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10章)上古音的韵部

合集下载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音韵学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十章上古音的声调第一节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上声。

颜师古《匡缪正俗》曰:‚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今除‘逢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愚谓颜氏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派。

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

一派以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

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

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

《古代汉语》学习大纲一、说明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以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释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

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则要更高一些。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1.“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选阅读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两部分所占的课时为4:6。

上古音

上古音
构成对仗,一是词性(或体词,或谓词)相同,二是“义类”(如天文、人事、地理、花草、动物、颜色等)相对,三是结构相同(只要字面相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对“月涌”,“平野阔”对“大江流”。
(四)近体诗的语法结构
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的语言是超常规的、陌生化的语言,一般叫“诗化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的跳跃性、词语多具提示性,不能按散文语句结构理解。采用的手法有:一词类活用、二错位搭配、三省略语句。
无论自己作近体诗或给现成的近体诗标平仄,都必须知道各个汉字在中古声调是平还是仄。这涉及识别的原理和办法:
(1)原理:依据今声调识别古平仄
(2)办法:
A.学会念自己方言的声调和数调。按“妈、麻、马、骂、默”顺序,用自己的母语念,调值与普通话不同,调类(除“默”外)一致。宜宾要念出五个调,其他只有四个调。念顺口后,对每个字都照此调及顺序念,念到第几声就是某声调。如“深”,一声;“神”,二声;“审”,三声;“剩”,四声。“深、神”古平声,“审、剩”古仄声。
2、 有p、t、g结尾的音节,即所谓入声字存在。
3、 有众多的浊音声母存在。
4、 没有舌面音j、q、x。
5、 有m结尾的韵母。这个m现在变成了n。
十、古书的读音
汉字本身并不表示确定的音,它具有超时代、超方言的性质。因此,同一本古书,各时代的、各方言区的人都可用自己时代的、方言的语音来读,而不会改变语义。我们今天读古书,自然也是用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读。但是由于字的音义结合情况和演变关系复杂,社会对它的使用也在起变化,还是有好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1.词类活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以细石砌渠;引清泉为沼。)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使粉色显得轻;使灯光显得少)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古音韵学初阶(上)

古音韵学初阶(上)

古音韵学初阶(上)古音韵学初阶(上)(根据11月14日在温煦港湾总群讲课稿整理)上次讲“六书”的时候曾经给大家许诺,有空讲讲音韵学,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时间来说说音韵学。

不过请注意了,我讲的是有关古音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古代传统的基础学问就是“小学”,既然称它为“基础学问”,就说明它是研究一切学问的基础,小学不精就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就别想盖高楼大厦,这是个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小学”包括三部分:文字、训诂、音韵,这三部分就是“小学”这只鼎的三足,缺一个这只鼎就立不住。

不过据我所知,音韵学的书一直被看做“天书”,其学问也被称为“绝学”,意思很明白,不好懂,不好学,当然也不好讲,所以,现在好多大学里讲古代汉语的时候,都讲文字,讲训诂,唯独不讲音韵学。

但是不懂音韵学,我们在看古籍特别是先秦秦汉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上古语言(训诂)时就会很麻烦,甚至连人家的书、文都读不懂,比如人家学者注释古书、研究古文字时,常说这两个字是音同或音近的通假字,理由是“双声”、“旁纽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对转叠韵”、“旁对转叠韵”等等,看到这些,很多人就晕了,弄不明白是个啥概念,自然也不知道啥意思。

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上古音韵,就是给大家说说这些概念,让大家有个初步了解。

不过在讲之前先说明白三点:1.我对音韵学也是一知半解,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有点不厚道,不过我会尽量结合我在实践中的心得,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说明白。

2.上面说了,音韵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学问。

我们学习基础知识就是两个办法,一是记忆,二是理解。

而基础的东西往往需要花点功夫和脑子去死记硬背,比如学文字,你得记住每个字的写法和读音吧?学训诂,你得记住一些词汇的含义吧?学数理化更需要背公式之类,这个光靠理解是没办法做到的,只能死记硬背,音韵学里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

如果大家不肯下功夫去记忆,单指望我讲堂课就学会音韵学了,那希望是比较渺茫的。

3.上古音里,很多字的读音和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差距甚大,而且这种读音,没办法用现在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来标注,只能用音标拟音,好多人看不懂,自然也读不出这个音来。

上古音教案

上古音教案
正 齿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知[
]
彻[
‘]
澄[
心[ s ]s
照[ 审[ ]j ]x
清[ ts‘ ]c
穿[ ‘]q
从[ dz ] 邪[ z ]
床[ 禅[ ] ]
牙 喉 音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半元音 舌尖边
见[ k ]g
影[ o ] 晓[ x ]h
溪[ k‘ ]k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 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 与“音”押韵。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 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 为“叶音”。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 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章氏的“日紐歸泥說” 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 “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 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 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 释诂》涅,泥也。 然(日):读如难(泥n) 《释名》:“男(泥),任(日)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谐声字: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音韵学常识 (三)
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 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 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 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 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梁末· 沈重《诗音义》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 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 音,即为“叶音”。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9章)上古音的声母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9章)上古音的声母

第一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 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 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研究上古声 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 即谐声字,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而对谐 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 的材料, 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 下面我们 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异文 "异文" 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 "庖羲" 与 . 声训 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宫室》: "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解字》: " , 未萦绳,一曰急弦之声.从糸争声,读若旌. "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 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 "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解字》 中除正文收了 9353 个小篆字 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于小篆之下,如: "份,文质僭("备"之误)也.从人分声. 《论语》曰:'文质份份. '彬,古文份." 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有 80%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如:童——僮 瞳穜曈董幢撞冲憧钟 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 词与训释词, 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 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们的读音不 相同,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这说明它们在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一、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概念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

课时安排:14学时第一节关于声母的概念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一、声纽: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1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

三、三十六字母: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

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

四、五音,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

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

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三十六字母拟音;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读书笔记
看完这本书,再结合胡安顺《古代汉语》中的音韵,我好像对音韵学有了些初步的认识,但还是有很多的东 西需要去了解和学习。
是册小书,是本好书,入门的好读物。 书是方形的书,字是方块的字,音是仿古的音。 入门书籍我看得一头雾水,有难度,但比起曾经模模糊糊看的《音韵学通论》,已经算是颇有感触了。 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二年的语文,哪怕读完了博士,却不知有个研究文字音形义的小学。很多小孩是不明 白的,什么前鼻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虽然他最出名的是现代诗,但他非常强调音韵格律的基本训练。 音韵入门小册,深入浅出。 大致了解音韵学概念以及从上古音、中古音到近现代汉语的演变规律,为后续的音韵学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唐先生的这本音韵常识对于入门还是比较友善易懂了,李葆瑞先生的应用音韵学也不错。 没有接触多少音韵学知识,也是大多数看得懂的,推荐入门者。 有些地方还是一知半解,等到再多看一点相关的书,回头把等韵学的部分重新再看一遍。
(一)什么是 音韵学
(二)为什么 要学习音韵学
1
(一)字音和 音标
(二)辅音、 2
元音和声母、 韵母
3
(三)发音部 位和“五音”
4
(四)发音方 法和“清浊”
5
(五)三十六 字母(六)声调Fra bibliotek(七)反切
(二)上古韵部系 统
(一)《诗经》押 韵与谐声系统
(三)阴阳对转
(四)上古声 纽的考证
(五)上古声 调的问题
所谓“字母”就是指声母的代表字,不包括韵母。韵母的代表字叫“韵目”,
明代出了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陈第。他写过一部重要的著作《毛诗古音考》。在这部书的序言里他说:“时 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由于他具有这种时地观念,所以他的研究成绩远超过他的前人,并 被后学誉为古音学的开创者。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第一章音韵学简介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耿振生)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韵学分为3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汉语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胡安顺)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上古音研究的重点是《诗经》音系,中古研究的重点是《切韵》或称为《广韵》音系,近代音研究的重点是《中原音韵》音系。

有些也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传统音韵学将其列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另外的两个分支是“训诂学”(训释文或字义),“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字形)。

三类中,训诂学出现最早,先秦已经出现,文字学,汉代《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文字学专著,被誉为“字书之祖”。

音韵学产生较晚,汉代注释家会用“急言”“缓言”“急气”“缓气”等,含义不明,令有“声近”“读若”等,表音也不明,至于东汉,反切方法出现,标志音韵学开始萌芽,三国时期李登《声类》是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亡佚)。

二、音韵学的功用(1)汉语史构建的前提一个时代的字、词、音、义、语法等系统的研究,是汉语史的具体内容。

其中音的研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音,不仅包括一个字的读音,还包括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只有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得到充分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才能建立起来,汉语史的历史才可能建立起来。

目前著名的有《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调系统以及拟音,指出汉语发展的某些规律。

(2)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研究汉语各地方口语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研究汉语史的必备知识,更是我们深入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直接实现与重要依托。

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应地,音韵学作为小学附庸的时代也已过去。

在其已成长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今天,音韵学早已揭去了“绝学”“天书”的神秘面纱,它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服务于训诂实践的工具科性质与作用,而是把学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研究、探求汉语的古今发展演变规律上;从而使得我们这些已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运用自己的母语,继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与此性质相适应,本课程除了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尽量拓宽教学领域,力争将学生引到学术前沿,激发起学生对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极大热情。

当然,这也是与研究生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的基本知识;(2)汉语音韵学简史;(3)《切韵》(《广韵》)音系及中古音;(4)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及清代古音学史,今天的上古音研究及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争论(梅、郭之争);(5)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音(近代音)学与戏曲音韵学;(6)近代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普通话发展史(兼及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语言接触研究);(7)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材料:注音材料、反切、韵文、对音材料(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八思巴文对音、日汉对音等)、汉藏系诸语言材料。

三、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首先,教师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尽量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生引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其次,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学过的知识。

考试一般为闭卷知识考试,写有期末研究性小论文的适当加分。

四、主要阅读书目:中国历代韵书、音义书、韵图、字书及有关研究论著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刻本谢启昆小学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影印本1997陈澧切韵考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章炳麟国故论衡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7陆志韦古音说略中华书局1985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语所集刊18册)199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等译)中华书局1999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58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缩印第1版1994第二部分授课详细教案§0导语该死“十三元”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山合三疑母元韵,与“元”字同音)。

上古音

上古音
《礼记· 射义》:“《诗》云:‘发彼有的,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古代汉语教案胡安顺陕师大内部资料

古代汉语教案胡安顺陕师大内部资料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语言,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不学习便很难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语是指六朝以后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接近于当时口语的书面语,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歌辞、唐代的曲子词、演唱佛经故事的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等。

古白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小,比较容易看懂。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语,东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文言文与口语发生了严重脱离。

唐以后的文言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模仿先秦两汉文言文的色彩很浓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唐以后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故不可将唐以后的文言文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等同起来。

“古代汉语”课教学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古白话,重点是先秦两汉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后的文言文。

古白话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为教学内容。

唐宋以后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学,但由于即非源头,也相对好学,故不作为重点。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或研究的基础与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

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

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

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

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

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

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

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

古代汉语教案10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及古音概述.doc

古代汉语教案10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及古音概述.doc

音韵汉语音韵的基本概念及古音概述【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了解汉语的咅节结构,了解占代的注咅方法,掌握占代汉语中的声、声母、韵、韵母、声调和平仄等概念;了解冇关上古、屮古韵部、声母、声调等的研究情况;2.技能口标:能区分出汉语音节中的声、韵、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语音发展历史的关注和兴趣。

【教学重点】汉语的咅节结构;上占韵部、声母的研究。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屮的声、声母、韵、韵母、声调和平仄等概念。

【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准备】朱振家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今天学习音韵部分讨论:语言的音、形、义、语法等各方面,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是音韵,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学习古代的音韵问题二、古今语音的异同1、占今韵母的异同。

古今韵母的不同比较容易察觉出来,许多古诗按照今音读起来已经不和谐To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经》的研究者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不和谐的现象,而是强改字音以求叶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就全面采用“叶音”说。

“叶音”说任意改读,完全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对占咅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占咅是发展变化的。

古今韵母的不同述表现在叠韵联绵词上。

冇不少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并不叠韵To2、古今声母的异同。

古今声母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双声联绵词上。

古代_•些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也不是双芦了。

古代冇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它们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 叫“五音”。

其屮唇音又分为重唇和轻唇,舌音又分为舌头和智慧,齿音又分为齿头和正齿,此外还分出一个半舌音和一个半齿音,合起来叫“七音” O3、古今声调的异同。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中占到现代的变化有: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南 ,
《诗经·邶风·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南 叶 尼 心 反 , 宜 乃 林 反 。 协 句 ,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叶音”说和“协句说”都是强改 字音以求叶韵,并非真正探明了 《诗经》的本音 。
凯风》 《邶风·凯风》一章 邶风 凯风
“南”“心”为韵 ”“心
陈风·株林 株林》 《陈风 株林》一章 韵
阴声韵
之部 ə 支部 e 鱼部 a 侯部 ɔ 宵部 o 幽部 u 微部 əi 脂部 ei 歌部 ai 缉部əp 叶部ap
入声韵 职部ək 锡部 ek 铎部ak 屋部ɔk 药部ok 觉部uk 物部ət 质部et 月部at 侵部əm 谈部am
阳声韵 蒸部əŋ 耕部eŋ 阳部aŋ 东部ɔŋ
冬部uŋ 文部ən 真部en 元部an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 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 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古韵标准》 十三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孔广森: 诗声类》 分十八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 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音略》 二十八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声类表》 二十五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王念孙: 古韵谱》 二十一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 二十三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
4
四部: (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 (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 (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 (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 (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 (蒸)蒸登(平声) 十部: (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江永(1681—1762 年) 字慎修,清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三礼及算术乐律音韵之 学,为学注重考据,一生著述甚丰.音韵方面的著作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 , , 标准》等书.在《古韵标准》中,江氏分古音为平声十三部,入声八部: 平声十三部: 一部(东) 二部(脂) 三部(鱼) 四部(真) 五部(元) 六部(宵) 七部(歌) 八部(阳) 九部(耕) 十部(蒸) 十一部(侯) 十二部(侵) 十三部(覃) 入声八部: 一部(屋) 二部(质) 三部(月) 四部(药) 五部(锡) 六部(职) 七部(缉) 八部(叶) 顾炎武只研究古音不研究今音,江永则古今兼顾,尤通等韵,故深明音理.他在《古韵 标准例言》中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意思是说,顾氏只知道根据《诗经》 等韵文考证出古韵当分为十部,而没有从音理上辨明为什么会分成这十部.因此,江氏的分 部就不但基于考古,同时注重审音.他所以比顾氏多出三部,就是考古兼审音的结果.他指 出真,元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弇而声细" ,后者"口侈而声大" ;宵,尤部的分别是因为 前者"口开而声大" ,后者"口弇而声细" ;侵,谈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古音口弇呼之" . 他认为这些区别在《诗经》用韵中是截然不同的,只是顾氏考察未精,故将它们合为一部, 所谓"诗中用韵本截然不紊,读者自紊之耳. "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清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曾师从戴震问学. 他从戴震处得知顾,江二人的分部不同后,便对《诗经》 ,群经中的入韵字进行系联,证以 《说文》谐声字,著成《六书音韵表》 ,定古韵为十七部: 一部(之) 二部(宵) 三部(尤) 四部(侯) 五部(鱼) 六部(蒸) 七部(侵) 八部(覃) 九部(东) 十部(阳) 十一部(耕) 十二部(真) 十三部(谆) 十四部(元) 十五部(脂) 十六部(支) 十七部(歌)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号果溪,清安徽休宁人,乾隆三十八年奉诏参纂《四库 全书》 ,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曾问学于江永,并 协助江氏编过《古韵标准》一书.一生著述甚丰,音韵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 , 他于 1773 年,1775 年先后两次对古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段玉裁的多数创见,同时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
南有乔木,不可休(尤 汉有游女,不可求(尤
三十
十八
)思. )思.
古音羊向反,后人
十八
汉之广(七荡)矣,不可泳(混 入 四 十 三 映 韵)思. 江之永(韵. 《说文》引此作"江之羕矣")矣,不可方(十阳)思. 《诗周南汉广》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实为《广韵》)的读音的. 顾氏认为《唐韵》中凡不同于古音的读音都是韵书相传之误,所以要纠正,使之恢复古音面 目.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顾氏根据《诗经》用韵等材料考订出了《唐韵》中每一字 的上古读音,这对于离析《唐韵》 ,将《唐韵》所属字归入上古各韵部的工作有着非常巨大 的意义. 《唐韵正》的具体方法是,凡《唐韵》中的字音与古音相同者,不作注释,不同者 即在字下注明古音读作"某" ,并引《诗经》用韵等材料进行证明.例如: 十阳 十一唐 古与十阳通为一韵 十二庚 此韵当分为二 庚 古行切 古音古郎反. 《诗〃七月》二章: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 求柔桑. 《大东》六章: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 : 以光. 《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 : 周公为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 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或 : 放或殛,并祸武庚. 《韵补》庚,居郎切.《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 : : 庚庚有实也.《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 《庄子》 : 庚桑楚《音义》曰: , 庚 桑,姓也.《太史公书》作亢桑 .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 , 作亢仓子. 又按: 《说文》 唐穅 , ,皆以庚得声. 《古音表》 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这张表根据《诗本音》 《唐韵正》 和 的考订对《唐韵》进行了离析,组合,分古韵为十部: 一部: (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 (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 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 (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陌麦半昔半(入声)
3
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 音,并考订出上古有韵部十个,这部学术巨著以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材料和科学方法吸引,影 响了江永,戴震,段玉裁等整整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 《音学五书》共含音论,诗本音,易 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其中《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即上古读音), 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考订方法是,通过《诗经》 用韵字的比较, 分析确定出其上古读音, 并证以他书.凡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仍保持一致的,即在其下方标出《切韵》的韵 目,凡《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不一致的即用反切注出其本音.例如:
第二节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பைடு நூலகம்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上古音不同于中古音,中古音也不同于现代音. 《诗经》等先秦韵 文在汉魏以后的人看来, 许多地方已不押韵, 这是自然的. 古人不明此理, 提出了错误的 "协 句""协韵""叶音"之说,更有甚者,竟妄据今音擅改古代韵文.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 , , 中举了这样一个改经的著名例子: 开元十三年,敕曰: 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每读《尚书〃洪范》至'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 ,三复兹句,常有所疑.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又《周 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云,陂字亦有颇音.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 , 书〃洪范》 '无偏无颇' ,字宜改为'陂'. 这是由于不明古音而改字, 还有因不明古音而将形声字解释为会意字的, 如王安石在 《字 说》中解"波"为"水之皮也" ,解"滑"为"水之骨也" ,这就更可笑了. 上古音不同于后代音,这在汉代就引起了有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例如刘熙在《释名》中 说: 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但是,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一些个别的语言现象,还没有成为正式,系统的理论研究. 对上古音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字才老)在《韵补》一书中将古韵分为九部.吴 棫之后有一个叫做郑庠的人写了一本《古音辨》 ,分古韵为六部.吴棫和郑庠对古音的分部 都不够科学,他们是用中古韵的简单合并去归纳古韵,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且 分韵过宽. 到了明代中叶, 陈第在 《毛诗古音考》 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 他力排叶音说,指出: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这一观点成了其后古 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人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 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 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 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兹将他们的贡献简述如下: 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 顾炎武(1613—1682 年) 清初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他在陈第
2
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 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 "之"部的 主谐字群是这样的: 才 台 采 以 宰 梓 丝 里 思 其 而 之 市 事 兹 辞 司 疑 己 止 已 士 耳 史 喜 子 某 母 负 妇 龟 久 邮 牛 友 丘 旧 有 又 尤 不 啚 意 异 佩 再 亥 乃 矣 咅 戒 灰 来 能 甾 在 寺 蚩 齿 散字:裘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十章
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 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 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 , 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 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 《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 305 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 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 只要对 《诗经》 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 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只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 的韵脚字是 "风, , 心" 说明 "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 的韵脚字是 "风, 南,心" ,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 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 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 ,其中也有"南" ,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