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准确理解史实。根据 关键信息“魏太子下车,向……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 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 层崛起,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符合题意。B项士人轻视 功名利禄与题意相悖,故排除。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没 有体现,排除。
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C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解题思 路定位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民 本思想)。 关键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人无于水监 (照镜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的含义。 [ 解析]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 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 本的思想,故选C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权在民是 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的主张,道法自然是道家学派的主 张,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时期 代表 秦朝 —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受到打击、 排斥(如焚书坑儒)
地位 遭遇打击
西汉
董仲舒
核心是“天人感应, __君__权__神__授_____”;提出“春 秋大一统”“罢 独尊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时期
宋朝 明清 时期
代表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李贽
主要思想主张 核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 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 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 “___存__天__理__,__灭__人__欲______” 南宋陆九渊,提出通过内心反省以求 “理”;明朝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 ___本__心________,就是理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1.(2015·高考安徽卷)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 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 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 映了( A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
(2015·高考海南卷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
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B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先秦诸子思想异同辨析。 关键点拨:紧扣题干关键词“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 “共通之处”判断。 [ 解析]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 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 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细微点拨 (1)全面理解历史概念:天理与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 知行合一。(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注意它对塑造中 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的积极作用。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运用史料,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特点的辨析
(2015·高考山东卷《)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 (照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2.道家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___道______”,主张“___无__为__而__治____”,希望回到小国寡 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 ,实 行 __君__主__专__制_____,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鞭挞程朱理 学,否定___孔__孟__权__威____,抨击道学伪善
黄顾王宗炎夫羲武之、、政视本提治发”倡上展;“,手思__反工想_经_对业上_世_君和,_致_主商批_用_专业判__制,地_”独主继裁张承;“传经工统济商儒上皆学,,重
地位
成熟 与定 型, 统治 地位 巩固
儒学 思想 焕发 生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克__己__复__礼_____”。首创 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 ___仁__政________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_君__舟__民__水_____”的 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 主线导引] 1.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 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程是:创立 (孔 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 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 尊儒术)→改造、成熟(儒佛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 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 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及科技文艺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 最新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 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 (8)京 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 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 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 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细微点拨 (1)区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涉及仁、以德治国的是孔子,涉 及仁政的是孟子。(2)涉及仁政的是儒家思想;涉及无为而 治、清心寡欲的是道家思想;涉及以法治国的是法家思想; 涉及代表平民百姓要求的是墨家思想。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二、从秦朝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及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