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超前”或“滞后”三、教育的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局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奴隶社会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近代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社会,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孔子:1.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 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 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早)②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1.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5.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7.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产婆术、助产术(西方最早)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2、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 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 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 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3、多元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概述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而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指构成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概念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源自日本(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 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 世纪教育多元化的发展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
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前教育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西方中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孔子:《论语》无名氏《中庸》、《大学》毕达哥拉斯:《金言》孟子:《孟子》朱熹:《四书集注》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老子:《老子》王守仁:《传习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庄子:《庄子》乐正克:《学记》朱熹《四书集注》韩愈:《师说》乐正克《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不足: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到19世纪末)主客观条件:有三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独立探索的标志。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
(“真知灼见”:明确真实的概念,一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本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实践哲学。
教育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资料发布日期:【 2009-7-27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昄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说。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
(三)生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性的。
(四)劳动(社会)起源说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其智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
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
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
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
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
从古代的教育哲学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教育。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教育学
教育学1、教育最早含义:《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3、广义的教育:凡是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的活动。
5、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鼻祖7、《学记》:最早的教育学专著8、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无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卢梭(自然教育说,自然人是完全为自己而生活的人,他是整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与他的同胞才有关系)、瑞士佩斯泰洛齐(强调教育在促进人的既然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德国康德、福禄培尔(教育就是顺应人的本能,活动、认识、艺术、宗教的本能,给予适当的教育,以游戏、教育等方法促进儿童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理想的国家是各阶层的社会成员各司其职)、荀子(教育应以“礼”来对人们进行约束和改造,规范言行)、孔德(真正的人不存在,存在人类,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迪尔凯姆(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纳托尔普(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决定价值,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凯兴斯坦纳(成为“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典型,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造就公民)9、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有、两精神。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三、四、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五、六、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着作.七、八、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第一章第二章教育概述第一节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一、二、教育的基本概念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P18—19四、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五、六、教育的发展(一)(二)原始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2(三)(四)奴隶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4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简答1、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3、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5、6、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7、8、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三)(四)、封建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五)(六)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七)(八)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它是全民性教育第二节第三节学校教育制度一、二、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她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四)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多选1、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3、4、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5、6、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三、四、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一)(二)建国前的学制发展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三)(四)、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六、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主要类型: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育的学校教育四、五、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1、2、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3、4、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5、6、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7、8、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9、10、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11、1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概述一、义务教育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二、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1、2、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3、4、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5、6、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三、四、从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我国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五、六、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章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一)(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2、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4、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5、6、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7、8、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9、10、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多选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四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简答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多选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4、社会文化影响学生文化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多选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一)(二)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三)(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简答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二、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发展情况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并刺激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影响人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二、人的发展的动力观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威尔逊把“基因机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洛克的白板说.华生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p68-75(一)(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答/填空1、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4、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5、6、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简答1、2、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4、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四)(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72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表明了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1)(2)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影响和指导的活动(3)(4)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5)(6)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7)(8)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9)(10)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四)(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简答1、2、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及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3、4、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5、6、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个体活动能够使个体发展由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简答(1)(2)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3)(4)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5)(6)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五)(六)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1、2、遗传决定论内发论桑代克认为:人的智力也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乃是自然赋予的3、4、环境决定性外铄论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5、6、二因素论第二节第三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一、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科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统一,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注重早教三、四、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教育者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五、六、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社您发展总体特征,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事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儿童时期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七、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性.例如,身体体重,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之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后,情感成熟更后,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九、十、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十一、十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的某些年龄特征的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和存在差异.十三、十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等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着的发展;“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第三节第四节初、高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型、闭锁性、社会性第四章教育目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念95: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简答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表现为:1、2、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3、4、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三教育目的的类型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1、2、国家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3、4、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5、6、课程目标: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7、8、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一)(二)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三)(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五)(六)人们的教育思想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 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2、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3、。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
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拉伊(y,1862-1926)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教育学部分重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曾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食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这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实践活动系统。
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之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可分三类: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风味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古代社会的教育A、古代中国:a、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如“序”和“校”;b、西周的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各类各级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c、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旧的限制是教育对象有贵族扩大到平民,各家各派展开教育活动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
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发展与趋势。
一、教育学的起源与演变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
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理念教育的思想,古中国的儒家学派强调孔子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定义,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此后,教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二、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方向现代教育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和维度。
其中,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评估和教育技术等是目前较为热门和引人关注的研究方向。
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社交发展。
它关注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成长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学习理论研究个体的学习和知识获取过程,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效果。
教育评估则关注教育质量和成果的评估。
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的评估,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教育和技术的结合,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三、创新教育的兴起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主流。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通过项目制学习、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综合能力。
同时,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技术和个性化学习平台等,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创新教育的兴起也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变革有关。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外在的,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了问题.教育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事实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规律是内在的.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国孔子《论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性的看法教育作用:个体和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为状态,启、发为行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其意;………)(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伦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表现在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知之不若行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人的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重视说知)道家的教育思想“绝学”“愚民”“绝学无忧”“道法自然”培养目标: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连续剧,剧情跌宕起伏,角色众多,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话说,教育学这个领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哲学家们就开始考虑教育的问题。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老前辈们可都是教育学的奠基者啊。
他们把教育视为一种心灵的启迪,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说法,嗯,就是这个意思。
然后,我们走到了中世纪,教育的舞台变得有些单一。
教会统治了教育,知识主要集中在神学上,其他的学科基本上被冷落了。
那时候的学生们可真是“无米之炊”,为了学习只能看着那些教士们“高谈阔论”。
不过,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情况开始好转。
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教他们读书写字。
这一转变真是“拨云见日”,让教育学渐渐焕发了新的生机。
再说到启蒙时代,那可真是教育学的一次大爆发。
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等人的思想如春风化雨,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
洛克提倡“白板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被书写的白板,教育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写下各种知识和经验。
而卢梭则强调自然教育,提倡儿童的自我发展。
哎,这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给教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19世纪,教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约翰·杜威这位老爷子可真是个“教育狂人”,他倡导“做中学”,认为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最有效。
他的理念像一阵“春风”,席卷了整个教育界,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这个时期,许多教育制度也开始建立,比如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进入20世纪后,教育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心理学的兴起让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度的交融,教育者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层出不穷,让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学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的创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溢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科学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著有《普通教育学》,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的思考力”。
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皮鞭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第一,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第二,其缺陷和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与政治、经济及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pptx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教育, 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西方19世纪后半 期相继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现今,多数国 家都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些国家普及了高 等教育。
二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多数国家都建立 起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内 的各级教育体系和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专门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体系。
知新、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教育思想。
2.《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一篇集中论述
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教育功能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智者派的教育思想 智者派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人是万物的尺度。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教育无阶级性 教育的非独立性
(二)萌芽形态的学校形式
1.学校教育的出现
西方: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 之家
中国:国学 大学和小学
乡学 塾 庠 序 校
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 制国家的形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 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出 现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 基础。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P.Monroe)从心理学的 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起源,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 源说。
他认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忽视了人的心理 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断定原始社会的教 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既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是教育 的本质。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学发展史
作业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三维认识1.词源之维⑴中文“教育”的词源与词义: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对甲骨文中“教”的理解关键在左上部的两个“叉叉”。
关于“叉叉”的解释有很多种。
在现代汉语中,形状为“叉”的符号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叉”的图形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即代表用来占卜的工具龟甲的裂纹。
“教”有占卜算卦的意思,这表明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
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一般认为甲骨文“教”字的右半部分表示鞭子,暗示着体罚,代表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惩罚。
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
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在古汉语中,“教”和“育”都是以单音词的形式出现的。
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
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教育“一词的最早出自《孟子·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该语境里的“教育”去“教”和“育”两个词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学”活动和理论就称为“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古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最早的教育出现在东方的古代文明中,如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和精英阶层。
这些统治者和精英阶层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和技能,以维护家族或国家的统治地位。
古代中国是教育学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教育无状”,强调个体的培养和发展。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建立有德行和道德品质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沉淀在《论语》和其他经典著作中,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希腊是教育学另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古希腊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身心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体力的训练,也包括语言、哲学和音乐等文化领域的培养。
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柏拉图提出了“守夜人的教育”概念,认为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培养出道德和思想上高尚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和智力。
中世纪的教育变革在中世纪,教育开始受到宗教的影响。
罗马天主教会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学派以修道院为基础,推崇神学和人文主义的教育。
修道院成为教育和知识传播的中心,教育从为少数精英服务向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的方向转变。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教育开始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想追求得到了更大的空间。
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教育的目标由培养统治者和教士转变为培养拥有广泛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公民,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教育是自由的培育”概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公正和平等的教育。
近代教育学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兴起。
德国的教育学派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18世纪,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被纳入大学课程。
德国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巴特、费遗种等,通过研究发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为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教育学知识点(一)
教育学知识点
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
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领域之一。
教育学知识点涉及到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内容,对于了解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影响和引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
概念包括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强调了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学也逐步形成并完善。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中世纪的宗教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兴起,都为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讨了学习、记忆、
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方法学
教育方法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包括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结语
教育学知识点涵盖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等
内容,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领域。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教育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scienceofeducation━━━━━━━━━━━━━━━━━━━━━━━━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未来学教育史(学科)教育经济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教学法当代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研究加强教育情报的研究广泛进行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服务。
它是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诸形态,以及各项社会实践都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
它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因而,在教育科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出现了研究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又出现了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就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总称。
教育科学的孕育和形成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以及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守仁、颜元、王夫之等,都曾在自己的著述中论述过教育问题;在欧洲,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教育家,M.F.昆体良等,也都有不少有关教育的论述。
他们对诸如教育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教育对培养人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修养等许多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如中国的《学记》、古罗马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都是成书较早的有关教育的论著。
但是从总体来看,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还孕育在哲学或政治、伦理思想之中,分散在各个思想家的著作之内,大都带有经验描述的性质,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完整的体系,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教育学科。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逐步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为独立的学科。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先后有许多教育专著问世。
究竟那一本教育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把捷克民主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有的把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吸取了16、17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唯物论思想,概括了学校教育的经验,写出《大教学论》。
在该书中,他论述了教育在培养人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校的问题;他根据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年龄特点,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主张教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此外,他还论述了道德教育方法和学校纪律,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
夸美纽斯以自然适应性为指导思想,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论证自己的教育理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从发展过程看,他的著作开始形成了教育学的雏形。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已有一定程度发展的情况下,赫尔巴特著的《普通教育学》问世了。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管理、教学、训练(品德教育)问题。
从教育思想发展史看,赫尔巴特是第一个企图建立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人。
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根据多方面兴趣的理论,主张设置广泛的课程,开展激发学生观念的广泛运动。
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规定教学过程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应用)等4个阶段。
赫尔巴特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作用。
但他否认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而他研究观念运动的伦理学和心理学,都是缺乏科学性的。
除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之外,英国教育思想家J.洛克在《教育漫话》(1693)中关于体育、智育、德育的论述;法国思想家J.-J.卢梭在《爱弥儿》(1762)中关于反对压抑、摧残儿童身心和进行劳动教育的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C.-A.爱尔维修在《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中关于世俗教育、人人都有权力受教育的论述;瑞士教育改革家J.H.裴斯泰洛齐在著名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及《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1801)中关于小学教育的论述;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在《新社会观》(1813~1821)和《新道德世界书》(1836~1844)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在《人的教育》(1826)中关于幼儿教育的论述;英国教育学家H.斯宾塞在《教育论》(1861)中关于实科教育的论述等等,都有值得批判吸取的合理因素,在教育学由初具规模到逐步完善的形成过程中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在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下,德国的教育家、心理学家A.拉伊和E.梅伊曼创立了实验教育学,分别著有《实验教育学》(1903)和《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
他们认为教育学应是记载并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身心状态,这为教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方面,开拓了教育学向科学化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创立,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提出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学说,揭示和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揭示教育为社会生产培养专门的劳动力的职能,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人民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策略。
K.马克思和F.恩格斯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阐述了共产主义教育的理想。
В.И.列宁在领导俄国劳动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阐明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批判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定了改造旧学校、建设新学校的政策,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
结合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纲领。
斯大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教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密切关系。
他领导联共(布)与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进行了斗争,并制定一系列的以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劳动人民的教育政策,推行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从而,培养和建立了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大军和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及周恩来、刘少奇等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旧教育,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制订了相应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制定了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政策;论述了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红与专的关系;坚持教育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路线。
所有这些理论,都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教育科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引导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国家编制了长远的研究规划,广泛地开展了教育学术活动,有大量教育科学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正在朝着形成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批判地继承中外古今教育科学成果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科学体系的方向前进。
苏联教育学者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学体系,编写了多种本的教育专著,如И.А.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С.П.巴拉诺夫、T.B.沃利科娃、В.А.斯拉斯捷宁等编的《教育学》,И.Ф.哈尔拉莫夫编的《教育学教程》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也以自己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为理论基础,在研究本国教育经验、吸取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自己的教育学体系,编写出各自的教育学专著,如美国G.F.尼勒主编的《教育哲学导论》,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等。
总之,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教育科学也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下向前发展。
教育科学的发展和体系在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一方面逐步与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为许多相互联系的不同教育学科。
经过几十年的结合与分化,所形成的一套教育科学体系,正在向完备的方向发展。
教育哲学教育学原来是孕育在哲学之中的。
17世纪,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为比较完备的教育学科。
但是,教育学始终离不开哲学,不论那一位教育学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总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为依据的。
因此,19世纪中叶出现了“教育哲学”一词,展开了教育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和探索,美国于1916年出版了唯心主义教育家J.杜威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副题为《教育哲学引论》),标志着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吸取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经验,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对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依据而形成的欧美教育体系,把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分科教学,系统传授各种基本文化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强制性的纪律等称作“传统教育”。
他强调学校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并把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称为“现代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给美国中小学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暴露。
于是出现了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和新托玛斯主义教育哲学。
它们分别以不同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反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或强调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或强调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但都提倡教师的权威和作用,因而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也叫“新赫尔巴特派”。
与此同时,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当中分化出改造主义教育哲学。
以后,随着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的兴起,又出现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分析主义教育哲学、结构主义教育哲学等派别。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古代思想家和近代教育家的教育论述中,或多或少的都包含一些心理学思想。
19世纪末,在实验心理学的推动下,通过实验教育学者的研究和倡导,出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趋势,并于20世纪初形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
经过近80年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
它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各科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其中颇有科学的因素,对促进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社会学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思想家们曾有一些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