丽的风采。
语文教育要以爱为前提。
教育者应该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思想,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爱是学生成长的必需品,只有教育者心怀爱意,才能真正感染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也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爱。
这种爱会让学生觉得温暖与安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育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好与深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造性的思维。
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将会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中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与收获。
语文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情感体验,让他们用心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其中的忧愁、喜悦、悲伤等。
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情感的出口,让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将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投入,也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情感世界。
语文教育还需要教育者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肯定。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教育者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挫折中也能感受到希望和动力。
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者要用心观察学生,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的花海中绽放,需要教育者用爱去关怀他们,用正能量去引导他们,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激发他们,用鼓励和肯定去支持他们。
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让语文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会交流材料)
让语文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莱钢高中高三理科语文组于波2014年高考落下了帷幕,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与全体高三老师的努力分不开。
三年来,我们在市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虚心向各兄弟学校学习,面对着全市最差的生源,我们没有灰心,没有放弃,全体老师通力合作,不断挖掘学生的点滴潜力,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深受莱钢各界和家长的好评。
说起备课组,我很是心虚,因为我们高三理科语文备课组只有我和杨晓霞老师两个人。
多年来,我们一直奢望有个大的备课组,那样能更好的集思广益,那样可以各司其职,可以分工合作,也许可以比我们现在轻松一些。
但我们都知道,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长久地付出、坚持,好在我们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了回报。
三年来,在每次统考中,我们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生们用十二分的努力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
现将三年来我们的一些做法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谈到我们的成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生源,在世俗人的眼里,他们的学生具有合格学生不该有的特点: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等等。
但是在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潜在的品格:那就是被认可后的不服输!作为我们,如果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再高明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高一期间我们所做的就是了解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习上尝够了失败的苦涩,急需老师的肯定,使自尊心得到满足。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用此话,“欲扬之功,何辞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性质,提高信心,胸中有数,积极投入。
首先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构建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从他们的点滴进步中发现闪光点。
在激励性学习中,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语文是学生的第二母语,是我们了解和表达世界的工具,也是我们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语文是学生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各种各样的人文风情。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渗透,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品中的爱恨情仇,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引路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通过讲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与体验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融入情感教育课程。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学校都有情感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往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的实践和体验。
而语文教育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受情感,学会情感表达,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体验到情感教育的力量。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去理解作品,去体验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语文教育当中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情感体验者、情感表达者、并最终成为一个情感体验、情感表达的能手。
让学生在语文情感教育之花中绽放,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感受作品中的内在情感,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再次是要融入情感教育课程,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最后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去理解作品,去体验情感。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这个词汇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名称,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智慧,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语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语文教育贯穿美育理念,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文字技能的培养,更是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诗词、文学、历史等,让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语法,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能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词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只有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识字、识文、识句,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诗文、作文写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书写文章,进而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作和表达,发展自己的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让语文教育的美育价值得以实现,让学生的心灵之花得以自由绽放。
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美好的言行举止,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用文字传递真善美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能够提升自我修养,更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实现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发展。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美育目标,从而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
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成为爱的播种机,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操和教育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有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坚定的教育理念。
只有通过自身的热情和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中得到享受和收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榜样。
语文课堂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讲解词语的来历、讲述作者的生平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感同身受地去体验和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课堂演讲、作文等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和分享,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式教学、开展阅读感悟、带领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真理和价值,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和想象的自由,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特长和兴趣,有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
语文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服务,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怀,从而建立起对语文的积极情感认同。
只有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心中的爱的播种机。
让语文课堂盛开生命之花
的 教 育 教 学 以 其 学 科 特 色 及 地 位 性 质 ,毫 无 疑 义 地 承 担 着 学生 人生 观 、 值 观 、 界观 的 教 育 养成 任 务 , 价 世 是
学 生 由混沌转 向明 朗 , 由单 一 转 向 多元 , 由朴 素 转 向 丰
如果 离 开对 课 文的 “ 文 嚼字 ”语 文教 学 中的 生命 教 咬 ,
己去 创造 。在 语文 教学 中要彻 底改 变过 去那种 忽视学 ” 生的 个体 差 异 , 成 人 的理 解代 替 学 生 的理解 , “ 以 用 答 案的唯 一性 ” 杀 学生 的创造 力 、 象 力的局面 。 扼 想
生 命 是 教 育 的 前提 和 基 础 , 育 是 为 了 提 高人 的 生 教
情 感 的 信 息 ” 。 首先 , 命 意识 的培 养是生 命教 育的起 点 。 命意 生 生
验 生命 的斑斓 和 世间人 情 。 三 是 用 含 蓄 间接 的 教 学 活动 形 式 影 响 学 生 的 心 理 和行 为 , 暗示 渗透 在课 堂 内外的语 言文 字训练 中 。 将 如 教学 《 读书》 课 , 指 导学生 写读书 笔记 , 化 对文 谈 一 可 深 章 中心 的理解 , 高 思想 认识 。 提
动 , 以人为 本的社 会 中最体现 生命 化 的一种事 业 。 ” 是 而 语 文 教 学 是 学 生 生 命 化 意 义 建 构 的 z @ ,语 文 学 科 , t z
更 多的 是 要 通 过 语 言 文 字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的 磨 砺 和 情
感 的 熏 陶 。人 文 情 感 是 学 生 在 对 语 言 文 字 感 知 的 基 础 上产 生的 , 学 生体验 之 后的结果 。 生对 教材 中语言 是 学 文 字 的 理 解 ,及 其 由 此 产 生 的 疑 问 与 感 受 成 为 帮 助 学 生形 成 正确 的价 值 观和 积极 的人 生态 度 的 教 育资 源 。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最为广泛和持久的教育之一。
它不仅在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人文素质、情感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语言的呈现和理解,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审美和创造力,让语文教育成为美育的载体,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能领略到美的魅力,绽开心灵之花。
首先,语文教育是美育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工具,在语言中我们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传达思想和观念。
而语文教育则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体验美的过程。
比如,在课堂上教学古诗词,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化背景、寻找美的元素以及传达思想感悟,让学生在赏诗中领略美的风景。
在这样的学习和教学中,语言的魅力就能够在美的框架下得以体现并加强,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育教育。
其次,语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性、审美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更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意。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换句话说,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学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课堂上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同时,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文字作品,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在文字中进行表达,从而增强敏感的情感和审美的素养。
总之,语文教育是美育的载体,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欣赏和使用语言中领略到美的魅力。
通过此类教育,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是养成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品味人生的美好,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美育发展。
让“语文之花”灿烂绽放
让“语文之花”灿烂绽放作者:黄永新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11期《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刚刚推行,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让语文“美丽之花”灿烂绽放。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
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
“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美的韵律……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上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
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
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大得我们无暇也不敢去想: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考试”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
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平台,如何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选材、教学方式和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做法。
在选材方面,教师应该从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素材中去寻找。
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哲理和文化内涵。
还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古文散记等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选取陆游的诗词,让学生欣赏其雄浑豪放之美;选取鲁迅的散文,让学生领悟其锐利和深刻的思想。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导读、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学习笔记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邀请文化名家给学生讲座,让学生直接听到名家的声音和触摸文化的活的力量。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书法、围棋、茶道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在评价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
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而这些难以用简单的题目来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全面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写作和文化创作比赛,通过参与和比赛的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让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需要教师的创新和努力。
通过选材、教学方式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传承和发扬。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培养起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唤语文之魂育素养之花
唤语文之魂育素养之花语文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它不仅是我们读书人的乐园,更是我们智慧的结晶。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唤醒语文之魂,育成素养之花,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在全面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挑战。
本文将从唤醒语文之魂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唤醒语文之魂1. 传承文化精髓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唤醒语文之魂,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文学情怀文学是语文学习中的精髓,它能够唤醒学生对语言的美感和对文学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文学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创作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怀,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育成素养之花1. 培养思维品质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锻炼思维,提高思维品质,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2. 培育情感情操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关注人的情感和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培养高尚的情操。
3. 培养创新精神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长,育成创新之花。
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之花
让语文教学绽放生命之花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
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教学方法上实现综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
一、用爱培育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
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
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缕缕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
”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
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沐浴阳光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走进文本感悟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
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心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让“心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作者:李福刚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35期〔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要加强修养,展现自身魅力,努力构建“双边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二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积极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三要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5-0062-03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在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也会逐渐形成。
可见,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初中这个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把握语文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有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展现教师魅力,构建“双边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靠人来建树。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和高雅的情趣。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走上讲台,情绪要饱满,要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渊博的知识阐释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师要把激励带进课堂: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主动交流、积极表现;教师要把求知意识带进课堂: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会学生通过图像、音响等手段,主动探求知识,激发学生潜能……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情绪去学习,从而对老师、对语文学习及文化产生积极的感情。
教师这种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说教所不能代替的。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是一门手段和目的兼备的学科,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更是启迪慧心、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阅读、写作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成为学生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地。
正所谓“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享受和体验之地。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让他们在阅读文章、诵读诗歌、欣赏美文时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美感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地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在写作课上,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追求。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知和感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精神和思想品格的培养之地。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思想品格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人文的温暖和思想的力量。
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怀,引导学生去思考、探讨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品格。
在讲解《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品格,使他们成为有情怀和品格的人。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力量;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从而融入到美育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育成为学生的心灵之花,绽开出更加美丽的姿态。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人教版)
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人教版)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语文新课程,就像一缕春风,给教育带来了春天,芳草青青,花红柳绿,语文教师也同样感到清新空气的扑面而来,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
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
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更应如此,讲究方法,讲究策略,选择好一个好的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
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
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乡土回忆散文及玄思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
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盛放心育之花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的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中无疑包含着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内容。
由此观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语文学习的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心育;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语文学习的评价;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对学生的心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了议事日程。
基于此,我校将注重对学生的心育教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并开设了心育辅导课,建立了心育辅导室,高度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心育教育。
而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仅靠开展专门的心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学校各门学科教学中,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合心育教育。
作为重要基
础课程的语文教学,其特殊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以及在所有学科中占30%的课时比都使得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育教育具有可行性,并使心育教育更具有经常性,增强随机性,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心育教育,这同时也是由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的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中无疑包含着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内容。
由此观之,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融心育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首先,应当在朗读中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
万事开头难,由于我们学校处在城乡结合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刚上学的孩子不会普通话,说话声音也不洪亮,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我以鼓励为主,用老师的肯定,成功学生的实例,激发他们从“不愿读、不敢读、不去读”中摆脱出来。
刚开学时,凡是能大声读书的
孩子就能获得一面红旗。
如果还能做到字音准确,就可以当小老师在全班领读。
学了汉语拼音后要求凡是能做到声音洪亮、字音正确的就能获得一面红旗。
到了孩子们有了一点朗读技巧,识字量多一点时,就提高要求,要读得正确、流利的才能获得一面红旗。
随着学习园地红旗的增多,学生增强了信心,体验到了阅读带来的愉悦感受,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孩子们能够大胆、大方、大声地接受朗读训练。
对于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过多指责,而是要倍加爱护与赞许他们,并千方百计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
二、融心育于语文学习的评价中
第一,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语文学习中充满自信。
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态度,即便学生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应该在指出问题,帮助其纠正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肯定其获得成功的那一部分,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功,也要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因为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和勇敢要靠老师的激励和指导。
第二,实施弹性评分,引导学生在自信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弹性评分是指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却更加坚信,对于未成年
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会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融心育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习惯态度的养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按照一定的由学习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方法和规范进行学习时才
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效率。
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多次的反复,在此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觉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专门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克服了不良习惯,有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有顽强的意志,有乐观自信的态度,做到课内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外认真预习、复习,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读量,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取得优良的语文学习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
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
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心育之花必定会盛放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玲等著,《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5]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