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 中缝核内,其纤维投射也可分为上行、下行和支配低 位脑干三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调节痛觉、精神情绪、 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
3.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
碱能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 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3)肽类递质
释放肽类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肽能纤 维。
胆碱能纤维: 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 全部自主N节前纤维 躯体运动N 少部交感节后纤维 (肌肉舒血管纤维、汗
2.两种形式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410mm/d 慢速112mm/d 逆向轴浆运输205mm/d
(五)神经纤维对效应组织具有营养性功 能和效应组织对神经元的支持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 质细胞。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1.有突起,但无轴、树突之分 2.细胞间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有缝隙连接 3.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 4.具有终生分裂增殖的能力
一、神经元的 一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由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功能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粗细、
髓鞘的有无和温度的高低有关。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
(四)神经纤维具有轴浆运输的功能
1.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axonplasmic transport) :通 过轴浆的流动,实现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的 过程。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05
中枢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组成。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 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功能区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多个功能区域,如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认知 区等,各区域相互协作,实现复杂的生理功能。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情绪与情感
情绪
对刺激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情感
对情绪体验的深刻感受和持久态度,如爱恨情仇等。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则是情绪的升华和稳定化。
睡眠与觉醒
睡眠
一种生理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和代谢降低等 。
觉醒
与睡眠相对的状态,表现为意识清晰、肌肉紧张和代谢增 高等。
记忆
将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工作记忆
短暂保持和操作信息的能力,与前额叶皮层密切 相关。
语言与思维
语言
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涉及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思维
对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概念形成、判断 和推理等。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表达工具,思维则影响语言的结构和内容。
自主神经的生理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01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调节内脏器官
的功能,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等。
调节血管舒缩
02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调节腺体分泌
03
自主神经通过控制腺体的分泌活动,调节体内激素和酶的释放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第10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泛指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因 新鲜标本上呈粉灰色而称灰质。在大脑、小脑,由大量神经元 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特称为皮质。
➢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 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在标本上呈亮白色而称为白质。
➢ 端脑是脑的最高 级部位,又称大 脑,由两侧大脑 半球借胼胝体连 接而成。两侧大 脑半球之间有大 脑纵裂将其分开, 纵裂底部为胼胝 体。大脑与小脑 之间由大脑横裂 隔开。
(四)端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 大脑半球表面布 满大脑沟和大脑 回。脑回和脑沟 是对大脑半球进 行分叶和定位的 重要标志。每侧 大脑半球分内侧 面、上外侧面和 下面,以3条恒 定的沟分为5叶。
3.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续脊髓中 央管,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 球所覆盖,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 脑和底丘脑。间脑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矢状狭窄间隙,称 为第三脑室。
➢ 脊髓表面借前后两条位于正中的纵沟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称后正中沟。此外还有 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 前根和后根。
➢脊髓保留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 脊神经对应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根据脊神经的数目, 脊髓可分为: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 (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脊髓有两个膨 大部:颈膨大自C5至T1,腰骶膨大自L2到S3。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机能意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1904年,伊利奥特(T. R.Elliott)提出: “冲动传到交感神经末梢,可能是从那里释 放肾上腺素再作用到效应器细胞”
(1)递质的鉴定
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 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释放 入突触间隙
③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作用
(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
举例:唯一的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
举例:体内大部分反射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 2.辐射和聚合式联系 3.连锁式和环式联系
辐散式
聚合式
环路式
–
+
环式联系:可引起正反馈(使兴奋增强或延续 )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 在环式联系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通路上冲动 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 “后发放”
(五)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单向传递
中枢延搁 兴奋的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中枢抑制 根据产生
部位不同
{ 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 突触前易化(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易化(发生在突触后膜)
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
中枢易化 根据产生
部位不同
(1)受体的亚型
(2)突触前受体
(3)受体的作用机制
3.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胆碱能神经元:以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在外周神经包括所有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所有 副交感世后纤维、少部分交感节后纤维及支配骨骼 肌的运动神经
外周的胆碱能纤维
交感 神经
汗腺、骨骼肌血管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
中枢传导通路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感觉 信号经过多级神经元传递 和处理,形成特定的感觉 体验。
传出神经纤维
将中枢处理后的指令传回 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动作 或反应。
9
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
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是感觉的高级中枢,对 感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整合。
感觉整合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不同感觉信 息相互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
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等
21
情绪与情感
情绪的生理基础
基本情绪
情感的种类
情感障碍
情绪中枢、情绪外周神 经环路
2024/1/28
快乐、愤怒、悲伤、恐 惧等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等
情感淡漠、情感高涨、 焦虑障碍等
22
06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
2024/1/28
23
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
2024/1/28
神经递质与受体
自主神经系统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通过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 素等)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实现信号的传递和放大。这些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种类和分布决 定了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性。
18
05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2024/1/28
19
学习与记忆
01
02
03
04
学习的神经基础
神经元可塑性、突触传递可塑 性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 的神经元,它们的轴突构成运动 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 配骨骼肌。
12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 其轴突,下达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下运动神经元
指脊髓前角的运动细胞及其轴突,它 们接受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其轴突 组成脊神经前根、脊神经和周围神经 到达所支配的肌肉。
理学第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与直径、髓鞘、髓鞘的厚度、及温度有密切的关
系。
(五)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完成神经末 梢组件和某些蛋白质(包括酶)的运输。
顺向运输,逆向运输。
出现在突触后膜的是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 的兴奋性,故称之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IPSP的幅度随着传入神经刺激的增大而增大,但膜 电位增大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图3-19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与其他多个 神经末梢构成许多突触。在这些突触中,有的是兴 奋性突触,有的是抑制性突触,他们分别产生的 EPSP与IPSP可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进行整合。
(二)电突触
结构基础: 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相
邻的神经膜间距离约2nm, 其间有桥状的连接蛋白贯穿, 是二个N元胞浆的水通道蛋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电 阻低。
传递过程: 电-电(发生电紧张性传递)。
传递特征: 双向性,速度快。
机能意义 使相邻的许多神经成分的活动同步化。
(三)非突触突触后电位(EPSP):兴 奋 性 递 质 引 起 的 突 触 后 膜的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 膜的局部超极化。
(四)兴奋性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 膜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突触小泡前移,前膜融 合 胞裂外排, 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后膜 的受体结合, 提高后膜对Na+的通透性 Na+内 流,引起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总和 阈 电位 轴丘处爆发动作电位 后神经元兴奋
第十章 神经系统习题(带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一、选择题1.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始段C.树突末梢D.轴突始段E.轴突末梢2.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错误的是A.需保持生理完整性B.具有绝缘性C.传导速度快D.可以双向传导E.能较长时间保持不衰减性传导兴奋的能力3.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A.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B.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C.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D.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E.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所致4.神经末梢膜上哪一种离子通道的开放与递质的释放密切有关A.电压门控K+通道B.电压门控Na+通道C.电压门控Ca2+通道D. ACh门控阳离子通道E.化学门控Na+通道5.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K+内流B. Na+内流C. Cl-内流D.Mg2+内流E.Ca2+内流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哪种离子跨突触后膜内流有关A. Na+B. Ca2+C. K+D. Cl-E.Mg2+7.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脊髓前角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8.下列神经纤维中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A.支配胃肠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B.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起缩血管作用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D.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9.引起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兴奋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0.自主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是A.MB.N1C.N2D.αE.β11.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引起的下列哪种症状无效A.瞳孔缩小B.心率减慢C.肠痉挛D.大汗E.肌束颤动12.M型胆碱受体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普萘洛尔D.酚妥拉明E.毒蕈碱13.下列关于M受体叙述,错误的是A.是胆碱受体的一种B.可以与乙酰胆碱结合C.可与毒蕈碱结合D.存在于神经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上E.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14.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A.M和αB.M和βC.M和ND.α和βE.β1和β215.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M样作用有关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瞳孔开大D.胃肠运动减慢E.汗腺分泌减少16.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C.酚妥拉明D.普萘洛尔E.六烃季胺17.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B.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是一种化学门控通道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E.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18.关于突触后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通过中间神经元实现B.该中间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C.该神经元被抑制时使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D.传入侧支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E.回返性抑制属于突触后抑制19.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B.突触前膜发生超极化C.突触前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D.突触前递质耗竭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20.由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环式联系所产生的抑制称为A.突触前抑制B.交互抑制C.传入侧支性抑制D.回返性抑制E.侧支抑制21.躯体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是A.脑干网状结构B.下丘C.脑桥D.延髓E.丘脑22.丘脑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A.维持觉醒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C.引起特定的感觉D.调节内脏活动E.协调躯体运动23.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B.经丘脑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C.起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的作用D.该系统受刺激时出现觉醒状态的脑电波E.其功能易受药物影响24.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会出现哪种状态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运动共济失调D.觉醒E.昏睡25.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损伤后,体表感觉障碍的部位是A.左半身B.右半身C.左侧头面部D.右侧头面部E.双侧头面部26.下列哪项不是内脏痛的特点A.疼痛发起缓慢B.定位不准确C.定性不清楚D.缺血和炎症刺激易引起内脏痛E.牵拉刺激不易引起内脏痛27.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未梢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多巴胺D.甘氨酸E.乙酰胆碱28.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内肌收缩D.梭内肌舒张E.肌梭传入冲动增加29.突然横断脊髓后,断面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A.不变B.暂时性增强C.暂时性减弱D.永久丧失E.永久增强30.脊髓高位离断的病人,在脊休克过去后的表现为A.离断面下伸肌反射增强B.离断面下屈肌反射减弱C.离断面下感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久丧失D.排便、排尿能力恢复正常E.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31.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A.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B.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公路C.切断时脊髓功能全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D.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E.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32.引起肌梭感受器兴奋的是A.梭外肌收缩B.梭外肌舒张C.梭外肌受牵拉D.梭内肌舒张E.梭内肌紧张性降低33.下列关于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感受器是腱器官B.反射中枢位于延髓C.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D.为多突触反射E.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34.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A.由快速牵拉肌腱而引起B.感受器是肌梭C.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D.为单突触反射E.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35.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肌紧张C.屈肌反射D.对侧伸肌反射E.节间反射36.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可使动物发生A.脊休克B.共济失调C.去大脑僵直D.昏睡E.静止性震颤37.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
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脑病变
精选ppt
28
(2)腱反射 快速牵拉发生的牵张反射 减弱-反射弧损伤 增强-高位中枢病变 2、牵张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肌梭内的螺旋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脊髓)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骨骼肌)
(二)脊休克 当动物的脊髓于高位脑中枢之间突然切断后,断面以下的
激。
(二)皮肤痛觉 快痛:刺痛 慢痛:烧灼痛
精选ppt
26
(三)内脏痛觉与牵涉痛 内脏痛:内脏受到刺激引起的疼痛。 刺激:牵拉、痉挛、缺血、炎症 特点:发生缓慢,定位不准确,伴其他症状。 牵涉痛:内脏病变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
过敏。 特点:定位明确,先于内脏出现
精选ppt
2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任何躯体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基
本中枢(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发出传出冲动,引起骨骼
肌兴奋和收缩。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的引 起该肌肉收缩。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肌紧张 缓慢持续的牵张反射 维持姿势
43
四、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交替出现
精选ppt
44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精选ppt
45
精选ppt
23
精选ppt
24
(三)嗅觉和味觉区
嗅觉投射到边缘叶;味觉投射中央后回下侧
(四)本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本体感觉:肌肉及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
第十章神经系统
(4)网状脊髓束 来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以同侧为主。此束较 弥散,行于白质前索和侧索前内部,下行止于灰质前角。此柬主要参与对躯 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5传导路 指传导神经冲动(信息)的神经通路。
6.反射及反射弧
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 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反射。进行反射活 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五 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节 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脊髓容藏于椎管内,上自枕骨大孔续于延 髓,下端尖削于第一腰椎下缘变为终丝连 干尾骨。在成人脊髓约占椎管长的2/3。
核.薄束和楔束分别向脑部传导来自下肢和上肢的本体感觉(肌、键、骨骼、 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也就是说,以中 枢突构成薄、楔束的脊神经节细胞发出的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较深部的 结构,诸如肌肉、肌腱、骨骼和关节以及皮肤内分化较高的感受器。
(2)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柬 脊髓小脑后束位于白质外侧索后部表层、 由同侧背核发出,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主要接受来自同 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健器)以及皮肤触压感受器的冲动, 脊髓小脑后束的功能是在小脑参与控制下肢随意运动(特别是控制肌张力和 肌肉间的共济协调)过程中,向小脑提供与外环境变化有关的反馈信息;脊 髓小脑前束位于白质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起于腰髓以下节段对侧灰质中间 内侧核,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此束的起始细胞接受多方面的信息 来源,特别是来自中枢内的节段性或下行纤维的传入。因此,脊髓小脑前柬 可能是向小脑反馈下肢在运动过程中某些相关的中枢结构运转状况信息.
神经系统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Neuron &
Nerve fiber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Soma: 突起Cytoplasic process: 树突(Dendrite) 轴突(Axon)
1.结构特点: (1) 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2) 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膜间距仅为2-3nm; (3)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4)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3) 胆碱能受体:
A.胆碱能受体分类:N、M两类受体
M受体:即毒蕈碱受体 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又分为M1、M2、M3、M4、M5等亚型。
分布: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汗腺腺细胞膜上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效应: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如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收缩、
(3)肾上腺能受体分类及阻断剂。
(4) 肾上腺能受体的分布。 (5)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后的效应。
第三节
神经反射
Nervous Reflex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 2.Reflex的分类:
(Reflex & Reflex arc)
(一)反射的概念和分类
1)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2)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
最新生理学基础第十章 神经系统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运动神经末梢,内涵接头小泡,小泡内涵递质 接头间隙:充满细胞外液 接头后膜:运动终板,是对应的肌细胞膜,有与ACh结合
的N型胆碱能受体。 (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 前膜兴奋→ 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小体→前膜出胞
(一)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
特点:交叉性
束→ 丘脑 深感觉→ 在同侧上行至延髓→ 换元交叉至对侧的内测丘
系→ 丘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 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灰质块,位于间脑,是躯体感觉的总
பைடு நூலகம்换元站。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嗅觉除外)→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投射到大脑
感觉区 路径专一,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引起特点的感觉,激发大脑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作用 感觉→脑干→发出侧支→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元→丘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第一节(22)10-1 156.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出现2008A.骨骼肌收缩颤动B.瞳孔缩小C.大汗淋漓D.心率加速10-1 19 .支配小汗腺的自主神经和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2007A.交感神经,乙酞胆碱B.副交感神经,乙酞胆碱C.副交感神经,肤类递质D.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加.10-1 155下列选项中,主要与毒蕈缄样有关的是2007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胃肠道D.瞳孔扩大10-1 158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2007A.传导阻滞B.衰减性传导C.疲惫D.适应10-1 162影响突出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是2007A.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B.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的程度C.进入前膜Ca2+的量D.突触小泡大小10-1 19.下列药物或毒物中,可阻断N型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2006A.筒箭毒B.心得安C.酚妥拉明D.阿托品E.烟碱10-1 20.完成一个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2006A.传人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刺激的强弱和性质C.经过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10-1 21.下列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2006A.是局部去极化电位B.具有“全或无”性质C.是局部超极化电位D.由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减少所致E.由突触后膜对钠通透性增加所致10-1 18.在周围神经系统,毒蕈碱受体分布于2005A.自主神经节B.骨骼肌终板膜C.多数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D.多数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E.消化管壁内神经丛所有的神经元10-1 1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电变化是2004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A.甘氨酸B.多巴胺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P物质10-1 93.闰组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200410-1 94.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主要递质是200410-1 12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组织有2004A.肾上腺髓质B.血管平滑肌C.胰腺和胃腺D.心传导组织03 10-1 131、突触的传递特征有A、双向性B、总和现象C、相对不疲劳D、对内环境改变敏感142.下列各项中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有2002 10-1A.A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B.r(gama)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C.骨骼肌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D.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98 10-1 14.“神经激素”是指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B.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E.使神经兴奋的激素98 10-1 15.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突触前膜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E.通过轴突一树突突触的活动实现97 10-1 16.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兴奋性化学传递的特征,哪一项是错误的?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总和D.兴奋节律不变E.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A.传出神经为到骨骼肌的Aα纤维B.传出神经为到骨骼肌的Aγ纤维C.传入纤维为C类纤维D.传入纤维为B类纤维E.传入纤维为Aβ类纤维97 10-1 95.脊髓动物实现的骨骼肌牵张反射97 10-1 96.完整动物的内脏疼痛反射92 10-1 63.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树突B.胞体C.轴突D.始段E.轴突末梢91 10-1 2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们(EPSP)的生产过程的描述,哪一项是是错误的?A.突出前末梢去极化B.Ca1- 由膜内进入突触前膜内C.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E.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
91 10-1 115.属于神经递质的是:A.Υ氨基丁酸B.5羟色胺酸C.5羟色胺D.多巴胺10-1 142.突触后抑制1988A.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实现的B.突触后膜呈超极化C.回返性抑制和交互性抑制均属突触后抑制D.由一个兴因性神经元直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抑制第二节(7)10-2 19.下列选项中,符合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功能的是2008A.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C.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D.参与形成躯体平衡感觉A.参与睡眠形成机制B.参与学习与记忆机制C.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D.协调各种感觉在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联系E.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的传出活动10-2 109.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200510-2 110.非特异感觉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200598 10-2 17.关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B.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C.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E.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94 10-2 144.当脚趾受到机械性损伤刺激时,可引起快痛与慢痛A.快痛由Aδ纤维传导,慢痛由C纤维传导。
B.快痛在传递过程中在脊髓要换神经元C.慢痛在皮层的代表区与外周刺激部位间有点对点的关系D.痛觉传入纤维兴奋的原因是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释放化学物质94 10-2 143.感觉的非异性投射系统A.外周感受野与皮层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B.是由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途径共同组成的C.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很重要的结构D.有多级神经元参与传递91 10-2 28.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A.刺痛B.慢痛C.定位不精确D.必有牵涉痛E.对牵拉不敏感91 10-2 148.上行网状结构:A.可由传递冲动到丘脑的感觉神经元的侧支所激活B.将冲动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各区C.电剌激时,引起觉醒。
D.经过多突触联系,将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
第三节(15)10-3 20.切除动物前庭小脑后,动物将表现为2008A.站立不稳B.四肢乏力C.运动不协调D.静止性震颤10-3 20丫运动神经元在牵张反射中的作用是2007A.直接诱发梭外肌收缩B.直接发动牵张反射C.使肌梭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D.引起腿器官兴奋10-3 22.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2006A.肌梭是其感受器B.脊髓是其基本中枢C.脊髓横断后将永久消失D.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E.α和γ纤维是其传出纤维10-3 19.人小脑绒球小结叶损伤后,将会出现下列哪种症状? 2005A.站立不稳B.四肢乏力C.运动不协调D.静止性震颤E.意向性震颤15.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则动物(如猫)处于下列何种状态? 2002 10-3 A.脊休克B.去大脑僵直C.觉醒D.昏睡E.运动共济失调16.帕金森病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个递质系统受损所致? 2002 10-3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B.脑干网状结构肌碱能系统C.纹状体—黑质7—氨基丁酸能系统D.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E.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00 10-3 17.下列有关肌梭感受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感受装置位于肌梭中间部位B.肌梭的传入神经为Ⅰa类和Ⅱ类纤维C.肌梭是感受肌纤维长度的感受器D.梭外肌收缩时,感受器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加E.梭内肌收缩时,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00 10-3 141.关于屈反射A.是多突触反射B.脊髓离断后减弱C.后放是它的一个特征D.Babinski's征属于屈反射98 10-3 16.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B.a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减少C.牵张反射加强D.梭外肌收缩E.校内肌舒张95 10-3 26.在整体中,当某一肌肉受到牵拉时将发生牵张反射,表现为A.同一关节的协同肌抑制B.同一关节的拮抗肌兴奋C.受牵拉的肌肉收缩D.其他关节的肌肉也同时收缩E.伸肌和屈肌都收缩95 10-3 143.较强烈的屈反射A.有关的运动神经元有后放电B.是多突触反射C.由伤害性刺激引起D.常常同时出现对侧伸反射94 10-3 18.锥体束最主要的机能是A.支配对侧肢体肌肉运动B.精细调节四肢远端肌肉活动C.抑制腱反射D.使肌群运动协调E.调节肌紧张93 10-3 15.腱反射或骨骼肌牵张反射A.是由于刺激了肌腱内的感受器引起的反射活动B.传出神经是前角小运动神经元C.效应器是被牵拉的肌肉D.此反射在屈肌较明显E.以上各项都对92 10-3 149.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A.肌紧张减退B.腱反射见弱或消失C.肌萎缩明显D.巴彬斯基征阳性10-3 49.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1988A.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B.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作用C.对脊髓的任绍细胞起抑制作用D.对其它关节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E.对同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第四节(12)A.拒食致饿死B.食欲大增致肥胖C.出现假怒现象D.变得温顺驯服10-4 125.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200810-4 126.破坏下丘脑腹内侧核,可引起动物200810-4 131.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可引起2006A.心率减慢B.胃肠运动减弱C.瞳孔缩小D.糖原分解增加03 10-4 15、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胃肠运动加强B、消化液分泌增多C、膀胱逼尿肌收缩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E、瞳孔缩小00 10-4 18.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下列哪一项不出现? A,肠蠕动抑制B.瞳孔开大肌收缩C.肾素分泌D.胰岛素分泌E.骨骼肌血管舒张98 10-4 18.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A.瞳孔缩小B.逼尿肌收缩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妊娠子宫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A.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膀胱逼尿肌收缩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97 10-4 117.交感神经的作用有97 10-4 118.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95 10-4 24.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A.瞳孔扩大B.糖元分解增加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95 10-4 25.破坏下列哪一脑区,动物会出现食欲增加而逐渐肥胖?A.边缘叶B.中脑网状结构C.延脑背侧区D.下丘脑外侧区E.下丘脑腹内侧核94 10-4 17.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意义在于A.促进消化B.保存能量C.加速排泄D.生殖E.应付环境急骤变化92 10-4 59.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A.瞳孔扩大B.糖原分解增加C.逼尿肌收缩D.骨骼肌血管舒张E.消化道括约肌收缩91 10-4 149.迷走神经:A.当受到刺激时,对血管收管的强度几乎没有直接的影响B.在神经干中含有传入和传出纤维C.对于长跑运动员来说,在安静进对心脏的紧张性作用较明显D.在神经干中含有副交感节后纤维。
89 10-4 48.交感神经兴奋时出现A.瞳孔缩小B.骨骼肌血管舒张C.消化道括约肌舒张D.逼尿肌收缩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第五节第六节(2)03 10-6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89 10-6 49.调节机体各种机能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是:A.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B.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C.cAMP与cGMPD.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E.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名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3.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4.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 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6.牵涉痛(referred pain)7.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8.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9.腱反射(tendon reflex)10.脊休克(spinal shock)11.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12.α僵直(αrigidity)13.γ僵直(γrigidity)14.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或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15.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问答1.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有何不同?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是什么?3.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