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首先,封建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起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崇尚礼法和君权至上。

在封建时期,法律主要以礼法为主要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

礼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等级秩序,强调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尊卑有序的行为准则。

此外,封建时期的法律还体现了君权至上的特征,君主通过制定法律来统治社会,法律具有强大的威严,且法律的遵守与否取决于君主的决定。

其次,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

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君主权力为目标,追求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同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刑法和行政法律体系,为后来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基础。

最后,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成熟阶段,也是中国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唐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兴起,法律开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认为法律应该服从于伦理道德,法律的制定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其中,宋代王安石变法在法律制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提倡“赏罚必明”、“以法饬吏”等观念,加强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明清时期,法律思想呈现出稳定和细致的特点,明清法律体系成熟,法律范围扩大到经济、教育、民事等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封建时期的礼法思想和君权至上、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唐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和法律体系的形成。

这些特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紧密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法律思想从其开始产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这3种社会中由于部分质变所形成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它的发展约可分为4个时期: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当时作为统治者的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要是利用“受命于天”的神权法的思想和以“亲亲”、“尊尊”为指导原则的宗法思想来进行统治。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在这个时期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公。

他吸取商末统治者残酷压榨人民因而被推翻的教训,比较重视民心的向背,要求西周贵族以殷为鉴,主张“明德慎罚”,德刑并用,反对“罪人以族”,要求在判罪量刑时必须区别过失(“眚”)和故意(“非眚”)、偶犯(“非终”)和累犯(“惟终”),以缩小打击面。

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由纯重人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还“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法律思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深入到法理学的领域,不少思想家对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合理因素的新见解,大大丰富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古代法学。

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缓慢发展到逐步衰落的时期。

统一全中国的秦王朝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建立的。

由于法家主张“法治”,一贯重视法制建设,所以到秦始皇时,各个方面“皆有法式”,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 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逐 渐形成了以“礼治”为核心的法律思 想体系。
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一 时期的法律思想流派众多,如儒家的“以德治国”、“礼 治”和法家的“法治”、“刑治”等。
秦汉时期
儒家强调道德教化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主张以德治民,以刑辅 德,通过教化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
强调礼治
儒家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强调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礼治来 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注重宗法伦理
儒家强调宗法伦理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家族为本位,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来构建社会秩序。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以德治民,注重教 化和礼治,强调宗法伦理和反对战争。他的思想奠定了儒家 法律思想的基础。
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法 律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主张以德治民,注重教 化和礼治。
03 道家法律思想
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宽刑简政”,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影响,如对复仇、连 坐等传统法律观念的改变。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老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 为政府应该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发展。他还主张“宽刑简政”,认为刑罚应该宽和简便。
反对战争
儒家反对战争,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强调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和谐。
儒家法律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 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实践。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的历史发展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自古以来,法律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对法律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古代法律(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以礼教为基础,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兴起,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礼法并重,形成了礼法合一的法律体系。

(二)古印度法律古印度法律起源于公元前15世纪的吠陀时期,以《摩奴法论》为代表,强调种姓制度,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后,提倡平等、非暴力和慈悲,对古印度法律产生了影响。

(三)古希腊法律古希腊法律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的城邦时期,以《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法典》为代表,强调民主、自由和法治。

古希腊法律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世纪法律(一)罗马法罗马法起源于公元前753年的罗马城邦时期,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强调公民权利和义务。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伊斯兰法伊斯兰法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强调一神教信仰和穆斯林共同体。

伊斯兰法对阿拉伯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基督教法基督教法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以《圣经》为基础,强调信仰、道德和慈善。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法成为欧洲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近代法律(一)大陆法系大陆法系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平等和正义。

大陆法系对欧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英美法系英美法系起源于11世纪的英国,以普通法为基础,强调判例、程序和法治。

英美法系对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区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在古代中国,法治和教化一直都是统治者们重要的工具,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百姓教化。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不断发展完善,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夏代法律制度的建立,被视为中国古代法治的开端。

夏朝的法律制定主要由贤德君主统一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利益。

夏朝时期,中国开始建立了以君主为中心的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法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商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商代法律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秩序和财产权利。

商代法律制度明确规定了财产的继承和交易规则,加强了封建君主对人民的控制。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周代法治和教化达到了巅峰。

周穆王时期,颁布了《周礼》,规范了社会行为、礼仪和仪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朝开始兴起儒家思想,孔子等儒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德和礼仪的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

战国时期,中国的法治和教化面临了诸多挑战,各国相争、社会动荡。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各种学说和法律制度,如道家、法家等,为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想资源。

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推行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法治。

秦朝也实行了严格的教育制度,普及了文字和典籍,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教化进程。

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汉武帝时期颁布了《秦律令》,进一步完善了法治体系。

汉朝开始兴起了儒家学说,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的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主导思想。

隋唐时期,中国的法治和教化达到了新的高峰,隋唐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教化制度也逐渐规范。

《隋典》、《唐典》等法律典籍的编纂,为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㈠神权法思想:是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它以“天命”“天罚”观念为主要内容。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㈡⑴夏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创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力图神化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权力,并把反映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⑵殷商时代,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①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上帝是商王的祖先;②商王豢养了一批神职人员;③占卜的形式固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④商王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

⑶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

⑷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2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周礼:西周初期,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相传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这就是所谓周礼。

嫡长继承制:就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制度。

商朝末年开始确立,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3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⑴亲亲尊尊: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逾越。

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①这是周公时期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有所侧重。

②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

中国法制史专题

中国法制史专题

5、宋代的法律形式 刑统,编敕,编例,条法事类: (1)《宋刑统》:是宋朝建国以后第一部系统 的成文法典,这既是有宋一代最基本的一部法典, 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其体例变化:一是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二 是篇下设门,十二篇共分二百一十三门。三是设 立"起请条",以"臣等参详"的形式附在律文 之后。四是首创综合性法规之门。

5、唐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 律疏议· 名例律》)。 (2)立法宽简、稳定、划一 6、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刑乱国用重典”;“明刑弼教”。朱熹对后者 作出了新的解释,有意提高刑的地位和作用,二 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实际上,为重典 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7、清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主要是参汉酌金。

13、曹魏律 它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立法成就,又名《新 律》、《魏律》。它与汉律相比进行了较大的改 革,表现在: 删繁就简,增加篇目至18篇,扩充了法典的内容, 突出了国家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 将《法经》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突 出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 八议入律,使礼律进一步融合; 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封建法典的制定在系统性和 科学性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2、汉代的法律形式 两汉时期,以律、令、科、比为基本的法律形 式。其中: 律是汉代基本的法律形式,包括以刑事法规为主 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成文法典。 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内容广泛,法律效力最 高,是汉朝一种主要的法律形式,但具有一定的 任意性。 汉朝的科来源于秦朝的课,是律以外关于规定犯 罪与刑罚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一种单刑法规。 比,又称“决事比”,是指在律无正条规定时, 比照援引典型案例做为裁断案件的依据,汉时被 广泛应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 /8.法史网 /9.中国法律文化网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http://202.207.96.9/open/fzs/ZJFD/b1.htm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总论一、中国法制史的内涵•“中国法制史”一词一般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法律制度。

•第二,作为一个学科概念。

二、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概述•(一)中国早期法制•初创时期:以习惯法为基本形态,法律不公开。

•1、夏以天命神权观念作为立法、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

法律渊源包括习惯法、制定法和誓等。

•2、商秉承神权法思想,在继承夏代法制经验基础上,在罪名、刑罚和司法制度等方面取得进步•3、西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指导思想,“刑罚世轻世重"、"明德慎罚"、矜老恤幼刑事政策原则。

三、中华法系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1、法系及中华法系的概念•法系概念:(两个条件:首先有一个与众不同,而且对外发生过影响的主体法律体系,第二必须有若干个接受这个母法影响,具有与母法相同特征的子法系统。

)•中华法系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

最早的封建成文法——《法经》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2、中华法系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A,中华法系的成因•①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②与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③与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有关.四、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发展•(一)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二)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三)新中国法制史学科的曲折发展五、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一)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2. 有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注意的几个问题•1. 加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特性的认识•2. 把握好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专制特性•3. 注意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4 .应该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的三个规律•1、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中国古代刑法思想

中国古代刑法思想

中国先秦刑法思想从历史的进程看,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刑法思想是“源远三代,盛于战国,丰在汉魏,衰自东晋,变起清末”。

西周以前,律学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但《尚书》等古籍中有相当丰富的刑法思想,尚待整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相互辩驳诘难,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特别是法家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排儒诋道,倡言法治,在法律理论上有很高的成就。

秦汉两代,律学昌盛,尤重对法律条文的注释、阐发,传布即广,著述亦丰,名家辈出,世代相继,形成一种世代特点。

魏晋时期,崇尚空谈,“言不及义”,律学不振。

隋唐盛世,律学发扬光大,《唐律疏议》为其代表。

宋元以后,视律学为小道,其势遂衰。

清末变法,引进西方新思想,刑法思想开始向近代化转轨。

一、西周及其以前的刑法思想(一)恭行天罚,主张刑法代表天意西周及其以前的漫长时代里,中国法律中有着浓厚的自然法理论的成分。

即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主宰自然、主宰社会的力量,这就是“天”,或者说“上帝”。

但这个东方的上帝,不同于西方的上帝,不是带有人格意志或宗教色彩的神,而是一种人们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必须顶礼膜拜,敬畏服从的无所不能的最高权威。

人间的一切,包括王位的更替,朝政的建立,法律的制定,国家的治理,都必须服从天命,尊重天意,因为上帝既洞察一切,又赏罚分明,法律就是天意的反映。

这种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感应的天道观。

先秦时期的天道观,实际上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二者关系的一种认识。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大自然在人们面前是一个神奇难解的谜。

人们对大自然既敬且畏,只好顶礼膜拜;而且统治者也认识到假借天威,管理国家比仅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统驭百姓更为有效。

凡是帝王的一举一动,都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因而也就当然合理;一切政事举措、规章制度都是上帝的赐予,百姓更必须无条件的接受。

(二)礼刑并用,强调刑法的辅助作用礼在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在西方,礼一般限于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和个人修养;在中国,礼是治国安邦的大法。

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上海开放大学

中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上海开放大学

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前言: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座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

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4000年法制史因革演变绵延不断,并且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中华法系以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法制史上光辉的一页。

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辉煌?毫无疑问,立法思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今天,我们围绕我国古代立法思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发展演变三、古代立法思想对法律的指导和影响好,下面我们首先简要地描述一下中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古代各时期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夏商的立法思想我国法律起源于夏朝,夏商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

我国古代立法思想的内容也要从夏商谈起:夏商统治者宣称:王位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称为“天命”;军事征伐称为“代天征讨”;惩罚犯罪称为“代天罚罪”、“恭行天罚”。

由此,我们看到夏商统治者的一切行为都借助着上天的名义,其统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上天、以神为核心。

自然,法律也来源于天意,这是一个典型的神权法时代。

(二)西周的立法思想1、“明德慎罚”“明德慎罚”就是崇尚德教并谨慎使用刑罚。

从德的方面讲,要求统治者自身要勤政修德,力戒荒淫;同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以教育感化为主,不可操之过急。

从刑的角度讲,就是慎罚,反对重刑滥罚,以使刑罚成为劝民从善的手段,当然对重大犯罪同样严惩不赦。

2、“亲亲”、“尊尊”“亲亲”主张按血缘关系确定亲疏长幼,具体要求为: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最重要的规范就是“孝”。

“尊尊”主张按照等级关系确定政治上的贵贱上下,要求君仁臣忠,最重要的规范是“忠”。

亲亲、尊尊最为强调就是孝和忠。

(三)战国时期法家的立法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立法思想主要有四点:1、事断于法,即应当依照法律断处一切犯法行为,把法律作为评判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看作是治理国家的唯一工具。

早在春秋时期管仲最先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的思想,邓析明确主张“事断于法”,商鞅韩非进一步要求圣明之王应当“任法去私”,禁止一切不合于法令的言行。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奴隶社会。

随着社会的演变,法治和教化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夏朝开始,对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夏朝,由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权力集中化,个人行为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夏朝的法治和教化主要依赖于贤者的君主和祭司的治理。

夏朝的法律制定了一系列刑法和律令,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法治和教化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商朝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刑法和律令在内的法律制度,并设立了官员来管理法律和司法事务,实行官署制度,并开始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古代法治和教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的分封制度为法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周武王废除商朝的暴政,大力倡导礼乐之邦和五德之民的理念。

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吏治制度,实行了封建法律体系和官府制度。

在周朝,法律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并诞生了《周礼》、《礼记》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周朝还积极推行儒家教育思想,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和教化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理念。

4.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法治和教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内部,国君开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加强对臣民和子民的控制,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地方法律。

同时,一些重要的法典,如《礼记》、《左传》和《孟子》等,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文献。

5.秦汉两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法治和教化。

秦朝推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统一度量衡,实施法律统一、简化文字等。

然而,秦朝法治过于严苛,使得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反抗和不满。

同时,秦朝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法律和教育的权力进一步集中。

中国历代立法思想和立法活动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思想和立法活动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和立法活动的演变陈建华(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是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发展而来的,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阶级属性,成为神权法思想。

夏朝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和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

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法权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

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朝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

立法活动:1、禹刑。

《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它是指夏朝法律的总称,并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

2、汤刑。

《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它是商代法律的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

誓侧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事命令或宣布军事纪律,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

诰侧重于国王或者权臣对大臣、诸侯或者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诰。

命是君主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

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二)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以及亲亲与尊尊,具体到刑事立法指导思想就是“义行义杀”和“明德慎罚”。

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统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谓“义行义杀”,就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所谓“明德慎罚”,就是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筑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

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立法活动1、吕刑。

周穆王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二)抨击人定法
老子在推崇自然法的同时,对人定法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老子不仅抨击人定法,而且抨 击人为的“礼”与“德”。不过,老子并没 有完全的否定人定法,这从老子留下的相关 文章典籍中就能看出。老子反对违反“天道” 的严刑峻法,但却不完全否定人定法。对于 符合“自然”和“无为”原则的宽疏的人定 法,他是向往的。
(一)“法者,天下之理” 朱熹认为,封建礼法是理在人间的体现,是永恒不 变的,谁要违反封建礼法,谁就是违犯天理,大逆 不道,罪不容诛。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 朱熹以儒家正统自命,因此,德治是朱熹的一贯主 张,他仔细探讨政刑礼德的相互关系。认为礼德为 治国的根本,政刑为治过之具,与礼德相比,只能 为末。尽管朱熹认为德治为治国之本,但他并不忽 视法律、刑罚的作用,认为刑罚是使人们向善的必 要补充手段。并且他还主张恢复残害人肢体的肉刑。
(二)三纲五常说
为了维护封建秩序,董仲舒继承与发挥了先
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 思想和仁义道德的说教,提出了“三纲五常” 说。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 礼、智、信”五种永恒的道德。
(三)德主刑辅说 董仲舒与贾谊一样,重视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重 视教化。董仲舒在强调教化的同时,也重视刑罚的 作用。不过董仲舒主张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先德 后刑。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先秦儒家“德主刑 辅”、“宽猛相济”思想的延续。不同之处,是他 把“德主刑辅”说置于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的基 础之上。他还把这种阴阳五行说和他的人行论捏合 在一起,用来论证德主刑辅说。在他的言论中,他 主张人性恶。
孔子纳“仁”入“礼”,强调“礼”“仁”
结合,这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之 处,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出发点。他从 “礼”“仁”结合的思想出发提倡“为政以 德”的“德治”,主张“贤人治国”,认为 “为政在人”、“人亡政息”。

中国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演变

中国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演变

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夏朝至明清法律指导思想的演变,主要是围绕礼与法的关系的演变.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基于氏族社会的天地鬼神观念而形成的“奉天罚罪”的天讨、天罚思想。

商朝法制指导思想是夏朝法制指导思想的继续发展,主要有“天命观”和“君权神授”思想。

西周继承了夏商的神权法并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论,通过礼来规范不平等但是有规范的社会格局。

秦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统一,实现了社会由封建向中央集权的转变,提出了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重罚的法制指导思想。

汉代礼再次被推崇,并且与法结合起来。

法制指导思想以“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为主。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规律。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法律制度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隋朝法律指导思想包括“德本刑用”,“宽简、稳定、划一”。

而唐代以隋为鉴,不但要求立法宽简,而且力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除此之外还包括“宽严适中”,“简约易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等内容。

到了两宋时期,其法制指导思想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崇文抑武。

强调慎法,大度兼容,儒道兼用。

并且重视经济立法,义利并用。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其法律指导思想强调“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因俗而治,蒙汉异制”以保障其政权的稳固。

明朝则以“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为其法制指导思想内容。

清朝则以“祥译明律,参以国制”、“推行‘首崇满制’基础上的‘满汉一家’政策”、“以刑弼教”为法制指导思想内容。

2.论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夏朝确立了墨、剕、劓、宫、大辟五刑,且规定昏、墨、贼都要被处死。

商朝,继承和发展了夏朝的“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

在刑罚上保留了夏朝的五刑墨、劓、宫刑和大辟,改剕刑为刖刑,另外还创立了炮烙、醢、脯、劓殄、剖心等酷刑。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又要“怀刑”,主张德主刑辅、以 刑辅德。主张教化,反对不教而杀。 重视“人治”,即指重视最高统治 者个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 用。
• 道家的法律思想:无为而治
(全面否定仁义礼法,主张自由,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追求超然物 外)
• 法家的法律思想:法治。
法家之法治,主张将法律公之 于天下,又设置“法官”作为 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 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 安定和统治止血的稳定.
明末清初
• 法律思想:清代的法律指 导思想:“参汉酌金与详 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 导思想。
• 特征:法律制度特点就是 严格维护皇权专制,残酷 镇压任何反叛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
• 法律思想
儒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宋代
• 法律思想特征:法律思想 的特征是:法学思想倾向 道家且吸收儒家的“仁义 ”,公平执法,主张德刑 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 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 一统纪,明法度”,“三 纲五常说”“德主刑辅说 ”。
明代
• 明代的法律思想:“明刊 弼教”的立法指导原则, “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 思想。

• 明代法律思想特征:德礼 为本,政刑为末,但他们 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
汉代
• 法律思想的特征是:法学思 想倾向道家且吸收儒家的“ 仁义”,公平执法,主张德 刑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 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一 统纪,明法度”,“三纲五 常说”“德主刑辅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两晋南北朝
• 法律思想: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 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 规律。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 演变及特征
法律思想是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精 神统御力量或精神价值传承统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时期
• 法律思想:西周在继承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观念
的基础上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神,而是天下共有的 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也是后世仁政理论和德主刑 辅的宏观政策的直接渊源。
• 特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
明末清初
• 法律思想:清代的法律指 导思想:“参汉酌金与详 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 导思想。 • 特征:法律制度特点就是 严格维护皇权专制,残酷 镇压任何反叛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的法律思想
• 法律思想
墨家的法律思想
道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唐朝
• 法律思想:唐朝提出了“安
人宁国”的治国方针。在礼和 刑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的礼法 并用、德主刑辅成为了正统的 法律思想核心。
• 特征:礼法并用,德主 刑辅。、立法要宽简、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强 调执法严明
宋代
• 法律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 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 化中央集权,从法律上肯定“稍夺其 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 重在刑事和行政立法。第二个时期, 在政治上,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 变为以法律来适应传统商品经济的畸 形。在思想上遂有由传统的“讳言财 利”“向利益均重,利益相辅”思想 的转变。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 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所谓“乾淳诸老既殆,学术之会总为 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随称鼎 足。
汉代
• 法律思想的特征是:法学思 想倾向道家且吸收儒家的“ 仁义”,公平执法,主张德 刑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 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一 统纪,明法度”,“三纲五 常说”“德主刑辅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
• 法律思想: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 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 规律。
宋代
• 法律思想特征:法律思想 的特征是:法学思想倾向 道家且吸收儒家的“仁义 ”,公平执法,主张德刑 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 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 一统纪,明法度”,“三 纲五常说”“德主刑辅说 ”。
明代
• 明代的法律思想:“明刊 弼教”的立法指导原则, “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 思想。 。 • 明代法律思想特征:德礼 为本,政刑为末,但他们 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
• 墨家的法律思想:兼相爱,
交相利,兼爱非攻。
秦代
• 秦代的法律思想:法家
的重刑主义理论是秦代的 法制指导思想。实行“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文化专制思想。以及全 国统一法律。 • 特征:轻罪重罚,律法网 严密。极端专制、严刑峻 法。
汉代
• 汉代的法律思想:无并辅 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 导思想。西汉时,后尊儒 术取代了汉初黄老学派的 法律思想,实施无为而为 而治是汉初统治者的指导 思想。汉初至文景时期是 以黄老思想为主,治“与 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发 展了汉初的经济。后汉武 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言。
又要“怀刑”,主张德主刑辅、以 刑辅德。主张教化,反对不教而杀。 重视“人治”,即指重视最高统治 者个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 用。
• 道家的法律思想:无为而治
(全面否定仁义礼法,主张自由,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追求超然物 外)
• 法家的法律思想:法治。
法家之法治,主张将法律公之 于天下,又设置“法官”作为 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 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 安定和统治止血的稳定.
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
春秋战国时期
• 法律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夏商西 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瓦解,随着宗法制的 破坏,维护宗法制度的礼治思想也开始动 摇。春秋时期发展了西周的“重德”传统 ,但对“天”则敬而远之,强调立法应顺 应民心。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中也 有衍生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
• 儒家法律思想:即“怀德”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 演变及特征
法律思想是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精 神统的标志: 1、地区来划分国民 2、“公共权利”的设立 3、监狱、军队及 强制机关的出现 4、氏族名主选举制或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夏商
• 夏商代的法律思想:“天讨”,“天罚”, “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 特征:一是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讲 德教;二是笃信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 重人事。 • 夏商处于国家形式的早期,其法律必然具 有质朴性,初始性;其法律又是统治者维 护专制制度,巩固权力的工具,故带有随 意性和隐秘性;而当时“王权神授”的观念 也为法律蒙上神权法色彩。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根据形式的需要均进行过多 次立法活动,其中成就突出、内容详备、对后世影响比较 大的法典有以下几部:三国时期的曹魏《新律》,西晋的 《晋律》,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晋律》是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的全国法典,也是这一时期影响 最大的法典之一。东晋及南朝宋均沿用《晋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