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课程改革上的变化,更是对学生素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将逐步剖析这一过程,阐述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变迁,以及对教育的启发和指导。
一、从“双基”到“三维目标”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双基”教育——即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
所谓“双基”即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并重。
基础教育主要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素质教育则是指科学、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双重培养,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2014年,中国提出了“三维目标”,即:1.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智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3. 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快乐生活能力。
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双基”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延伸,更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明确和明晰。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中国教育的发展蓝图已经初步绘就,为后续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 语文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表达、理解、鉴赏等各种语文活动的能力;2. 数学素养:即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推理思维等数学能力;3. 外语素养:即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 信息素养:即学生获取、评价、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5. 科学素养:即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6. 艺术素养:即学生对美术、音乐、表演、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7. 健康素养:即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8. 创新素养:即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
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的落实有了抓手。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
显然,三维目标较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
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那么超越和创新表现在哪里呢?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究竟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读完关于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后,真有一种豁然开朗又五味杂陈的感觉。
一、初印象: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一开始,就像是见到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换了一身超级酷炫的新衣服。
三维目标咱都熟悉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可是在教学里摸爬滚打时经常念叨的。
可这核心素养一出来,就像是把这个老朋友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目标分成这三块,而是像编织一张大网,把各种能力、品质、观念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就好比以前是三个小伙伴各自为政,现在是组成了一个超级战队,目标更明确,战斗力更强。
二、深入探究:核心素养的“高大上”与接地气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后,发现它真的是“高大上”得很呢。
它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考试或者某个学科的学习。
就像是给学生装上了一个超级导航系统,不管他们以后是去探索科学的神秘宇宙,还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摸爬滚打,这个导航都能指引方向。
比如说批判性思维,这可是核心素养里很重要的一点。
现在的社会信息爆炸,要是没有批判性思维,那就跟没带指南针在信息的森林里乱转一样,很容易被忽悠。
但同时,它又特别接地气。
因为这些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贯穿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里。
就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要学会分工、交流、互相妥协和支持,这就是在慢慢积累合作的素养。
这就像是在生活中,大家一起搭伙做饭,你洗菜我切菜,然后一起享受美食的过程,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合作的技巧。
三、对教学的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一转变对教学来说,那可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啊。
挑战就是以前习惯的教学模式可能要被彻底颠覆了。
以前可能比较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要学生能把那些知识点记住,在考试的时候能写出来,就大功告成了。
现在可不行了,得想办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还要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各种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课程导学
课程名称: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本课程基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以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改革理念为出发点,从历时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三维目标”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的过程。
本课程首先解读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其次,讲解了为何要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以及“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本课程在讲述“地理核心素养”确立过程的基础上,简要解读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论述了“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如何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以及这样的转向会对今后的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改变。
1.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2. 地理核心素养的确立;
3.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以及“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了解核心素养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和意义;理解“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与确立的过程;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以及不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建议
认真阅读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并将其与之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实行比较,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
充分利用提供的案例素材,跟着讲课的视频,讲自身对“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视频中的相关解读实行比较,构建起自己对“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一、“双基”教育: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育,即基本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
它强调的是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数理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等。
通过“双基”教育,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建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三维目标”教育是对“双基”教育的升华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层面,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也是之前教育的不足之处,我们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三维目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我们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者,而更多地是把他们当成独立思考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学生。
“三维目标”教育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多样和富有活力。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不再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多地注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教育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我们不能再将每个学生都套进同一个模子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为例
总结起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研究, 反映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基教育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 维目标则进一步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 养则是历史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适应 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理解并掌握人类 文明所包含的各类型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能理解 和尊重多元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再者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要 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准确地说是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
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议题。从“三维目标”到 “核心素养”的转变,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本次演示以“自然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一、背景介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 要素相互、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 领悟和体会情感教育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这方面的素养主要涉及到学生能健康生活具备批判性思 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或是解决 现实问题所必需的科学思维此外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中国教育不断 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后来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每一次变革 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20200623121718)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2013年课程标准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三维目标”出现与生物学教育不相适应亟待改进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以多维学科知识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
过分强调多维学科知识,而非强调学生的能力。
②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的具体要求。
③评价时分数至上造成实施中难以把握“三维”的平衡。
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
为克服以上问题,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在深化阶段提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不是割裂开的,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时的综合体现。
因此,由“三维目标”转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表述形式的变化三维目标的表述形式严格按照“三维”格式,缺乏灵活性;表述的内容强调改变了“双基目标”中过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现状,而注重了多个知识维度的互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不同目标维度选择的行为动词存在差异。
2013版高中生物学课标将每一维度分层次给出表述的行为动词,可分为结果性和体验式动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设计从形式和本质上打破“三维”界限,表述形式不是按照“三维”陈述,而是融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内容进行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屏弃三维目标的内涵。
若从内涵角度理解,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均应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维度均整合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但每一个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也不是绝对地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一一对应,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密切关联,不能割裂认识。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教育改革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始终贯穿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探索前进。
“双基”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1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双基”教育的概念,即重点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双基”教育的提出,旨在强调学生的基础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双基”教育,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的语数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双基”教育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又提出了“三维目标”。
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推出了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将“双基”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八育”“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强调了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了个性发展和才能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今,教育改革又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4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了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生活素养和创新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贯穿着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未来需求的思考和探索。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生物教师的101条新建议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生物教师的101条新建议尊敬的生物教师:作为一名资深教育专家,我在教育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封信中,我为您提供了一份包含101条新建议的清单,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旨在帮助您在教学工作中更加高效地引导学生。
1.了解三维目标2.确定核心素养的重要性3.熟悉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4.利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6.使用真实世界的案例来教授生物概念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技能8.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9.使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技术10.提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11.培养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12.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1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14.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标准15.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16.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专业学习17.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18.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创新项目19.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20.提供反馈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成长21.推广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22.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写作和发表23.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2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5.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26.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2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8.提供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29.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学习30.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31.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阅读和分析科学文献32.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和记录33.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34.利用可视化工具和模型辅助教学3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36.提供鼓励和支持以激励学生37.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增强教学效果38.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展示才华39.鼓励学生关注科学伦理40.培养学生解决科技和环境问题的能力41.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道德发展42.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4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实习44.利用科技工具和应用进行教学45.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46.提供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机会47.鼓励学生参与教育项目和实践活动48.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49.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展示和展览50.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5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52.推崇反思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53.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解释和模型构建54.提供实践和实验机会以增加学生的经验5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56.建立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信心57.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辩论和讨论58.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59.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6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62.提供扩展和深化学习的机会63.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工作技巧64.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探索65.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66.建议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67.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教学68.提供关于职业发展的信息和资源69.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学习和实际应用70.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71.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质疑72.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73.提供生物学实验的机会和资源74.建议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创新75.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76.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竞赛和奖项77.制定适合学生的课堂活动和项目78.提供实践和实验的指导和支持79.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80.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数据采集81.提供关于进一步教育的建议和指导82.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问题解决83.鼓励学生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84.提供关于生物学职业的信息和资源85.培养学生的科学团队合作能力86.设计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87.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88.提供关于大众科普的推广机会89.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方式90.教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技术操作91.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论文写作和发表92.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空间93.提供实践中的生物学案例和问题94.建议学生进行特定主题的研究95.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96.鼓励学生进行科学项目和展示97.制定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98.提供适宜的实验器材和设备99.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推理能力100.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实地考察101.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您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基本能力则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三维目标”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它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知识素养包括对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素养包括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合作与沟通等能力的培养;道德素养则包括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要实现“双基”,学生需要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是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建立扎实的基础。
学生还需要培养基本能力,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等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这些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1、简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审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此,教育界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全面、综合的教育目标体系,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维目标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明确的三维目标导向,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维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维目标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出三维目标在现代教育中的局限性,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
在现代教育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曾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然而,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三维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它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三维目标未能充分反映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特别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进步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双基,即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其综合
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三维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层面、思维与能力层面和情感与价值观层面。
知识与技能层面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
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思维与能力层面是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层面是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态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并尊重他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培养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
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等。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所需具备和培养的重要内容,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双
基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并结合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引
导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如讨论、研究、实践等,引
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和提升这些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建构与实践,始于21世纪初期。
未来社会的公民如何才能应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多样化与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复杂挑战?如何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课程和教学中得以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进入21世纪后正步入知识时代与之相应的社会是知识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
工业时代的常规工作类型将逐渐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类型和岗位数量将持续的大幅度提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体如何才能在新型的社会化中受益并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数字科技对人类认识发展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的冲击?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数字公民。
在信息社会时代,个体怎样合法的、道德的、负责任的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怎样才能全面的收集、分析、综合信息?21世纪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与信息迅猛发展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生活、交往,人类生活越来越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化。
在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有效控制和适应不同价值观、宗教信仰、情感、观点、利益、人际关系等的冲突?如何适应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以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挑战?如何通过合作共处来促进全球化,从而丰富人类的生活?在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文化基础素养,包括使用语言、文本、符号的基础,使用数字、科技、信息的基础互动并理性的使用工具的方法基础才能创造性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地球村的公民必须具备自主发展素养包括身心健康,乐学会学,具有主动和创新精神,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才能适应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双基”和“三维目标”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两个重要理念,“双基”指的是语文和数学两个基本学科,而“三维目标”则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而如今,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教育改革的焦点逐渐从“双基”“三维目标”转向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中的新概念,指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情感素质、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等。
这种素养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技能,更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当前这个时代,仅仅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更需要学习者具备综合性学习能力,这应该是教育事业的根本目标。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变化。
回顾“双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近乎完美,其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水平。
但是,双基教育的单一性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些局限性。
尤其是有些学生在其他领域表现突出,比如体育、艺术等,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单一性不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在“双基”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开始提出“三维目标”。
这个概念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超越了单纯强调学科知识的“双基”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的出现也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基本诉求。
如今,中国教育的目标又开始转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新标志。
从表面上看,“核心素养”似乎表述得很简单,但是这个概念蕴含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它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学科的技能或者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双基”教育、“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对外界需求的回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继承的。
这些理念照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并且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追求也在逐步演进。
从最初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本文旨在探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脉络,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并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这一转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推动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三维目标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基础。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因此,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的核心。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敬畏、对合作的尊重等。
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三维目标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每一个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普及都代表了教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特定方向。
本文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概念的演变和内涵。
一、“双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双基”教育是指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源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语言、数学、科学和技能,才能应对未来的社会和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的延续和强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应用能力。
“双基”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为基础,技能为重点”,学校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一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需要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二、“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品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教育目标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理论家提出了“三维目标”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所体现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实际能力和良好品德,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三维目标”教育理念中,知识、能力和品德被视为学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学校和教师应该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核心素养”——深度、广度、厚度“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代表了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每个阶段都对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读后感读完关于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真有一种豁然开朗又夹杂着些许小纠结的感觉。
先说说这豁然开朗吧。
以前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像是给教学搭了一个挺稳当的三角架。
老师们就按照这个框架,往里面填充东西。
可是呢,核心素养这玩意儿一出来,就像是把这个三角架给升华成了一个有灵魂的机器人。
比如说,以前教数学,知识与技能就是让学生学会那些公式、会做题。
过程与方法就是讲讲推导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就是让学生觉得数学很有趣,别一看见数学就头疼。
但现在的核心素养,就像是把数学变成了一种生活超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等。
这就意味着,学数学不是光为了考试会做题了,而是能在生活里看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数学模型。
就像去超市买东西,能快速算出哪种促销方式最划算,这就是数学建模的本事在生活中的体现。
这让我觉得,教育不再是干巴巴地往学生脑袋里塞知识,而是在培养一个个能在未来社会里游刃有余的小超人。
不过呢,这其中也有些小纠结。
从三维目标往核心素养转,就像是给老师出了一道超级难题。
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有点根深蒂固了,现在要改变,得重新调整教学思路。
就好比让一个习惯了开手动挡汽车的人突然去开飞机,虽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操作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而且,核心素养这东西有点抽象,要把它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课里,可不容易。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这得从字词教学、阅读写作各个方面去渗透,可怎么个渗透法,还得不断摸索。
还有啊,评价体系也得跟着变。
以前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看考试成绩就行。
现在要考察核心素养,那怎么考呢?总不能出个题问学生:“请在生活中找一个体现逻辑推理的例子,然后分析一下。
”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考试模式的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有点像天外来客。
但不管怎么说,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这是教育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就像人类从住山洞进化到盖高楼大厦一样,虽然过程中会有各种不适应,但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通过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Part
05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STEP 01
课程整合
STEP 02
实践活动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帮助 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 识。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核 心素养,引导孩子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核心素养的评价与反馈
多元评价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从多 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进行评 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 素养
• 引言 • 三维目标的回顾与反思 •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再进一步转向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教育目 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 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Part
03
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多变的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 必备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心素养的特点
综合性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和 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涵盖了多个 领域和方面。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学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而核心素养的概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综合能力。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
而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和态度,它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讲述人文故事和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而家庭则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锻炼核心素养;而家庭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心态。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在我国教育领域,曾经有过“双基”“三维目标”等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如今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一转变和发展,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完善。
本文将从“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双基”“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基”“三维目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
2000年前后,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双基”“三维目标”教育理念,强调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
“双基”即指学生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三维目标”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校教育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
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一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核心素养包括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素养,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进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素养和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变化。
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求教育者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小议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一中物理课题组成员:陈新宇兰政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核心素养”在这几年的教育流行榜上一定是榜上有名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核心素养概念的前世今生。
一、国外的研究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进行的比较早。
基础素养从近代课程开始就有的,当代学习科学的梳理,基础素养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素养就是技能。
第二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学校知识的传递。
各个国家都在研究早期的核心素养,例如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
第三个时期,把基础素养看成是社会文化的创造。
这就是今天的基于PISA 的三大素养( 语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学素养) 发展成今天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21 世纪技能,说法不一样,但其实是一回事。
其基本的诉求只有一个就是培养“真实性学力”。
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不是应试的,而是真才实学的。
OECD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于2003 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为推动这一框架的实践与应用,2005 年OECD 专门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1]2006年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在美国,美国的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提出的“21 世纪型能力”( 21st Century Skills)的概念,则在学科内容的知识之上,加上了在21 世纪社会里生存所必须的高阶认知能力———“学习与革新: 4C”,即“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 “沟通能力”( communication) ; “协同”( collaboration) 与“造性”( creativity) 。
在核心学科( 3R) 及21 世纪课题的基础上强调“信息、媒体、技术的能力”,“生活与生存的能力”.在日本,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21 世纪型能力”的框架( 2013 年) : 从作为“生存能力”的智、德、体所构成的素质与能力出发,要求凝练“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同时,以“思考力”为核心,与支撑思考力的“基础力”( 语言力、数理力、信息力) 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实践力”,构成三层结构。
二、国内的研究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从“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的发展谈及了对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的”认识。
他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强调,理解核心素养,要对国际上公认的关于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作出自己的回答。
[2]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钟柏昌认为基础教育学生之核心素养包含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以基础教育课程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指在系统的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
《意见》中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从而研究制定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意见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这份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
三、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既然被敲定,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些?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具体要点罗列如下。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2、人文情怀3、审美情趣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2、批判质疑3、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2、勤于反思3、信息意识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2、健全人格3、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2、国家认同3、国际理解社会参与——实践创新1、劳动意识2、问题解决3、技术运用限于篇幅,18个小点不一一展开。
四、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就我国的教育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课程教育目标经历了“双基”“三维目标”“的发展过程,从现在来看,国家正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很快逐步出台相关的课程标准、以及新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下面先介绍一下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内容。
双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
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
双基教学即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我们的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批判其时代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评价其影响,在吸纳中有所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不管教育向何处发展,我们都必须考虑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与成熟,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行为都不利于人的成长。
三维目标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是在继承双基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内部对其本身的内涵界定与外延给予了新的解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其新的内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但我们却需要用实践给予充分的验证。
不管是三基教学即教学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品格,还是新双基教学即教给学生基本经典知识与基本发展技能,其本质与三维课程目标存在着异同之处,但并非相互排斥,而应该相互接纳,相互促进,实现教育形式的多元并存。
我国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核心素养”是个很大的话题。
以上只是我们对核心素养的一些肤浅了解。
结语:当然,就我们一线高中教师而言,无论教育如何指向,搞好本职工作,紧扣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信都是无愧于心的。
但是如果对国家的最新教育方针能有所了解,再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许会更有成效吧。
参考资料:[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师资建设,2016(1):20-22.[2]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 人民教育,2015(13):17-18.[3]李艺、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2。