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合集下载

研学资料——朝代主流思想

研学资料——朝代主流思想

各朝代主流思想春秋战国主流思想:百家争鸣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等原因:乱世中,有人选择转身离去,有人选择拯救这个世界。

这其中,则诞生了许多家学派,称之为诸子百家。

1.政治因素。

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学说思想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机会。

2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3 .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兴起。

4.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5.竞争。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秦朝主流思想: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李斯原因:秦国之所以强盛,有一定的原因是因为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

因为法家的政策立竿见影、效率极高,所以秦国较为推崇法制。

1铁.律制人:虽然从效果上来说,肯定是儒家“以仁义道德约束百姓思想”更好,但是其境界高远,在战国时代,是十分不切实际的。

法家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仁义,从人性最恶的角度,来构建整个价值体系。

君王不担心臣子不忠,而让他不得不忠;不怕万民作乱,而让其无法作乱。

2举.国体制:极端的竞争,需要极权体制。

秦国像要争霸,那争霸必须成为举国目标。

君王的理想,必须彻底贯彻在每一位国民之上。

国民可能有他独有的理想,但是在秦国霸国梦之下,都被无情碾压。

专题12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

专题12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

知识整理
考点三
宋明理学
概念: 背景: 理 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 学 “北宋五子” ①周敦颐、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 创 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 立 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 ②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严格 五 主张 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理学中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 子 ③程颢和程颐: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 ) 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 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疑难突破
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 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 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 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知识整理
早 期 儒 学
考点一 百家争鸣 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 政治 乐文明的社会 主张 仁: 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实现方法: “忠恕” 礼: 内涵:维护 “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实现方法:克己复礼; “正名” 二者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 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知识整理
理学创立(五子) 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 学 的 发 展 陆 王 心 学
概念: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形成指以陆九渊和王守 仁为代表的理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生平: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 陆九渊 心即天理 主张 ②提出“发明本心”,主张在人生日常 处直接体悟理 ③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最新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时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二、知识框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改造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转型与成熟明清之际:王阳明心学与反封建思想---走向活跃三、知识串解: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原因: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5.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着急剧的变革(二)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思想:德政,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创私学、整理六经;(2)创立以“仁”为核心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孟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主张:主张实行“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①政治思想:施政必须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三、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1.道家: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义)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讲义)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背景)“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争芳斗艳,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大夫的崛起,各种力量互相争衡、较量,有利于各种学派发表不同的见解。

同时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愿意接受士大夫们提出的各种改革时弊方案,而士大夫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同时由于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人们思想不受任何约束,可以畅所欲言,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舆论阵地和学术环境。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学术思想的大放异彩,对当时和后代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总之,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荀子· 强国篇》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精心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

(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成为当时各诸侯国变法革新的理论基石2、它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最 的时期(另一个比较活跃时期是 )3、它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① 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 思想中的 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讲 从汉朝到明朝儒学的发展演变一、汉代儒学1、董仲舒新儒学的构成: (骨干) + + + 二、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实质:维护 和 (因为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一、明清之际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1、离经叛道的李贽①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否定孔子的思想是“”②认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是万物的本原③认为人皆有,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揭露了道学家鼓吹“,”的虚伪④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批判封建,提倡个性和男女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①宣称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建立自下而上的机构③批判“重农抑商”,主张“”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①大力倡导,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②认为“天下兴亡,”(梁启超概括)③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①认为世界是的,是不断的,有可循②鼓吹“大贾富民者,(掌握国家命脉)也”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的不同角度:①黄宗羲从批判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②顾炎武从倡导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③王夫之从论述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第三讲 古代精神文明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
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 思想。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6)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
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
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 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史学习
• 为什么:(1)社会根源:经济 政治 为什么:(1 社会根源: :( (2)所处的阶级立场 文化的继承、 (3)文化的继承、借鉴 所涉及的原理: 所涉及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 反映; 反映; 一定的思想观点代表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三)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2.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2.从程朱理学到 1)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2)社会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反映,人们 社会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反映, 应该遵守伦理道德, 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服从统治 3)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 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根本目的: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根本目的: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倡儒: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有何 2)倡儒 倡儒: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影响?) 影响?) 命各郡县设学校,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 ——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3.影响 1)促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 促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2)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的自由发展, 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授”,“天人合一” b.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c.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加强巩固君权的需要 ——加强巩固君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
(二)西汉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 西汉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 2.表现 2.表现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尊儒: 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1)尊儒 尊儒: 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四大发明指南针: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造纸术:西汉就已发明纸,但不适合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4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入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非洲、欧洲。

火药:发明情况(尚有争议):说法一,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说法二,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唐代。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西方。

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级提供了条件,还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总之,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但不起决定作用)二中国古代艺术1. 汉字的起源、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的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4.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3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师版)

2013年高考历史 讲练测系列03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师版)

【专项冲击波】2013年高考历史讲练测系列03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师版)【讲01——考点梳理】1.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

3.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楚辞与汉赋;唐诗;宋词与元曲;明清小说)。

4.古代中国的艺术(汉字与书法;中国画;音乐与舞蹈;戏剧)。

5.(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李时珍)。

6.(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二里头文化;三星堆遗址)。

7.(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万里长城;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昆曲)。

【讲02——知识归纳】考点一: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A.新人教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是“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沿着中国历 史的长河,我们总能聆听到儒家思 想主旋律。展开世界历史的画卷可 谓是“绚烂多姿、异彩纷呈”。在 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信同学们 都能做出理性的回答!
【纵向归纳】一、儒家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6.维新变法时期:传统儒学被利用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 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是利用 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 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 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旧道德。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 8.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主要作为 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 相结合,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思想要素。儒家思想 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也有很大影响。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善”出自人性,但人性不 一定是“善”的,因此需要君主来完善人性,这是天意,说明董仲舒在 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横向联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古希腊 先哲的人文主义 (1)相同点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 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 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 具备的三种美德。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 (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 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 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共25页文档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共25页文档
(2007广东、无锡市2007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 研试卷)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 (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 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有力地
印证秦朝(( C))
A、政治上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度 D、用泥制陶
之” C.“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D.“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
材2料、一阅读:公下元列前材22料1年,秦根王据嬴要政统求一回六答国问后题,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
“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
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B)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3、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
(1)图一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有什么弊端 ? 汉初, 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便于地方上的诸侯国壮大自己的 力量,并最终造成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期, 通过“推恩令”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无锡市2007年秋学期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在山 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
C 道:“春秋年间,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
了大批人才。”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民贵君轻,社稷次
带,“世禄世卿”,而后者中央与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点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儒家思想的演变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学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核心:“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欲,主张个性自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思维点拨——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四.难点突破(一)多角度认识古代主流思想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天下为主,君为客”。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教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严刑峻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无为”政治即所谓“帝道”。

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1)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

(2)天文学:《甘石星经》、浑仪、《授时历》。

(3)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4)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三.思维点拨(之一)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政治环境的稳定、政府的政策、国内外的交流、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政治环境的稳定尤为重要。

四.难点突破(之一)——全面认识古代科技的发展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发明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5)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1)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氛围,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辉煌灿烂的文学(1)先秦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离骚》。

《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离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2)汉代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下恢弘气势的时代特征。

(3)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诗歌的繁荣反映了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也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作用。

(4)唐末至宋元时期,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又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2.汉字的演变(1)演变过程(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绘画艺术(1)魏晋以前: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2)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等。

(3)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4)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

(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6)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1)傩(nuo)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

(2)南戏已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3)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

(4)京剧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①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和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三.思维点拨(之二)——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原因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四.难点突破(之二)——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文学上:①宋代: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进行的呐喊控诉等。

(4)书画艺术①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②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当堂训练:1:(2012年高考山东卷)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 D.元朝2:(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5:(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