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体的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了,从而把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哲学上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问题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运动不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隔绝、静止不动、没有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

3.哲学基本问题和内容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

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5.矛盾动力原理及其意义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马克思理论(简答题)

马克思理论(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客观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开辟了新时代。

2、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决定的;其次,它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体现时代性,即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体现时代特点。

(2)把握规律性,即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富于创造性,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3)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员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论述)(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才有可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我们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否则,共同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简答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答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可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在阶级社会,只能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敬爱那里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成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扫清道路。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产生和再产生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实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位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答: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P4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都在日趋激化理论背景:吸收优秀成果,分析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有机统一的。

3、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P341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7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5、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P41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自觉地坚持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7、如何理解量变质量的辩证关系?坚持适度原则的哲学意义。

P51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8、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P51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9、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6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实践的需求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019年马克思简答题

2019年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简述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8.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多选题

马克思考试,简答题多选题

一、附简答题参考题目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个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4)马克思注意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为什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回归于失败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基本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可能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4、试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联系实际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有两种情形:其一,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第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双方相互利用,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三,规定了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事物的量变第二,它冲破事物存在的界限,造成事物的质变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表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含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社会实践。

30.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扩展。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类似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的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

10.33.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4.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强调物质条件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3. 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相互斗争的现象。

4.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到的价值。

5.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垮台,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6.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

7.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达到了最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8.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9.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的状态。

10. 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继承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马克思基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的对立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以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指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的经济管理。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5. 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什么指导意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引着人们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

马克思基本原理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鼓励人们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基本原理还倡导了社会公正、平等和人类解放的理念,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思想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二者有何不同?二者的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和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使用价值解决商品的需要;价值解决商品交换的可能。

商品生产者只有让出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

商品购买者只有付出价值才能取得使用价值。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5.如何理解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又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一对范畴。

认识的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可能性来说,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

因为人类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人类思维和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不可逾越的鸿沟。

另一方面,从人类思维的使命和终极目的来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这种需要是无止境的,它推动人类去不断地认识世界,获得真理,以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发展也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类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

认识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

因为人类认识要通过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的认识来实现,而每个人和每代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的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和阶级斗争状况)、主观条件(个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方法、立场、受教育程度等),生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所以,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一对矛盾只有在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到不断解决。

6.什么是生产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局限性?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8.如何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超越?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他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应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应具有创造性,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的分析、选择、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应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9.为什么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资源。

其优劣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程度也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生活质量。

它还为人类审美活动等精神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

10.什么是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1.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观实在,而是指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11.如何理解意识的概念及其本质?“意识”实际就是人或物的主观感观系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感知、认识能力,其本质是生命体思维活动对周围客观存在的反映、感知抽象过程及现象。

12.如何理解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世界具有客观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我们现在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属唯物主义意识的哲学定义: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

意识是生物和非生物共同具有的一般规定和本质。

是人脑从生物和非生物的行为和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

1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周围其它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事物、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站在新事物的立场上,积极地促成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1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5.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科学标准。

16.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因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

这表现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