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和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

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15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 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16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三个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33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4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42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43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 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30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1)古 一 二 四
(2)居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有的音,现代可能已经消亡,现代有的音,可能是外来传入,并非古代原有,即使有某些音古今都有,也未必指同一个字。

音韵学问答

音韵学问答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什么是等韵学?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4、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5、什么叫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6、三十六字母是哪些?7、什么是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如上图)8、什么是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上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初的汉语阶段,而中古汉语是指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汉语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变化。

上古汉语的声母包括浊塞音/带声调的母音(b, d, g)和清塞音(p, t, k),还有三个鼻化声母(m, n, ŋ)。

这些声母的演变主要是从双唇音、舌尖音和舌根音变化而来的。

首先是双唇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双唇音/p/往往会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白”(bái)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败”(bai)。

同样,双唇音/m/也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密”(m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秘”(bi)。

其次是舌尖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舌尖音/t/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d/,例如上古汉语的“达”(dá)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打”(da)。

另外,舌尖音/s/也发展为浊塞音/z/,例如上古汉语的“四”(s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寺”(zi)。

最后是舌根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中,舌根音/k/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借”(jiè)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界”(jie)。

此外,舌根音/ŋ/也发展为鼻化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亡”(wáng)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王”(wang)。

综上所述,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主要包括双唇音的发展为塞音,舌尖音的发展为浊塞音,舌根音的发展为浊塞音或鼻化塞音。

这些演变使得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与上古汉语有所不同,也为后来的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演变只是大致的规律,具体的变化还与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变体有关。

此外,由于古代语言材料有限和语音学知识的不足,其中的细节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声母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3、舒促
舒指平上去三声,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喻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心”“南”为韵 ”“南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 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 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古韵标准》 十三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孔广森: 诗声类》 分十八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 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音略》 二十八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声类表》 二十五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王念孙: 古韵谱》 二十一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 二十三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2.研究材料和方法之二:谐声偏旁归类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
段玉裁认为,声符相同的字古代属于同一韵部。提出 “同声必同部”的归字方法。例如: 皮声: 皮 披 疲 陂 波 跛 玻 菠 破 坡 颇 婆 彼 被 者声:者 赭 猪 诸 著 煮 渚 箸 楮 褚 堵 睹 赌 都 嘟 “仪”是歌部字,声符“义”。可以推定,“义、蚁、 议”也是歌部字。
江有诰提出上古有四声。
黄侃主张古有平、入二声。王力主张古有平入二声,但各分长 短,并解释上古到中古的声调演变情况:长平为平,短平后 变为上,长入后变为去,短入为入。
2.研究声调的材料认识问题
四声通押现象是汉语诗歌的普遍现象(格律诗不反映口语)。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鸦家涯:平声。马:上声。下:去声) 卖花声· 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 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岸炭叹:去声。山关:平声)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聚:上声。怒路 处:去声。都蹰:平声。土苦:上声) 显然,不能据此得出元代汉语无去声或无上声的结论。 我们倾向于认为:古有四声,与后代的四声基本一致。
王 力:《汉语语音史》,诗经时代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三 十部。
罗常培、周祖谟、周法高:三十一部。
李新魁:《汉语音韵学》,三十六部。
四、上古声母的研究
1.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 重唇音:帮滂並明 轻唇音:非敷奉微
材料之一:形声字
悲(帮),非声(非) 板版(帮),反声(非)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①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

如“妈[ma]”、“来[lai]”。

②阳声韵: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

如“人”、“民”。

③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 5.现代汉语方言
• 相关介绍: • 陸法言《切韻序》詳細敘述了《切韻》的成書過程: • 隋文帝开皇初年(即公元581—585年),一些有影 响的文人,聚在一起讨论南北朝以来各家韵书的得 失和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他们是:萧该、颜之推、 刘臻、魏颜渊、卢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 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達官貴人。 • 《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把萧、 颜等人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参考了一些别的字 书、韵书,记下一个大纲。过了二十年以后,陆法 言就编撰成《切韵》一书,收字12150个。《切韵》 成书的年代是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
• 三、《切韵》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 • 传统三十六字母,见下一张ppt: • 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切韵》(《广 韵》)的声母系统,即中古的声母有38个, 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中古三十八声母 见下二张ppt:
• 《广韵》声母拟音,见下:
•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 • 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 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 • 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 生俟”5母,这就多出5个; •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 多了两个,总数为38个。
• 2.《广韵》的韵母 •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 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 计声调,将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 入声因韵尾不同单算,则290类只有90类之 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 中分别增添了[ ](戈开三)、 [ ](昔合三 )两音。按照《史稿》 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 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 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 韵51个,入声韵51个。见下《广韵》韵类 和反切下字表:
•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 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为 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 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 系联法
• 系联法是一种利用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 母和韵母类别的方法。通过反切上字与被 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 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用系联的方法, 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 干类,每一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系联 法最初在清末由陈澧提出。
• b. 从韵头和韵腹角度分类 • 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 腹的韵 • 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 • 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 音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 • 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 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 音,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 度大的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 如山摄,一等韵寒桓韵腹是后ɑ,二等韵山删 韵腹是前a,三等韵仙元韵腹是ɛ和ɐ,四等韵 先韵腹是e。
• 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 “纽”、“声纽”、“音纽”“声类”等。
• 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联 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 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与陈澧 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 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周 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 有36个声母。
• 古人在属同一韵的汉字中,选取其中一个汉 字作为这个韵的代表字(通常为排在这个韵的 第一个字),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如以 “东”字作为它所属韵的代表字,这个韵就称 为东韵。东韵的字,就都跟“东”字同韵。 • 第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 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编 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 韵字。但实际上做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 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中古的声调系统
• 中古声调的分类与命名 •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此 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间。 •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 舒促:平上去三声总称为舒声,入声单 称为促声。
• 《广韵》206韵按四声分卷,即平、上、去、 入四声,汉语有4个声调,是南北朝诗人 的发现。中古时期汉语有四声调:平声、 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其中的平、上、 去是调值的高低升降;入声实际上与韵类 有关,是指带塞音韵尾的音节。
• 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 “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 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 “可”、“枯”、“苦”和“康”注同一 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 “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 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 “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 “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 “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广韵》的韵母
• 1. 《广韵》的韵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 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 三个甚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 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和邵荣芬 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 的结果不尽相同。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 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 ,黄侃研究的结 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 果是334类 ,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 。王力在他的 《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 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 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比较简单的290类的说法。
• c、单纯从韵尾角度的分类 • 阴声韵:无韵尾或韵尾为元音 • 阳声韵:韵尾为鼻辅音 -n、-N、-m • 入声韵:韵尾为塞辅音 -p、-t、-k
• 《广韵》206韵
• 上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 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 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 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 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 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音韵学
• 一些概念:
• 反切: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 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 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 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 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 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 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 • • • • • • •
有关发音的几个术语: ——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 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 出音来。 清和浊 送气和不送气 鼻音和口音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半元音
• 五音、七音 • 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 擦音 • 次清:指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 • 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 四、中古韵母系统: • a. 从韵腹和韵尾的角度分类 • 韵(韵腹+韵尾+声调):韵腹、韵尾相同,声调也相 同的是一韵 • 韵目:每个韵用一个汉字命名,这个名称叫韵目,如东、 冬、钟、江等,元明以后用两个汉字做一个韵的韵目, 如东钟、江阳、支思、齐微等。 • 韵基(韵腹+韵尾)【现代名称】 • 韵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东分“红东公”和 “弓戎中融宫终”两类。 • 韵部(韵腹+韵尾+四声)【上古用】,如 “支”“锡”“耕”三部。 • 韵系(阳声韵的平上去+相配入声,阴声韵的平上去), 如“东董送屋”“之止志”。 • 韵摄: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若干韵系合并成的 更大单位,如东、冬、钟三韵合为通摄,同摄中的韵, 除平声韵外,还包括各自相配的上、去、入三韵。
北宋陈彭年等人對《切韻》、《唐韻》加以增補, 編成《廣韻》一書。后來,由于《切韻》失傳、 《唐韻》僅存殘卷,社會上廣泛流傳的韻書是 《廣韻》。《廣韻》和《切韻》的語音系統是一 致的,現在所說的《切韻》音系,實際上就是 《廣韻》音系。 現在談中古音系統,多據《廣韻》,利用它可以 上推上古音,下溯近代音、現代音,因而受到歷 代音韻研究者的重視。 《广韻》是按韻編排漢字的,全書以四聲為綱, 按平、上、去、入聲分為五卷,平聲因字多,分 為上平聲和下平聲兩卷(分收于這兩卷的字并非 聲調不同),上、去、入各一卷。
• 《广韵》只展示出了中古音的韵部和声调, 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中古有多少声母和韵 母。 • 声母韵母都包含在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当 中。 • 《广韵》中一共有452个反切上字,1195个 反切下字,通过归类(系联法)就能找到 中古音的声韵数量。
• 《廣韻》共有206韻,其中平声五十七,上声五十 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每一韻的韻腹、韻尾 基本相同,只是介音不同。這就是說,一個韻中不 一定只有一個韻母。同韻中,凡是聲母、韻母完全 相同的字,就歸成一個同音字組,稱為小韻,標上 反切。 • 《廣韻》平、上、去、入分卷排列,四聲相配的情 況不易看出,清代戴震將《廣韻》的四聲相配,并 根據詩歌押韻的實際,分別標出同用和獨用。同用 是這幾個韻所轄的字可以一起押韻。獨用指此韻字 只能本韻內部相押。 • 《廣韻》中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而成平、上、去、 入相配的格局;陰聲韻不與入聲韻相配,只有平、 上、去相配。陰聲韻中祭、泰、夬、廢四韻沒有平、 上與之相配,只有去聲。
• 韵母和韵 • “韵”这个概念在古代的内涵比较复杂, 常见的义项有以下三个: • 第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 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 韵尾。 • 第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 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 类似“韵部”的单位,如《广韵》有206韵, 就是把26194字按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