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础知识敲打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 中 ②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思想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础知识敲打
(一)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思想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二)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思想主张: ①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②发挥“气一元论”唯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 动 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网络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应运而生 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汉武帝时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 宋明新发展,理学产生 明末清初,遭受批判
二、宋明理学 基础知识敲打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 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2)邵雍(3)张载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思维能力训练 1.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2.王阳明和二程、朱熹学说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B、“天理”是万物的本 原 C、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 D、宇宙便是吾心 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4.(2008广东)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 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 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 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优质课件 人民版必修3
12
[特别提醒] 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等同于近代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及发展的产物。但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早 期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轻巧识记] 明清思想家及观点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 思想家”
5
2.思想主张 (1)提出“__穿__衣__吃__饭____,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 百姓日常生活中。 (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 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__童__心__说______”,以此反对礼教的 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代表作:《藏书》《续藏书》《__焚__书________》和《续焚 书》。
8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主旨是“__循__天__下__之__公__”,揭露和批判历代帝 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_运__动__规__律_____的自然史观和社会 史观。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主要思想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___潜__书_______》。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13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 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 秦朝遭打击,汉武正统立。
宋明很讲“理”,明清现生机。
14
程朱理学
史料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 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 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指的是哪些 思想家? (2)他们反思的原因何在? 提示:(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2)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宋明理学日益禁锢人们的 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百家争鸣

孔子的思想:仁、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2、庄子
名: 庄子。名周,字子休 生卒: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 籍贯:宋国
从 ①有政“界经道限历和”:不拒无差慕绝功高所别名官不,应在无 聘意(,仕楚万途相物,) 没 个 ②追代人崇求表气作尚精质:《神自:潇庄自然洒子飘由,》逸主、张崇尚超逍越遥功利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战国末期: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 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的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 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请思考: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 除了“仁”和“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孟子·梁惠王下》
“人无有不善。”
“不以仁政,不Biblioteka 平治天下”2.孟子主要思想
仁政:道德的四种规范 提出“政在 得 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2)实现“仁”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之
“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孔子在中国
“颠簸流离, 游说列国,
惶惶如丧家之犬
孔子周游列国
不可终日。”
千年礼乐归东鲁 万古衣冠拜素王
孔子在世界
孔子在首尔
孔子在柏林
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1.国内: 孔子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 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2.国外: 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影响。
在当时有何意义?
——《中国教育史讲稿 》
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育原则
(教学对象)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 求“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 要求人要“克己复礼”,即言行要符合西周时 的等级名分制度。为此,他提出“正名”主张, 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 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 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 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教师要“有教无类”和“因材 施教”等;学生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注意反复复习,持之以恒,将学与思 结合,并“当仁不让于师”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 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 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
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知识归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荀子
主要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思想
用之”等唯物思想
关于“礼”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 标是把握“礼”
探究学习: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其学说
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
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 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 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 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 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 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派 道家 代表
主要思想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老子 庄子 墨子 商鞅
“无为”
唯心论 朴素的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遵循客观 规律办事
墨家
兼爱、非攻、 尚贤
政治变革; 法治; 法家 韩非子 加强中央集权
老 子
庄 子
材 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孔 子 (前551-前479 )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
杏 坛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二)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 政治思想 序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 德 逐步改良 保守性 民本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教育方面: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专题一:古代中外思想

专题一:古代中外思想
评价:
进步:当时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时代,政治和阶级关系发 生急剧变化。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抑制暴政,促进社会稳定; 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 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仁”不 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没有适应当时统 治阶级需要;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1、归纳“百家争鸣”的出现原因、各学派关系。简要解读“百家 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 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原因: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乱不断;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形成了一些学 者和思想流派 学派关系:一方面互相诘难、批驳,另一方面,彼此吸收、融 合。 解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产生了众 多新的思想学派与理论观点,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格局,在使人们 冲破奴隶制时代的思想束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 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两千多 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5、简要述评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 (系统的法治理论) 材料( 1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 (2)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 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不上贤。” 评价: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专题概览】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冲击与三教合一—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儒道两教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但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明初理学官方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成为八股取士的依据,后来渐渐走向僵化。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上的反映)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各学派争相发表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实质: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关系上,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特别地礼贤下士,“士”阶层的活跃;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

(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孔子:仁、为政以德。

孟子:民贵君轻,善待民众。

荀子思想:君舟民水,仁义与王道内涵:强调君民互相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实质:古代民本思想是维护君为中心,并不是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试卷 (17)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试卷 (17)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B.《书》C.《论语》D.《诗》4.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5.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6.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治国所用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11.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3.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

〖第2课汉代儒学〗之小船创作[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01儒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家经典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表现(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博士官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其他各国史书,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等通通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02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03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3)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对□影响。

思维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专制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这一措施自汉代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罢黜百家1.背景0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1)汉武帝时,中国“□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董仲舒的新儒学(1)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4)“大一统”思想: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02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4.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思维点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同时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百家争鸣 讲课用(1)

百家争鸣   讲课用(1)
——易中天
百家争鸣的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材料一
1.经济:铁犁牛耕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
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辩证法思想:事物能够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方法论: 提出“弱者道之用” 以柔克刚、以
弱胜强 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 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 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教育
教授六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人性论
性相近
其他
整理文化典籍
《诗》《书》《礼》《乐》《易》《春秋》
问题探究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礼”
主观目的 进步性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有助于调整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缓和阶级矛盾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 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 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 者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读孔得仁, 读孟得义, 读老得智, 读庄得慧, 读墨得力行, 读韩得直面。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宋明理学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基础巩固1.魏晋时期,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的直接原因是 ( )A.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B.人们难以接受理学观念C.察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败D.陆王心学脱离社会实际,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

2.南宋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主张之一是( )A.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B.准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C.率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D项符合题意;A项是周敦颐的基本观点,B项是张载的思想主张,C项是唐代韩愈的主要观点。

3.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

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4.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大学》等儒家经典集为《四书》(《四书章句集注》)。

他是( )A.朱熹B.陆游C.杜牧D.韩愈5.“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与这一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似的是( )A.无为寡欲B.格物致知C.发明本心D.经世致用,与陆王心学“发明本心”以求理类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6.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其思想主张包括( )A.无为而治B.中体西用C.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 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 范社会秩序。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 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A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2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
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
D 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015·浙江文综·T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
4
考情分析
考查知识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原 因及各派主张;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命题中,古代史中君主专制的建立与强 化,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古代传统主流 思想的演变是重点,复习时多从古代儒家思想与 同时期的经济、政治间的内在关系相联系。
5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1、百家争鸣
19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陆王 心学
(发展 )
陆九 渊
王阳 明
“__心_”是万物的 本原
宣扬“心外无物” “_心__外__无__理__”的 命题
认识论
只需_反__省__内__心__就 可得到天理
提出“_致__良__知__” 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20
难点突破
共同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
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
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5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 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 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 僭越礼制的现象。
探究题: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 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 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 一例说明。(6分)
14
(2015·山东文综 ·T38)(16分)宋代理学 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11
(15·新课标Ⅱ卷)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 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 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 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 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 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 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 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 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12共 同的历史价值。(15分)
(2)原因:
(3)影响:
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从此成为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地兴办学
校,加了儒家的传播,培养了封建统治人才;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同时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9
(13·福建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
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
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 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 上,严格守法。(5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 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 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 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13
④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
政策钳制人们思想。
28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15·新课标Ⅱ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 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5·海南)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6
(2015·北京文综·T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
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
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 C)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概况:代表人物、观点 原因:政治、经济、阶级、文化 影响:促进了……奠定了……产生
了……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1)措施: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确立了
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原因: ①政治基础:秦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②历史依据: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③理论基础:韩非子建立了完善的法家理论
18
(2)内容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1)_天__理__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 (2)把天理与_伦__理__道__德__ 程朱 (创立) 直接联系起来
理学
朱熹
(成熟)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强调“存__天__理__,_灭__人_
_____” 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 _明__道__德__之__善__
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
“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
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
(15·四川)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 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1
(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
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
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A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大家好
1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2
做高考真题,明高考方向
(15·山东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5·安徽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
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
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
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
述观点的人物有 ( C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2、西汉:儒家 3、宋明:理学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24
(3)影响: 积极: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需求,巩固了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对后世的政治、 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强调内心修养(提倡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束缚了人的思想。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