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9章)上古音的声母
《音韵学 ,古音学》word版
音韵学第一节概论教学内容:本节讲述音韵学的性质、特点,与语音学的关系。
音韵学的体系,历史分期、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音韵学的特点,学习、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音韵学的性质、与语音学的关系。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语音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
语音学以现代语音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实的规范化与正确发展的研究。
二音韵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内容:上古:先秦《诗经》为代表——古音学中古:唐宋《切韵》一系的韵书为代表——今音学近古:元明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北音学现代:现代普通话音系——语音学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等韵学(等韵的原理、等韵图的编制、流变)三音韵学的体系音韵学研究材料是已经固定的书面语,汉字又是表意文字,要想知道古代人的发音,实在是太难了,但聪明的学者们到底还是打开了古代语音的大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理清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但是,具体拟测每一个字的读音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汉魏以后,读先秦韵文时,为了和谐押韵而临时改读字音(叶音、叶句、叶韵)宋代最为盛行,朱熹《诗集传》为代表。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任一历史时期的时间跨度都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么长的时间语音的变化自然是很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林立,再加上政治文化中心几经转移,官话的变化也很大,更不用说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互相渗透了。
因此,古音韵的语音体系是综合体系,不是单一体系;古汉语语音拟测不可能完全统一,可以做讲课或有声语言应用参考。
四古音韵部分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状况,具体说来就是上古音系、中古音系、近古音系的概况。
并了解各个时期声母、韵母、声调的来源,即怎样得出的,怎样变化的。
(一)最初,人们对声韵的使用是给汉字注音。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去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8章)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云"[]母应与"蛙"母合为一类,如果这样处理,则《五方元音》的声母实际只有 19 类. 3
毛[](肴开一) [] 茅[](肴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例如: 联[](仙开三) [] 莲[](先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例如: 光[](唐合一)——[] 关[](删合二)——[]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例如: 员[](仙合三) [] 渊[](先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齐齿呼.例如: 嘉[](见麻开二)——[] 敲[] (溪肴开二)——[] 咸[](匣咸开二)——[]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 口韵.例如: 桩[](知江开二)——[] 撞[] (澄江开二)——[] 窗[](初江开二)——[] 双[] (生江开二)——[]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 知[](知支开三)——[] 师[] (生脂开三)——[] 十[](禅缉开三)——[] 遮[] (章麻开三)——[]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 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蜉[](并尤开三)——[] 负[](并有开三)——[] 富[](帮宥开三)——[] 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 杯[](帮灰合一)——[] 胚[](滂灰合一)——[] 伴[](并缓合一)——[] 门[](明魂合一)——[] 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 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飞[](帮微合三)——[] 吠[](并废合三)——[]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完整版)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九单元
古代汉语教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第九单元文选更法《商君書》【《商君書》簡介】《商君書》是一部記錄商鞅政治思想和主張的著作,舊題商鞅撰,實由商鞅及其後學合撰,《漢書·藝文志》稱《商君》,著錄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六篇。
商鞅(約前三九○--前三三八年),戰國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人,氏公孫,名鞅,或稱衛鞅。
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說秦孝公,任左庶長、大良造等職,説服孝公變法,因功封於商(今商洛市東南),故稱商鞅。
惠王即位後,遭到舊貴族勢力的攻擊,被車裂而死。
《商君書》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何發展農業生產,保護土地私有權,建立獎勵軍功制度和信賞必罰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權等等,同時也涉及到變法的理論根據、法的起源和運用等問題,反映了商鞅進步的歷史觀、法治觀以及注重耕戰的思想。
《商君書》整理本主要有清人孫詒讓《商子校本》、今人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定本》、高亨《商君書注释》、蔣禮鴻《商君書錐指》等。
【題解】本文是《商君書》的第一篇。
文章記載了秦孝公時期發生在秦國朝廷上的一場圍繞變法與否的大辯論。
商鞅在辯論中據理對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進行了有力的駁斥,結果以商鞅的勝利而告終。
本文是了解商鞅思想的重要材料,從“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這些言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商鞅變法的理論和決心。
本文的语言简练、精彩,富于哲理。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①。
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②,求使民之道。
①孝公(前三八一-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獻公子,惠文王父。
平畫:討論謀畫。
平,通“評”。
評議;研究。
甘龍、杜摯:均秦高級官員。
御:侍候;陪侍。
②正法之本:變法的依據。
正,糾正;改變。
本,根據;原則。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iii;錯法務明主長iv,臣之行也。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v。
上古音教案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知[
]
彻[
‘]
澄[
心[ s ]s
照[ 审[ ]j ]x
清[ ts‘ ]c
穿[ ‘]q
从[ dz ] 邪[ z ]
床[ 禅[ ] ]
牙 喉 音
音
舌面后
喉 音 舌 根 半元音 舌尖边
见[ k ]g
影[ o ] 晓[ x ]h
溪[ k‘ ]k
《诗经· 邶风· 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 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 与“音”押韵。
“叶音说”的错误:掩盖语音发展的真 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押韵的音,即 为“叶音”。朱熹《诗集传》大倡叶音说,所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 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章氏的“日紐歸泥說” 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 “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 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 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 释诂》涅,泥也。 然(日):读如难(泥n) 《释名》:“男(泥),任(日)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谐声字: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音韵学常识 (三)
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 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 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从 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 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梁末· 沈重《诗音义》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 诗文,不押运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 音,即为“叶音”。
第九课 音韵 第一二节
第五节 古汉语的声调
声调方面的概念
调类:有声调的语言或方言声调的分类。如平 上去入。
调值:语言里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指声音的 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型式。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舒促:舒指平上去声,促指入声。
七音:五音加上半舌来、半齿音日☆
2020/7/12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声母
(3)清、浊(发音方法)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 全清:不送气、清音 次清:送气、清音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 全浊: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 次浊: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2020/7/12
第四节 古汉语的韵母
三、基本概念: 2.韵母方面的概念 (1)与韵腹相关的概念
(晓母) ☆
中古音
(3)补充条例
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
多,得何切。 得,多则切。——多、得同类 都,当孤切。 当,都郎切。——都、当同类 再看“又切”: (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 (去声送韵)冻,多贡切。——多、都声同类 ——系联“多”组和“都”组☆
古声调与诗词平仄、舒声促声关系
平、仄 平
仄
声调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舒、促 舒声 促声
练习与思考
1. 根据反切原理,读出被切字的读音。
笼:卢红切 同:徒红切 东:德红切 公:古红切 隆:力融切 崇:锄弓切 融:以戎切 弓:居戎切
2.熟悉本节中提到的概念。 3.背诵三十六字母,熟悉各字母的发音部位
小韵 韵 韵部 韵摄 韵类
与韵腹相关的概念
韵母 小韵 韵类 韵 韵部 韵摄
声母 同
韵头 同 同 同
《音韵学》课程教学大纲
《音韵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音韵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编辑出版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各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了解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以及中古声母和韵母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律,掌握上古的三十韵部,了解诗词格律等。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音韵学的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概况,掌握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明晰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变迁;并形成运用《音韵学》理论识别古音通假,探求汉语语源,通晓诗词韵律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对历史语音的变化及其产生原理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运用一些常识性知识解决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术语,如清、浊、等、呼、全浊、次浊、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了解中古的声母和韵母,以及中古声母和韵母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律,掌握上古的三十韵部和声母,掌握中古声调到普通话的演变规则,了解诗词格律,能够运用古音分析假借、连绵词、同源词,能够运用音标注出常用汉字的中古音等。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课外辅导法,作业练习法,野外调查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解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理解学习音韵学的意义与作用,本学科的分支框架;懂得音韵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音韵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2.重、难点提示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及基本内容;教学难点: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音韵学对汉语音节结构的分析和归纳(8学时)1.教学内容了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术语;理解其基本内涵,懂得古今汉语在研究上的异同,掌握韵部归纳的基本原理;掌握并背诵三十六字母及韵摄的内容。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11章)上古音的声调
线条表示如下: 上古声调 平 上
中古声调 平 上
长入
阳去 阴去
短入 入 王力先生的 "长入说" 主要是为解释一部分去声字在上古与入声字关系密切这一现象而 提出的. 在上古阴声字与入声字的关系比较密切, 这种密切关系可以在以下几种材料中得到 证明: 诗经押韵 在《诗经》的押韵中,去声与入声(指中古读作去声,入声.下同)押韵的 例子相当多,据笔者统计,约占去声用韵例总数的 20%,例如: 舒而脱脱兮!(末) 无感我帨兮!(祭) 无使尨也吠!(废) 《召南野有死麕》三章 冬日烈烈,(薛) 飘风发发.(月) 民莫不榖, 我独何害?(泰) 《小雅四月》三章 谐声字 从谐声系统看,去声与入声互谐的现象也相当多,例如: 1.声符为入声,被谐字为去声者 北:背 弋:代 白:怕 则:厕 责:债 益:缢 辟:嬖 各:路 赤:赦 斥:诉 肃:啸 石:柘 卜:赴 谷:裕 卓:掉 勺:豹 翟:耀 卒:醉 弗:沸 巿:沛 必:袐 戌:岁 折:逝 列:例 2.声符为去声,被谐字为入声者 乍:昨 夜:液 告:鹄 至:窒 兑:脱 最:撮 害:割 世:泄 祭:察 《广韵》去入两读字 一部分字在《广韵》中有去入两读,据陆志韦的统计,《广韵》 中同一字既作入声又作阴声的共有 260 条,而其中作入声又作去声者占 202 条.王力认为去 入两读现象说明是先有入声,然后分化为去入两读.这类例子如: 去声 入声 去声 入声 害:胡盖切 又何割切 作:藏故切 又则落切 易:以豉切 又以益切 塞:先代切 又苏则切 帅:所类切 又所律切 约:於笑切 又於略切 画:胡卦切 又胡麦切 乐:五教切 又五角切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十一章
第一节上古音的声调来自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上古声调的研究象上古韵部的研究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明代陈第认为上古 没有声调,例如他在《毛诗古音考》中于"怒"字下这样注道: 上声. 颜师古 《匡缪正俗》 怒,古读有二音,但知有去声者,失其真也. 曰: 今除 '逢 彼之怒''将子无怒''畏此谴怒''宜无悔怒'皆去声,不录,录其上声. , , , 愚谓颜氏 之言固善,然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耶?且 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 清人基本上都认为上古有声调,但对上古声调特色及多少的看法则各有不同,主要可以 分为三派.一派以顾炎武,江永为代表,他们都是用中古的四声去看待上古的四声.一派以 段玉裁为代表,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 一派以王念孙, 江有诰为代表,他们主张上古有平上去 入四个调类.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 顾炎武对上古声调的主张是"四声一贯",他在《音学五书音论古人四声一贯》中 说: 四声之论虽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 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 亦 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 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 故四声可以并用. 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 .今之学者必曰:此字 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实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於此哉?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今一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 此所 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然而祝之为 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 ; ,见于《周礼》; 提之为折,见于《檀弓》 .若此之类,不可悉数.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 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 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 后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谓四声之设同诸五 行,四序,如东西之易向,昼夜之异位而不相合也,岂不谬哉?且夫古之为诗,主乎音者 也.……音者无方而易转,夫不过喉舌之间,疾徐之顷而已.谐于音顺于耳矣.故或平
音韵学教案
第一章音韵学简介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耿振生)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韵学分为3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汉语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胡安顺)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上古音研究的重点是《诗经》音系,中古研究的重点是《切韵》或称为《广韵》音系,近代音研究的重点是《中原音韵》音系。
有些也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传统音韵学将其列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另外的两个分支是“训诂学”(训释文或字义),“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字形)。
三类中,训诂学出现最早,先秦已经出现,文字学,汉代《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文字学专著,被誉为“字书之祖”。
音韵学产生较晚,汉代注释家会用“急言”“缓言”“急气”“缓气”等,含义不明,令有“声近”“读若”等,表音也不明,至于东汉,反切方法出现,标志音韵学开始萌芽,三国时期李登《声类》是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亡佚)。
二、音韵学的功用(1)汉语史构建的前提一个时代的字、词、音、义、语法等系统的研究,是汉语史的具体内容。
其中音的研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音,不仅包括一个字的读音,还包括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只有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得到充分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才能建立起来,汉语史的历史才可能建立起来。
目前著名的有《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调系统以及拟音,指出汉语发展的某些规律。
(2)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研究汉语各地方口语的一门科学。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4章)《韵镜》
第一节 《韵镜》的产生,作用和体例
一, 《韵镜》的产生 《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 据《切韵》而作.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 》 而作.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 有些则与 《广韵》 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 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 《韵 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总体来看, 《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 1161 年)刊行的.刊 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 "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 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 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曰: '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 下无遗音."此书于宋理宗淳佑年间(公元 1241—1252 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 ' 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 ,后收入《古逸丛书》 .该书 1955 年由古 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二, 《韵镜》的作用 《韵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中古音系 《韵镜》所列图表类似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它以七音为经,通过 "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二○六韵为纬,通过四个 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 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详见下页所附《韵镜》影印件. 2.帮助正音 《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准音,因此根据《韵镜》便可以校正读
胡安顺:音韵学教案(第02章)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三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
韵母可以从韵头,韵腹,韵尾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对它进行归纳.传 统音韵学上常提到"韵"(韵部), "摄"这两个术语,即属于对韵母归纳的概念. 一,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 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古人提出了"韵"的概念, "韵"就是韵部,而不是韵 母. 《广韵》有二○六韵,也称作二○六部.在中古,凡属于同一韵的韵母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1)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韵头异同或有无不论.(2)声调相同.如果声调不同, 即使韵母结构相同也算不同的韵部.例如《广韵》的"庚"韵,共含四个韵母: [a][ia] , , [ua][iua] , ,这四个韵母自韵腹以后的部分全同.请看唐人用韵的实际: 独怜幽草涧边生[a] , 上有黄鹂深树鸣[ia] .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ua] .——庚韵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首诗共有"生""鸣""横"三个韵脚字,尽管"生"没有韵头, , , "鸣""横"有韵 , 头而互不相同,但由于它们的韵腹,韵尾及声调均相同(声调在中古均属平声),故可押韵,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声母是指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在普通话 don 这个音节中,辅音d就是声母.有些音 节没有声母,直接以元音开头,其声母等于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例如 an 这个音节的开 头没有辅音,属于零声母. 一,关于声母的名称 古代没有表示声母的音标, 表示声母的方法是选用一定的汉字作为代表, 这些声母代表 字称作声纽,字母或声类. 声纽 声纽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根据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声纽与 现在所说的声母略有不同,它包括同辅音的颚化音和非颚化音,如"见"纽包括[kj][k] , 两个声母. 字母 字母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 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例如"明"这个字母代表的声母是[m] . 这三十字母可能是守温学习翻译佛经时,受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对反切上字进行归 纳而成的.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同时 增补了"非,敷,奉,微"和"娘,床"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 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其排列顺序详见下表: 三十六字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 发音 及拟 方法 音 发音 发音 部位新名 部位旧名 双唇音 唇齿音 舌尖中音 舌面前音 舌尖前音 唇 舌 齿 重唇 轻唇 舌头 舌上 齿头
古代汉语教案胡安顺陕师大内部资料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
文言文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上古书面语以及汉代以后模仿这种书面语的语言,例如儒家著作的语言,诸子著作的语言,《史记》、《汉书》的语言,唐宋八大家作品的语言、明清文言作品的语言,等等。
文言文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以前。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大,不学习便很难懂古代的典籍。
古白语是指六朝以后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接近于当时口语的书面语,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歌辞、唐代的曲子词、演唱佛经故事的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元代杂剧和明清小说等。
古白话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小,比较容易看懂。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接近于口语,东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的文言文与口语发生了严重脱离。
唐以后的文言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模仿先秦两汉文言文的色彩很浓厚,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语法方面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唐以后的文言文和唐以前的文言文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故不可将唐以后的文言文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言文等同起来。
“古代汉语”课教学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古白话,重点是先秦两汉的文言文而不是唐以后的文言文。
古白话容易看懂,故一般不作为教学内容。
唐宋以后的文言文固然也要学,但由于即非源头,也相对好学,故不作为重点。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或研究的基础与工具。
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历史的责任,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
26
• b. 从韵头和韵腹角度分类
• 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腹的 韵
•
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
• 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音 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
• 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
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音, 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大的 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如山摄, 一等韵寒桓韵腹是后ɑ,二等韵山删韵腹是前a, 三等韵仙元韵腹是ɛ和ɐ,四等韵先韵腹是e。
.
5
• 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 “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 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 “可”、“枯”、“苦”和“康”注同一 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 “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 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 “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 “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 “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
32
《广韵》的韵母
• 1. 《广韵》的韵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
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 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 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和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 《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 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 结果也是290类 ,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 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 ,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 326类 。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 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 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比较简单的290类的说法。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四、开合,xx: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xx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6、(清)xx《词xx》: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
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xx》106韵韵目。
直音法变通形式:
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
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教学资料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 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 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研究上古声 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 即谐声字,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而对谐 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 的材料, 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 下面我们 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异文 "异文" 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 "庖羲" 与 . 声训 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宫室》: "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 注音 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解字》: " , 未萦绳,一曰急弦之声.从糸争声,读若旌. "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 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 " 重文 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解字》 中除正文收了 9353 个小篆字 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于小篆之下,如: "份,文质僭("备"之误)也.从人分声. 《论语》曰:'文质份份. '彬,古文份." 谐声字 谐声字即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有 80%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如:童——僮 瞳穜曈董幢撞冲憧钟 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 词与训释词, 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 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们的读音不 相同,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这说明它们在
3
2. "日"归"泥" *《白虎通德论》《释名》皆云:"男(泥),任(日)也. , "又曰:"南(泥)之为言任也. " 《淮南子天文训》曰: "南吕者,任包大也. "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纽也. *"而"(日)之声类有"耐"(泥). 《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宁.《淮南原道训》 " 曰:"行柔(日)而刚,用弱而强. "郑康成,高诱皆读 "而"为 "能"(泥),是古音"而" 同"耐, 能" ,在泥纽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 谐声字: 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章氏的"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多数学者认为"日"与"泥"在 上古是分立的.至于娘母与泥纽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在《切韵》时代尚且为一类,在上 古自然为一类. 四,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 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 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例证如下: 1,喻三归匣(下文注中喻三称"云",喻四称"以") *《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匣),《公羊》作"陈孔瑗"(云). *《春秋》 "楚公子围"(云),《汉书古今人表》 "楚灵王围",《史记楚世家》作"回" (匣). 《音义》:" 《史记》多作'回'" . *《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云). 《释文》:"员,《韩诗》作'魂'(匣),神也. " 谐声字: 雩(云)—鄠(匣) 云—魂(匣) 爰(云)—缓(匣) 2,喻四归定 *《易涣》:"匪夷(以)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定). " " *《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姨,弟(定)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 *《管子戒》 "易(以)牙",《大戴记保傅篇》《论衡谴古篇》均作"狄(定)牙" , . *《尚书》 "皋陶(定)谟",《离骚》《尚书大传》《说文》并作"繇"(以). , , *《周本纪》:"赧王延(以)立.《索引》引皇甫谧云"名诞"(定). " 谐声字: 夷(以)—荑(定) 舀(以)—稻(定) 也(以)—地(定) 弋(以)—代(定) 曾氏以上两种结论的证据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归匣"说已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 对于"喻四归定"说学术界的看法还不够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喻 四在上古应当归"定", 即与"定"读成一个声母;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喻四在上古只是与定母读音接近,但还不是一个 声母. 五,照二归精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先生提出来的观点.所谓照二(庄组)归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审 二(即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黄侃对这一观点未著专文论证,只是在其 《音略》中定古声母为十九纽,将中古的庄组分别与精组归为同纽,视精组为古本声,视庄组 为变声.此举一例: 精 本声. 租则吾切.古今同. 且子余切.声同韵变,古亦读如租. 庄 此精之变声. 菹侧余切.声韵俱变,古亦读如租. 黄氏的这一观点可以从谐声字,联绵字,现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证明.
音韵学教案
胡安顺
第九章
上古音的声母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上古音或称古音, , 它是对隋唐时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研究上古音的学问叫做古音学. 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是 韵书和韵图,研究上古音则不可能依靠这些材料,因为上古时期韵书和韵图还没有产生. 研究 上古音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和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谐声系 统以及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了分化.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或者都读作[],这就是说,其中有一种 声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一,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 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 1. "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 . *《论语》:"子贡方(非)人. "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释文》:" " '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 " 於邦内.《释文》:"郑本作'封内'" " .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 甫(非)—补(帮) 发(非)—拨(帮) 2. "敷"古读作"滂" *《诗》:"铺(滂)敦淮濆.《释文》:" " 《韩诗》作'敷'" . 谐声字: 孚(敷)—脬(滂) 覆(敷)— (滂) 3. "奉"古读作"并" *《诗》 "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奉)服"《家语》引作"扶 " . 伏" .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蟠(并)木.《吕氏春秋》:"东至扶木. " " *《春秋》:"晋侯使士鲂(奉)来乞师.《公羊》作:"士彭"(并). " *《释名》:"房(奉),旁(并)也,在堂两旁也.《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 " 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 "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 *《周易系辞下》 "古者庖(并)牺氏之王天下也" ,孔安国《尚书序》 "古者伏(奉) 牺氏之王天下也" . 谐声字: 冯(奉)—慿(并) 伏(奉)—垘(并) 凡(奉)—芃(并) 4. "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 *《史记鲁世家》 "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闵(明)公. " *《释名》:"望(微),茫(明)也,远视茫茫也. " *《左传》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务(微)人.《春秋事语》作"其宰公襄目(明)人" " .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 "帛书《老子》:"大器免(明)成. " 谐声字: 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无(微)—橅(明) 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轻唇,或者没有 重唇.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 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 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例如: 飞(非) 费(敷) 肥(奉) 万(微) 厦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