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实施方案XXX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方案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XXX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课程目标: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1、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2、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一)开发原则:1、实效性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夸大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求。

(二)开发目标: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研究活动,改进研究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1.前言本方案旨在规范和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2.总体目标(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主体(1)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

(2)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和组织地方课程教学活动。

(3)教师:负责教授地方课程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必修课程,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实施。

(2)地方课程: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

5.课程目标和内容(1)语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2)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推理能力。

(3)外语:培养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5)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培养。

(6)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身体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7)科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

(8)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6.教学评价(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测试、作品展示等。

(2)个性评价: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掘和发展,通过个性化评价,了解学生的优势和所需的支持。

(3)全程评价:通过学期评价、阶段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教育厅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我省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方案明确了我省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

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等科目。

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包括艺术、体育、技术等科目。

活动课程则是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内容方面,方案强调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方案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方案还规定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山东省教育厅将加强监督和评估,定期对
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

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我省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实施该方案,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目标确定:确定小学地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确保与国家课程目标相衔接。

2. 课程设计:制定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资源,明确学科的内容和要求。

3. 教材选择: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小学地方课程的教材和辅助教材,
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 教师培训:为小学教师提供地方课程的培训和培养,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5. 评估体系:建立评估体系,对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
进行改进。

6. 资源保障: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教育设施,满足小学地方课程的需求。

7.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活动,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8. 长效机制:建立小学地方课程的长效机制,确保课程的持续发展和优化。

以上是小学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当然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
和需求进行具体制定。

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一、实施背景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是确保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针对传统的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我省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该方案的具体实施内容。

二、课程调整1.核心课程:在语言、数学、英语和思想品德方面,减少学科知识的灌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2.学科拓展:增设艺术、体育、科技等学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跨学科整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特色1.强调学科整体性:将教学内容从纯知识迁移到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应用上。

2.注重实践操作:加强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和技能。

3.关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四、教学方法改革1.探索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观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化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项目实践,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3.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评价机制改革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和实践表现,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

2.多样化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还引入口试、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3.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个别化评价方法,给予更准确的评价结果。

六、师资培养1.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学科知识更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教育理念转变: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教育理念的转变。

七、实施步骤1.制定课程教材:编写和修订新的教材,确保与课程计划相适应。

2.教师培训:开展教师培训,使其熟悉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3.课程实施:正式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评价。

4.监测与评估:定期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优化改进。

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一、引言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结合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劳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劳动教育课安排方式1.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每学期共计16课时。

2.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

低年级主要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中高年级逐步增加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项目。

3.教学方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技能和劳动安全等知识。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

4.师资配备:学校设立劳动教育教研组,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和教学。

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课的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5.课程评价: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6.课时安排:每学期安排16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7.场地设施:学校提供劳动教育所需的场地和设施,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

8.安全保障: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制定劳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

三、班级及个人职责1、班级职责(1)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正常开展。

(2)班主任需定期检查和评估本班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态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足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3)班级应建立健全劳动小组,每组由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日常劳动活动。

(4)班级需定期开展劳动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重视。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4年版)目录:一、课程理念与指导思想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三、课程实施与评价四、课程发展与改进一、课程理念与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于2024年进行了修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次修订的课程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秉承全面发展、平衡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

同时,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一)核心学科课程1.语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倡导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2.数学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3.英语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展学科课程4.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探索。

5.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参与能力。

6.艺术素养艺术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创意能力,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

7.体育健康体育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选修学科课程8.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和创业精神。

9.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系的改革已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决定对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年轻一代,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变化。

二、改革内容与原则1. 注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为核心,强调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 结合本地特色: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地方文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 体验式教学: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课程项目、实地考察、实践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科整合与重组:将现有的学科划分进行整合和重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通识能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知识的综合应用。

5. 强化对外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对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和跨文化能力,提升国际化素养。

6. 个性化发展:注重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优势特长的培养。

三、具体改革方案1. 课程设置与调整(1)核心课程:继续保留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和体育等核心课程。

(2)拓展课程:新设立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环境保护等拓展性课程,鼓励学生发展多元技能和特长。

(3)选修课程:拓宽学科选修的范围,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

(4)课时调整:根据新的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各科课时比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

2. 授课模式和方法改革(1)案例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2)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获取的方法。

(3)实践实习: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并与社会互动和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目标,以及如何制定和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一、明确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是落实国家课程政策、体现地方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课程实施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确立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应围绕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展开。

具体而言,目标包括:1、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2、体现地方教育特色,弘扬地方文化传统;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对地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同时,要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

三、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1、深入调研:对本地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和学生的需求。

2、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落实方案:在制定好的方案基础上,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和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4、监督与评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四、加强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与实施为确保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顺利推广与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目标,提高社会各界对方案的认可度。

2、培训师资:为确保教师具备实施地方课程的能力和素质,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及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门制定的,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实施方案和标准:一、课程设置1. 语文: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2. 数学:包括基本的算术运算、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英语: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知识学习。

4.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 社会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质。

6. 体育与健康:包括体育锻炼、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7.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8.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编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2. 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方式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如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同伴互评、自我评价等,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是指根据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
和实施进行具体规划和安排的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课程设置:制定小学阶段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等基础学科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他学科。

根据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可以增加
一些特色学科或专题课程。

2. 教学目标:明确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
面的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方法。

3.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小学阶段的教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和教学资源等。

根据
地方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国家统编教材或地方编写的教材。

4. 教学方法:确定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实践性教学等。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5. 考核评价:制定小学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日常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重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学业水平、品德素养、实践能力等。

6. 师资培养:加强小学教师的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7. 家校合作: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加强家校共育。

8. 资源保障:为小学地方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包括教室设施、教
具材料、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等。

以上是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的一些主要内容,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地方教育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和安排。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通用5篇)全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通用5篇)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通用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方案1一、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教师和学生。

这是我们的优势。

不足的是教师少,年龄偏大,没有音乐体育美术等专职教师,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创造性的新编校本课程。

我校因地制宜,开设了趣味数学、趣味英语、成语故事、剪纸、写字、田径、跳绳、经典诵读等选修课程。

四、课时设置1、大部分课程安排在每周周四第六节课,个别选修课程也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2、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五、课程开发操作、保障措施1、制订方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依据学校实际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为了进一步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山西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注重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对我省社会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进学生对国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的意识和情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与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探究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地方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L、系统性原则地方课程的设置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立足地方特点,统筹规划,整体设定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

2、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协调,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辅相成,达成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授予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代替地方课程。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XXX发布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该方案是在2002年《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鲁基教字【2002】19号)的基础上制定的。

该方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我省基础教育实际,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调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该方案的重要保障。

各市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附件1为《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附件2为课程设置调整说明及依据。

请各市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1中列出了各年级的课程安排计划表,共包括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

附件2为课程设置调整说明及依据。

注:表格内为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每学年按35周计。

并调整为综合性实验课程。

周课时数由原来的4课时调整为6课时,所占九年课程比例由原来的1.8%调整为2.2%,符合国家2~3%的比例要求。

说明: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三市教师普遍反映,原来的2课时实验时间不足以完成实验内容,因此增加到3课时,并调整为综合性实验课程,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4.艺术课程中的美术、音乐、体育各年级周课时数均有所调整,但总课时数未变。

其中,美术一、二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调整为3课时,音乐一、二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调整为1课时,体育一、二年级由原来的3课时调整为2课时。

美术三、四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调整为3课时,音乐三、四年级由原来的2课时调整为3课时,体育三、四年级由原来的3课时调整为4课时。

美术五、六年级由原来的3课时调整为2课时,音乐五、六年级由原来的3课时调整为2课时,体育五、六年级由原来的4课时调整为3课时。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优质教育的落实,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设置1.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在地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这些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求学校和教师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和教学。

2. 扩展课程扩展课程是指在地方课程中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进行加强的课程,包括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

这些课程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基础课程和扩展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性修读的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深化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教学方法1. 多元化教学地方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现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走向社区地方课程实施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邀请社区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参观实践,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深化课堂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体验。

3.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地方课程实施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平台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1. 综合评价地方课程实施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成长过程,综合考虑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2. 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考试、作业、项目展示、实践报告等。

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

山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为了进一步深化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山西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

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注重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对我省社会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进学生对国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类的意识和情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与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探究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地方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对地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L、系统性原则地方课程的设置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要立足地方特点,统筹规划,整体设定课程门类和安排教学内容。

2、独立性原则地方课程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协调,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要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相辅相成,达成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授予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不能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代替地方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是为了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方案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一、实验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实施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提出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

二、实验方案目标1.完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实验方案内容1.课程设置(1)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2)地方课程: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3)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和办学特色,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2.教学方法改革(1)倡导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活动(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体、艺术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特长。

(3)举办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降低考试压力。

(3)鼓励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四、实施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加大投入,保障实验方案的实施。

4.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定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实施效果。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实验方案旨在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一、引言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实施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落实地方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地方课程的目标1、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地方课程的内容设置1、地方历史与文化介绍本地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如民俗、艺术、手工艺等。

2、地方自然与环境讲解本地的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3、地方经济与社会让学生了解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地方语言与文学学习本地的方言、民间故事、诗歌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地方课程的教材编写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由教育专家、学科教师、地方文化学者等组成。

2、教材编写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3、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与国家课程的衔接。

五、地方课程的教学实施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参观、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场所和实践机会。

3、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地方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六、地方课程的评价1、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试、实践活动等。

2、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地方课程的管理与保障1、建立地方课程管理机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地方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和权利。

2、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地方课程的教材编写、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等。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自主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国家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

一、课程目标1.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形成目标一致、体系严密、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2.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依据山东发展对青少年的需要和山东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山东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探索领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想像和表达的空间。

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文化、社会、自然、科技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结构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以学习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5.地方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民族文化领域。

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的要求,在总结我省课改实验区地方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
1.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目标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我省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反映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加强我省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的队伍建设,提高我省管理与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热爱河北、振兴河北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地方课程设置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我省的地方课程,整体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初中每生每学年不超过二门。

2. 整合性原则。

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小学现代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绿证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3.独立性原则。

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自身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它和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共同构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不能用国家课程代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我省地方课程设置说明
1.《写字》课程,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热爱祖国文字,为学生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普通话口语训练》课程,通过学讲普通话,树立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民族共同语言,让学生准确、流畅地应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应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3.《实践与创新》课程,按照对课程进行整合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
技术教育、国防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进行整合。

其七---九年级(初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术教育(特别是“绿证”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研究性学习等;
4.《道德与法制》课程,将现代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事及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切实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青春》课程的价值在于使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

其课程内容涉及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社会伦理道德、毒品危害和性病艾滋病预防等知识,进而将本课程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

着重发展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拒绝伤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同时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7.《河北历史与社会》将整合河北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河北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以及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四、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要求
1.河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于河北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负责地方课程的规划、立项审批、审定与管理,制定地方课程标准。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和省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包括由省制发的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学校科学开设学校课程。

2.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

省教育厅将尽快组织制订并颁发我省的地方课程标准。

按照《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切实加强全省中小学教材管理的意见》(川教基[2001]69号)要求,各教材编单位和个人须依据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有关程序申请编写教材立项,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方可启动编写;编写的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后在实验区按规定范围试用。

五、地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地方课程的实施
从2006年秋季开始,所有已进入课改年级一律执行方案。

随着全省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逐年推行至义务教育各年级。

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学校可采取讲座等形式让其它年级学生了解掌握地方课程的有关内容。

地方课程是必修课程,各地要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变革,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根据地方课程实施的需要妥善解决师资问题,要鼓励教师承担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加强地方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发展和提高教师参与地方课程实施、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地方课程的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评估,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要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中;将地方课程的教学应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各地要周期性地对地方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促进课
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地方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以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机制。

可采取考试、考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论文、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要重视对地方课程实施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积极探索便于教师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法,提高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六、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科学研究工作
构建和完善有河北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精神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

有关师范院校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地方课程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各级教育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与学校、教师一道对实施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教科研人员要经常深入到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了解课程实验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广泛征求师生对地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为我省地方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