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
上古汉语音系(一)
㈤異文材料
• 異文指不同的書或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在記載同一事物時 使用不同的字詞。 • •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 《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 ‘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 作‘封內’。” •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 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 勸學 篇》引作“匪交匪紓。” •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去聲的起源
• 讀若是通過比況的方法用讀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注音。 • 《說文》:“萈,山羊細角者。从兔足, ������ 聲。凡萈之屬皆从萈。讀若丸。寬字 从此。 臣鉉等曰:������ ,徒結切,非聲。 疑象形。 ” • 萈:匣桓平山合一等 • 丸:匣桓平山合一等
•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 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 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詩· 魯頌· 泮水》八章
• 彼何人斯?其為飄風。 •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 胡逝我梁?祇攪我心。 • ——《詩· 小雅· 何人斯》四章
• • • • • • •
林——來侵平深开三等 音——影侵平深开重紐三等 琛——徹侵平深开三等 金——見侵平深开重紐三等 南——泥覃平咸开一等 心——心侵平深开三等 風——非東平通合三等
傘:心寒上山开一等
片假名與羅馬音標
㈧方言材料
•
㈨親屬語言材料 • 漢語與藏語等漢藏系語言有共同的來源,拿漢語 去跟同語系的其他語言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是漢語 古音研究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漢語上古音研 究中的一些難題如複輔音、音節模式、聲調起源 等問題,借助於漢語與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能够 得到更好地解決。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古音2
(5)反切
晋《字林》:“襮bó,方沃反。”襮,
中古帮母;方,非母。 “邶,方代反。”邶,中古並母;方, 非母。 钱氏列举的异文、又读等论据,只能 直接说明重唇音和轻唇音混而不分, 参证其他有关情况,则可进而明确这 种混用的内蕴:古无轻唇音。
(6)方音和译音
“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
联系历史发展看古无舌上音
端t 透t 定d
d 貂玷董颠到 zh昭沾猪竹中卓 t天挑胎滩梯 ch彻抽宠超丑 d掉怠稻啖動洞 t童台迢谈筒桃 zh住丈兆重撞 ch持除橙长晁
联系今音来看
现代某些zh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d;
某些ch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 、d; d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d; t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 、d 。
3、娘日归泥
娘日泥都是36字母中的成分,娘日
归泥,是说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 泥而没有娘和日——后两类归属于 前一类。
联系发展看娘日归泥
泥
娘 日
娘日归泥是章炳麟提出的论断
《章氏丛书· 国故论衡》:“古音
有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 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章文随后列举异文、又读等材料, 进行了论证。
联系后代看
t t
zh ch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舌头、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 求之古音,则与端 透定无异。……古音‘陟’如‘得’ (端知不分),‘抽’又作‘搯’ (透彻不分),‘直’又作‘特’ (定澄不分)。”
根据: (1)异文 《尚书· 禹贡》:大野既猪。(猪,通“潴”, 知母) 《史记· 夏本纪》:大野既都。 (都,端母) (2)读若 《说文》:冲读若动。(冲,澄母;动,定母) (3)声训 《周礼· 师氏》:“掌王中失之事。杜子春云: “当为得。记君得失,若《春秋》是也。” (中,知母;得,端母)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近的 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
上古音常识
留,来母侯部
“背”“负”,帮母之部,“负”,并母职部,“背”, 阴入对转。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双 声、旁转。 3、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柔”“弱”,“柔”,日母幽部,“弱”日母药部,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而义近者,经传往往 双声、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上古音常识
链接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同时 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 解释“等”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 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微· 八辨等列》)……用现 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 比较低,如[α]、[ ]、[о]、[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是指的 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i]、[e]、[ε]、[a]等属之。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尤细”的区别呢? 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 和半高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洪大、次大, 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汉语语音史5上古声母系统
以韵文作音韵材料也有缺点: 1.只能归结出“韵类”而不是“韵母”。 《诗经· 周南·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荒”是合口字,“将”是开口字;“萦”是合口字, “成”是开口字。它们是不同的韵母,这从押韵上看 不出来。 2.从韵文无法推求古代的声类。 3.押韵字有时不易确定,判断错韵脚就会影响到结论的 正确性。
古汉越语中,汉语章组字常读舌根音:
针 kim 纸 giəy 正 gieng 种 giog
虽然端知组也有与见组发生关系的,但总体不如 章组那么多,也表明它们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这几组声母关系错综复杂: 隹章-碓端-椎澄-淮匣-崔清 占章-点端-钻群-拈泥
《切韵》系统中端组与知组已经分开了。这个变化发 生在什么时候? 到齐梁时期,知组还是读同端组: 1.[西晋]郭璞《尔雅注》:“长,丁丈反”“竺,丁毒 反”“丁,猪耕反”“姪,大结反” 2.[梁]顾野王《玉篇》:“琢,都角反”“汤,他郎反 ”“浊,徒角反” 3. 梵汉对音:Uddiyana译作“乌苌”,Samghabata译作 “僧伽跋澄”。 4. 日语(吴音)借词:展知:ten;哲知:tetsu;宅澄: taku
《诗经· 召南· 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 自公,委蛇委蛇。” 凡从“它”得声的字,如“紽佗驼蛇……”属同一韵 部;从“皮”得声的字,如“波坡破颇披疲被……” 等也属同一韵部。同时,由于“皮、紽、蛇”押韵, 以上两类字也应当属同一韵部。
严格来说,造字时代(谐声时代)应当早于《诗经》 时代,因此有少数字在诗经中已经与它的谐声偏旁读 音不同了。 《诗经· 齐风·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出现这种情况应当以诗经系统为准。实际研究结果表 明,两个系统大致是吻合、相辅相成的。
上古语音系统ppt
2、韵在章中的位置
A一韵到底。《桃夭》、《日月》 一韵到底。《桃夭》 日月》 B换韵。《卫风·氓》押三韵;《七月》 换韵。《卫风· 押三韵;《七月》 押四韵、五韵。 还有押交韵和抱韵两种特殊形式。例如: 《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 召南·野有死麕》 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吉士诱 《周颂·思文》:“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周颂·思文》:“有命自天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缵女维莘
形声字系统也可作重要参考,段玉裁提 出 “同声必同部”。如:“其”在“之” 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 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系联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明《诗经》 一是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系联 成一部。 二是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 免有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 个很统一的标准。
(二)上古韵部研究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分析《诗经》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分析《诗经》 《楚辞》用韵为十部。段玉裁为十七部,黄 楚辞》用韵为十部。段玉裁为十七部, 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 楚辞》 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得声之“俄 哦饿鹅蛾峨娥锇莪蚁议” 等字皆在歌部。 第二、三十部管到先秦。 第二、三十部不分雅俗、方域。
关于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爰(喻三)— 爰(喻三)—缓(匣母); 云(喻三)— 云(喻三)—魂(匣母); 或(匣母)— 或(匣母)—域(喻三); 自营为私,《说文》 自营为私,《说文》作“环”; 《诗·皇矣》“无然畔援(跋扈)《汉 皇矣》 无然畔援(跋扈)《 书》《叙传》作“换”。 》《叙传》 兑(定母)— 兑(定母)—悦锐(喻四); 台(定母)— 台(定母)—怡(喻四); “易牙” 论衡》 “易牙”《论衡》作狄牙; 多—移、炎—淡均属此类。 移、炎—
古音学
韵 缓 说 批 判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沈重 ‘协韵说’提出反对意见,即陆氏 所谓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 说法。陆氏认为古人押韵限制宽泛, 后代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后人押 韵限制比较严格,不需要改变汉字 读音。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古(先 秦)今(唐代)读音是相同的。这 实际上否定了‘语音随着历史的演 变而演变’这条真理。因此也是错 误的。
古 无 轻 唇 音
一、古无轻唇音。 ‘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 就是说唐末以后读轻唇音的‘非、 敷、奉、微’四母在上古音里应和 ‘帮、滂、并、明’合而为一。 1、谐声字 非、诽——辈、排 奉、俸——捧、蓬、棒 汾、分— —盆、扮 复——愎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舌 上 音
二、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谐声字 周(章、幽):雕、凋、(端、幽) 凋(定、幽) 者(章、鱼):睹、都、赌、堵 (端、鱼) 至(章、质):垤、 、 (定、屑)
上古音系—古音学
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演变
历史,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上古音系。
上 古 音 研 究 小 史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 棫、郑痒,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 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 达到顶峰。‘古音学’是清代学者 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 于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古 音 学 产 生 的 学 术 背 景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七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一,上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
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时应该是押韵的,由于语音是发展,由于语音发展,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诗经》《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可协,不烦改字”宋代“协音说”,如《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㈡研究情况:⑴清代以前①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
②陈第,明代学者,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语音发展观。
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于证明古音的材料上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诗歌。
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
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
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
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数韵共一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性。
③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语》,提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
阴阳入侯o 屋ok 东o鱼 铎 k 阳支e 锡ek 耕e④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
第三节上古音系
上古声母中只有泥母,没有娘日二母。 《释名》“入,内也。” 若—诺
4、喻三(云)归匣。曾运乾提出 喻三归匣就是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同匣
母是一个声母,中古才从匣母分化出来。 如: 缓(匣)——爰(云) 域(云)——或(匣)
即章昌船书)来源于上古的端组(端透定 泥)。庄组(庄初崇生)在上古时应归入精 组(精清从心)。 终(章)——冬(端) 骤(崇)——聚(从)
唇音 舌音
齿音
牙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余(喻四) 章 昌 船 书 禅 精 清 从 心 邪 庄 初 崇 生 见 溪 群 疑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三、上古声调
1、古有四声说
四声一贯说:顾炎武、江永认为古有四声,
但又认为四声之间可以临时转用通押。
古有四声说:
江有诰和王念孙主张上古有四 声之别,认识到上古四声不同于中古四声 。
2、四声不全说
古无去声说:段玉裁提出,认为“考周秦汉
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 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认为 “入声起自江左,非中原旧读”。 古无上去说:黄侃提出主张"古无上去,惟有 平入"
形声字 形声字又叫“谐声字”。清代段玉裁提出
“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即 “同 谐声者必同部” 。例如: “其”“台”属“之”部,从“其”“台” 得声的“淇期棋欺基箕琪麒” “胎苔怠诒怡 贻”等也属于“之”部
上古三十韵部
二、上古声母
1、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提出
认为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二、 古人对声韵的描述 古人对汉语语音早有感悟, 例如:《老子》第二十章:“唯 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 古音在微部,“阿”古音在歌部, 是不同韵部的字,但微与歌属同 类同横行者,主要元音相近,都 为阴声韵,可以旁转,故音相近。
古人还可据口形判定远距离说话人的的 语意。《管子· 小问》篇记载了这样一个 故事,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 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 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 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 之役者,有执席食以上视者。必彼是 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 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 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 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 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 故何也?”
用同音 字注音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譬况法
《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 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描写某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 字发音 长言 伐者为主。 的情貌 短言 何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和方法
四川话中,老一辈的人把麦子的 “麦”说成[mia21],而年轻一代即 使是说方言,也不说[mia21 ],而 说成[mei21], 再比如“阶”字, 老一辈的人读[kai55], 年轻一点的 就读成[t iai55], 介于普通话的[t ie55],和老一辈的[kai55]之间。
越是封闭的区域,那里的语言越 具有存古的性质,因此就越能引 起方言研究者的注意。
上古音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就 是现存的各地方音以及汉藏语繫中 与汉语有亲属关繫的少数民族语言, 比如广西的侗台语族中侗、壮、水、 瑶、黎等语支的语音。南方的闽、 粤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都不同程度 地保留了上古音。是研究上古音的 活材料。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但也发明了很多注音方 法。
读若法、直音法
《说文》:珣(xú ),读若宣。 n
读若法
《说文》:釆,辨别也,读若辨。
《周礼· 蜡氏》郑注:蜡(qū),读
用音近
字注音
若狙(jū)司之狙。
《说文》:公,平分也,从八从厶。
厶,音司。
直音法
《辞源》仍,音成。
《辞源》:仳(pí ,音嚭(pǐ)。 )
《礼记· 表记》:“先王谥以尊名。 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 郑玄注:“壹读为一。”(《十 三经注疏》下,中华书局,1980 年,页1641)
另一种方式是直音。就是用一个字 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古籍中凡 是“音某”、“读为”、“读曰”、 “读与某同”等都属于这一类。直 音就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 有时候就难免要受局限,例如:鞥 (e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的字。
长言、就是发元音时让语音有一 个持续的时间,国际音标用[:] 表示。短言,就没有这种持续, 很短暂就过去了。将伐用长、短 音区别出主动和被动,这是古代 齐方言的一个特征。
东汉· 刘熙著《释名》也多采用这种 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如《释天 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 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 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 远也。(见《尔雅、广雅、方言、 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页1006,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 语以及谐声繫统归纳得出的, 以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 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 例,简称为韵例
《诗经》押韵有句尾韵,也有 句中韵,有一首诗只用一个 韵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有 句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 的等等。王力有《诗经韵 读》。
上古汉语音系(五)
入派三聲:古代入聲調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分別派入平聲、上聲、去 聲三個調類中。清聲母入聲字分派的規律性不強,不過,全濁聲母入聲 字多歸入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多歸入去聲。
• 聲調從古到今的發展演變與聲母的濁音清 化及入聲韻尾的消失相關聯,這是因為漢 語語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構成的完整 的系統,一旦音系內的某種成分發生變化, 其他成分也會相應變化,從而調整音系格 局,保持音系內部的協調性,所以,古代 聲母韻母的變化導致了古四聲到現代漢語 四聲的演變。
㈡上古漢語的聲調
• 古人對於聲調的認識開始於南北朝時期, 在那之前漢語有沒有聲調?周秦時期漢語 有沒有聲調?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這裏面主要涉及到這樣幾個問題,一、上 古漢語有沒有聲調?二、如果上古有聲調, 有幾個聲調?三、如果上古漢語沒有聲調, 那麼聲調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怎樣產生 的?對此,學術界的意見很不統一,主要 有一下幾種觀點:
• 從親屬語言來看,與漢語有親緣關係的語 言如羌語、嘉戎語至今沒有聲調,根據古 藏文、緬文資料,古代藏語、緬語也沒有 聲調,藏緬語言聲調的形成有一個從無到 有、由少而多,其辨義功能由弱到強的過 程。由此可以設想,漢語與之類似,其聲 調也是後起的。但究竟漢語聲調在上古哪 一個時期產生的,声调的產生与汉语音節 結構簡化的具体关系如何,這些問題還有 待進一步研究。
• (1)《詩經》時期已齊備平、上、去、入 四聲。多數清代古音學家持這種觀點,但各 家具體認識有差異。顧炎武在《音學五書》 中提出“四聲一貫”說,意思是說《詩經》 時代是有四聲的,但押韻時四聲可以通押。 江永著《古韻標準》,對上古聲調的看法與 顧炎武基本一致。江有誥和王念孫也主張上 古有四聲之別,但認為上古四聲與後世四聲 不同。夏燮著《述韻》一書,利用群經、諸 子、楚辭、秦刻石四聲分用押韻的材料論證 上古漢語有四聲之別。許多現代學者也贊同 這一傳統觀 聲調,指貫穿於每個字音的能區別意義的 音高變化形式,它屬於超音段音位。漢語 的一個音節基本上就是一個漢字,所以聲 調也叫字調。在漢語裏,聲調是音節結構 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著區別字義的作 用。
上古语音系统
4. 连绵词 螳螂(tl-);昆仑(k‘l-); 螟蛉、朦胧、孟浪、弥离(ml-)。
5. 同源词 所谓同源词,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 同或相关的具有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士事(均崇母)史使(均生母)吏(来母) 古书通用。这些字都是之部字。 金文使吏同字,卿士作卿事。 《管子大匡》:诸侯之臣乃国事。事即吏。
如:《尚书· 尧典》:“五流有宅”。伪孔 传:无刑之流,各有所居。《史记· 五帝本 纪》作五流有度。度是假借字。宅,中古 澄母,上古铎部。度,中古定母,上古鱼 部。上古澄母归定,鱼铎对转。
5.异切
概念:指同一个字音的不同反切。
《经典释文》这类反切很多,如;埋,亡 皆6,武皆1,无皆1,莫皆1,武乖1。柱, 知主3,丁主2,张主2,张矩,知矩,诛矩, 张缕。(麌韻)
2.声训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某些字的方法。 如: 《说文》:“諆,欺也。”同音同义。 《诗经· 陈风· 东门之池》:“可以晤歌。” 传:“晤,遇也。”笺:“晤,犹对也。” 遇,ngio疑母侯部;晤,nga疑母鱼部。韵 母相近。
如谐声字墨——黑,每——悔晦诲等。 从同源字来看,墨黑是一对同源字:《孟 子滕文公上》:面深墨。注:墨,黑也。 《广雅释器》:墨,黑也。
注意异文不等于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 的不同写法,异文是不同的字,因音同或 音近而在古书里互用。异文常常表现出假 借的关系,可以考证上古声母的材料。
《左传· 文公18年》:宾于四门。杜预注: 闢四门,达四聪。《释文》:“四窗,本 已作聪。”窗是本字,聪是假借字。窗, 初母东部。聪,清母东部。上古清母和初 母音近。
第二章
第二节
语音的发展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壹 上古汉语声母
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二)读若法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 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 等。比如: 珣,读若宣。(说文· 玉部)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 太卜》)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 王部)
韵尾 元 a n -n 真 e n 文 ən 韵尾 侵 ə m -m 谈 a m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 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以 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先 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例, 简称为韵例。
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 法分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 古音的细密程度不同,所以 不同的古音学家得出的结论 不尽相同,章炳麟所说“前 修未密,后出转精”(国故论 衡)。
(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 查,得出上古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 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 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新的结论, 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 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 三十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乌鸦归巢夜蒙蒙, 今宵何处寄行踪? 此时进退无计用, 且去前途再筹谋。
川剧《乔老爷上轿》第一场: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 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仍然是 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发展 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 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 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 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落 了塞音韵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