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合集下载

上古音

上古音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存着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七、对音材料
汉王朝与西域诸国来往,史书记载了一些音译词;东汉时 代开始翻译佛经,音译词大量增加;这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的 读音情况。 南无,梵文Namo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韵脚字系联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 3、其他韵文验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上古音常识
二、对某些特殊的押韵现象认识不同。
对于特殊押韵的,不能机械地运用韵脚系联法。 (解释上节课同学疑问:声母代表字和韵部代表字的发音 问题。比如“见”,拟音为K,不是说“见”在上古时读K, 而是“见”的声母是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韵部代 表字同此。)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课件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课件
将汉语与其他语言的语音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 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和特点。
探索语音演变的机制
目前对于语音演变的机制仍有许多未知之处,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实 验语音学等方法,深入探索语音变化的内部机制和规律。
谢谢
THANKS
研究问题
在古今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语音的变化?上 古音与其他时期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通过对比 分析古今语音的异同,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
02 古今语音的异同概述
CHAPTER
语音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可以 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 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
声调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 语存在较大差异,声调的 发展对于语音变化具有重 要影响。
语音变化的原因
社会历史因素
地理文化因素
语音变化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不同地区的语音受到地理文化因素的 影响,导致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 调整、语言发展的规 律等。
研究意义
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研究,可以揭示语音演变的规律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对语 言学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对于语言教学、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古今语音的异同,并探究上古音的特 点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对古今语音的对比分析,揭示语音演 变的内在机制,为语言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
历史文化研究
语音是文化的载体,古今语音的异同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语音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文化 面貌,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方面的信息。

中古时期唇音韵字开合在金元时期的演变

中古时期唇音韵字开合在金元时期的演变

如《 韵镜 》内转第 二 、外转第三 、内转第 四、内转第 十二 等四图兼标开合 , 七音 略》则无此兼标现象 ; 韵镜 》外 《 《
转第二 十六合 、内转第二 十七合 、内转第三十八合 、 外转 第 四十合等 四图与 《 七音略 》开合 ( 轻重 ) 标示不同。另 外 , 韵镜 》内转第一 、内转第十一两 图虽然开合标注与 《 《 七音略 》 同,但历来学界对其开合属性争议较大 。要 相 辨清 中古时期唇 音韵字 的开合情况 , 需先解决以上分歧与 争议 。 在这里 , 我们 以永禄本 《 韵镜 》 和至治本 《 通志 ・ 七
化, 代表该时期语音系统的音韵资料主要有韩道昭的 《 改 并五音集韵 》和刘鉴的 《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 下称 《 指 南 》 。韩道昭 《 ) 改并五音集韵 》是对荆 璞 《 五音集韵 》的
改 造 和 重 新 编 纂 ,他 做 了大 量 的 增 、改 、并 T作 ,将 2 6 0
种韵图里有着具体 的表现 。 但这两种韵图因编者不 同 , 更
第3 卷 第 3 2 期 2 1年5 01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U RN AL 0F H U N AN CI 0 TY U NI VERSI TY
Vl.3 No. o 2 1 3 M a 201 v l
中古 时期唇 音韵 字 开 合在 金 元 时期 的演 变
张 平 忠
( 福建教育学院 中文 系,福州

300 ) 5 0 1
要 : 口呼与 合 口呼 是 描 写 汉 语 语 音韵 部发 音状 况 的 一组 对 称 系统 , 语 音 性 质 的 重要 区 别性 特 征 。 开 是
语音 系统的历史演变会在 开合 口变化 中得到相应体现 ,因而分析 开合 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揭示汉语语音 的发展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

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冯蒸【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上古音体系中“一部多元音”的问题,分为以下八个部分:一、当代两大对立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二、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三、论关于上古韵部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说评价的两个标准;四、论王力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五、论李方桂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六、王、李二家解决上古重韵若干方法之商榷;七、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解决上古重韵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八、从什么角度看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13页(P1-13)【关键词】上古音;一部多元音;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作者】冯蒸【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汉语上古音构拟,当代有两大对立的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

即李方桂、王力体系和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斯塔罗斯金三家的共同体系。

这两大体系其实都是从更早的高本汉、董同龢、陆志韦构拟体系演化而来。

所以,要想介绍这两大体系,必须从早期的上古音构拟体系谈起。

对此,我们曾经把上古韵部主元音构拟体系划分为下列的三种模式。

第一,早期的上古同韵部不同主元音说。

认为上古一个韵部内有多个主元音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高本汉,继之者有董同龢、陆志韦。

该派是在考虑到上古、中古韵母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把中古不同等位的主元音推至上古,导致一个上古韵部内有多个主元音,如高本汉拟测的上古韵部主元音有14个,董同龢则有20个。

王力批评该派把上古韵部拟测成类似中古韵摄的模式,违反了“古音韵至谐”说的原则,有违汉人诗歌押韵的音感。

高本汉和董同龢的上古韵部内部以不同元音分等,导致元音繁多,把一二三四等构拟成不同的元音,不易解释《诗经》押韵,这是一种早期模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采用。

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

近二十年的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变调构词又名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之一,在古代文献音注等材料中大量存在。

文章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汉语变调构词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和对比的方法,管窥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标签:变调构词音变构词回顾趋势变调构词又名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之一,在古代文献音注等材料中大量存在。

清代以前,唐·陆德明、宋·贾昌朝、元·刘鉴、明·吕维祺等人曾对四声别义做过研究。

清代自顾炎武后,持“(上)古无四声别义”说者众,影响学术界达数百年之久(孙玉文,1991)。

其后,周祖谟《四声别义释例》(1946)、王力《黄侃古音学述评》(1978)、唐作藩《破读音的处理问题》(1979)、曾明路《上古押韵字的条件异读》(1987)、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7)等均对“(上)古有四声别义”进行论述,学术界对上古已有四声别义的看法渐趋统一。

本文拟对1990年以来学界对汉语变调构词的研究进行梳理,意在通过归纳、对比,管窥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一、回顾据初步统计,1990~2015年二十多年时间里,关于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的专著有2部、论文约130篇。

其中,1990~1999年间专著1部、论文20多篇,2000~2015年专著1部、论文100多篇。

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零星的理论研究零星的理论研究指的是只就变调构词某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这方面研究以孙玉文为代表:《晋以前四声别义补例》(《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通过对晋以前经师注音材料的分析,证明四声别义不始于六朝,而早在晋以前就有四声别义的现象。

《略论清儒关于上古汉语四声别义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认为,清儒肯定、否定上古有四声别义两派的一些具体意见可相互补充,至于上古究竟有无四声别义以及其具体情况如何,该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

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第三节上古音简说目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二上古声母声调一上古声母(一)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二)上古声母系统(三)上古声母小结二上古声调三上古音知识运用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二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一上古韵部一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1)材料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方法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一)概念含义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1 唐宋时代的“叶音”说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上古音

上古音

1、二等介音前化,-r->-ɣ->-ʝ->-i-,同时带动主元音前化,低化:江韵:roŋ>ɣɔŋ>ʝɐŋ>iaŋ庚韵:raŋ>ɣæŋ>ɣɛŋ耕韵:reŋ>ɣɛŋrɯŋ>ɣɛŋ佳韵:re>ɣɛ2、开音节的元音比闭音节的变化快3、在推链的作用下,高顶元音出位裂化咍韵:ɯ>ᵊɯ>əɯ>əi 灰韵:ʷɯ>ʷᵊɯ>ʷəɯ>ʷoi齐韵:e>i>ᵉi>ei冬韵:uŋ>uoŋ豪韵:u>ᵊu>əu>au侯韵:o>u>ᵊu>əu4、长元音高化模韵:a>ɔ>o>uo唐韵:aŋ>ɑŋ铎韵:ak>ɑk佳部的齐韵:e>i>ᵉi>ei侯韵:o>u东韵:oŋ>uŋ屋韵:ok>uk5、短元音低化裂化以后的元音为短元音豪韵:u>ᵊu>əu>au侯韵:o>u>ᵊu>əu咍韵:ɯ>ᵊɯ>əɯ>əi 灰韵:ʷɯ>ʷᵊɯ>ʷəɯ>ʷoi三等介韵产生以后,上古的长短元音对立消失,形成新的不对立的长短元音,低元音长,高元音短德韵:ɯk>ək先韵:iŋ>in>en屑韵:ik>it>et六、三等比一等元音的变化较慢侯o 侯u 虞jo屋ok 屋一uk 烛jok东oŋ东一uŋ锺joŋ幽u 豪ɑu 尤ɨu虞Pju侯mu觉uk 沃uok 屋三juk终uŋ冬uoŋ东三juŋ。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汉语史课件(四)第三节 上古音系统、第四节

汉语史课件(四)第三节   上古音系统、第四节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南宋:吴棫 、郑庠首开研究古韵先河 明代: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为古韵研究走上正确道路廓清了道路 清代:顾炎武真正把古韵分部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 《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其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 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古韵分部只是古韵研究的一方面,另一方面 就是古韵母系统音值的构拟,这是现代学者 在西方语言学的启发下,在古韵分部的基础 上,利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和工具,结合方 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对音材料,对上古韵部 做的系统的研究。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各韵 部主要元音和韵尾的情况。30韵部中,一个 韵部只有一个主要元音,阴阳入三声相配的 韵部主要元音相同。阴声韵是开韵尾或以元 音收尾,入声韵是以塞音[-p –t -k]收尾, 阳声韵是以[-m –n -ŋ]收尾。
第三节 上古音系统
上古音系统是指周秦时代的语音系统 。上古 音的研究是从 阅读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的时候 开始的,从公元前五、六世纪到公元七八世纪, 时间的长河所凝聚起来的语音变异,足以使孔子 和杜甫无法顺畅地交谈。南北朝的对峙给中华大 地带来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自然加剧了语音 的变化。汉字是方块字,语音的变化从字型上不 容易看出来,使人误认为语音古今一致,永无变 化。这些原因使得从唐代开始就感到先秦韵文有 些地方不押韵了,因此,历史上留下了不懂古今 音的变化而擅改典籍的笑话。到了宋代,这种感 觉就更加明显,于是学者们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 上探讨古音问题。

中古音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中古音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中古音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中古音这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东西。

啥是中古音?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位“隐世高手”。

中古音呀,指的是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汉语读音。

你想想,古代的人们说话可不是像咱们现在这样,那时候的音和咱们现在差别可大啦!就好比不同年代的衣服款式,各有各的特色。

中古音对于研究古代汉语那可是相当重要。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的神秘大门。

比如说诗词,那些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如果不了解中古音,咱们可能就没法真正体会到诗人当时的精妙构思。

好比李白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要是不知道当时的读音,说不定就感受不到那种豪迈的气势啦!再说说文字的演变。

中古音能帮咱们搞清楚为啥有些字的读音和写法会有变化。

这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小小的树苗到枝繁叶茂,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模样。

而且呀,中古音还能让我们更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发音差异,反映的也许就是当时的地域特色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难道不是很有趣吗?研究中古音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得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从各种古籍、韵书里去挖掘线索。

那些古老的文字和符号,就像是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个读音,得翻遍好多好多的资料,那感觉就像在大海里捞针。

不过,一旦有了新的发现,那种喜悦简直无法形容!咱们学习中古音,可不是为了单纯的好玩,而是能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理解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朋友,你说要是咱们能穿越回古代,和古人用中古音交流,那得多酷啊!总之,中古音是古代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咱们深入探究和珍视。

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第六章 上古音

第六章    上古音

顧炎武的十部
1、東冬鐘 江; 2、脂之微 齊佳皆灰咍,支半,尤半; 3、魚虞模 侯,麻半; 4、真諄臻文欣元魂痕 寒桓刪山先仙; 5、蕭宵肴豪 幽,尤半; 6、歌戈,麻半,支半; 7、陽唐,庚半; 8、耕清青,庚半; 9、蒸登; 10、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音,如《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4、重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份,文质備也。《论语》曰:文质份份。彬, 古文份。” 彬——份 古今异体字。
根据王力,中古阴声韵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 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 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 换个角度:根据王力,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 上古的长入和平上。阳声韵的去声字全部来自上 古的平上,阴声韵的去声字大部分来自上古的长 入,小部分来自上古的平上。
今人的上古五声说: 從《詩經》用韻的情況來看,上古已經有獨立的 去聲,因此,近來有學者主張在王力聲調系統基 礎上加上一個去聲,即上古有五個聲調。

古代汉语读音介绍(完整版)

古代汉语读音介绍(完整版)

古代汉语读音介绍(完整版)原创 OnlyNowExists 中古汉语拼音2022-01-26 15:02本介绍主要根据麦耘的《音韵学概论》教材进行讲解,而中古拼音方案是依据潘悟云的论文《汉语中古音》。

首先介绍什么是上古、中古、近代,每个时期又可细分为前后期等,时期之间还有过渡阶段。

我们的中古拼音主要是中古前期的发音,与《切韵》这本书很有关系,后面我会详细说明原因。

学习上古音和中古音,可以从源头上搞清楚为什么一个汉字在汉语各方言及日、韩、越南语汉字中的发音会有这么不同,可以理清它们的关系。

例如现代汉语中“东”是dong和“同”是tong,而现代日语中“东”是tou,“同”是dou,为什么它们的d/t声母好像反过来了呢?后面我会从中古音源头与演变规律来解释,才能让人理解。

例如“风”和“岚”现代的发音很不同,但字形相近。

后面我会从源头上分析原来它们被造出来时是发音相近的。

此外,对古书通假字、甲骨文的研究很有意义。

而且,古音的拼音是重码率极低的拼音输入法。

主要内容分成三部分首先介绍如何确定古代的发音确定古音的最重要的事件是从东汉到隋唐,有大量的佛经从印度梵文翻译成汉文,而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所以导致了两个结果:(1)根据佛经中人名、地名、咒语的音译词,通过梵汉对照,可以推测部分汉字在当时的发音;(2)当时的古代中国人通过梵文知道了拼音,自发地编写了根据当时汉字的声调、韵母、声母排序的字典,也就是韵书。

通过两者结合,就可以确定大部分汉字当时的发音。

第一本韵书是《切韵》,出现在隋末唐初,所以我们的中古拼音主要是指“中古前期”(南北朝至盛唐)这一时间。

但是《切韵》由于是民间作品,没有很完整的版本流传至今。

我们主要根据《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确定汉字的中古音。

因为:(1)《广韵》是第一本官方发布的韵书,有完整的版本流传下来;(2)《广韵》基本是根据《切韵》修订的,还细分了一些音,基本没有合并发音。

后来各朝代都有学者编写韵书和研究古音(称为音韵学),到了民国时期,西方语言比较学与国内的音韵学合流,产生了不少的成果,例如瑞典人高本汉和中国的季羡林等大师都对中国古音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上古汉语二等r介音读合口的客家话新证

上古汉语二等r介音读合口的客家话新证

上古汉语二等r介音读合口的客家话新证
严修鸿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郑张尚芳、许宝华、潘悟云等认为上古汉语二等有r介音,r在演化过程中变为,再变为,在此基础上或变为i,或变为u。

客家话口语土俗词中找出
5个字的考证:梗kuang3(菜梗),坑khua3(大窟窿),庚kua1(饱满、充实),杏fa1(<huang1,见于“杏红”一词),赫fak7(<huak7,向上挑起)存在着读u介音的层次,可作为这个构拟的旁证。

【总页数】4页(P144-147)
【作者】严修鸿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6
【相关文献】
1.结构所引起的辅音音变续论——粤中客家话的f演变及见组合口成分存留的不平衡性
2.甘谷话“租粗苏”“竹出书如”系列音读与上古汉语——古音见母、来母
或同纽系列文章之五3.急性白血病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肿瘤坏死因子、白细
胞介素-10变化规律研究4.关于“且介亭”之“且”的音读5.Caveolin-1对血管
吻合口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缉[ əp ]
侵[ əm ]
十一
葉[ ap ]
谈[am ]
一、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分
• 左边竖行都是元音结尾,故称“阴声韵”; • 右边竖行都是鼻音结尾,故称“阳声韵”;
(以[-m]、[-n]、[- ŋ]结尾) • 中间竖行都是塞音结尾,故称“入声韵”
上古音简说金克中
一、“叶音说”及其错误 1、“叶音说”是怎样产生的?
梁末·沈重《诗音义》
《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 反。”
叶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前代的押韵的诗文到 了后代有的就不押韵了,但后人误认为作诗的 时候也是不押韵的,诗人为了押韵而把作韵脚 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

宵[ o ]
入声 职[ ək ] 觉[ uk ] 药[ ok ]
阳声 蒸[ əŋ ] 冬[ uŋ ]

侯[ っ ]

鱼[ a ]

支[ e ]
屋[っk ] 铎[ ak ] 锡[ ek ]
东[ っŋ ] 阳[ aŋ ] 耕[ eŋ ]

歌[ ai ]

脂[ ei ]
月[ at ] 质[et ]
元[ an ] 真[ en ]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上古三十部

阴声

之[ ə ]

幽[ u ]
(同属“之”部) 走、趋(同属“侯”部) 爸、父(同属“魚”部) 此、斯、 是(同属“支”部) 改(之):革(职)——阴入对转 • 待(之):等(蒸)——阴阳对转 保(幽):育(觉)——阴入对转 • 死(脂):殪(质)——阴入对转 宽(元):阔(月)——阳入对转 • 侮(侯):辱(屋)——阴入对转 商(阳):贾(魚)——阴阳对转 • 迎(阳):逆(铎)——阴入对转
三、旁转
• 相邻两横排的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接近, 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旁转。 例如:
• 头(侯):题(支)——旁转 • 杀(职):戮(觉)——旁转 • 回(微):还(元)——旁对转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 皆
悲读(为帮重b唇)。、”非(非f)
喻三归匣例:
《韩非子》:自营(喻三)为私。《说文》:自环(匣h)为私。
《论语》:孝乎(匣h )为孝。《释文》:孝于(喻三)为孝。
喻四归定例:
由(喻四)、迪(定d) 炎(喻四)、谈(定t)
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
黄侃: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部分归齿头音“精清从心 邪”,一部分归舌头音“端透定”。
归齿头例:
宗(精z)、崇(床ch) 衰(审sh)、蓑(心s)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归舌头例:
是(禅sh)、堤(定d) 周(照zh)、雕(端d)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3、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娘归泥例:
日归泥例:
奴(泥n)、女(娘)
涅(泥n)、日(日)
娘 (娘):读如囊(泥n) 然 (日):读如难(泥n) 4、上古时期无“喻”母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
板(帮b) 、反(非f)
《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通 谤(帮b)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店(端d)、占(知zh) 笃(端d)、竹(知zh) 《周礼》:“掌王中失之事。” 中(知zh)通 得(端d)
([-p]、[-t]、[-k]都是塞音,中古的四声中 的入声字就是指以这三种輔音结尾的字。 现在南方不少方言仍保留着入声的声调)。
二、阴阳对转
• 同一横排的三个(或两个)韵部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 是韵尾不同。因此而发生的语音转化叫做“对转”,有阴阳 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三种。
• 同义词中有些往往有语音对转关系。例如: • 才、能(同属“之”部) 财、賄(同属“之”部) 胚、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