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的本质、发展和作用的理论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发展进程和社会历史演进的深刻思考。
一、意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和表达。
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人的认识能力是由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决定的。
意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精神现象,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与此相对应的是,意识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二、意识的形式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观和概念等。
它们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各种认识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将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意识、宗教意识和哲学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从迷信转向科学,从信仰转向知识。
在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唯物史观中,意识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也会推动意识的发展和变革。
三、意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在人类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意识不仅仅是反映现实的工具,更是塑造现实的力量。
人类的意识活动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更是主动地“创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变现实。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由于不同的社会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的阶级和群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存在差异。
在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中,人们的意识也会随着政治立场和阶级利益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一 个是精神,两者并行不悖,互不干扰。企图调和唯物论 与唯心论的矛盾,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其哲学的不彻底 性最终倒向唯心论。
2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物质观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 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科学从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 出来为基础的,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 “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律”、康德的 “星云假说”提供了科学材料。
物质观上的重要标志:原子论 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哲学结合起来,相对古代 朴素唯物论是一个进步,但把自然科学发展到某一程度的 认识绝对化了,原子成为构成物质的最后单位,具有不可 入性(不可分)。
辩证唯物主义构成
哲 学
世 界 -世界 观
本原—是什么 状态—怎么样 本质—可知否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识论和实践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一元论都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本 原只有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论的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论的一元论。
*这种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去 感知,去认识和反映。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当时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成果,我 们今天理解仍有较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它的高度抽象性。
如前面讲到的山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高、险、奇、 秀的特征,仍有山的特点,水的概念的抽象,没有了淡、 咸、急、缓的特征,仍有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抽象,抛开了一切具体事物的形状、结构、特点,就只剩 下客观实在性,无形无体。请注意,在这里,客观实在性 不等于客观实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基本立场之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引领着中国社会向着更为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进。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想方法的总体观。
其核心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重要作用1. 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引,明确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2. 强化党的组织力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作为党的一项基本观念,能够凝聚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增强党的组织力量,推进党的建设。
3.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通过倡导诚信、公正、自由、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4. 推动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指引下,推动文化创新,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实践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在我国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要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巨大成就,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继续坚持和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意识)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意识)观作者:文/朱绍权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5期摘要:思维与存在是哲学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每一个哲学派别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作为迄今为止最真实、最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是如何作出自己科学的解释呢?关键词:思维;存在;反映;辩证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又说:“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作为真实结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呢?一、思维的产生是人脑的产物思维这一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哪里来?恩格斯说:“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现实的、经验的例证向我们表明,思维不为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和高级动物所有,而为人类所独有。
在我们现在所能及的时空里,只有人才能思维。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是意识(思维)的器官、物质载体。
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医学上的植物人,就是因为其意识的物质载体——伤者大脑里负责思维(意识)的区域受到损伤而失去意识。
二、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人是自然界从单细胞—多细胞—古代类人猿—人长期进化的结果。
思维是人脑的产物,那么,思维亦是自然界的产物。
而“万物之灵”的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对象化活动。
”我们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要从人类社会,从人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中去找寻。
1.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征,具有趋利避害选择性特征的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 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
2.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 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
(二)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 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 身
创 造
在劳动和语言 的推动下,猿 脑变成了人脑
产
推
生
动
劳动产生了语言
意识不是纯粹自然的产物和单纯的生物学进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在人的意识产生的过程 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结构高度完善, 成为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机能
反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永远是被反映到的物质本身
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现象,它具有与生 俱来的社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意识产生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2、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社会存在; 3、意识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存在需要的程度; 以上三点表明,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离开了人的 历史发展,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识。意识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 质。只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 反作用,才能在意识问题上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3、思维的模拟同人的思维具有本 质的区别: 质的区别:
第一、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 理素质。 理素质。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 第三、 有的创造性。 有的创造性。
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 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次, 其次,社会劳动 又为意识的产生 提供了现实的可 能性和物质条件。 能性和物质条件。
“这些正在形成中 的人, 的人,已经到了彼此 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 的地步了。 的地步了。猿类不发 达的喉头, 达的喉头,由于音调 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 多,缓慢地然而肯定 地得到改造。 地得到改造。”
卡斯帕罗夫与“深蓝” 卡斯帕罗夫与“深蓝”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综上所述, 综上所述,模拟思维不可能 超越被模拟的真正思维。 超越被模拟的真正思维。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二、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考古发现, 考古发现,人是 300万年以 在300万年以 前才诞生的, 前才诞生的,有 了人, 了人,才有了人 的意识。 的意识。
意识的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 、 意识的功能 :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 意识的功能: 反作用
(1)、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 )、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 计划性。 计划性。 (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 性过程。 性过程。 (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作用。 造作用。 (4)、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 )、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 本身的改造作用。 本身的改造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首先,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其次,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带有特定个人或主体的主观色彩。
个人的经验、社会地位、动机、兴趣和情绪乃至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都会使人之间的反映表现出差异来。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
然而,任何一种反映,不管是近似的还是歪曲的反映,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种意识,即使是最荒唐的意识,也总具有它的客观原型。
(2)首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活动,取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的功能。
其次,人工智能决不会成为人类智能,取代人的意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的差别:第一,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全部意识形式。
人工智能属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人的意识活动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活动要考虑社会后果。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第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智能机器的自动性是受命于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的特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这是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意识的这一本质,体现了人对物质世界把握的能动性。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使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世人的关注。
本文将要讨论的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使人类社会在宇宙中生存.发展下去应是人类奋斗的第一目的,这一目的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如何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 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1.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5)【方法论】: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辩证统一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因此,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5.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意识,这个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认知以及社会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人脑是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器官,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意识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人脑的生理结构和神经活动。
就如同计算机需要硬件设施来运行软件一样,人脑的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等结构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硬件支持”。
然而,仅仅有人脑还不足以产生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原始人类在狩猎、采集等活动中,逐渐学会了分辨不同的动植物,掌握了生存的技能,这些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使得人类的意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意味着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去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当我们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时,首先会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房子的设计和构想,然后通过实际的行动将这个构想变成现实。
这种主观能动性使得人类能够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其根源都在于客观世界。
但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情感、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是看到一朵花,有的人可能会感受到它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而有的人可能仅仅注意到它的颜色和形状。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还指出,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完全同步。
有时候,意识会超前于社会存在,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有时候,意识又会滞后于社会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比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可能会束缚人们的创新和进步。
考点突破全面理解意识概念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整理版ppt课件
18
•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 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 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
• 我们既要反对否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 的观点,要充分重视精神的作用;又要反 对片面夸大意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不搞精神万能论。
• ④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仅仅是反作用而非 决定作用,因为它整理要版pp受t课件客观规律和客观条 19
规律的客观性。因此,③④错误。
整理版ppt课件
32
整理版ppt课件
33
•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在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作用。
• (2)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 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整理版ppt课件
11
• ①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首先,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 到预期目的,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 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证明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但物质可以独立存在。
所以,可以说意识离不开物质,但不能说
物质离不开意识,说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是
错误的。
整理版ppt课件
26
• ●真题再现
• 例题1 (2009·全国Ⅱ)胡杨树生长在中国 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
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
•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 物质的依赖关系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整理版ppt课件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首先,它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即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会决定他们的意识形态。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从社会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的。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认为资本家阶级通过在意识形态中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持和加强了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人类的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产物。
根据他们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变而不断演变。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推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理论,即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类,消除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们的异化和压迫,意识形态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压迫的本质和阐述解放的道路,唤醒和组织被剥削阶级和劳动者,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推翻这种制度并建立一个更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可以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及解放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三重释义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人类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并为实现社会变革和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重释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这种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即物质决定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私有制和阶级划分来构建的。
资本家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的资料和金钱。
这种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关系使得资本家阶级能够通过意识形态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持和加强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哲学基础作者:孙春伟姚浩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为基础的,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由现实存在所决定。
同时,法律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哲学基础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93-01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观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为基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形态的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思想,是法律意识中的理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意识的来源,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一般论述中,特别是体现在法律与意志、法律与物质生活条件、法律与国家的观点上。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意识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产生基础与过程、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与实践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意识的解释、意识形态等。
这里我们只学习最基本的内容,作为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意识的哲学基础。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对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实际生活、从物质生活过程、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研究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著名论断。
意识不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而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意识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发生改变。
高中政治必修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马哲辩证唯物论
物质观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时空
意识观物质与意识、意识的本质
实践观尊客主能、人与自然
唯物辩证法
联系与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辩证思维方式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沦
实践与认识
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认识反复性与无限性
真理现
真理具有客观性与一元性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其余动力
阶级斗争
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历史发展中人的作用
人的本质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最重要、最根本的属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个人与历史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重
1:90 1:500 1:40 1:1000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 是移入人的头脑并 在人的头脑中改造 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从齐 来白 不石 画是 龙画 。虾
的 高 手 , 但 他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 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 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 尺而已” 。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进 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
人工智能的原理
加工
记
分析
忆
处理
运算器
输
信息
入
设
备
感觉 器官
输
存储器
出 设
备
控制器
调节 指挥
信息
效应 器官
人工智能的意义
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的拓展和深 化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
?!
人工智能的意义 极大地发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局限
教学难点
• 意识的本 质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
物质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举 例
自 然
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反 应
界
的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葵化向日
形 式
进
食人草
的
化 高等动物 感觉心理 大脑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进 化
人 意识
人脑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反应特性
物 理 反 应
水滴石穿
反应特性
化 学 反 应
岩石风化
4Fe+3O2=2Fe2O3
刺激感应性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 应答能力。
意识的作用
赋予人的活动以 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 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F=GM1M2/R2
想象
意识的作用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 观世界进行改造
意识的功能
意识活动对于人 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的心理 和生理。
卡斯帕罗夫与“深蓝”
人工智能的局限
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人工智能的局限
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意识 所特有的创造性。
0只!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 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9只!
人工智能的局限
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思考题
•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方法论 意义是什么?
• 是什么推动了猿脑向人脑的 进化呢?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 下,猿脑变成了人脑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重量大,比重高
动物
鼠 猫
猴
大猩猩 现代人 海豚
鲸
脑重(克) 1.6
31
89 540 1500
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日
感觉、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狼孩卡玛拉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 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 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 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 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 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 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 组成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感觉、 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 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 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 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 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教学使学生科学的理解意识 的起源,把握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 物质的反映,掌握意识的作用,了 解人工智能与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进一步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原理。
教学重点
• 意识的本 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