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近亲繁殖杂种优势

合集下载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普通遗传学课件)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普通遗传学课件)

** 1 13
掖单19 15.5
** 1 14
豫玉23 15.2 各省 对照种 15
** 1
8
** 1 13
二、突出优点
(二)稳产 据国家、省区试结果,地点、年份间变异系数最
小,属高产稳产类型。
二、突出优点
(三)抗病虫能力强
据国家指定单位鉴定:兼抗7种主要病虫害,是国
内为数不多的多抗品种。
郑单958对几种主要病(虫)害的接种鉴定结果(1999年)
说明杂种基因型的高度杂合性是形成杂种优势的 根源。
× 优势高:产量高,品质好

三、优势大小与双亲基因型的纯合程度密切相 关
杂交亲本越纯,杂种优势越明显。 杂种优势一般体现在群体的优势表现。双亲基因 型纯度高→F1群体具有整齐一致的异质性→优势明显。 如:一般玉米杂种优势表现为: 单交种> 双交种> 品种间杂交种
2023/9/3
一、衰退现象的含义
衰退现象:F2与F1相比较,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 和产量等方面都显著地表现下降的现象。
原因:F2群体中由于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必然会出 现性状的分离和重组。
小麦F2群体
玉米杂种优势随自交代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Poehlman,1优势的计算方法
(二)超亲优势 超亲优势:F1超过最优亲本的百分率。
H
F1-HP HP
100%
分子部分即杂种均值与纯种亲本均值的差值,称 为杂种优势量,若>0为正杂种优势,﹤0为负杂种优 势。
三、杂种优势的计算方法
(三)对照优势 对照优势:F1超过生产对照品种的百分率。
H
F1-CK CK
《遗传学》
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简史与现状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简史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的雄蕊比较图
1.不育颖花内观 2.不育花药外观 3.败育花粉粒 4.保持系颖花内观 5.保持系正常的花药 6.正常的花粉粒
三系的相互关系
“三系”应具备的优良性能
一个优良的不育系不仅要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还要求具 有下列性能:
(1)雄性不育性稳定 不因多代繁殖或环境条件变化,特别 是温度影响,而发生育性的变化,出现自交结实现象; (2)可恢复性良好 有较多的恢复品种,以利于选出适应各 种栽培条件的强优势组合 ;配制的杂交F1种子结实率高而 稳定,受环境条件影响小;
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原则
选配优良杂交组合
提高杂交亲本的纯合性
简便易行的杂交制种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
利用化学药剂杀雄 利用自交不亲和系 利用雄性不育系
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子,要有“三系"配 套做基础。
水稻的F1杂种优势 穗大粒多产量高
大旱之年安全齐穗
根系发达(左)
杂交甘蓝
玉米近亲繁殖得到的自 交系(图两侧)作为亲 本,F1产生杂交优势 (图中间),表现于果 穗大、株高、茎粗、叶 片等。
玉米的F1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的表现和理论
(一)杂种优势的表现 定义: 是指杂种第一代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表现优于两个亲本 的现象。 表现类型: 1. 营养型:杂种营养体发育较旺。 2. 生殖型:杂种生殖器官发育较盛。 3. 适应型:对外界不良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率为:1/64×4=1/16。
B
A
B
••
G
ab •• ••
K
•• ••
D H
••
C
••
F
E
••
••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植物的自花授粉和少数自体受精动物的受精,都 属于自交,是最极端的近亲繁殖方式。
二、自交的遗传效应
(一)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 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1.以一对基因为例分析 即AA×aa→ F1→ F2→ …… F1 100%都是杂合体 F2 有1/2杂合体和1/2纯合体(根据分离比例而得)
A×B 或 A×B
F1×A
F1×B
BC1 ×A BC1 ×B
BC2
BC2
… …
一、回交的含义及意义
(二)回交的意义 1.与隐性性状的亲本回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产生的配 子的种类和比例。 2.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可以向特定的遗传背景中导入个别 基因或染色体区段,有目的地改良品种的个别性状。
二、回交的遗传效应
《遗传学》
纯系品种——郑麦9023
一、品种简介
郑麦9023为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许为钢主 持选育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01年通过河南省、湖 北省品种审定,2002年通过安徽省、江苏省品种审定。
2004年至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小麦生产主导 品种,2003年至2006年种植面积连续4年位居我国小麦 品种第一位。
P1P1
□ B1
B1
○ □ PP22 P1 ○ □ B2B2 B1
○ P2 □P3 ○ B2
B1、B2为半同胞
P1
□ ○ P1 P2
P2
B1 ○ □ B1 B2 ○ B2 □
□ C1
○ C2
C1、C2为亲表兄妹
《遗传学》
自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含义
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 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
314
326

14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14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 纯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在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 杂群中,可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因此 在一个混杂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纯系 内个体所表现的差异只是环境的影响,是不能遗 传的,所以在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
❖ 注意:纯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020/4/24
14.3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 近交增加纯合子频率,杂交增加杂合子频率。 ❖ 近交降低群体均值,杂交提高群体均值。 ❖ 近交使群体分化,杂交使群体一致。 ❖ 近交加选择能加大群体间基因频率的差异,从而
❖ 杂种优势的表示方法HF1(%)HPF1 100%
用绝对值表示:即F1超过其双亲平均数的部分
HF1 PF1 P
用相对值表示:即F1超过双亲平均数的百分率
HF1(%)HPF1 100%
2020/4/24
14.4.2 杂种优势的表现
按性状表现的性质分类:营养型、生殖型、适应型 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Chapter14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基本要求 14.1 概念 14.2 纯系学说 14.3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14.4 杂种优势 14.5 近交与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2020/4/24
基本要求
➢掌握近交与杂交的基本概念及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了解近交衰退现象及防止近交衰退的方法 ➢了解杂种优势理论及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了解近交与杂交在育种上的用途
❖ 杂交(cross breeding):指两个或更多个品种之 间、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之间个体的交配;就某 一性状而言,指不同纯合子间的异型交配。
2020/4/24
14.2 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
❖ 纯系(pure line)是指从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 自交产生的后代群体,其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2.两亲本分别在不同位点上隐性纯合,表现隐性性状; 3.双亲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杂种F1在各基因位点上
呈杂合状态,表现为显性性状;所以杂种优于双亲平均值, 甚至最优亲本。
例如:豌豆株高主要受两基因控制,其中一对基因控制节间长度(长对短 为显性L/l),另一对基因控制节数(多对少为显性M/m)。杂种既表现为 节间长,又表现为节间数目多,因而株高高于双亲,表现杂种优势。
回交群体的纯合比例与自交后代纯合率 公式相同,同样是1-(1/2)r。
回交代数 基因型及比例 杂合体比例 纯合体比例
B0
Aa
1
B1
1/2Aa,1/2aa
1/2
B2 1/4Aa,1/4aa,1/2aa 1/4
B3 1/8Aa,1/8aa,3/4aa 1/8
..
..
..
Br
..
(1/2)r
1-1 1-1/2 1-1/4 1-1/8
婚配。
近亲繁殖的遗传学效应
自交的遗传学效应
后代群体遗传组成趋于纯合
一对基因杂合体自交 多对基因杂合体自交
形成多种基因型的纯合体(或纯系) 等位基因纯合,使不良隐性性状表现出来
回交的遗传学效应
基因代换 定向纯合
一对基因杂合体自交
自交r代后即Fr+1代中:杂合体(½)r,纯合体1-(½)r; 随r增大, 杂合体0,但不会消失(极限为零)。
.. 1-(1/2)r
回交后代纯合率和自交后代的纯合率看似一致,但 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
自交后代纯合率是各种基因型纯合率的累加,所以
每种基因型的纯合率为
(1/2 )n
而回交后代只是一个轮回亲本一种纯合基因型,其 纯合率为
因此在基因型纯合的进度上,回交显然大于自交。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基因型比例
Aa AA 2Aa aa 4AA 2AA 4Aa 2aa 4aa
杂合体比例
1
1/ 1/ 1/ 2
纯合体比例
0
1/ 2
4 8
1 - 1/4 1 - 1/8 …
24AA 4AA 8Aa 4aa 24aa …

r
(1/2 )r
1- (1/2 )r
后代杂合体频率= (1/2 )r
后代纯合体频率= 1- (1/2 )r
连续回交,核内基因逐渐被轮回亲本取代。
世代 F1 BC1 BC2 BC3 基因组成
1/ 甲+ 1/ 乙 2 2 1/ 2 1/ 2 1/ 2
含乙的组成
1/ 2 3/ 4 7/ 8 15/ 16
F1+ 1/2乙
BC1+ 1/2乙 BC3+ 1/2乙

BCr
1/ 2

BCr+1+ 1/2乙

1﹣(1/2 )r
二. 纯系学说的主要贡献
区分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三. 纯系的相对性
纯系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和相对的
第三节
杂种优势
一. 概念及其表现特点
1、杂种优势: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子一代
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 比双亲优越的现象。
中亲优势(MP):F1超过双亲平均数的百分比
第 十一 章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达尔文的婚姻悲剧
达尔文-表姐婚后,育有6男4女,
2个女孩幼年夭折
二女儿凯蒂、两个儿子威廉和伦纳德终身不育
其它孩子也体弱多病,智力平平。 达尔文为此苦恼思索,久思不得其解

第六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第六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n
A 1A2 A1A2⊕ 1 1/2 1/4 …
1 2
n
A2A2 0 1/4 3/8 …
1 1 − 2 2
n
杂合 子比 率 1 1/2 1/4 …
1 2
n
F
(纯合子 纯合子 比率) 比率
0 1/2 3/4 …
1 1− 2
产量
(不进行任何选择)
近交对玉米株高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6.3.1 概念P298 6.3.1 概念P298
6.3 6.3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 ):指两个 同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 代个体在生长速度、 同的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个体在生长速度、 生活力、繁殖力、应激能力、 生活力、繁殖力、应激能力、生产性能和产品质 量等都优于双亲的现象。 量等都优于双亲的现象。 ◆杂种优势率、杂种优势量的计算公式P298 杂种优势率、杂种优势量的计算公式P298 ◆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如杂交水稻之父, 李登海: 李登海:杂交玉米之父 种间杂种:如雌马和雄驴的子一代——骡——比 种间杂种:如雌马和雄驴的子一代 骡 比 双亲都强壮,适于劳役,又耐粗粮。 双亲都强壮,适于劳役,又耐粗粮。
6.2
纯系学说( )(2)( 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p297(1)( )( ) ) ( )( )(3)
子代
亲本
子代
纯系( line)是指自花授粉的一个植株自交后代. 纯系(pure line)是指自花授粉的一个植株自交后代. 纯系学说:(1)在混杂群体中进行选择是有效的, 纯系学说:(1)在混杂群体中进行选择是有效的, :(1)在混杂群体中进行选择是有效的 (2)纯系间粒重差异稳定遗传 (3)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 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 (2)纯系间粒重差异稳定遗传 (3)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

基础六 近亲繁殖繁殖与杂种优势

基础六 近亲繁殖繁殖与杂种优势

模块三 异花授粉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异花授粉植物为了确保异花授粉,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自 花授粉障碍,即自交不亲和性。 自交不亲和性:植物雌雄蕊发育正常,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这 种特性称为自交不亲和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形态结构上的自交不可能性。 1.雄蕊先熟 在这种情况下,雄蕊在同一朵花中的柱头成熟之前先 成熟,从而避免了花粉粒传到柱头上授粉受精,从而导致不育。 2.雌蕊先熟 在这种情况下,柱头比雄蕊成熟早,同样导致不育。 3.自花不育 在没有昆虫传粉的条件下,同一植株上的雌性和雄性 器官的自然排列阻止自花授粉。 狭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遗传学和生理学的机制所致的自交不亲和 性。如许多种类的苹果、梨、杏、李子、甜菜、油菜等都属于此 类。
(二)杂种优势的利用 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利用。 在作物方面,因其繁殖和授粉方式不同,利用杂种优势 的方法有所差异。 对无性繁殖作物,如甘薯、马铃薯等,只要选择那些具 有杂种优势的优异单株进行无性繁殖,就可将其杂种优 势固定。 而对于有性繁殖作物,由于杂种优势一般只能利用F1(F2 以后,杂种优势逐渐下降)。因此,必须年年制种。工作 量非常大,比如玉米制种,必须进行去雄、授粉。为了 提高制种效率,在一些作物上(如水稻)采用了三系配 套制种。就是培育雄性不育系,这就省去了去雄这一环 节。
(2+1+1+2+1=7)×(1+2+2+1+2=8)→(2+2+2+2+2=10) 用显性假说解释杂种优势示意图
(二)超显性假说
超显性假说的基本观点是: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是 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异质的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大于同质等位基因的作用,即a1a2>alal或a2a2。

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

第六章近亲繁殖及杂种优势大多数的动植物都是有性繁殖的。

由于产生雌雄配子的来源和交配的方式的不同,其后代表现的遗传动态显然也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来谈一下,根据雌雄配子的遗传组成来谈自交、杂交、回交后代的遗传效应及其理论解释。

§1近亲繁殖的方式及其效应(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及方式:我们了解杂合体必然要分离,若从杂合体选择出我们所要求的性状,必然要通过近亲繁殖。

什么叫近亲繁殖呢?是指血缘和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有时也叫近亲的交配或者近交。

具体的方式:在动物中有:①表兄妹之间的同婚:近亲繁殖的方式②半同胞同婚:(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③全同胞同婚:(同父母的子女交配)④回交:(父女或母子)在植物中:近亲繁殖的方式:1.自交①白花授粉作物②常异交作物③异花授粉作物 2.回交 3.姐妹交植物的自花授粉简称科称自交,这是近亲繁殖中的极端的方式。

①自花授粉:植物它们的雌配子、雄配子来源于同一植株的同一花朵。

所以,在自然的状态之下,即可实现自交繁殖。

栽培作物中有1/3的作物是进行自交的。

如:大豆、小麦、豌豆等等。

尽管是自花授粉但也会出现1~4%的天然的异交率。

②常异交作物:虽然有5~20%的天然异交率,但基本上还是自花授粉的。

如:高粱、棉花、芝麻等。

③异花授粉的作物也可以近亲繁殖,但必须人为的强制进行。

因为它们具有95%以上的天然异交率。

如:玉米、甜菜、黑麦等。

二、自交(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自交的本质是雌雄配子来源于同一植株,那么自交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一)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群体中纯合个体比例的增加,杂合个体比例的减少。

设一对基因AA×aa,F1为100%的杂交个体即杂合体Aa,若将F1自交成为F2,将分离成为:1/4AA:2/4Aa:1/4aa,其中一半为纯合的个体,另一半为杂合的个体。

每自交一代,纯合个体仍然产生纯合的个体,杂合个体仍然进行分离,并使杂合体数减少原来的一半。

基础六-近亲繁殖繁殖与杂种优势

基础六-近亲繁殖繁殖与杂种优势

自交不亲和性分为两类:
一、异态自交不亲和性
这种不亲和表现为花丝和花柱长 度不同。把这种长花柱、短花丝 的花称为针型;而把长花丝、短 花柱的花称为线型。基因型针型 的为ss,线型的为Ss,其中S对 s为完全显性(图)。
只有在下面的基因型之间才能授粉: 针型(ss)×线型(Ss) →1针型(ss)∶l线型(Ss) 线型(Ss)×针型(ss) →1针型(ss)∶l线型(Ss)
二、同态自交不亲和性
同态自交不亲和性包括配子体不亲和性和孢子体不 亲和性。
1.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植株 杂交时,会出现三种可能:①完全不亲和;②半数花 粉亲和;③完全亲和。
杂合体 Aa
纯合体 AA
1
O
aa
1/2=50%
l/2=50%Βιβλιοθήκη 1/4=25%3/4=75%
1/8=12.5% 7/8=87.5%
轮回亲本 基因频率
1/2 3/4
7/8
15/16
回交r代
1
2r →0
1
1— 2r →100%
2r 1 1 2r 1
2对杂合基因的回交遗传效应(AABB×aabb )
世代 基因型
▪ 因此,变异的出现就使纯系内的选择成为有效。
模块三 异花授粉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
异花授粉植物为了确保异花授粉,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自 花授粉障碍,即自交不亲和性。 自交不亲和性:植物雌雄蕊发育正常,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这 种特性称为自交不亲和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形态结构上的自交不可能性。 1.雄蕊先熟 在这种情况下,雄蕊在同一朵花中的柱头成熟之前先 成熟,从而避免了花粉粒传到柱头上授粉受精,从而导致不育。 2.雌蕊先熟 在这种情况下,柱头比雄蕊成熟早,同样导致不育。 3.自花不育 在没有昆虫传粉的条件下,同一植株上的雌性和雄性 器官的自然排列阻止自花授粉。 狭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遗传学和生理学的机制所致的自交不亲和 性。如许多种类的苹果、梨、杏、李子、甜菜、油菜等都属于此 类。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近交又分为:全同胞(同父母兄妹)、半同 胞(同父异母兄妹)、表兄妹、祖孙等交配。植 物中的自交(selfing or self fertilization)
-
• 近亲繁殖的概念
• 近亲繁殖(inbreeding)也叫近交,是指血缘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
间的交配繁殖。


亲缘关系
异交 杂交
亲表兄妹
近交
2
2 16
I
图 15— 5 三 个 基 因 通 道 近 亲 结 婚 系 谱
三基因通道近亲结婚系谱
-
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近亲繁殖对后代遗传趋势是增加后代的纯合体比例,降低后代杂合体比率。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引起后代的纯合体比例增加;2.导致等位基因纯合,隐性性状得以 表现。
-
• 自交后代群体的纯合率计算公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交系数可以通过系谱调查进行推算:
A
B
ab
cd
G
C
••
••
D
H
••
••
K
•• E ••
•• F
I
表图 1亲5 —及3 表全亲同结 胞婚 及结同 婚胞 结系婚谱系 谱
-
FI=1/64*4=1/16 FK=1/16*4=1/4
I所具有的两个同源基因α、 β对双亲共同祖先A、B所具 有的等位基因a、b、c、d中 ,任何一个成为纯合状态的 概率为:1/64×4=1/16。
半同胞
全同胞 回交
-
自交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
1. 近交使基因纯合,杂交使基因杂合。 2. 近 交 使 群 体 分 化 , 杂 交 使 群 体 一 致 。
AA×aa→Aa→AA+Aa+aa 同型交配 AA: 递增 Hn=Hn-1+(1/2)n+1, H=(2n-1)/2n+1 →1/2 Aa: 按Hn=(1/2)Hn-1递减, H0=1则Hn=(1/2)n aa: 递增Hn=Hn-1+(1/2)n+1, H=(2n-1)/2n+1 →1/2

第六章 近亲繁殖杂种优势

第六章 近亲繁殖杂种优势

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内容: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三、回交的遗传效应序:人们很早就认识近亲交配有害,远亲交配能表现杂种优势。

特别是远亲交配,如马和驴的杂交繁育骡子,远在14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文字记载。

对于植物的自花受精和异花受精对后代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达尔文最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出“异花受精一般对后代是有益的,而自花授精常有害”的结论,把杂交有益性归结为“亲本性因素某种程度的分化”。

为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成为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成为近代育种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定义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根据亲缘远近的程度一般可分为:全同胞、半同胞和表兄妹植物自花授粉的交配,称为自交。

由于其雌雄来源于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因而它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近亲繁殖。

●表示方法近亲系数(F):一个合子中两个等位基因来自双亲共同祖先的某一基因的概率,即每一个体中某一位点上两个基因共同来源的概率。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天然杂交率的高低,可将植物分为三大类:○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0.5%, 如水稻、小麦、大豆和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5-20%,如棉花和高梁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l plant)。

异交率20-50%,如玉米、黑麦和白菜型油菜等。

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主要有3个:1、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例一:以一对基因为例,即AA×aa100%都是杂合体F1F有1/2杂合体和1/2纯合体(根据分离比例而得)2有1/4杂合体和3/4纯合体F3F有(1/2)r杂合体, 1-(1/2) r纯合体。

遗传学习题及答案(CSW)

遗传学习题及答案(CSW)

遗传学习题及答案(CSW)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遗传学2.遗传3.变异⼆、填空1.在遗传学的发展史上,摩尔根⽤果蝇作实验材料,提出了连锁遗传规律。

2.在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孟德尔提出分离和⾃由组合两⼤遗传规律,1953年沃特⽣和克⾥克两位学者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1900年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

4.建⽴在细胞染⾊体的基因理论之上的遗传学, 称之经典遗传学。

5.通常认为遗传学诞⽣于1900 年。

6.公认遗传学的奠基⼈是G·J·Mendel 。

三、简答1.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因素?答:⽣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盾不断地运动,经过⾃然选择,才形成形形⾊⾊的物种。

同时经过⼈⼯选择,才育成适合⼈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因素。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3.简述遗传学对于⽣物科学、⽣产实践的指导作⽤。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1.⾮同源染⾊体2.⼆价体与三价体3.姊妹染⾊单体4.核型分析5.同源染⾊体⼆、填空1.同源染⾊体配对发⽣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称为联会现象。

2.⼀株单体的植株,经减数分裂后,会形成n 和n-1 配⼦。

3.减数分裂的前期I⼜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终变期和双线期等五个时期,其中⾮姊妹染⾊单体交换发⽣在粗线期。

4.⼀个⼆倍体⽣物有16对染⾊体,⼀个卵细胞中的染⾊体数为16条。

5.⼀株三体的⽟⽶,经减数分裂后,会形成(n)(n+1) 的配⼦。

6.⼀个⼆倍体⽣物有16对染⾊体,每个花粉母细胞中的染⾊体数是16条。

7.⼀个⼆倍体⽣物有16对染⾊体,⼀个有丝分裂后末期细胞中染⾊体数为32条。

三、单项选择题1. 细胞间的遗传差异主要是由下列哪种分裂⽅式造成的:( B )A. 有丝分裂B. 减数分裂C. ⽆丝分裂D.染⾊体随机分裂2. 在硬粒⽟⽶(FF )♀和粉质⽟⽶(ff)♂之间杂交,发芽花粉粒的雄核基因型是:( C )A. FffB. FC. fD. Ff3. 下列含有DNA 的细胞器,哪⼀种为细胞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内容: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三、回交的遗传效应序:人们很早就认识近亲交配有害,远亲交配能表现杂种优势。

特别是远亲交配,如马和驴的杂交繁育骡子,远在14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文字记载。

对于植物的自花受精和异花受精对后代的作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达尔文最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出“异花受精一般对后代是有益的,而自花授精常有害”的结论,把杂交有益性归结为“亲本性因素某种程度的分化”。

为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成为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成为近代育种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近亲繁殖的概念●定义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根据亲缘远近的程度一般可分为:全同胞、半同胞和表兄妹植物自花授粉的交配,称为自交。

由于其雌雄来源于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因而它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近亲繁殖。

●表示方法近亲系数(F):一个合子中两个等位基因来自双亲共同祖先的某一基因的概率,即每一个体中某一位点上两个基因共同来源的概率。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天然杂交率的高低,可将植物分为三大类:○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0.5%, 如水稻、小麦、大豆和烟草等。

○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pollinatecl plant)。

异交率5-20%,如棉花和高梁等。

○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l plant)。

异交率20-50%,如玉米、黑麦和白菜型油菜等。

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主要有3个:1、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将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例一:以一对基因为例,即AA×aa100%都是杂合体F1有1/2杂合体和1/2纯合体(根据分离比例而得)F2有1/4杂合体和3/4纯合体F3F有(1/2)r杂合体, 1-(1/2) r纯合体。

详见表6-1r表6-1 一对杂合基因(Aa)连续自交的后代基因型比例的变化Aa↙↓↘1AA 2Aa 1aa↙ ↙↓↘↘4AA 2AA 4Aa 2aa 4aa↙ ↙↓↘↘24AA 4AA 8Aa 4aa 24aa↙↙↓↘↘112AA 8AA 16Aa 8aa 112aa↙↙↓↘┋┋┋┋┋当连续自交多代时, 后代将逐渐趋于纯合,每自交一代,杂合体所占比例即减少一半, 并逐渐接近于0, 但是仍存在, 而不会完全消失。

例二:多对基因的情形。

(图6-1)自交后代纯合体增加的速度,决定于异质基因的对数和自交的代数。

设有 n对异质基因,自交r代时,其后代群体中各种纯合成对基因的个体数,可用通式[1+(2r-1)]n表示之。

这二个项式中,前一项为1,其n次方表示具有杂合基因对的个体数;后一项为(2r-1),其n次方表示具有纯基因对的个体数。

如求3对异质基因自交5代后代的组成。

解 [1+(2r-1)]n=[1+(25-1)]3=13+3×12×31+3 ×1×312+313=1+93+2883+29791即:1个个体的三对基因均为杂合93个个体的二对基因杂合, 一对纯合2883个体的一对基因杂合, 二对纯合29791个体的三对基因均为纯合这个群体的纯合率为29791/32768=90.91%,杂合率为9.09% 自交后代群体中纯合率也可直接用下式估算:X%=[1-(1/2r)]n×100%=[(2r-1)/2r] n×100%假定n=3, r=5, 则F6群体纯合率即为:X%=[(2r-1)/2r] n×100%=[(25-1)/25] 3×100%=90.91%以上公式的应用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各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二是各种基因型后代的繁殖能力相同。

图6-1杂交所涉及的基因对数与自交后代纯合率的关系2、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够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出来,从而可淘汰有害的隐性个体,改良群体遗传组成。

自交对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隐性性状在杂合体中被显性基因所掩盖,不暴露出来,自交使隐性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表现出来。

有些隐性基因是有害的,所以可以通过自交加以淘汰,如玉米长期异交,一旦自交就可能出现多种白苗、黄苗等畸形性状。

这样就可以加以淘汰,选育优良的自交系。

对于长期进行自交的植物,就很少出现有害性状。

3、通过自交能够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不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三、回交的遗传效应1、定义●回交:利用亲本之一与杂种后代杂交。

其中第一次回交的后代称为回交一代,用BC1表示。

回交一代再回交,称为回交二代,用BC2表示。

回交n-1代再回交,称为回交n代,用BCn表示。

●轮回亲本:在回交中被用来与杂种后代连续回交的亲本。

●非轮回亲本:在回交中未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

2、遗传效应(图6-2)●回交后代的基因型纯合将严格受其轮回亲本的控制;而自交后代的基因型纯合却是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

多次连续以后,其后代将基本上回复为轮回亲本的基因型。

图6-2回交遗传效应示意图BC1:轮回亲本提供1/2,F1也提供(1/2)/2 ,即(1/4),所以在BC1中轮回亲本的核物质一共占3/4。

BC2:轮回亲本的核物质一共占7/8 。

BCn:类推。

回交后代的遗传组成可用下图表示:(♀)○×●(♂)A↓ BF1×● B(1/2)↓●×●BC1B(3/4)↓BC●2×● B(7/8)↓●BCn●回交后代的纯合率同样可用公式[(2r-1)/2r]n估算,求得纯合率也相同,但回交后代纯合率只是轮回亲本一种纯合基因型的数值,而自交后代的纯合率则是多种纯合率的累加值。

自交后代将分离出几种纯合基因型,而回交后代将聚合成一种纯合基因型。

自交后代中一种纯合基因型的频率为:[(2r-1)/2r]n×(1/2)n回交后代纯合基因型的频率为:[(2r-1)/2r]n所以在基因型纯合的进度上,回交显然大于自交。

第二节纯系学说内容:一、纯系学说的提出二、纯系不说的意义一、纯系学说的提出●纯系学说(pure line theory)是Johannsen于1909提出的(约翰生)●Johannsen的试验他以自花授粉的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天然混杂群体为试验材料,主要结果:○按豆粒的轻重分别播种,从中选出19个单株。

这19个单株的后代,即19个株系,在平均粒重上彼此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够稳定遗传。

○他又在19个株系中分别选择最轻和最重的两类种子分别种植,如此连续进行6年,结果见表6-2。

○按豆粒的重量分别播种→19个单株→19个株系↓它们粒重差异明显,能够稳定遗传小粒株系大粒株系亲代轻粒种子重粒种子轻粒种子重粒种子27.8g 42.8g 51.7g 79.2g↓↓↓↓后代 36.8g 37.4g 66.7g 66.2g↓↓差异不明显差异不明显表6-2 菜豆两个株系按粒重大小选择和种植的结果(厘克)收获年份小粒株系大粒株系选择亲本种子的平均重后代种子的平均重选择亲本种子的平均重后代种子的平均重轻粒种子重粒种子轻粒种子重粒种子轻粒种子重粒种子轻粒种子重粒种子1902 30 40 35.8 34.8 60 70 63.2 64.9 1903 25 42 40.2 41.0 55 80 75.2 70.9 1904 31 43 31.4 32.6 50 87 54.6 56.9 1905 27 39 38.3 39.2 43 73 63.6 63.6 1906 30 46 37.9 39.9 46 84 74.4 73.0 1907 24 47 37.4 37.0 46 81 69.1 67.7 平均27.8 42.8 36.8 37.4 51.7 79.2 66.7 66.2结果表明,由轻粒种子产生的后代平均粒重为36.8厘克,由重粒种子产生的后代平均粒重为37.4厘克.同样,在大粒的株系中,其后代平均重为66.7和66.2厘克。

结论,差异很小。

●pure line theory学说的提出认为在自花授粉植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

因此,在一个混杂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

但在纯系内个体所表现的差异,则是环境的影响,是不能遗传的。

所以,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

●纯系学说的内容○天然混杂群体→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选择有效。

○纯系内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选择无效。

△纯系: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合的。

△Johannsen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还首次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纯系学说的意义纯系学说是自花授粉作物单株选择育种的理论基础,影响很大,其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指出选择遗传的变异的重要性。

并且说明了在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单株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一个经过选择分离而基因型纯合的纯系里,继续选择是无效的。

●明确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这对后来研究遗传基础、环境和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Johannsen纯系学说的局限性Johannsen当时提出的pure line theory只针对菜豆粒重一个性状,而植物性状是个复合体,所以对其纯系应正确理解。

实际上,纯系只是暂时,纯是相对的,不纯才是绝对的。

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自然界虽然存在大量自花授粉作物,但绝对的完全自花授粉几乎是没有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总有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同时基因也会发生突变。

况且大多数经济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

所以,完全的纯系是没有的。

所谓“纯”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它随着繁殖以扩大必然会降低后代的相对纯度,因此,在良种殖育工作中需要强调提纯留种,防止混杂退化。

其次,纯系内选择无效也是不存在的。

由于天然杂交和突变,必然会引起基因的分离和重组,纯系内的遗传基础不可能是完全纯合的,因此,继续选择是有将近的。

通常在一个纯系品种中,特别是推广时间长和种植面积广的品种,总存在多种变异个体,因而选择有效。

我们的水稻、小麦就有许多例子。

△纯系学说的缺陷○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完全纯系是没有的。

○纯系内选择也不是绝对无效。

基因突变第三节杂种优势的表现内容:一、F的优势表现1二、F的衰退表现2一、F1的优势表现●杂种优势(heterosis)的概念是生物界的普通现象。

它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