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

合集下载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四节 近古音

4.古无正齿音(章组近端,庄组归精)
章组近端: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
三母为然。(上古不仅知彻澄读如端透定, 中古属齿音的章昌船上古亦读如端透定。)
例证:“雕”“调”等(中古属端母) 皆从“周”(中古章母)得声。 黄侃《论声韵条例古今同异》、周祖谟 《禅母古音考》等文章,说明章组在上 古读如舌头音端透定。☆

本节思考题

1.前人对上古声母考察的结论,哪些可以 成立,哪些不能完全成立,为什么? 2.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相比,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同谐声者必同部”?什么叫 “阴阳对转”? ☆
第四节 近古音

一、近古音:
– 指元明清时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中原一带
的语音,也叫“中原雅音”。

二、《中原音韵》

1.古无轻唇音
– 提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 结论:
– “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凡今人所谓轻
唇者,汉魏以前皆读为重唇,知轻唇之非古 矣。”(也就是说,上古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 音,这四母在上古归为帮滂並明四母。 )
依据: (1)经传异文:

– 《诗经·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匍,
第三节 上古音

2.研究方法:
– (1)系联《诗经》韵脚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 君子于役》) 蚩、丝、谋、淇、丘、期、媒、哉、埘、来、 思为同韵部☆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6
5
(二)中古声母 有36个,即“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 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中古声调 有4个,即“平、上、去、入”。“四声”为
南北朝人发现。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主要发生了以下三
个变化:1、平分阴阳;2、入派三声;3、浊上 变去。
(2)古无舌上音:是清代人钱大昕对上古声母 研究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等字母在上古应同舌头音“端、透、定”分别同音, 上古不存在“知、彻、澄”这一组字母。
4
三、中古音
(一)中古韵母
按《广韵》的记载,中古韵母分为206韵。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的《大宋重修广 韵》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根据 “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 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管韵头。 2、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1)系联韵语;(2)声符归类;(3)纵横比对。 3、上古韵部的情况 清初顾炎武最早归纳韵部,分为10部。今天通行的
是王力先生归纳的30部。 4、叶音说:六朝以后,人们为了说明古诗押韵,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就是“叶音说”。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1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 以《诗经》音为代表。
(二)中古音(三国到唐宋):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北宋《广 韵》)。

上古音发音方法

上古音发音方法

上古音发音方法
摘要:
一、上古音的定义与特点
二、上古音的发音方法
1.声母方面
2.韵母方面
3.声调方面
三、与现代汉语发音的异同
四、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正文:
练习上古音发音的建议
1.学习上古音发音时,首先要了解上古音的发音特点,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规律。

2.多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熟悉古代汉语的语境,培养对上古音的感知。

3.结合现代汉语的发音,对比古今发音的异同,加深对上古音的理解。

4.反复练习,逐步提高上古音发音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练习上古音发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上古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规律,更是为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韵尾 -n
韵尾 -m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元 an 真 en 文 ən 侵 əm 谈 am
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 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 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 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 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後來又發展爲“叶音”:叶音指以改讀字 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 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 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 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 擅自改變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 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 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隔 句句尾韵:实、室)有:词头。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隔 句句尾韵:蓁、人)
3、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采、有)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句中韵:掇、捋)掇:拾取;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句中韵:袺、襭) jié,手提衣襟兜着。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兜着。 注意:仅 换关键的一两个字就另成一章,反复咏唱, 正是民歌特色。
總結:
A、從韻的位置看:句尾韻是最普遍的形式; 另有句中韻,主要是因爲句尾是代詞或語 氣詞。
B、從一章所用韻數來看,可分一韻到底和 換韻兩類。
C、從韻腳的距離看,可分五種:a、句句 押韻 AAAA
b、隔句押韻: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韻。OAOA
c、交韻:一般是奇句與奇句押,偶句與偶句 押。ABAB
《廣韻》在體例上也繼承了《切韻》、 《唐韻》,下面對《廣韻》體例做個簡要 介紹。
A分卷。按聲調分卷。當時漢語共有四個聲 調,四聲即應是四卷。由於平聲字多,分 為上下兩卷,全書共五卷。平、上、去、 入四個字,除了代表本調類之外,還有直 接描述調值的作用。
B、分韻。同聲調的字在同一卷裏,在一卷 之中用韻做單位。同屬一韻的字彙集在一 起,稱為一韻。同一韻裏原則上不摻入其 他韻的字。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3.娘日归泥(上古“ 3.娘日归泥(上古“泥、娘、日”三声母不分) 娘日归泥 三声母不分)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古音有舌头泥纽, 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泥(泥),尼声(娘); ),尼声( 尼声 仍(日),乃声(泥) ),乃声( 乃声
(二十六) 上古音简说史的分期 1.上古音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文献材料反映出来的 语音为代表。 语音为代表。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上古音是清代以来的学者们根据上古文献材料研究出来的。
五、上古的声调问题
1.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考察上古声调的材料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 :《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诗经押韵情况与中古基本一致。如:《伐檀》一诗共有三章, 伐檀 第一章韵字“檀、干、涟、廛、貆、餐”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一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二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二章韵字“辐、侧、直、亿、特、食”都是中古的入声字。 第三章韵字“ 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第三章韵字“轮、漘、沦、囷、鹑、飧”都是中古的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上声字与平声字 也有四声混押的情况,去声字与入声字混押,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混押,平声去声混押,等等。有人据此提出各种看法。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段玉裁提出上古无去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第六章上古音

第六章上古音

二、近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1、黄侃:古有平入而无上去说 黄侃把上古声调分为平入两大类,平声指没有
[-p][-t][-k]韵尾的,也叫舒声;入声指有[-p][-t][-k]韵 尾的,也叫促声。
2、王国维:五声说 古音有五声:阳类一,阴类有平上去入四类。 阳类一,指阳声韵的平声;阴类四,指阴声韵的平 上去入四声。共五个声调。
第一节 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所依据的材料和方法 依据的材料有: 1、异文。异文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2、声训。声训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
的训释,如《释名》:“房,旁也。室之两旁也。” 3、注音。注音指古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
顧炎武的功績 顧氏的功績在於開始“離析唐韻”,而不再是簡單的歸併。 離析了支韻(第二、六部) 離析了尤韻(第二、五部) 離析了麻韻(第三、六部) 離析了庚韻(第七、八部)
• (二)段玉裁的古音學 • 《六書音均表》 • 段玉裁的十七部 • 段玉裁的貢獻
段玉裁的十七部(一)
1、之咍 職德
4、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 段玉裁(1735-1815) 音韻學家、經學家。江蘇
金壇人。字若膺,號懋
(茂)堂。戴震弟子。著
有《六書音均表》、《說
文解字注》等。
古无去声说的主要内容:
段玉裁认为中古的去声是魏晋时候才具备的。中古 去声字上古大部分本来读入声,小部分本读平声、 上声。
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 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 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 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 今去者。——《六书音韵表·古四声说》

第四章 上 古 音

第四章   上 古 音
第四章
上古音
重點講授上古音的聲母、上古音的韻 部、上古音的聲調。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 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 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 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 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研究 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 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 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 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 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 漢。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 上古音的聲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異文: “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 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 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 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 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 注的音, 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一、 上古音的聲母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 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 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崔音鳳。 云,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 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 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 *《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 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 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 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 諧聲字: 凡(奉)—芃(並) 馮(奉)—慿(並)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2、通假異文 《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汗簡》(宋人所著,收集古文字)云: 篤端古文作竺知。
三、上古聲調 • 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兩個聲調。 • 段玉裁主張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聲調。 • 孔廣森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 • 王念孫、江有誥認為上古存在平、上、去、 入四個聲調,不過與後代四聲不同。 • 王力認為上古聲調有平、入兩大類,平聲分 長平和短平,入聲分長入和短入,共四類。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陳第《毛詩古音考》序言
• 科學的古韻分部開始于清初的古音學家顧炎 武。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 何為? (《鄘風·相鼠》一章)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 委蛇。 (《召南·羔羊》一章)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 威儀。 (《大雅·既醉》)



上古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上 古音的主要依據是《詩經》的用韻和漢字 的諧聲系統。
一、上古韻部 • “叶音”說(又稱“叶韻”、“協句”) 所謂“叶音”說,是指臨時改讀字音以求押 韻和諧。例如: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詩經·邶風·燕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周南·桃夭》一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家, 叶音穀。) 《詩·召南·行露》二章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家, 叶格空反。) 《詩·召南·行露》三章
顧炎武 十部 江永 十三部 段玉裁 十七部 孔廣森 十八部 王念孫、江有誥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二、上古聲類 對古音聲類研究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清 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錢大昕。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心”“南”为韵 ”“南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 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 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古韵标准》 十三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孔广森: 诗声类》 分十八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 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音略》 二十八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声类表》 二十五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王念孙: 古韵谱》 二十一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 二十三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古代汉语·上古音简说与平水韵

古代汉语·上古音简说与平水韵

(谐声表参见教材第1067页)
四,平水韵
• • • • • • • 1,发展过程 上古三十个韵部(见上表)基本适用于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 魏晋以后语音变化很大,诗人用韵有所不同。 南北朝时期出现韵书,专门为诗人选字押韵而编。 隋代陆法言《切韵》总结分为193韵。 北宋陈彭年《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更加细分为206韵。 南宋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可以“同用”的韵合并后总共 分为107韵。 • 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平水韵”。 • 2, 分韵情况 • 平水韵凡106韵,其中平声30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 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三,上古韵部表(十一类三十部)
• • • • • • • • • • • • 类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类)阴声韵(九部)入声韵(十一部)阳声韵(十部) 一 1.之 二 4.幽 三 7.宵 四 9.侯 五 12.鱼 六 15.支 七 18.歌 八 21.脂 九 24.微 十 十一 2.职 3.蒸 5.觉 6.冬 8.药 10.屋 11.东 13.铎 14.阳 16.锡 17.耕 19.月 20.元 22.质 23.真 25.物 26.文 27.缉 28.侵 29.叶 30.谈
古汉语常识
上古音简说 平水韵
一 ,上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一)上古音: • 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 • 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二)中古音: • 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 • 以隋代陆法言所编《切韵》音系为代表。——此书已经失传,其中的 音系仍保存在宋代陈彭年等编著的《广韵》里。 (三)近古音: • 元明清时期的语音。 • 以元代周德清编著的《中原音韵》音系(根据元代北曲用韵的情况归 纳而成)为代表。 (四)现代音: • 现代普通话北京音系为代表。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二、谐声系列推演法。
诒怡饴贻 治 佁笞 胎苔抬 殆迨怠
三、异文通假声训互证 分韵不同原因 一、对韵脚的认识不同
现存《诗经》的本子从分章断句到训诂讲解都源于汉人的 说经,也没有韵例的标示。某处是韵或非韵,完全靠不同诗章 之间的比较,从经验出发去玩味。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对《诗经》 的韵例就有不同的认识。对韵例的认识不同,所取韵脚字自然 不同,分部也必然受到影响。
上古音常识
研究利用的资料
一、韵文资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韵部的主要根据; 其次则有《楚辞》和群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 乐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及声调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解的重点 内容。 需要说明的问题: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口语用韵的民歌。 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一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但是上古方言情 况究竟怎么样,现在没搞清楚,因此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 成果只能介绍后一派的成果。
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通过旁转然后再对转的语音变化现象称为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引子
上古音:从西周初年到汉末之间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 系。 请学生对照自己的方音。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 研究概况 上古的声、韵、调,肯定与今天不一样,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 的系统呢?各家有不同的说法。 主要观点: 声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有大量学者从事上古声母的研究,虽 然迄今没有形成一种公认的系统,但是有价值的观点和发明则越来 越多。 王力先生的三十二/三声母及其拟音。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七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一,上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

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时应该是押韵的,由于语音是发展,由于语音发展,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诗经》《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可协,不烦改字”宋代“协音说”,如《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㈡研究情况:⑴清代以前①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

②陈第,明代学者,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语音发展观。

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于证明古音的材料上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诗歌。

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

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

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

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数韵共一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性。

③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语》,提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

阴阳入侯o 屋ok 东o鱼 铎 k 阳支e 锡ek 耕e④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资料
北风卷地百草折,jiaid 胡天八月即飞雪。siuaid 忽如一夜春风来,lai 千树万树梨花开。kai
(注:用汉语拼音符号大致拟中古音)
二、古今语音的异同
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
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kai]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规律
1、浊声母清化。《广韵》 “并定澄从邪崇神 禅群匣”,普通话都变成了清声母。
2、 “知、庄、章”合流为卷舌音“zh、ch、 sh”。
3、精、见二组分化出 “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余
移盐羊盈” ,“匣”母— 于为袁云王, “明”母— 无微晚文亡,“疑”母—鱼吾 宜我颜,都成了零声母字。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之 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3)娘日二纽归泥说,上古时期无“娘、日” 二纽。(章太炎)
娘归泥例:娘 (良):读如囊(泥n)
日归泥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 泥也。’
工:江虹红缸杠肛荭鸿
儀:歌部,声符“義”。如:義 蟻 議
存在问题:谐声字造字并没有严格规 定,只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造字的 人难免受方言的影响,再者,形声字的产 生,很难确定具体时间和区域,更不要说 具体的人,语音是流动的,随时都在变化, 不能确定具体时间,有没有汉语词汇史的 坐标,所以,作为主证材料就打了折扣。 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上古韵部还 是可信的。
(2)通假异字 如伏羲即庖羲。
《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

上古音

上古音

1、二等介音前化,-r->-ɣ->-ʝ->-i-,同时带动主元音前化,低化:江韵:roŋ>ɣɔŋ>ʝɐŋ>iaŋ庚韵:raŋ>ɣæŋ>ɣɛŋ耕韵:reŋ>ɣɛŋrɯŋ>ɣɛŋ佳韵:re>ɣɛ2、开音节的元音比闭音节的变化快3、在推链的作用下,高顶元音出位裂化咍韵:ɯ>ᵊɯ>əɯ>əi 灰韵:ʷɯ>ʷᵊɯ>ʷəɯ>ʷoi齐韵:e>i>ᵉi>ei冬韵:uŋ>uoŋ豪韵:u>ᵊu>əu>au侯韵:o>u>ᵊu>əu4、长元音高化模韵:a>ɔ>o>uo唐韵:aŋ>ɑŋ铎韵:ak>ɑk佳部的齐韵:e>i>ᵉi>ei侯韵:o>u东韵:oŋ>uŋ屋韵:ok>uk5、短元音低化裂化以后的元音为短元音豪韵:u>ᵊu>əu>au侯韵:o>u>ᵊu>əu咍韵:ɯ>ᵊɯ>əɯ>əi 灰韵:ʷɯ>ʷᵊɯ>ʷəɯ>ʷoi三等介韵产生以后,上古的长短元音对立消失,形成新的不对立的长短元音,低元音长,高元音短德韵:ɯk>ək先韵:iŋ>in>en屑韵:ik>it>et六、三等比一等元音的变化较慢侯o 侯u 虞jo屋ok 屋一uk 烛jok东oŋ东一uŋ锺joŋ幽u 豪ɑu 尤ɨu虞Pju侯mu觉uk 沃uok 屋三juk终uŋ冬uoŋ东三juŋ。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和等韵图为主 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三)北音学(近古音)
现代学者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 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问 称北音学。
《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京语音系统 (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
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 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当 代音。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ə
无韵尾
幽u 宵ô
侯o
鱼a
支e
韵尾 i
歌 ai 脂 ei
微 əi
入声韵 职 ək
韵尾 -k
觉 uk 药 ôk
屋 ok
铎 ak
锡 ek
韵尾 -t
月 at 质 et 物 ət
韵尾 -p
缉 əp 叶 ap
阳声韵 蒸 əŋ
韵尾 -ŋ
冬 uŋ
东 oŋ 阳 aŋ 耕 eŋ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 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③《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上古音韵部
(一)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 功……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 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 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陽聲十部 寒(元) 先(真) 痕(文) 青(耕) 唐(陽) 東
冬 登(蒸) 覃(侵) 添(談)
入聲十部 曷(月) 屑(質) 沒(物) 錫 鐸 屋
沃 德(職) 合(緝) 帖(葉)
3、王力
《詩經》分29部,戰國分30部,區別在與冬、
侵是否合併。
王力在《漢語音韻學》裏說“這三十部比黃侃多 了兩部”,即分開了沃、覺(江有誥已經分出覺 部,但黃侃局于古本韻的限制,只在一四等韻範 圍內設置古韻部,覺是二等韻,故在黃侃系統中 不能獨立)及脂、微。
《關雎》之“采友”,《詩本音》“古音以考友字, 詩凡十見,楚辭一見,並同,後人混入四十四有 韻。”
顧炎武把上古音分為十部,每部列舉所 包含的《廣韻》韻目,代表該部的範圍:
第一部:東冬鐘江。
第二部:支半脂之微齊佳皆灰咍尤半,祭泰夬 廢,此部配臻攝、山攝、梗攝的入聲。
第三部:魚虞模麻半侯,配通攝、江攝、宕攝 入聲之半,梗攝入聲大部。
陰聲:歌類、支類、脂類、魚類、侯類、 幽類、宵類、之類、合類。
孔廣森在古韻分部上的貢獻是:東、冬分部
孔廣森將《廣韻》冬韻字和東韻三等字從諸家的 東部中獨立出來,立為冬部。他認為冬類字“古 音與東鐘大殊,而與侵聲最近,與蒸聲稍 遠。……蓋東為侯之陽聲,冬為幽之陽聲”。
《邶風·綠衣》第四章協“風心”;《小雅·何 人斯》第協四章“風南心。”
上去三聲外,其他有平上去入四聲。 2)至、祭:只有去聲和入聲。(後來的觀點認為這
兩部都是入聲:至部(質部)配脂、真;祭部 (月部)配歌、元) 3、入聲:盍部、緝部,只有入聲。(後來分別配陽 聲談部、侵部) 晚年接受孔廣森東、冬分立的觀點,分古韻二十 二部。
江有誥的古韻分部:
1、陰聲:之、幽、宵、侯、魚、歌、支、脂、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对仗,一是词性(或体词,或谓词)相同,二是“义类”(如天文、人事、地理、花草、动物、颜色等)相对,三是结构相同(只要字面相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对“月涌”,“平野阔”对“大江流”。
(四)近体诗的语法结构
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的语言是超常规的、陌生化的语言,一般叫“诗化语言”。它的特点是语言的跳跃性、词语多具提示性,不能按散文语句结构理解。采用的手法有:一词类活用、二错位搭配、三省略语句。
无论自己作近体诗或给现成的近体诗标平仄,都必须知道各个汉字在中古声调是平还是仄。这涉及识别的原理和办法:
(1)原理:依据今声调识别古平仄
(2)办法:
A.学会念自己方言的声调和数调。按“妈、麻、马、骂、默”顺序,用自己的母语念,调值与普通话不同,调类(除“默”外)一致。宜宾要念出五个调,其他只有四个调。念顺口后,对每个字都照此调及顺序念,念到第几声就是某声调。如“深”,一声;“神”,二声;“审”,三声;“剩”,四声。“深、神”古平声,“审、剩”古仄声。
2、 有p、t、g结尾的音节,即所谓入声字存在。
3、 有众多的浊音声母存在。
4、 没有舌面音j、q、x。
5、 有m结尾的韵母。这个m现在变成了n。
十、古书的读音
汉字本身并不表示确定的音,它具有超时代、超方言的性质。因此,同一本古书,各时代的、各方言区的人都可用自己时代的、方言的语音来读,而不会改变语义。我们今天读古书,自然也是用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来读。但是由于字的音义结合情况和演变关系复杂,社会对它的使用也在起变化,还是有好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1.词类活用: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以细石砌渠;引清泉为沼。)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使粉色显得轻;使灯光显得少)
2.错位搭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山映柳色,梨花藏夕鸟。)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星临万户,星闪动;(左省)高傍九霄,所受月光多。)
B.学会鉴别古入声字。一是熟悉韵书----《广韵》、《诗韵》的入声字;《现代汉语》教材同韵字表中的黑体字,《普通话》教材中列出的古入声字。二是平时留意两种方言对照,如一个字甲方言念阳平,乙方言念去声,此字一定是古入声。如:“黑白石月屋绿属读学”等。三是普通话和川方言中鼻尾韵字一定不是古入声字。
十一、诗律
古体诗除押韵外没有严整的格律。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要求。本节只讲近体诗的格律。
各诗体间的关系是:
1.五言句之前,加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即为七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2.律诗按平仄格式取一半即为绝句
6、 照二归精。例如消(精系)与梢,积(精系)与债都是例证。
关于上古汉语的声调,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九、中古音研究简介。
先说说《切韵》、《广韵》与中古音研究的关系。众所周知,《切韵》的作者是隋朝的陆法言。唐朝孙缅增补《切韵》而成《唐韵》。宋朝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前书而成《广韵》。《切韵》所描述的音系,基本上就是中古音的系统。因此,中古音的研究就是对《切韵》音系的研究。但由于《切韵》一书已经失传,所以我们现在对中古音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广韵》音系的研究。
下面说说上古音声母研究的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例子如上述)。
2、古无舌上音(例子如上述)。再比如,猪与都,终与咚都是例子。现在闽方言中 ,知读如低,这也可作为一个例证。
3、 古日归泥。例如弱与溺,贰与腻都是例证。
4、 喻三归匣。例如或(匣母)与域,乎(匣母)与于都是例证。
5、 喻四归定。例如兑(定母)与悦,谈(定母)与炎都是例证。
5.押韵位置:双数句末必押。首句可押(叫首句入韵)、可不押(叫首句不入韵)。五言近体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近体以首句入韵为常。
(二)近体诗的平仄
1.平仄:近体诗和骈文对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再分类,即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近体诗有四种平仄格式:(以五绝为代表,推导)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故东公同一韵类。是为同用。
“公,古红切”,“红,互公切”。故公红同一韵类。是为互用。
“东,德红切”,“红,互公切”。故东红公同一韵类。是为递用。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中古音的语音系统大体上已经弄清。
下面说说中古音研究的重要结论(与普通话语音对比)。
1、平声不分阴阳。
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一)近体诗的押韵
1.押韵,也称“压韵”,指诗歌韵文中,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使用同韵的字,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上两诗的“秋、流、舟、留”,属尤韵。
2.“押韵”的“韵”:包括韵腹、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母的韵头,但比“韵母”多声调。古代诗歌是同调相押。故《山居秋暝
3.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极个别诗押仄声韵,属不常规,有的学者干脆把它归入古体诗。
4.唐宋以来的诗,依据的韵书是“平水诗韵”。“平水韵”是在《广韵》206韵基础上,合并“同用”的邻韵而成。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为107韵,金国平水书记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流传至今。“平水诗韵”即这106韵。
平起平收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1)一句中,两两一组,平仄交替: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单独的一个字,或在句末(平平仄仄平),或在句中(仄仄仄平平)。
(2)一联中,两句相对,平仄相反,但双数句末必须平声(押韵)。因此,有时要做调整: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C.经常多做练习。包括数调、识记古入声字,给诗句标平仄。
给以下诗句标平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三)近体诗的对仗
一联诗句的上下句间成为对偶,像宫廷中的仪仗,故称对仗。近体诗的律诗,中两联要求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都要对仗。律绝可对可不对,可一联对,可全对。
C.单数位,处在非节奏点上,读平仄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一般可平可仄。因此,前人有“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说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仍有一定道理。
(2)任意平仄的位置:(加点表示):
(3)有条件地(救)改变平仄格式(拗)的位置
(4)不能改动的位置:
4.怎样鉴别汉字在中古时的平仄
研究《诗经》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上古音的韵部系统。通常的研究方法是所谓的“系联法”。运用“系联法”,可以将诗经中作为韵脚的字一个个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从而归纳出一个个的韵部。例如《氓》中的下列句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及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八、上古音研究简介。
研究语音就要有语音的素材。这对于现代汉语来说不是问题。但对于古代汉语来说,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途径就只能是间接的。通常有两条主要途径可以走。一条是通过研究古代韵书或反切注音材料来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另一条是通过研究古代韵文或其他书面材料来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由于先秦两汉时期尚无韵书与反切注音材料,故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韵文或其他书面材料来研究当时的语音。这些韵文或书面材料主要的就是《诗经》。
其中加点的字是押韵的。而在《君子于役》一诗中,“期”字与哉、来、思押韵。在《泉水》一诗中“谋”字与淇、姬押韵,在《巷伯》一诗中,“丘”字与诗、之押韵。据此将上述字联系起来得出上古音的“之”部这个韵部。
不同的学者对上古韵部的划分有不同看法。王力先生将上古韵部归纳为11类共30个韵部(略)。
研究上古音的声母就没有这么方便。学者们一般通过古代形声字、异文、古注等来探求上古声母的系统。例如,悲与菲,蓬与缝,哺与辅的声符一样,可见b、p、f三个声母在上古是合而为一的。再比如,古籍中同一个人,庄子中写作“田骈”,吕氏春秋中写作“陈骈”,可见ch、t两个声母在上古汉语中也是合而为一的。再比如,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话说:冲,读若动。可见,在上古汉语中,ch与d这两个声母也是合为一个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3)两联之间的连接,要相粘,即二、三句相同,但因涉及句末字,一个是押韵平声,一个是不押韵仄声,故要调整,成为“同中有异“(即平仄的数量相同而位置不同):
仄仄仄平平(二句):仄仄仄平平(三句)——仄仄平平仄(三句);
平平仄仄平(二句):平平仄仄平(三句)——平平平仄仄(三句)。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故冬当声母同类。是为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故当都声母同类。是为互用。
“冬,都宗切”,“都,当孤切”。故冬都当声母同类。是为递用。
这就是所谓的“基本条例”。陈澧在研究中还运用了所谓的分析条例和补充条例。这些就不做介绍了。
对于广韵的韵母,陈澧也是用此种系联法进行研究。其原理是:“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例如:
(4)检查推导格式正误:一看双数句末必须是平,单句(首句入韵者除外)末必须是仄;二看一句中,平起一定要有三个平,仄起一定要有三个仄。
3.可平可仄:
(1)诗句中字的位置按重要性可分为三种:
A.句末字关系押韵与否,最重要,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B.双数位,是两两一组(一个节拍)的节奏点,要求吟诵时发音清晰响亮,对平仄的要求严格。
《广韵》的体例是以四声为纲。全书共分为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两卷。五卷共有206韵。同韵的字中,凡声母韵母都相同的,就归为一个小组,称为小韵。每个小韵标上反切。正是有了这种反切标音,学者们得以对广韵的语音系统进行科学的研究。
最先利用这种反切标音来研究广韵声韵母系统的是清人陈澧。他在《切韵考》一书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其原理是:“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