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荧光光谱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到达基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的分子再通过无辐射跃迁最
后回到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5.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只有少数具有某些结构特性 的体系才会产生荧光现象。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用荧光量子产率(Φ)表示: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发射的光子数 Φ = 激发态的分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
给电子基会使荧光增强。
给电子取代基如—NH2、—OH、—OCH3、—CN、— NHR、—NR2等,能增加分子的π电子共轭程度,使荧光效率 提高。
而-COOH、—NO2、—C=O、—F、—Cl等吸电子取代基,可
减弱分子π电子共轭性,使荧光减弱甚至熄灭。 还有一类取代基则对荧光的影响不明显,如—R、— SO3H、—NH3 等。
1)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要求: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电子跃迁类型 *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窜跃至三重态的的速率常
数较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共轭效应
含有* → 跃迁能级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最常见且
最强。具有较大共轭体系或脂环羰基结构的脂肪族化合物 也可能产生荧光。
取代基效应: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常常会妨碍荧光的产生;而
当入射光的λ 1 和 I0一定时 :
F=Kc
即:
在低浓度时,溶液的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是荧光法定量的基础。
7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
自猝灭——发光物质分子间碰撞而发生的能量无辐射转移。自
猝灭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自吸收——荧光化合物的发射光谱的波长与其吸收光谱的波长 重叠,溶液内部激发态分子所发射的荧光在通过外部溶液时被 同类分子吸收,从而使荧光被减弱。
平面刚性结构效应 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故具有很
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素有很强的荧
光,酚酞却没有。
6.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子之后发出的辐射,荧光强度(F)与
①荧光物质的吸光程度
②发射荧光的能力有关:
F = K′(I0—I) I0 —入射光辐射强度; I —透射光辐射强度; K′—取决于荧光量子产率(Ф)。
Lambert-Beer 定律:
I I0 e
2.303bc
F K I 0 (1 e
2.303bc
)
(2.303bc) 2 (2.303bc) 3 = K I 0 2.303bc 2! 3!
溶液浓度较低时:
F K I 0 2.303bc
内转换 振动弛豫 系间跨越 T2 T1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1 能 量
S0
l
l
l
l
4. 荧光产生的过程:
(1)处于基态最低振动能级的荧光物质分子受到紫外线的照射,
吸收了和它所具有的特征频率相一致的光线,跃迁到第一电
子激发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2)被激发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个振动能级的分子通过无辐 射跃迁降落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3)降落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继续降落到 基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同时发射出相应的光量子,这就 是荧光:
最短的占优势。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以辐射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
基态。
(3)失活的方式
①无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 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激发态分子由同 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转至较低振动能级的 过程,其效率较高。
激发态分子常常首先发生振动驰豫。
内转换: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回 到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3.分子的激发与失活 (1)分子的激发
基态→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
频率的辐射,跃迁一次到位。
单重态: 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自旋都配对的电子状态。 三重态: 有两个电子的自旋不配对而平行的状态。激发
三重态能量较激发单重态低。
(2)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
系间窜越:
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 系间窜跃最常见。
发生变化的过程。含有重原子的分子中(如I、Br等),
外转换:
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 而使荧光(或磷光)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②辐射跃迁
荧光: 受光激发的分子经振动驰豫、内转换、振动驰豫 到达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 的形式失活回到基态,发出荧光。 由于无辐射使分子吸收的能量有部分损失, 因此荧光的能量比吸收的能量小,即荧光波长一般 比激发光波长长。
本章主要内容
1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2
荧光分析仪
3 4
荧光法的应用
什么是荧光?
自然界存在这样一类物质,当吸收了外界能 量后,能发出不同波长和不同强度的光,一 旦外界能源消失,则这种光也随之消失,这 种光称为荧光。
外界提供能量的方式有多种,如光照、加热、 化学反应及生物代谢等。通过光照激发产生的荧光称 为光致荧光。 光致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后发出的 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
磷光:
若第一激发单重态的分子通过系间窜跃到达第一激发三重
态,再通过振动驰豫转至该激发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
射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的光线称为磷光。 由于激发三重态能量较激发单重态低,所以磷光的波长比 荧光的波长稍长。 磷光仅在很低的温度或黏性介质中才能观测到。因此磷光 很少应用于分析。
内转换 S2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温度降低会减少碰撞和非辐射失活的概率,因此会增加
荧光强度。例如:荧光素的乙醇溶液在 0℃ 以下每降低
10℃,荧光产率增加 3%,当温度降低至 -80 ℃时,荧光 产率为100%。 ②pH值 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荧光与pH有关。
光致发光

物体依赖外界光源进行照射,从而获得能量,产生 激发导至发光的现象。

它大致经过吸收、能量传递及光发射三个主要阶段,
光的吸收及发射都发生于能级之间的跃迁,都经过激 发态。而能量传递则是由于激发态的运动。

紫外辐射、可见光及红外辐射均可引起光致发光。 如磷光与荧光。
3.1 分子荧光产生机理 1.光谱类型 荧光光谱是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光后产生的分子发 射光谱。 2.跃迁类型 分子中原子的电子能 级跃迁,伴随振动能级 的跃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