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理论
第二章特殊教育理论基础
![第二章特殊教育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cad294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a.png)
2.3 关于心理发展
前苏联关于残疾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补偿的理解:
在区分开环境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条件时,注意到了人体各种感觉 器官的协调合作,即把感觉器官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分析器间 相互影响。
7
3.1 人权的观点
关于人权和人皆平等的思想虽早在法国大革命时就提出来并且推 动了社会发展,但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问题就更突出,更普遍。 在残疾人问题和特殊教育上的人权平等思想也在国际上得到普遍承 认并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动力、依据和理论。
1
1.1 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及其理论体系
唯心论
(继承柏拉图和犹 太教、基督教的遗 产)
实在论
(继承亚里士多德 和自然主义)
实用主义
(起源于达尔文和 爱因斯坦,有皮尔 斯、詹姆斯和杜 威。)
本体论
认识论
实在是心灵 认识是与
与形式
“理念”相
反的观念
价值论
价值是对理想 的心灵和观念 的反映和模拟
逻辑 形式的
1.3 西方特殊教育理论特点综述
1.理论观点来自多门科学; 2.理论观点和思想多不具系统性,但更具实用价值。 3.某些观点的提出或贡献有其地域性或局限性。
4
2.1 对特殊儿童的认识——缺陷与教育
维果茨基:在30年代的提出了缺陷儿童异常发展的复杂结构的思想。他认
为某一疾病后的缺陷不是孤立的,而是分析器官缺陷或智力缺陷带来的一系列 偏常。在缺陷的复杂结构中应分出第一性、第二性和其他派生的缺陷。
缺陷(deficiency):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导致生理或心理技能的异常。 第一性缺陷:是直接有个体生理上的疾病所导致的缺陷。 第二性缺陷:由第一性缺陷引起、发展或损害所派生出的缺陷。
另外,第二性特征离第一性缺陷越近就越难于矫正和克服。 一切身体上的缺陷不仅改变了人对世界的关系,主要的是改变了对社会中人的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概述课件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概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66b28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8.png)
客观,不要带任何主观偏见;
4.儿童的行为不稳定,观察应排除
偶然性,观察的次数要多。
另外,还要考虑到各种误差,如观察
者期望效应,观察仪器设备的干扰等。
观察法的优点
①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
其他中间环节。因此,观察的资料比 较真实。
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儿童,能获得
生动的资料。
③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
二、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指研究者
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 自然情境下的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 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 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的方法。
注意事项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3.对儿童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
三个变量
①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
情境;
②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
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③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
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主要有两种
自然实验法(field experiment) 实验室实验法(laboratory
experiment)。
1.单被试实验设计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简介
➢本书共十七章 ➢一到六章为基础知识 ➢七到十七为各类儿童讲述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85350e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a.png)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
障碍的儿童。
这些儿童可能患有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
他们在发展和学习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支持。
特殊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潜力。
首先,家
庭是特殊儿童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
家长需要给予特殊儿童更多
的关爱和理解,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同时,家长还需要与学校和专业人士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帮助特殊儿童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学校也扮演着特殊儿童发展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校应该提供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包括特殊教育老师、辅助技术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学校还应该鼓励同学们接纳和支持
特殊儿童,促进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通过学校的努力,特殊儿
童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也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社会应
该消除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和偏见,创造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让
他们能够自信地融入社会。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也应该加大对特殊儿
童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特殊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帮助特殊儿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潜力。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第二章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3436a3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1.png)
第二章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意义的领域,它旨在为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要深入理解和有效实施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我们需要依托一系列的理论基础。
首先,发展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
对于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来说,了解正常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我们评估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制定教育干预计划提供了参照标准。
例如,我们知道学前儿童在语言、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和关键期,如果特殊儿童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滞后或障碍,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抓住关键期进行补偿性教育,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同时,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育过程。
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即使存在某些神经发育上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刺激和训练,大脑仍有可能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改善功能。
这就为特殊教育中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比如,对于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早期的感觉统合训练和社交互动干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大脑的神经连接,提高社交沟通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对于学前儿童特殊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在特殊教育中,我们可以运用正强化的方法鼓励特殊儿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如正确的发音、良好的社交互动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个体如何获取、加工和存储信息,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特殊儿童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件 第2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件 第2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be6988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3.png)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在洛伦茨之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类各种行为(包括技能、知识掌握等行为)的关 键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各个关键期理论。具体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 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速度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 育或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 补,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弥补。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4. 器官致畸的敏感期 人体器官在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某段时间内对某些影响因素尤为敏感,如婴幼儿听毛细胞对链霉素、 庆大霉素的敏感反应,即药物的致聋现象,这实际上就是指器官致畸的关键期。这一现象的揭示,对 于有效地预防各种残障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第一节 生物学理论
三、 关键期理论
2.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的语言,尤其是口语的发展速度在生命的早期是很快的,一般在5—6岁,儿童就已掌握了其母 语的大部分内容。早在1岁左右,儿童就能由牙牙学语转到说出第一个字;到2岁时,大多数儿童开 始说简单的句子;到了3—5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变得非常复杂,不仅使用的语句长度增加了,词汇量 扩大了,而且句式也开始具有成人语句的特点。因此,一般认为,2—5岁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 这就为特殊儿童的早期语言训练,尤其是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语言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 练等提供了有力的时间参考。
第二节 心理发展理论
一、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要么通过同化达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要么通过顺应达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低层次的平衡向高层次的平衡不断发展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零岁至两岁)、前运算阶段(两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 段(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其中,感知运动阶段被认为是智力的 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初期,儿童通过动作和感知觉来区分自己与客体,知道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开始认识客体的永久性,动作之间开始协调并逐步发展为动作和感知觉之间的协调。到了这一阶段 末期,儿童逐渐将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具有象征性的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_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_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658362a5e9856a561260a5.png)
——强化科研
邓朴方与第一届北师大特教大学生
第 三
一、融合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节 1.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
2.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融 3.对隔离教育的反思
合 教
二、融合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育 的 产
1.正常化 Normalization 2.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生 3.一体化integration/integrative education
❖ 瑞士医学家菲普拉特杰尔教授:将弱智与精
第 一
神病分开。
节 ❖ 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论精神》;庞
特 塞、博内特、阿曼 教 ❖ 1662年英国“盲人兄弟会”组织:定向行走,
育 各种盲文的出现
的 产
❖ 法国精神科医生皮内尔:白痴、精神病及智
生 力落后是三种不同的病
❖ 1799年伊塔德:训练狼孩,对智力落后教育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
3. 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国
( 从1874到1949年间共有42所,学生2380人,教职员360人。)
特 五、新中国的特殊教育
殊 教 育 的
1.成立后的发展 ——教育国有 ——新建特校 ——统一计划大纲
产
——开展师资培训
生
2.新时期的大发展
与
——加强立法
发
——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
展
——扩大规模(类别)与效应
个别教育计划
4.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 1994年6月,特殊教育世界大会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举行, 90多个国家、25个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近 400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广泛交流了各国特殊教育的经验 并进一步强调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习题及答案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9791c884254b35eefd34b6.png)
第一章第2课儿童的个别差异与发展
第一章第3课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发展
一、单选
第一章第4课讨论:如何看待特殊儿童入园问题?
第二章第1课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
一、单选
第二章第2课特殊儿童的个案研究
一、单选
第三章第1课特殊儿童认知发展的概述
一、单选
第三章第2课基于认知基础上的特殊儿童学习
第八章第1课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八章第2课讨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
第八章第3课技能实训:撰写社交故事
第八章第4课多动症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八章第5课学习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八章第6课技能实训:问题行为的管理
第九章第4课特殊儿童家园共育讨论会
一、单选
第四章第1课特殊儿童人格发展的概述
第四章第2课特殊儿童人格发展的策略
第四章第3课讨论:“玩物尚志”vs“玩物长智”
第五章第1课视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五章第2课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五章第3课现场观摩: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第五章第4课肢体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五章第5课身体病弱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六章第1课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六章第2课智障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六章第3课技能实训:工作分析教学法
第六章第4课超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六章第5课技能实训:创造力的培养
第七章第1课构音异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七章第2课流畅度异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七章第3课发音异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第七章第4课语言发展异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0760410c22590102029d8f.png)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课程教学大纲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特殊学校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教师观和特殊儿童教育观。
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理解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和发展特殊儿童的知识与能力。
3.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获得。
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应具有观摩、参与及研究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教育实践经验。
(三)课程要求1.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培养:理解遗传和环境对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特殊儿童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进行专业的思考与判断。
2.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了解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主要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一般规律和特征;掌握特殊儿童常见疾病、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基础知识和应对方法,如手语、盲文、婴儿保育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知识等,并能够利用相应知识处理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中的基本问题。
3.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获得。
学生应结合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知识,观摩特殊儿童的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了解特殊儿童教育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特殊儿童幼儿园和班级,参与特殊儿童活动,直接体验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活动;参与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教研活动,获得与特殊儿童教育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获得共同促进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实践经验。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方法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观察记录、讨论、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
本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授课,同时与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学会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殊教育概论知识
![特殊教育概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fdcfba458f5f61fb736669c.png)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
教学课时:4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
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
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进入21 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第二章 第一节 智力障碍(第二章)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第二章 第一节 智力障碍(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f82d7945ccbff121dd3683e8.png)
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第三条第二项第一款中,提 出智能障碍的鉴定标准;
见下表
DSM—— 鉴别标准
1.一般智能明显低于 平均水平,个体测 量智商(IQ)值为70 或70以下。
2.同时存在适应功能 缺陷或损害,即与 其年龄和群体文化 标准相应的个体功 能的缺损,如社交 技能、社会责任、 交谈、日常生活料 理、独立和自给能 力的缺损。
第二章 特殊儿童的特征及 诊断与鉴别标准
(第一节 智力障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智力障碍
第七节 严重情绪障碍
第二节 视觉障碍
第八节 学习障碍
第三节 听觉障碍
第九节 自闭症
第四节 语言和言语障碍 第十节 发展迟缓
第五节 肢体障碍
第十一节 多重障碍
第六节 身体病弱
第十二 资赋优异
第一节 智力障碍
一、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落后是 一种障碍, 其特征是 在智力功 能以及适 应行为两 个方面有 显著的限 制,表现 在概念、 社会和实 践适应技 能方面。 障碍发生 在18岁以 前。
1986年世界卫 1987年我国残疾人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
生组织定义
抽样调查标准
抽样调查标准
精神发育受阻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
5.决策
• 由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心理学、社会工作者和 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的决策会议,确认评估的准确性、 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评估儿童的特殊 需要,做出教育安置决定,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和 训练方案。
(二)评估项目
为了将智力有问题儿童从健康的儿童中区分出来, 并确定其智力障碍的状况、程度,分析造成障碍的 可能原因,制定补偿方案,必须对智力障碍儿童作 一个多方位、全面的评估。评估的项目和内容见下 表: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学习意义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学习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47ece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e.png)
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学习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特殊儿童数量的增加。
那么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
教育就对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特殊儿童,狭义上讲,是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
因此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对特殊儿童的学习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以后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态。
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支持辅导系统研究的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得出了其意义与价值。
理论方面:一是在继承总结和比较借鉴古今中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支持辅导的理论体系;二是通过对特殊儿童可持续生涯发展的基础、价值、机制,规划、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以丰富我国应用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三是通过对特殊儿童生涯发展及其生态化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丰富和谐社会发展的理论,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实践方面:一是为我国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支持辅导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发达国家接轨提供理论咨询和依据;二是为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与支持辅导实践,比如适应时代需要的特殊儿童可持续发展生涯发展系统的建立、基于“支持性”生涯发展的辅导咨询系统的建立、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等,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三是为深入地开展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支持辅导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方法体系。
特殊儿童有多种类型,其分类通常依据特殊儿童身心特性为标准。
我国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制定的标准,目前有五类: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病残疾。
大学《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章节模拟答案
![大学《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章节模拟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ae732726fff705cd170a87.png)
《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章节模拟答案《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与学习》2019章节模拟答案第1章单元模拟1、特需儿童”就是特殊儿童,只是叫法不同。
答案:错2、世界上最早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是在18世纪。
答案:对3、1837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
答案:塞甘4、由于特殊需要儿童的“特殊性”,与一般儿童统一步调的教学或训练难以保证他们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答案:对5、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其目的是把他们与正常儿童区别开来。
答案:错6、“融合教育”这个概念是1984年提出,并在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正式获得了确立。
答案:对7、早期融合教育在我国也叫学前融合教育。
答案:对8、个别化教育计划与教师日常所写的教案相同。
答案:错第2章单元模拟1、西方有关天才的研究已经从“谁是天才”的焦点转移到“天才怎样思维”上,而着重研究的是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
答案:对2、障碍儿童与超常儿童不能共生。
答案:错3、双重特殊儿童是指智力或能力超过正常人而身心有缺陷的儿童。
答案:对4、超常儿童不属于特殊需要儿童范畴。
答案:错5、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灰质的多少与智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答案:对6、智力超常儿童大都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他们不仅善于机械识记,他们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也超出一般儿童。
答案:对7、超常儿童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用不同的路径求得答案。
答案:对8、对超常儿童学习促进的经验有()答案:学习任务要有挑战性、学习机会要多样化、学习进程要加速度、学习模式要同伴式、学习方式要差异化第3章单元模拟1、美国《智力落后术语与分类手册》把智力落后分为愚鲁、痴愚、白痴三类。
答案:对2、从智力落后的类型上划分, 唐氏综合征属于无特殊体特型。
答案:错3、关于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因其不同的缺陷程度和原因而有比较大的差别。
答案:对4、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干预中家庭和教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cc830eccbff121dd368390.png)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各章节重点内容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各章节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e3c057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9.png)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各章节重点内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各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1. 特殊教育的定义与意义;
2. 特殊儿童及其分类;
3.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章: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心理特点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
2. 学前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
3. 学前特殊儿童的行为特点。
第三章: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
2. 不同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
3. 康复训练中家长的角色及其应对策略。
第四章: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
2. 学前特殊儿童的策略;
3. 学前特殊儿童的评估和监测。
第五章:学前特殊教育的管理与服务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管理;
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服务;
3. 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
以上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各章节重点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前特殊教育的定义、意义、教育需求和心理特点,掌握康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学前特殊教育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二章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fe76302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0.png)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是()A.环境B.教育C.生理基础D.社会条件【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遗传决定论者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儿童所具有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通过“双生子爬楼梯”研究,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A.遗传因素B.饮食习惯C.环境影响D.生理成熟【解析】 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关于儿童生理成熟的观点。
格塞尔通过经典的“双生子爬楼梯”研究,发现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因此,他推断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3.儿童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手指的抓握,属于()A.动作能B.应人能C.语言能D.应物能【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动作能概念的理解。
动作能又分为粗动作和细动作。
前者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后者如手指的抓握。
4.在格塞尔看来,儿童的生理成熟从一种发展水平到另一种发展水平的方式是()A.突然转变B.阶段连续C.逐渐过渡D.线性连续【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儿童生理成熟的发展方式。
格塞尔认为,儿童的生理成熟表现为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不同水平之间的行为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表现为波峰和波谷周期性的变化。
5.在儿童运动发展过程中,肩膀、手臂的运动比手腕、手指的动作发展早,体现了发展具有()A.方向性原则B.遗传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主动性原则【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格塞尔儿童行为发展方向的原则。
新生儿肩膀、手臂的运动比手腕、手指的动作发展早,充分体现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6.儿童在成熟之前,尚未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成人需要做的事情是()A.教育B.等待C.斥责D.训练【解析】B 儿童在成熟之前,成人要做的事情是等待儿童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
雷江华《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笔记
![雷江华《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857592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f.png)
雷江华《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笔记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习者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发展的多样性,系统掌握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专业素养,为实际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做好准备。
教师简介雷江华,男,1975年生,湖北鄂州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从事的研究领域为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主要讲授的课程包括《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学》、《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主持与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主(参)撰(编)作品1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6项,其中201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二等奖,2013年著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曾前往美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访(讲)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特殊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分会副秘书长等。
教学单元第一章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需要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教育评估与个案研究第三章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第四章特殊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学习第五章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第六章智力异常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第七章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第八章其他发育障碍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第九章专题:特殊儿童的家园共育本课其他资源。
第二章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1c432ed336c1eb91b375d62.png)
差,反之,若所处环境越好,则发展的结果越好。 3、发展的互动性:婴幼儿身心发展是婴幼儿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持续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婴幼儿发展的结果是他们与环境经历交互作 用的复杂结果。 4、发展的规约性:每一个人的“环境型”正是规约其发展的根源。
美国学者Sameroff(1987)研究发现:
缺点:可能导致家长形成重医轻教的观念,让家长长期停留在孩子的残障状况 中不能自拔,从而贻误了特殊婴幼儿在关键期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现代学前特殊教育领域强调医教结合,以便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特殊婴幼 儿进行早期干预。
第二节 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生态学基础
一、发展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发展生态学者认为,婴幼儿处于多元的生态环境中,影响其身心发展的
是器官异常的结果,神经组织、生物因素或基因因素的异常是残疾的主 因,环境与特殊婴幼儿自身影响发展结果的作用不大。 早期干预的成效如何,要看神经系统被经验改变的程度而定。 生物学:强物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着力于医疗模式。 医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再到循证医
最近,Sackett教授本人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义,使之更为全面,更令人信服。
儿童发展理论第二章
![儿童发展理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24e2ddf7c1cfad6195fa7d5.png)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了生跃进的可能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遗传与环境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派观点被称为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
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
另一派观点被称为环境决定论:机械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年龄特征,否认儿童的自主性.在这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作用的争论中,格塞尔站在了遗传决定论的一边。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由成熟决定,成熟的顺序则由基因控制。
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成人在教育他们时应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
这是格塞尔理论的主线。
当然,我们在理解格塞尔理论时,除了要抓住这条主线外,还应记住:格塞尔理论的功绩和现实意义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如何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忽视遗传的作用,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拔苗助长的悲剧。
我们不能机械地将格塞尔理论机械地理解为遗传决定一切,毕竟环境对发展还是有作用的。
格赛尔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1、运动特点(身体动作、眼、手);2、个人卫生(吃、睡、排泄、洗澡、衣服、健康、身体疾病);3、情绪表现(情感态度、紧张、愤怒、哭及其有关行为);4、恐惧和梦;5、自我与性;6、人际关系(母—子、父—子、儿童与儿童、同胞、家庭、祖父母、游戏同伴、生活方式等);7、游戏和娱乐(一般兴趣、阅读、音乐、听收音机、看电视、电影等);8、学校生活(学校适应性、教室行为、阅读、书写、计算);9、道德伦理(责怪和辨析、对命令的反应、惩罚、赞扬、对理由的反应性、好坏的感受、对真理和权力的看法)10、哲学观点(对时间、空间、语言与思维、死亡、宗教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源头
二、皮亚杰的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理论
四、建构理论在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中的
应用
一、建构主义的源头
建构学习理论来源于认知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与S-R理论相对立,它是建立在格式塔 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也被称为“场的理论”。
个:成熟(maturation)、物理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平衡
(equilibrat文化—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
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指一个人的心 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
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
种象征,并对他人情绪做出各种可能
思考及回应。儿童开始把简单的想法
连接成一个故事,能给故事的不同组 成部分命名,并按逻辑顺序联接起来。
阶段七(5岁-儿童中期):多 原因多角度思考
该阶段的标志是认识到引起事件的有多种
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其理论
要点集中在1932年发表的《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 行为》(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an)中 .
所谓认知,并不是个别的感知和部分的知
觉,而是对含有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态 知觉这种更大的整体的认识。
所谓学习,并不象赫尔(C.L.Hull)所
温另辟格式塔心理学新的领域。他侧重于
意志和需要的研究,创立拓扑心理学。
与莱温同时代的F.海德、M.谢里夫、S.E.
阿施、T.M.纽科姆等人在认知平衡、社会 规范形成、印象形成等领域也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从而逐步形成了社会认知这一 理论取向。
从50年代后期开始,L.费斯廷格、H.H.凯
利等人对这一理论又作了新的发展,建立
进行一来一往的交流,并且能够模仿 看护着的一些面部表情,早期婴儿与
看护者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婴儿去理
解自己的与看护者的情绪。
阶段三(6-9月):意向性和双 向交流
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使用一些信号与
看护着进行交流,例如口头发声、笑、
哭、踢等。看护者解读婴儿的这些信
号和反应的能力非常重要,正确的理 解可以帮助婴儿与看护者学习交流。
阶段四(9-18月):社会性问题的 解决、情绪调控和自我感的形成
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是指个体试图去识别日常生活
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并发现有效解决方案的一种 自我导向的认知行为过程。婴儿在该阶段开始想 使用符号和手势来表达简单的想法,开始指向或 用手势表达他们需要了解的事物,并与成人去分
享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去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问
个时间段而且不重叠,而Stanley Greenspan的
情绪发展阶段有一个重叠部分
阶段一(0-2月):来到这个世 界上的自我调节和兴趣
婴儿从出生就开始运用感官去感知外
部世界,当婴儿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 加工时,婴儿就会及时调整自己,以
适应环境并保持安静。
阶段二(3-6月):建立关系与 依恋
在第一个月时婴儿已经可以与看护着
了认知不协调、社会比较、归因等理论。
二、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
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
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也有人称他
的理论为建构主义发展论,皮亚杰引用四
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说明
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
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
为,由于工具的使用,人不再像动物一样
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而代替
以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工具生产中凝 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
第三,教学与发展。
一是,“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是,最佳学习期。 第四,“内化”说。
题。
阶段五(18-2岁半/30个月):创 造表象,运用词汇表达想法
对于18个月的幼儿,已经具有简单的
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开始了解并运 用词汇及语言。他们已经有能力运用
形象来思考,并在心理保存表象,保
存在记忆中的表象会有明确的含义。
阶段六(2岁半-5岁):情绪思 考、逻辑性及现实感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以逻辑方式联接各
说的那样是由S-R结合而成,而是这种符号 完形的形成。所以,认知理论也被称为符 号完形理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 源
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考夫 卡、W.克勒和M.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 心理学。
30~40年代,与魏特海默等同时代的K.莱
三、格瑞斯潘的功能情绪发展
格林斯潘(Stanley Greenspan)美国儿童精神病
学家,是世界上著名的自闭症研究专家,他创立了 地板时光疗法,并开发了功能性情绪发展能力量 表,把儿童情绪发展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他的 情绪发展阶段理论不同于皮亚杰、弗洛伊德和埃
里克森的阶段,他们在对发展阶段划分时都有一
岁)
第三阶段为主动性对内疚,也就是学前期(4~7
岁)
第四阶段为勤奋对自卑,也就是学龄期(7~12
岁)
第五阶段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也就是青年初期(从12
岁~18岁)
第六阶段为亲密对孤独,也就是青年晚期(从18岁~25
岁)
第七阶段为生育对自我专注,也就是成年中期,(25~
55岁)
第八阶段为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
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
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阶段为信任对不信任,也就是婴儿期(0~1
岁)
第二阶段为自主对羞怯,也就是儿童早期(2~3
四、建构理论在特殊儿童发展与 学习中的应用
建构理论在教育中广泛使用,对于早
期教育突出表现在蒙台梭利教育、瑞 吉欧教育、高/宽课程上。
第二节 现代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三、格瑞斯潘的功能情绪发展
四、感知加工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性感区”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